◎文|敢于胡亂 編輯|吳冠宇
紅見手骨朵 攝影/ 敢于胡亂
一朵達4公斤重的黑牛肝菌 攝影/ 敢于胡亂
滇中的昆明、玉溪、楚雄一帶,菌季的開場標志無疑是見手青。云南百菌,關于吃菌子這件事情也會內(nèi)卷——見手青不出場,不真正吃進嘴里,其它同期出現(xiàn)的菌子吃得再多,也不好意思對外宣稱“吃著菌啦”。
“吃著菌啦”,一句昆明常用口語,字面意思以外,一旦口風有變,轉(zhuǎn)變成疑問句或是反問句,立刻兇神惡煞起來,程度相當于全國通用的“吃錯藥了”,經(jīng)常用來向一切得意忘形、冥頑不靈的語言行為實施口頭打擊,情感內(nèi)涵豐富,憤怒、諷刺、憐愛……都可能蘊藏其中。這句話里,“菌”所特指的菌子,就是見手青,云南人對這種菌子的復雜情感,由此可見一斑。
見手青其實是牛肝菌家族中的一個大類。進入菌季,數(shù)量最大品種最多的菌子要數(shù)牛肝菌。每年的采獲量估計至少有兩萬噸,品種多達100多種。其中,黃牛肝(黃皮疣柄牛肝菌)、黑牛肝(銅色牛肝菌)、白牛肝(美味牛肝菌)和各種見手青算絕對主力。
黃牛肝俗稱“黃癩頭”,菌體成熟后過于肥大,菌帽皸裂而“癩頭”,按現(xiàn)在的命名偏好,“網(wǎng)紋”似乎也貼切。它和黑牛肝的安全系數(shù)高于見手青,但按目前云南粗簡單一的烹飪習慣,它們在風味上會稍遜于見手青,價值難免被低估,尤其是黑牛肝,顏值上就很吃虧。
汪曾祺曾說:“最多也最便宜的是牛肝菌。牛肝菌下來的時候,家家飯館賣炒牛肝菌,連西南聯(lián)大食堂的桌子上都可以有一碗。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鮮、香,很好吃。炒牛肝菌須多放蒜,否則容易使人暈倒?!?/p>
我懷疑他老先生說的就是黑牛肝,了不起是黃癩頭,當年見手青的吃風還屬于隱藏模式。這種黑牛肝,到現(xiàn)在依然還是最便宜的。
左:黃牛肝菌(黃癩頭) 攝影/ 敢于胡亂 右:白牛肝 攝影/ 敢于胡亂
按云南牛肝菌的審美標準,白牛肝的地位與黃牛肝、黑牛肝高不了多少。但由于白牛肝安全無毒,在歐洲有著悠久的食用歷史,早在1973年云南所產(chǎn)的白牛肝就開始出口歐洲市場,并受出口的影響,有些年白牛肝的收購價格高出其他牛肝菌不少,因此,在采集者和收購者的認知中,那是一種值錢或者曾經(jīng)值錢的菌子。
云南牛肝菌飲食審美的佼佼者當屬見手青,雖然它的安全系數(shù)低,含有神經(jīng)毒素,炒不熟、炒不好、一次吃太多都有可能會中毒,屬于“條件食用菌”,但云南人還是抵不住它的巨大魅力。
見手青雖然名字里有一個“青”字,但此處的“青”與菌體本身顏色無關,是菌體見手觸碰之后才“青”的——菌體一旦被觸摸,一分鐘內(nèi)受壓的接觸面分泌出的汁液就會氧化成青紫色。一般整裝待售的見手青都會有那么一點青面獠牙的跡象——采集運輸分銷的過程中,已經(jīng)幾度見手。而這些顏色,包括清洗分解過程中出現(xiàn)的色變,一旦烹炒受熱,則會立刻消失。
其實,見手青至少有粉、黃、紅、紫、黑五種外觀色彩選項,每個選項又下轄數(shù)個小品種,總括起來起碼數(shù)十、二十個以上。比如,粉見手下有粉蓋牛肝菌、紅腳牛肝菌、粉被牛肝菌;黃見手下有黃褐牛肝菌、華麗牛肝菌、黃柄牛肝菌;紅見手下有血紅牛肝菌、火紅牛肝菌、紅腳牛肝菌、磚紅絨蓋牛肝菌;紫見手下有紫牛肝菌、櫈紫牛肝菌等;黑見手下有茶褐牛肝菌、褐蓋牛肝菌等。
在采集者和交易者的語境里,歸納起來非常簡潔:采獲量最大的淺色和紅色見手青,一律統(tǒng)稱蔥菌,分為白蔥菌(淺色見手青)和紅蔥菌(紅色見手青)兩大類,名稱由來也不深奧——菌子散發(fā)出的氣味接近蔥的味道。
未采摘的黑牛肝 攝影/ 敢于胡亂
云南牛肝菌烹飪,主急火快炒菌片,燉煮并不多見。一些小地方,用當?shù)氐暮谂8闻淝嗷ń分鬁?,滋味特別鮮美。煮野生菌火鍋時,見手青等牛肝菌菌片,要求煮20分鐘以上,與其他菌子滋味混雜,對食物口味要求嚴格些的吃客并不是太認可。昆明安寧的一家鄉(xiāng)鎮(zhèn)館子運用黃燜的方法,先炒后燜大塊牛肝菌,包括見手青,口感爽脆。
見手青的烹飪相比其他牛肝菌,稍有門檻。館子里做見手青,既要上菜快還要出品安全,便開始采用二次烹飪的方法:菌片先過一遍高溫植物油,基本成熟后控干油脂,再下素油或葷素混合油,加蒜片、干椒或青椒炒。干椒就是干辣椒段,一般用丘北干辣子剪段,青椒用皺皮辣子去籽切塊。
夾雜著黑牛肝的一籃見手青 攝影/ 敢于胡亂
二次烹飪可以大幅提升見手青的安全性。這里說的還只是見手青二次烹飪的1.0版本,不算太理想,2.0升級版已在十年前被野生菌從業(yè)者悄然運用,并且還適合在家做——見手青切厚片入碗,保鮮膜覆蓋碗口并戳幾個氣孔,以免水汽過大,然后大火隔水上汽蒸10分鐘后,再待冷卻后下鍋炒并調(diào)味。
蒸熟滅活的菌片,還可冷卻后密封冷凍,長時間的保存效果好于直接冷凍。除了厚片,二次烹飪還延伸出菌丁、菌塊等形態(tài),方便炒飯、燜飯,特別適用于與其他食材如牛肉、魚片配合。
家常炒見手青,常透著小心翼翼的樸素“家”風:菌片薄切,葷油或葷素混合油下得很足,蒜片多辣椒少,小火低溫慢慢翻炒,既要炒勻炒熟又不能炒煳。特別謹慎的,起鍋前會先上些開水,油水混煮,收干水分再炒一下。出鍋的見手青,重油、黏稠、色黑。除賣相差點、油水大點外,這種家常炒見手青,滋味其實還真不差,與白米飯混合拌在一起,儼然見手青撈飯,有飯量翻倍的功效。
粉紅見手 攝影/ 敢于胡亂
紅見手 攝影/ 敢于胡亂
黃見手 攝影/ 敢于胡亂
見手青菌片 攝影/ 敢于胡亂
炒見手青 攝影/ 敢于胡亂
黃燜見手青 攝影/ 敢于胡亂
鄉(xiāng)村炒牛肝菌醬 攝影/ 敢于胡亂
黃燜見手青 攝影/ 敢于胡亂
黃燜見手青 攝影/ 敢于胡亂
每年菌季里,吃見手青中招的消息確實不少,每每有新聞披露,各地還有幾例到幾十例不等的統(tǒng)計數(shù)字。但“冒死去吃”的說法,相當夸張。吃野生菌中毒死亡的案例與見手青關聯(lián)不多。野生菌中毒死亡事件近年多發(fā)生在偏遠山區(qū),當?shù)夭杉R傳遞中斷缺失,或者干脆誤判,此山的經(jīng)驗拿到他山運用,誤揀誤食,手從食用野生菌這邊伸到有毒野生菌那頭——幾個典型案例是把劇毒鵝膏菌錯當可食用鵝膏菌。見手青的中毒反應一般主要是出現(xiàn)幻視,俗稱“見小人”,中招者自稱“開天眼”——一些人晚上會接到熟人朋友的電話,電話那頭通常很興奮:告訴你個真事情,我開天眼啦!——不過在云南,開天眼的事情遇上幾次,電話這頭的聽者,倒也淡定:你怕是吃著菌啦,趕緊跑醫(yī)院!
吃野生菌的來由,無非鮮美好吃,見手青的吃風從漸開到風靡滇中,其中滋味獨特、口感細膩、香氣濃郁無疑是主要號召力。見手青烹飪和食用量的把握,其實僅僅是提升了門檻。吃見手青中毒的,總結下來無非幾點:烹飪不當;熟化不夠、不均或過度;菌種過雜;不注意受眾個體差異,耐受力不一。
吃見手青謹慎很有必要。老一輩的謹慎值得推崇:不吃頭水菌,菌子“嘈”容易引起人體虛弱,需要油水克制,不要連著頓吃。還有烹飪方式的謹慎可以大大提升安全,見手青的烹飪由靠技巧直接油鍋硬炒,慢慢向二次烹飪轉(zhuǎn)變,或過油或飛水再烹炒,漸成主流,湯煨黃燜的溫度時間初步達成安全下限共識,近年還有先蒸熟、微波爐熟成再烹飪的方法出現(xiàn),向可量化、準確方便、易掌握的方向發(fā)展。采用合理方法,控制住烹飪方式、溫度和時間,或許就是終極解決方案,見手青系可能由此褪下污名,孢子四散各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