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祁它”何許人也?
詩友知畏齋問:清人張穆《失題》詩里有“新書商賈誼,古義訂祁它”二句。西漢賈誼著有《賈子新書》,這個大家都知道。但“祁它”是誰呢?有學者說,應該是指與張穆同時代的祁藻,祁藻撰有《詩毛傳鄭箋古義》一卷,且曾招張穆等學者??弊约旱闹?。這種理解對嗎?
鐘振振答:我認為不對!
“祁它”,即“祗陀”(jeta),是中印度古王國舍衛(wèi)國的太子,約生活于公元前六世紀,與佛祖釋迦牟尼是同時代人,其名屢見于佛教典籍。南宋僧人法云所編《翻譯名義集》卷三:“祗陀……此云戰(zhàn)勝。生時,父波斯匿戰(zhàn)勝外國。”也就是說,梵文“祗陀”是“戰(zhàn)勝”的意思。太子出生時,他的父親舍衛(wèi)國國王波斯匿恰好取得了對外戰(zhàn)爭的勝利,于是便給他取了這么個有紀念意義的名字。
佛教故事,波斯匿王手下有位大臣名叫須達多,非常富有,并且樂善好施,常賑濟窮人和鰥寡老人,人稱“給孤獨長者”。他看中了祗陀太子廣達八十頃的園林,想買來建造精舍,請佛祖到舍衛(wèi)國來說法,普度本國眾生。太子不肯。須達多懇求再三,太子為難他說,你若能用黃金鋪滿這園子,我就把園子給你。誰知須達多真的這樣做了。太子大為感動,說園子歸你了,但園子里的樹木還是我的,我們共同建造精舍,邀請佛祖來傳法布道。佛祖來了以后,親自給此園命名“祗樹給孤獨園”。唐代高僧禪宗六祖惠能《金剛經解義》卷上解釋“祗樹給孤獨園”說:“祗者,太子名也。樹是祗陀太子所施,故言祗樹也。給孤獨者,須達長者之異名也。園者本屬須達,故言給孤獨園?!?/p>
“祗陀”的“祗”字,對應梵語讀音,應讀作“脂”。但在漢語里,“祗”字除了讀“脂”,作“恭敬”解外,還可通“祇”,讀作“祁”,義即地神。后世那些學問不廣博的秀才,以及文化水平不高的普通人,不通梵語,往往將“祗陀”誤讀為“祁它”。這種情況,至遲在明代已經出現(xiàn)在紙質文本中了。明人許仲琳著小說《封神演義》第七十九回《穿云關四將被擒》中,有陀頭(苦行僧)法云在界牌關幫助商朝守將抵抗姜子牙率領的周軍,遭生擒活捉。將被斬首之際,有西方準提道人來向姜子牙說情,放了他一條生路,并勸他皈依?!昂髞矸ń湓谏嵝l(wèi)國化祁它太子,得成正果,歸于佛教”。
要之,張穆詩所謂“古義訂祁它”,應當是說自己曾考證并糾訂了“祁它”是“祗陀”的錯誤讀音。
但這里又有一個問題,即“祁它”只是錯誤的讀音,所指之人還是“祗陀”,意思并沒有區(qū)別,為什么不說“古音訂祁它”,而要說“古義”?我想這是為了遷就格律。張穆此詩是五言排律,此句格律應為“仄仄仄平平”,“音”字平聲不合律,只好改用仄聲字“義”?!耙簟薄傲x”固然有別,但古人讀書,特別是細讀經典,最基礎的要求是對其中的生字讀音正確,對其中的詞匯和章句解義盡可能準確,因此,許多旨在幫助初學者讀懂經典的著作往往就以“音義”命名,如《隋書·經籍志》有《史記音義》《漢書音義》《魏志音義》《莊子內篇音義》,《舊唐書·經籍志》有《尚書音義》《毛詩音義》《爾雅音義》《漢書律歷志音義》《后漢書音義》《漢紀音義》《本草音義》,《新唐書·藝文志》有《古文音義》《開元文字音義》《晉書音義》《孟子音義》《老子音義》《文選音義》,《宋史·藝文志》有《釋文音義》《韓文音義》《律音義》《亢倉子音義》《九章算經音義》《周髀算經音義》,《明史·藝文志》有《屈宋古音義》,《清史稿·藝文志》有《晏子春秋音義》《司馬法古注音義》等,皆是其例。佛家也有唐釋慧琳所著《一切經音義》。既然“音”“義”每多并舉,在特殊情況下,互相替代一下,也無大礙的。
至于“祁它”可不可以指代“祁藻”?我認為也不可以。理由有四:
其一,“祁它”是梵語古印度人名的漢語音譯,其人非姓“祁”名“它”,故不可認作祁藻的本家。
其二,其人是古舍衛(wèi)國王太子,非臣子,從社會地位與身份的角度來審視,祁藻與他似乎也沒有什么可比性。
其三,祗陀太子最終的結局十分悲慘。先是古舍衛(wèi)國發(fā)生政變,琉璃王子上位,放逐了他的父親波斯匿王,他也因此而失去了王儲的身份。后來,野心勃勃的琉璃王想做一統(tǒng)天下的轉輪圣王,出兵攻打釋迦牟尼的父國迦毗羅衛(wèi),無功而返,竟遷怒于他,將他殺害。把祁藻比作祗陀太子,很不吉利,實在不是恭維。
其四,祁藻是道光、咸豐、同治“三代帝師”,官至大學士、首席軍機大臣,又是當時的大儒。他招張穆等學者校勘自己的著作,當是雕版印刷具體事宜的承辦人將書稿按版式字體錄寫上版,開雕前須終校一過,而自己因為忙不過來或不愿意花時間去做此類工作。祁藻學術精深,其著述的??保休^高的難度,不是一般秀才所能勝任的,當然要請張穆這樣有學問的人。同時,張穆家境貧寒,此舉也許還有存心周濟他而不傷其自尊的意思。要之,??蔽淖峙c審訂書稿是兩回事,性質是不同的。以祁藻的地位與學問,其著作還輪得到后學如張穆者來審訂嗎?即便張穆確曾貢獻過些許有學術價值的修改意見,也當緘默不語于人。畢竟,祁藻此舉既有助于提高張穆的聲譽,對其家庭生計也不無小補(甚至是雪中送炭)。公然寫詩夸耀自己訂正過祁藻著作的失誤,既不得體,也不厚道。張穆不應是這樣不知感恩的人!
以上是我的幾點淺見,未知是否在理?僅供參考。
二、?銖秤、縷雪、陳陳
詩友雷焱雄問:請問鐘老師,杜牧《早秋》詩:“疏雨洗空曠,秋標驚意新。大熱去酷吏,清風來故人。尊酒酌未酌,晚花不。銖秤與縷雪,誰覺老陳陳?”這首詩的最后兩句“銖秤與縷雪,誰覺老陳陳”是什么意思?百思不得其解。
鐘振振答:焱雄詩友,宋末元初的知名詩人兼詩歌評論家方回在他所選編的《瀛奎律髓》中也說“尾句怪”,不知他讀懂了沒有。要讀懂這兩句,首先須理解三個關鍵詞——“銖秤”“縷雪”和“陳陳”。
首先看“銖秤”。“銖”是古代的重量單位,二十四銖合舊制一兩(當然還有其他說法,不必細究)。這是一個極輕微的重量,一般的秤是稱不出來的。
其次說“縷雪”。我以為,即一縷雪、一絲雪,喻指一絲(或縷)白發(fā)。李白《將進酒》詩曰“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fā),朝如青絲暮成雪”,是其所本。白居易《約心》詩也有“黑鬢絲雪侵”之句?!翱|”是絲線,與“絲”幾乎同義。杜詩不用“絲雪”而用“縷雪”,或是為了調平仄的緣故。
最后說“陳陳”。有學者將它釋為“陳年的糧食”。這個解釋是有出處的——《史記·平準書》曰:“漢興七十馀年之間,國家無事,非遇水旱之災,民則人給家足,都鄙廩庾皆滿……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于外,至腐敗不可食?!笔钦f漢武帝即位之初,國家富裕,糧倉里的糧食一年年增加,陳糧上摞陳糧,最后都腐爛了。但放在杜牧這首詩的具體語境中,顯然說不通,故不可取。我以為,杜詩里的“陳陳”,語典還是出自這里,但其意不在“太倉之粟陳陳”的“粟”,而在“陳陳相因”的那個“相因”!他用的是“歇后”手法,“老陳陳”即“老相因”?!跋嘁颉保扔谡f“積累”。
理解了這三個關鍵詞,這兩句詩的意思便呼之欲出了。竊以為,詩人這里說的是一種人生現(xiàn)象和生活哲理:人是在不知不覺中一天天衰老的。中年往后,體重是今日減一銖,明日又減一銖;頭發(fā)是今天白一根,明天又白一根。這種微量的增減,誰覺察得出來呢?老,就是這樣一點點一點點地積累而成!
此詩寫“秋”?!扒铩?,是一年中的“老”;“老”,是一生中的“秋”。成語“老氣橫秋”,正是“老”與“秋”之對應關系的最貼切的說明。詩人由“秋”而引出“老”,從思維邏輯到文章脈絡都有跡可循,順理成章。
總之,無論從文字的角度還是從文理的角度來審視,此詩“尾句”一點兒也不“怪”!與其說它“怪”,毋寧說它“新奇”。是優(yōu)點,不是缺點。
三、?樂天懷二馬
詩友知畏齋問:清人張穆《送陳頌南給事還晉江》詩五首其四有“退之賦五楸,樂天懷二馬。賢達得喪間,未盡忘情者”之句。韓愈字退之,賦有《庭楸》詩,詩有“庭楸止五株,共生十步間”“我已自頑鈍,重遭五楸牽”等句。白居易字樂天。這些我都知道,但“懷二馬”是什么意思呢?
鐘振振答:知畏齋詩友,“樂天懷二馬”是說白居易懷念他的兩匹馬。
第一匹馬的故事,見《白氏長慶集》卷五五《有小白馬乘馭多時奉使東行至稠桑驛溘然而斃足可驚傷不能忘情題二十韻》詩:“能驟復能馳,翩翩白馬兒。毛寒一團雪,鬃薄萬條絲。皂蓋春行日,驪駒曉從時。雙旌前獨步,五馬內偏騎。芳草承蹄葉,垂楊拂頂枝??鐚⒂每停Р粨Q妖姬。慢鞚游蕭寺,閑驅醉習池。睡來乘作夢,興發(fā)倚成詩。鞭為馴難下,鞍緣穩(wěn)不離。北歸還共到,東使亦相隨。赭白何曾變,玄黃豈得知。嘶風覺聲急,踏雪怪行遲。昨夜猶芻秣,今朝尚縶維。臥槽應不起,顧主遂長辭。塵滅骎骎跡,霜留皎皎姿。度關形未改,過隙影難追。念倍燕求駿,情深項別騅。銀收鉤臆帶,金卸絡頭羈。何處埋奇骨,誰家覓弊帷。稠桑驛門外,吟罷涕雙垂。”這匹馬,是在白居易出公差的路上暴死的。白居易為它寫了詩,流了眼淚。
第二匹馬的故事,見《白氏長慶集》卷七十《不能忘情吟》詩。詩有序曰:“樂天既老,又病風,乃錄家事,會經費,去長物。妓有樊素者,年二十余,綽綽有歌舞態(tài),善唱《楊柳》,人多以曲名名之,由是名聞洛下。籍在經費中,將放之。馬有駱者,駔壯駿穩(wěn),乘之亦有年。籍在長物中,將鬻之。圉人牽馬出門,馬驤首反顧一鳴,聲音間似知去而旋戀者。素聞馬嘶,慘然立,且拜,婉孌有辭,辭畢涕下。予聞素言,亦愍默不能對,且命回勒反袂,飲素酒,自飲一杯,快吟數(shù)十聲,聲成文,文無定句,句隨吟之短長也,凡二百三十五言。噫!予非圣達,不能忘情,又不至于不及情者。事來攪情,情動不可柅,因自哂,題其篇曰《不能忘情吟》?!痹娫唬骸板黢橊R兮放楊柳枝,掩翠黛兮頓金羈。馬不能言兮長鳴而卻顧,楊柳枝再拜長跪而致辭。辭曰:主乘此駱五年,凡千有八百日。銜橛之下,不驚不逸。素事主十年,凡三千有六百日。巾櫛之間,無違無失。今素貌雖陋,未至衰摧;駱力猶壯,又無虺。即駱之力,尚可以代主一步;素之歌,亦可以送主一杯。一旦雙去,有去無回。故素將去,其辭也苦;駱將去,其鳴也哀。此人之情也,馬之情也,豈主君獨無情哉?予俯而嘆,仰而咍,且曰:駱,駱,爾勿嘶;素,素,爾勿啼。駱反廄,素反閨。吾疾雖作,年雖頹,幸未及項籍之將死,何必一日之內,棄騅兮而別虞兮。乃目素兮素兮,為我歌《楊柳枝》。我姑酌彼金罍,我與爾歸醉鄉(xiāng)去來?!边@匹馬,白居易晚年患風痹癥,用不著了,想把它賣了。但馬夫將它牽出門時,它回頭長嘶,仿佛知道自己要離開主人了,有戀戀不舍的意思。從詩意來看,白居易還有一位歌妓名叫樊素的,同時被遣散。樊素也不忍離去,請求留下,并替馬說情,還哭了。白居易心一軟,心想自己還沒有楚霸王項羽死到臨頭那樣悲慘,何必一日之內,既別虞姬,又棄烏騅馬呢?于是便把樊素和馬都留下來了。
可是,這第二匹馬既然沒賣,也就不用“懷”(懷念)了,為什么張穆要說“樂天懷二馬”呢?應該說“懷一馬”——即前一匹死了的小白馬,才對呀。可能是張穆記錯了。也可能是張穆認為,按情理,這馬最終
應當還是賣了。畢竟,白居易在計算家庭開支費用時,是把它列在“長物”——也就是多余物品名單中的啊。
或許讀者也很關心歌妓樊素和這匹馬的命運,我也一樣?!栋资祥L慶集》卷六八還有兩首相關的詩作。一首是《賣駱馬》:“五年花下醉騎行,臨賣回頭嘶一聲。項籍顧騅猶解嘆,樂天別駱豈無情?”一首是《別柳枝》:“兩枝楊柳小樓中,裊裊多年伴醉翁。明日放歸歸去后,世間應不要春風?!边@“兩枝楊柳”,一枝應該就是樊素。另一枝呢?當是白居易的一名舞妓,名叫小蠻。讀者朋友們,你們是怎樣理解這兩首詩的呢?這是個開放性的結尾,見仁見智,各自思量吧。
不管怎么說,白居易的這些詩,這些事,可以證明他的確是個“未盡忘情者”。
【附注】
關于白居易的舞妓小蠻,見唐人孟啟《本事詩·事感》:“白尚書姬人樊素善歌,妓人小蠻善舞。嘗為詩曰:‘櫻桃樊素口,楊柳小蠻腰。年既高邁,而小蠻方豐艷,因為楊柳之詞以托意,曰:‘一樹春風萬萬枝,嫩于金色軟于絲。永豐坊里東南角,盡日無人屬阿誰?”又,宋代李昉等編《太平廣記》卷一九八引唐人范攄《云溪友議》曰:“唐白居易有妓樊素善歌,小蠻善舞。嘗為詩曰:‘櫻桃樊素口,楊柳小蠻腰。年既高邁,而小蠻方豐艷,因楊柳詞以托意曰:‘一樹春風萬萬枝,嫩于金色軟于絲。永豐坊里東南角,盡日無人屬阿誰?”亦可參看。后條不見通行本《云溪友議》,故從《太平廣記》轉錄。
《本事詩》,舊題著者為[唐]孟棨。據(jù)我的好友——當代著名文史專家、復旦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唐代文學學會會長陳尚君先生考證,實應作“孟啟”,故從之。
(作者單位: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