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銘
摘 要:山西瓷器一直以其悠久的歷史與精湛的技藝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矚目,是我國珍貴的物質文化遺產。在山西瓷器中,渾源窯瓷器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種瓷器,創(chuàng)燒于大唐年間,歷經了宋朝、金朝的發(fā)展,在元代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通過查閱我國瓷器史可以得知,宋、金時期,渾源窯曾有過一段輝煌燦爛的時期,生產的瓷器遠銷海外,對促進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傳播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文章針對山西瓷器中的渾源窯瓷器進行展開討論,希望能夠挖掘到更多渾源窯瓷器的藝術價值。
關鍵詞:山西;瓷器;藝術特征;渾源窯
0 引言
山西瓷業(yè)的發(fā)展受到了周邊省份的影響,如陜西耀州窯、河南當陽峪窯以及河北定窯和磁州窯,裝飾工藝以印、畫、剔、刻相結合,但其風格更加豪邁奔放。而山西最具代表的窯廠當屬雁北地區(qū)的著名窯廠—渾源窯。
渾源縣當時屬于少數民族政權管轄,所產器物多胎體厚重,紋飾多以大花大葉的剔、畫為主,器型多是為方便游牧民族生活而設計的。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各種小口、圓肩、腹部偏大、下腹逐漸收緊的用于裝酒的瓷瓶,這種瓷瓶便于騎馬時攜帶,在中原地區(qū)并不多見。
遼、金兩朝均以大同為陪都(西京),作為軍事重鎮(zhèn),朝廷會派王公貴族駐守此地,這些貴族對用瓷的追求促使以大同為中心的周邊窯廠蓬勃發(fā)展。渾源窯在此時也得到了更好的發(fā)展,各類精細白瓷應運而生,形制和質量直追定窯。
1 渾源窯瓷器的發(fā)展
渾源窯位于山區(qū),古時候生產的瓷器主要為了滿足勞動人民的日常生活所需。山區(qū)中物資匱乏,當時的人們經常使用瓷器來裝飾室內環(huán)境或盛放物品。后來,渾源窯的工匠們根據多年來的生產經驗,并充分汲取其他地區(qū)的先進生產工藝,創(chuàng)新思路,帶著自身對于這片山區(qū)的熱愛,研制出專屬于渾源窯的瓷器燒制工藝手法,流傳至今。渾源窯瓷器從釉色設計到純熟技法都具有藝術性,值得后人深入挖掘、繼承并發(fā)揚光大。
1.1 渾源窯瓷器概況
大唐盛世為陶瓷的生存與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環(huán)境和優(yōu)越的對外輸出政策,讓我國陶瓷享譽世界??梢哉f,唐代是陶瓷發(fā)展最為快速的階段,人們對于制瓷技術和瓷器的審美要求相對較高,也助推了燒瓷技術的不斷提升。渾源窯瓷器以其特立獨行的風格與藝術品質,在山西這樣的瓷器大省中仍然擁有一定地位。
渾源窯瓷器的類型種類繁多,主要包括杯、執(zhí)壺、瓶、碗、缸、缽、罐、爐等,遍布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各個角落,實用性較強;同時,渾源窯瓷器兼具美學藝術價值,其釉色主要包括黃釉、青釉、白釉、醬釉、茶葉末釉等,其中茶葉末釉如圖1所示。渾源窯瓷器中茶葉末釉的釉層勻稱,藝術價值極高。一些陶瓷專家學者經過研究認為這種茶葉末釉可能是一些燒瓷工匠專門研制配料燒制出來的。
1.2 渾源窯瓷器的發(fā)展時期
宋朝是瓷器輝煌發(fā)展的巔峰時期,這一時期的陶瓷手工藝品風格迥異,呈現(xiàn)百花齊放的繁榮景象。陶瓷的品類多樣,釉色也層出不窮,主要以灰色、淺灰色最為流行。渾源窯受定窯和地理位置的影響,燒瓷工藝不斷交流融合,如這一時期的剔花、貼花等工藝與當時的其他窯口具有一定的共同點。處于宋、遼、金時期的渾源窯,規(guī)模顯著擴張,生產的瓷器更加多元化,如瓶、罐、枕等。釉色也不斷更新,出現(xiàn)了如黃釉、白釉、黑釉等。同時,裝飾技法也不斷改進,出現(xiàn)了如筆繪、畫花、貼花、印花、剔花等,這些技法能夠彰顯當時渾源窯瓷器生產技藝的進步,其中渾源窯鑲嵌瓷器受到人們的廣泛歡迎,甚至曾經遠銷海內外,推動了山西瓷器產業(yè)的蓬勃發(fā)展。
2 渾源窯瓷器的藝術特征
制作渾源窯瓷器的工匠們善于深入挖掘當地鄉(xiāng)土生活、自然環(huán)境中的文化內涵,并將其映刻在瓷器上。當時生產的瓷器具有濃厚的鄉(xiāng)土氣息,并且凸顯了渾源窯的地方特色。從渾源窯的瓷器中,既可以看到當時人民日常生活的點滴,也能夠感受他們借此抒發(fā)自身的情感,表達出對美好生活的贊美與向往之情。
2.1 不同釉色瓷器的藝術特征
我國瓷器的釉色豐富多樣,不同釉色會呈現(xiàn)出各自的特色,渾源窯瓷器也不例外。
2.1.1 渾源窯白釉
渾源窯的白釉瓷器基本分為兩類:粗瓷和細瓷。其中,粗瓷生產規(guī)模相對較大,年產量多,類型如碟、碗、瓶、罐、盆、甕等,制作工藝手法相對簡單。很多瓷器在制作時釉色不均勻,可能發(fā)黃或灰色,整個胎體厚重并且堅硬,如圖2所示。粗瓷瓷器在生產中,對于原材料加工相對粗糙,顆粒分布不夠均勻,甚至能夠看到一些白褐色的細砂,伴有一些氣孔,吸水性較強。主要以印花、剔花、畫花等裝飾技法為主,實用性較強,不具有裝飾作用。細瓷的生產產量少,主要生產杯、盞、罐、枕等,質地松脆,化妝土呈現(xiàn)細白色,均勻干凈,制作精良。白釉細瓷具有一定的裝飾作用,采取雕塑、施化妝土、貼花等技藝,玻璃質感強,較為美觀。例如,在生產盞時,需要保持盞的內外施釉均勻,細致勻稱,釉色整體通透,呈現(xiàn)透明的釉色。相較于粗瓷來說,細瓷對生產技藝的要求更嚴格。
2.1.2 渾源窯黑釉
黑釉瓷器是山西瓷器中的代表作,質量好、口碑好,具有極高的裝飾藝術價值與制造工藝水平。其釉色是烏黑色,質感晶瑩潤透,主要生產的瓷器種類有罐、枕、盒等,并采取了貼花、畫花、提花等手法。
黑釉瓷器的煅燒需要在高溫環(huán)境下進行,借助于氧化鐵作呈色劑。黑釉在宋、遼時期發(fā)展逐漸成熟,主要原因在于當時盛行飲茶和斗茶風尚,黑釉盞呈現(xiàn)出的茶浮沫較為明顯,因此被廣泛使用。黑釉瓷器種類繁多,如瓶、碗、缽、盂、執(zhí)壺等,大多是百姓生活中的必需品。渾源窯的黑釉瓷器主要分為:①細膩明亮型,飾色均勻;②釉層厚重型,黑中發(fā)亮;③褐色型黑釉呈深沉的芝麻醬色。質量最好的黑釉瓷器應烏黑如漆、細膩均勻,如圖3所示,這種瓷器的釉色通常需要經過按照一定的比例調制配料才能制作出來。
2.1.3 渾源窯青釉
青釉的歷史最為悠久,貫穿整個陶瓷發(fā)展進程。然而,青釉絕非單純以青色為上色材料,而是其中包含了綠色、黃色、青色等幾種顏色。渾源窯青釉青中泛黃,一些瓷器的釉色青中甚至透出鐵銹色。呈現(xiàn)鐵銹色的原因是燒制瓷器時窯內溫度較高,缺乏對溫度的有效控制,讓一些鐵元素析出瓷器表層形成的。渾源窯青釉瓷器多以缽、盞、執(zhí)壺、鈴鐺、手工雕塑動物等為主要造型,質地相對白釉瓷器來說更細致一些,釉色分為青綠色、灰綠色、褐綠色等。還有一些瓷器在制作時會在胎體上施一層化妝土,同時在外壁施青釉、內壁施黑釉,這樣會讓青釉的釉色顯得更為明亮透凈。渾源窯青瓷生產的瓷器主要用于日常生活,裝飾的紋樣也較為常見,如鳥禽、米字點、雙線文、菊花、牡丹等。
2.2 裝飾技法的藝術特征
瓷器裝飾技法的提升,體現(xiàn)了時代的不斷發(fā)展。渾源窯的工匠們在生產過程中,往往會從實際生活中獲取創(chuàng)作的靈感,將身邊的植物、動物、生活場景等裝飾在瓷器上,以表達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2.2.1 印花
印花是渾源窯瓷器制作中最常見的一種裝飾技法,是將刻有裝飾印花的印模,在瓷器胎體沒有完全干透時直接印在胎體上。在渾源窯瓷器中,印花的題材多元,紋樣組合生動,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有的瓷器上采取了分組、分段的方式,運用不同的線條和紋樣裝飾瓷器。渾源窯瓷器上的花卉紋樣主要有團菊、牡丹、纏枝花卉。
2.2.2 畫花
畫花裝飾技法的出現(xiàn)主要為了滿足使用需求,起初目的是在陶瓷器上標注文字符號,后來逐漸演變?yōu)檠b飾紋樣技法。畫花是運用竹針等尖形工具,在瓷器胎體上畫出紋路與線條,剔除多余的化妝土,制作成黑白相間的圖案,起到一定的裝飾作用。如圖4所示,渾源窯瓷器的畫花圖案通常是線條奔放、結構嚴謹型的,能夠呈現(xiàn)出極強的工藝裝飾效果。
2.2.3 鑲嵌瓷
渾源窯鑲嵌青瓷的藝術美感較強,風格獨特。制作方法是先在胎體上畫出想要的范文,然后在范文中填入白色化妝土,并將多余化妝土完全剔除,施青釉燒制而成。因為胎體是青灰色,而化妝土是純白色,燒制之后便成了青底白花的瓷器?,F(xiàn)階段,我國考古團隊發(fā)現(xiàn)的渾源窯鑲嵌瓷器主要是碗、盤、枕等,上面有牡丹、鳥禽、米字點、網格紋等裝飾紋樣。鑲嵌青瓷的胎體多為灰色、黃色,釉色以青黃色為主,具有光澤。鑲嵌瓷由于制作難度較大,需要融合不同裝飾技法,因此具有更高的研究價值。
2.2.4 剔花
黑釉剔花瓷器是渾源窯瓷器的主流產品,其藝術價值頗高。渾源窯剔花瓷器以黑釉為主,釉色黑亮,造型豐富,多是罐、瓶,工匠技術純熟、精湛,紋飾線條流暢。剔花技法在北方頗受歡迎,因此風格也多奔放粗獷?;y具有浮雕美感,裝飾性能較強。相對來說,黑釉剔花瓷器最能彰顯渾源人的質樸與堅韌。
3 結束語
山西瓷業(yè)在宋、金時期異彩紛呈,渾源窯作為山西北部著名窯廠,不僅豐富了山西瓷的品類,更濃縮了山西瓷業(yè)的發(fā)展歷程,為研究整個山西瓷業(yè)發(fā)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歷史資料。渾源窯瓷器的歷史價值與文化價值并存,凝結著幾百年來當地工匠藝人的智慧與心血,從釉色選擇到裝飾技法的應用,都映照著山西人的生活習慣、藝術追求、審美能力、文化氣息??梢哉f,渾源窯瓷器是我國山西瓷器的典型縮影,對于后世的瓷器研究有著重要的人文價值。故此,我們要加強對渾源窯瓷器的重點保護,廣泛普及渾源窯瓷器的專業(yè)知識,擴大知名度,進而更好地傳承瓷器文化。
參考文獻
[1]湯俊.渾源窯瓷器藝術特征研究[D].太原:太原理工大學,2014.
[2]馮紹華.明代萬歷、天啟年間景德鎮(zhèn)外銷青花瓷的歷史及藝術特征的相關賞析與簡述[J].中國陶瓷工業(yè),2021(3):62-66.
[3]葉喆民.中國陶瓷史[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6.
[4]成燕凱.傳統(tǒng)文化下的明清陶瓷藝術審美特征及人文氣息[J].漢字文化,2021(10):180-181.
[5]李金來.器以載道:宋代瓷器藝術的文化蘊涵略談[J].貴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61-65.
[6]田銀梅.從渾源窯鑲嵌瓷談起[J].文物世界,2018(6):18-21.
[7]馮宵慧.山西地區(qū)宋元時期白地黑花瓷器初步研究[D].太原:山西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