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韓國、德國特約記者 夏雪 青木
近日,教育部《關于做好2021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中要求,嚴禁炒作“高考狀元”“高分考生”等。宣傳高考狀元一直以來爭議都很大,雖然一部分人認為,這是給予優(yōu)秀考生的一種榮譽,但不少人都表示,這對于更廣大的學生,尤其是差生,是一種過度的壓力,營造出“唯分至上”的環(huán)境,更是對學生本身隱私的侵犯。實際上,在很多國家,“狀元榜”“成績榜”也一直備受爭議,一些國家通過對教育的改革,逐漸尋找更合理的成績發(fā)布方式。
經(jīng)常看日劇、韓劇的觀眾不難發(fā)現(xiàn),在這兩個國家的文藝作品中,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成績榜被公開貼在校內的鏡頭。以韓國為例,這個極度重視教育和學歷至上的國家,對“高考狀元”的重視度和中國比起來可以說是有過之而不及。每年1-2月大學錄取名單公布后,學校和培訓班都會張貼海報、懸掛橫幅,宣傳炒作名牌大學錄取名單。這一慣例已經(jīng)持續(xù)了數(shù)十年,雖然有民眾不滿,但似乎正愈演愈烈。
前不久,韓國第一學府首爾大學的錄取名單一發(fā)布,各學校和補習班就迅速開始行動起來,想盡一切辦法進行宣傳?!董h(huán)球時報》記者觀察到,首爾市內隨處都可見寫有“本校X人被首爾大學錄取”“恭喜XXX同學考入首爾大學”的橫幅(如圖)。這一行為也引發(fā)了學生之間的熱議。大學生崔同學回憶道:“去年回母校時,只看到了高高懸掛的名校合格者名單,我感到十分失落。雖然我盡了自己的最大努力,成功考入了理想大學,卻沒有收到來自學校的祝賀。被大學錄取這件事本身就是值得慶祝的,但學校的祝賀似乎只針對名牌大學的錄取生,并不認可我們其他學生的努力。”就讀于韓國名校延世大學的金同學也惋惜地說:“學校張貼的橫幅就像劃分階層一樣,將名牌大學和其他學校區(qū)分開來,直接讓學生們認識到大學本身就是一個商標。這是一種對錯誤慣例的延續(xù),沒有傳遞正確的育人觀?!?/p>
出于對“歧視性文化”的擔憂,韓國國家人權委員會曾在2012年和2015年先后兩次對學校宣傳名牌大學錄取名單的做法進行了批判,向各市以及教育部門提出了加強指導和監(jiān)管的要求,并向中學校長提出建議,要求克制發(fā)布宣傳物。該委員會表示,“宣傳特定大學的錄取名單會給其他學生帶來疏離感,從教育方面來看是不合適的。這種行為助長了‘學閥主義和學歷歧視現(xiàn)象?!钡?,由于各地教育部門并沒有積極出面進行監(jiān)管,只是一年或兩年一次發(fā)布有關的的公文,韓國學校大肆宣傳炒作名牌大學錄取名單的行為仍在繼續(xù)。
“在歐洲,公布‘高考狀元的歷史幾乎與高考制度一樣久遠。”德國漢堡大學教育政策學者魯?shù)细裨诮邮堋董h(huán)球時報》記者的采訪時表示,900多年前,歐洲第一所大學意大利博洛尼亞大學建立,此后隨著高考制度的完善,公布“高考狀元”也稱為各國的一個慣例?!霸诋敃r,這樣做一是為了激勵其他學子參與高考,另外則是為了突出高考透明性。”
后來,隨著歐洲國家越來越注重隱私,“高考狀元”從硬性規(guī)定變成一種軟性規(guī)定。目前,歐洲國家高考禁止公開高考成績排名,尤其對差生成績更是做到隱私保護。魯?shù)细癖硎?,雖然教育部門較為低調,但每當高考結束后,各國媒體仍會廣泛對“高考狀元”進行宣傳。
去年,德國高考Abitur結束后,德國發(fā)行量最大的報紙《圖片報》就以“他是德國最優(yōu)秀的學生!”為題,報道當年德國的“高考狀元”——來自北威州杜伊斯堡的17歲中學畢業(yè)生本尼迪克特·謝爾,在滿分900分中取得898分。報道還介紹了他學習的方法,“玩的時候開心地玩,學習的時候努力學習”。
西班牙媒體去年在高考后,也大肆宣傳當年的“高考狀元”費爾南多·加松,獲得總分為14分的西班牙高考滿分?!斑@樣高考分數(shù)可以讓他選擇任何想去的大學?!睋?jù)報道,這名學生在高中階段選讀的是科學健康,并獲得平均分10分滿分,他希望去塞維利亞巴勃羅·德·奧拉維德公立大學攻讀生物技術專業(yè),該專業(yè)通常只招收12分以上的學生。
同樣,法國、意大利、奧地利等歐洲國家的媒體在每年高考后,也都會報道“高考狀元”的個人事跡。教育政策學者魯?shù)细裾f,“高考狀元”是一個榮譽,對進入精英大學和受限制的專業(yè)很有幫助,也更容易獲得獎學金。
不過在歐洲,除了如劍橋大學、牛津大學、慕尼黑大學、蘇黎世聯(lián)邦工學院等部分精英大學的專業(yè)差距比較突出外,大多數(shù)院校和專業(yè)之間水平都較為平均,教學質量沒有太大區(qū)別。因此,盡管“高考狀元”被贊揚,但大部分歐洲學生和家庭并不會特別關注或在意這個榮譽。
目前在柏林一所中學讀高三的克勞迪婭對《環(huán)球時報》記者表示,歐洲的中學生大多不會太過在意考試名次,他們更在乎自己的等級分數(shù)可以申請什么學校和專業(yè)?;趪?,多數(shù)學生會考慮自己居住地點,選擇離家比較近的本地大學,競爭壓力也會相對較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