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明東
《孔雀東南飛》是中國文學(xué)史上的第一部長篇敘事詩。詩中的女主人公劉蘭芝家境殷實、聰明善良、知書達(dá)理,是一個非常賢惠的女子,可她最終的命運(yùn)卻是“攬裙脫絲履,舉身赴清池”。讀者無不為之惋惜。她的丈夫焦仲卿聽聞其死訊后,“自掛東南枝”,追隨她而去,成就了一段凄美的愛情佳話。劉蘭芝、焦仲卿夫婦雙雙自殺的故事既歌頌了二人矢志不渝的愛情、敢于反抗的精神,又控訴了封建禮教的無情。那么,導(dǎo)致焦劉二人的婚姻走向悲劇的原因是什么呢?接下來,筆者就從以下角度深入分析。
在《孔雀東南飛》中,焦母是封建大家長的代表。《禮記·本命》中記載:“婦有七去:不順父母去,無子去,淫去,妒去,有惡疾去,多言去,竊盜去?!眲⑻m芝犯的是第一條,即觸碰了焦母封建大家長的權(quán)威,所以,焦母看不慣她,要將她趕出家門。
《孔雀東南飛》中有兩處直接記述了焦仲卿和焦母的對話,這兩處都表明了焦母是一個頑固、強(qiáng)硬的大家長。
第一次對話發(fā)生在劉蘭芝自請遣歸時,焦仲卿為劉蘭芝說情,字字句句都在維護(hù)她,說她賢惠能干,自己并不是高官顯貴,而劉蘭芝卻對自己忠貞不二,日常行為也無不妥,母親何至于不滿意呢?(原文:“兒已薄祿相,幸復(fù)得此婦,結(jié)發(fā)同枕席,黃泉共為友。共事二三年,始爾未為久。女行無偏斜,何意致不厚?”)這讓焦母更加憤怒。她覺得兒子如今才成婚兩三年,竟敢為了妻子忤逆自己,這樣下去以后還怎么維護(hù)大家長的權(quán)威。她絕對不允許劉蘭芝繼續(xù)待在焦家。因此,焦母言辭犀利地表達(dá)了自己強(qiáng)硬的態(tài)度:“你的見識竟然如此淺?。∷恢囟Y節(jié),什么事情都按照自己的意思去辦。我已經(jīng)忍了很久了,滿肚子委屈,你不能自作主張留下她!”(原文:“何乃太區(qū)區(qū)!此婦無禮節(jié),舉動自專由。吾意久懷忿,汝豈得自由!”)當(dāng)焦仲卿表明如果休掉劉蘭芝,自己就不再娶妻時,焦母怒罵道:“你這小子怎么敢如此幫她說話!我對她已經(jīng)沒有絲毫情義了,堅決不會同意你的請求?!保ㄔ模骸靶∽訜o所畏,何敢助婦語!吾已失恩義,會不相從許!”)
第二次對話發(fā)生在焦仲卿打算和劉蘭芝雙雙殉情,去陰曹地府繼續(xù)做夫妻時,他去廳堂拜見母親,表明自己不想活下去了,并祝愿母親身體康健。焦母聽后流下了眼淚,這樣勸慰自己的兒子:“你身為世家子弟,又在京城做官,千萬不能為了一個婦人而尋死覓活。你和她身份不同,把她休了也算不上是薄情?!保ㄔ模骸叭晔谴蠹易?,仕宦于臺閣。慎勿為婦死,貴賤情何??!”)和第一次的對話一樣,焦母提及了鄰居家中的賢惠女子,表示要親自去提親。盡管在兩次對話中,兒子都苦苦地哀求自己,焦母還是不能接納劉蘭芝。這展現(xiàn)了焦母說一不二的處事風(fēng)格,也向讀者傳達(dá)了兩條信息:一是焦母獨斷專行,認(rèn)為自己的面子要大過兒子的終身幸福,只要兒子娶了美麗賢惠的羅敷,就會忘了劉蘭芝,好好地生活下去;二是焦母不尊重自己的兒子,全憑大家長的權(quán)威和自己的喜好為兒子擇偶,兒子只要順從自己就好。
焦仲卿越替劉蘭芝說話,就越讓焦母感到憤怒和不悅。這其實也反映了焦家的家庭秩序和親子關(guān)系。在焦母的認(rèn)知里,焦仲卿是屬于自己的私有財產(chǎn),要絕對孝順和服從,不能忤逆長輩,于是她極力維護(hù)封建禮教的秩序,想方設(shè)法破壞焦劉二人的幸福婚姻。
劉蘭芝是一位受過良好教育、有思想、有主見、有自我的女子。在劉家長大的她渴望過上幸福的婚姻生活,希望夫妻之間互相尊重,長輩慈愛,小輩孝順,一家子人和和美美地過日子。而焦母希望自己的兒媳婦是傳統(tǒng)的唯命是從的女子,沒有思想和主見,只聽從丈夫和婆婆的使喚。在這段婚姻中,劉蘭芝無法像丈夫焦仲卿一樣對焦母無條件地順從,她可以盡孝,但無法委曲求全。因此,她必然會與焦母發(fā)生沖突,得不到焦母的認(rèn)同。
不同于焦母強(qiáng)硬的大家長作風(fēng),劉蘭芝的母親非常尊重自己的女兒。當(dāng)劉蘭芝被遣回家之后,劉母沒有不分青紅皂白地數(shù)落她給家族丟臉,而是耐心地詢問:“你是犯了什么過錯?為什么自己回家來了?”(原文:“汝今何罪過,不迎而自歸?”)當(dāng)劉蘭芝答:“兒實無罪過?!眲⒛敢簿徒邮芎拖嘈帕怂?。后來,當(dāng)媒人來替縣太爺家的兒子說親時,劉母也沒有獨斷專行,而是以建議的口吻告訴女兒可以先答應(yīng)下來。劉蘭芝則告訴母親,自己與焦仲卿已經(jīng)立下了永不分離的誓言。劉母便婉拒了媒人的提親:“我們是貧賤之家,女兒剛回娘家。她尚且不能做好府吏的妻子,又怎么能配得上縣太爺?shù)膬鹤幽??”(原文:“貧賤有此女,始適還家門。不堪吏人婦,豈合令郎君?”)后來,又有媒人來替太守家的兒子說親,劉母依然是拒絕的態(tài)度:“女兒先前已立下了誓約,老婦我怎敢開口讓她再嫁呢?”(原文:“女子先有誓,老姥豈敢言!”)從中,我們能看到一位母親對孩子的維護(hù),看到一位母親對女兒的尊重。
劉家兄長也沒有一味地逼迫劉蘭芝。當(dāng)他得知太守家來求親也被拒絕時,心中煩躁不安,但是他并沒有拿出“長兄如父”的氣勢去強(qiáng)逼妹妹,而是耐心地開解和勸導(dǎo):“你怎么能不好好為自己打算呢?上次嫁的是小官吏,這次卻可以嫁給官家的貴公子,你不嫁的話,以后準(zhǔn)備怎么辦呢?”(原文:“作計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榮汝身。不嫁義郎體,其往欲何云?”)他從世俗和現(xiàn)實的角度為妹妹考慮再嫁這件事,想要點醒她:苦苦等待焦仲卿是不切實際的,要多為自己的后半生考慮。
比起焦家,劉家的家庭氛圍要寬松許多。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長大的劉蘭芝認(rèn)為家庭應(yīng)該溫馨和諧??墒牵辜乙?guī)矩嚴(yán)苛,婆婆強(qiáng)勢霸道,每天雞叫媳婦就得起床織布勞作,晚上都不得休息。三天就織成了五匹綢子,焦母還會嫌她織得慢?!半u鳴入機(jī)織,夜夜不得息。三日斷五匹,大人故嫌遲”道出了劉蘭芝心中的委屈。一句“君家婦難為”直接訴說了劉蘭芝心中的失望和憋悶,也注定了這段婚姻終將以悲劇收尾。
焦仲卿的軟弱無能也加劇了婚姻破裂的速度。他不能妥善地處理母親與妻子之間的矛盾,而是選擇愚孝和逃避,最終走上了悲劇的道路。劉蘭芝對婚姻生活有著美好的憧憬,希望夫妻二人琴瑟和諧、朝夕相對,但是現(xiàn)實卻是“賤妾留空房,相見常日稀”,還要日夜勞作,忍受婆婆的百般刁難,因此她說出了“妾不堪驅(qū)使,徒留無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時相遣歸”的話。她的本意絕不是要離開焦仲卿,而是希望以退為進(jìn),讓焦仲卿勇敢地站出來調(diào)和自己與焦母之間的矛盾。焦仲卿卻采取了上堂跪告的方式,細(xì)數(shù)了夫妻二人相愛、和睦的生活細(xì)節(jié)。這樣做不僅無法留下劉蘭芝,反而加劇了母子之間的矛盾,讓焦母下了驅(qū)遣劉蘭芝回娘家的決心。
見溝通無效,焦仲卿便讓劉蘭芝先回娘家避一避,以后再去劉家迎接劉蘭芝,還囑咐她暫時忍受這點委屈。可見,焦仲卿遇事后不敢直接面對,而是選擇了逃避。他不僅自己逃避,也讓劉蘭芝回家避一避?,F(xiàn)在尚且無法解決這個問題,以后他又能想出什么辦法呢?對此,劉蘭芝感到無奈、委屈和失望,她也預(yù)感到就此一別二人再難相逢。因此,她說“勿復(fù)重紛紜”(也不用再多言了),“于今無會因”(從今往后再也不會相見了)。
焦仲卿根本沒有想到劉蘭芝被遣回家后將要面臨什么樣的困境,也沒有想出任何的應(yīng)對措施,只一味地要求她“等”。劉蘭芝直接言明自己會像蒲葦一樣堅韌,但是恐會遭到自己親哥哥的逼迫。盡管如此,焦仲卿也沒有給出對策,只是戀戀不舍地與她告別。后來,得知劉蘭芝再嫁的消息,他依然沒有設(shè)身處地為劉蘭芝著想,而是出言諷刺她:“賀卿得高遷?!睆倪@里可以看出,焦仲卿身為男子,缺乏擔(dān)當(dāng)意識,只從自己的情感需求出發(fā),認(rèn)為劉蘭芝違背了二人的誓言。
讀完《孔雀東南飛》我們會發(fā)現(xiàn):劉蘭芝的悲劇是無法避免的,因為她的婚姻生活過得極其不容易。焦母對其百般挑剔,劉蘭芝滿腹委屈,焦仲卿則夾在中間左右為難,如此痛苦的婚姻生活注定無法長久。再加上劉蘭芝性格剛強(qiáng),焦仲卿性格軟弱,使得他們處理問題的方式完全不同。
從不同的角度分析,我們不難得出結(jié)論:在封建禮教、家庭環(huán)境、性格特征等的共同作用下,焦劉二人的婚姻必然走向了悲劇。
(作者單位:寧夏鹽池高級中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