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素云
(德化縣教師進修學校,福建 德化 362500)
統(tǒng)編教材的一大亮點和創(chuàng)新點是以“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兩條線索相結合的方式編排單元教學內容。這樣的編排能清楚地告訴一線教師,本單元課文應該重點“教什么”,并依此研制相應的教學內容,實現(xiàn)從“好教”走向“教好”。
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材是以《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 年版)》為依據(jù),以“單元主題”為框架編寫的,教材選文內容、學習活動內容、練習拓展內容、課外學習資源等進行全面的整合,每一個單元都有“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以求教學效益最大化。因此,語文教學必須秉承“文道統(tǒng)一”[1]的原則,搭建有效的學習和實踐平臺,讓“人文性”和“工具性”有機融合,促進學生語文綜合素養(yǎng)的有效提升。
如六年級上冊第八單元“單元導讀”明確單元語文要素:一是借助相關資料,理解課文主要內容;二是通過事情寫一個人,表達出自己的情感。教學《少年閏土》時,引導學生學習作者運用典型事例,通過對閏土外貌、語言、動作的恰切描寫,表現(xiàn)閏土特點的表達方法。教學《好的故事》時,引導學生體會故事的美麗、幽雅、有趣。教學《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時,引導學生學習作者問答照應的懸念構思,風趣幽默的語言、細致連貫的動作、活靈活現(xiàn)的神態(tài)等描寫,表現(xiàn)魯迅個性特點的方法。教學《有的人》時,引導學生體會魯迅先生的偉大,體會作者運用“對比”手法,突出人物特點的表達方法。把握教材中的最佳讀寫訓練點,引導學生自主建構,讓學生感受語文學習的妙趣。
閱讀教學中,教師先要引領學生走進文本,“對話”文本,達成“據(jù)言知意”——發(fā)現(xiàn)作者寫什么,怎樣寫,為什么這樣寫,從而把握言語的秘密和規(guī)律,體味言語的奧妙和智慧。然后,引導學生借助文本的言語形式,借鑒作者的言語智慧,實現(xiàn)“以言表意”[2]——立足文本,聯(lián)系生活,習得運用言語材料、模仿言語形式、創(chuàng)生言語內容、遷移言語方法等,促進學生“理解”“運用”能力的同步發(fā)展。
如六年級上冊《窮人》第九自然段,主要寫桑娜抱回西蒙留下的兩個孤兒后,忐忑不安地等待丈夫回來的心理活動,表現(xiàn)了窮人寧可自己吃苦,也要幫助別人的高尚品質。教學時,先引領學生自讀這個自然段,并說說自己的發(fā)現(xiàn)。交流時,學生發(fā)現(xiàn)“忐忑”一詞的結構很有意思,段落中用了很多短句、問號、感嘆號和省略號等。根據(jù)“忐忑”的字形,讓學生說說詞語的意思,再要求學生默讀這個段落,體會桑娜的心情。然后,根據(jù)自己的感受讀語段,從桑娜凌亂又缺乏邏輯的內心獨白,體會她當時的驚魂不定和忐忑不安。引導學生窺探托爾斯泰的言語秘密——借助短句、問號、感嘆號和省略號來反映人物的內心世界,同時還發(fā)現(xiàn)托爾斯泰寫桑娜想到漁夫會因此憤怒地揍她,是設置懸念,為文章結局的柳暗花明埋下伏筆。最后,幫助學生破解標點符號的巧妙用法,搭建練筆的平臺:模仿描寫漁夫得知西蒙死后是否撫養(yǎng)她的兩個孩子的矛盾內心獨白。既讓學生深刻理解語言文字運用,又解決學生練筆時“寫什么”和“怎樣寫”的困惑,實現(xiàn)語言表達上的遷移。
入選統(tǒng)編教材的課文大多是編者精心挑選的美文,有許多隱含的信息,或是作者故弄玄虛、激發(fā)情趣的懸念;或是言盡意猶、頗耐回味的結尾;或是戛然而止、促發(fā)深思的隱筆;或是去粗留精、含蓄凝練的略寫;或扣人心弦、前后照應的伏筆……因此,教師要靈活利用文本的“空白點”[3],引領學生走進文字深處,咀嚼品味、想象創(chuàng)造、拓展練筆,豐富文本的內涵與意蘊,幫助學生深刻感悟文本,促進言語表達能力的提升。
如五年級下冊《人物描寫一組》中的《“鳳辣子”初見林黛玉》,描寫的是林黛玉初進賈府與“鳳辣子”王熙鳳見面的經(jīng)過,表現(xiàn)王熙鳳潑辣張狂、善于阿諛奉承、喜歡舞弄權勢、炫耀特權和地位的形象。教學時,先讓學生劃出描寫王熙鳳的肖像、語言、動作、神態(tài)的語句,然后通過多種形式的讀,從正面描寫充分感知“鳳辣子”的特點。接著,劃出林黛玉、賈母對王熙鳳的感覺、評價的語句,引導學生品讀體味,從側面描寫感受“鳳辣子”的性格特點。隨后,利用“賈母笑嗔著:‘你妹妹遠道而來,帶她去……’”這個空白點,讓學生當一回曹雪芹,寫出“鳳辣子”的言行舉止,表現(xiàn)她的特點。交流時,有的學生寫道:“鳳辣子”滿臉堆笑:“我這就去!我這就去!”她摟著林黛玉的肩膀,扭著渾圓的屁股,壓低聲調說:“我?guī)闳ハ词?,再吩咐廚房給你做好吃的?!边€有的學生寫道:“鳳辣子”走出閨房,繃著臉,沒好氣地說:“你這丫頭片子!”填補文本“空白點”的訓練,學生言之有物、言之有道、言之有情,讀與寫相互促進,既加深對文本內蘊的理解,又激發(fā)想象力,發(fā)展語言表達能力。
小學語文教材從單元導讀到單元組的課文,再到口語交際與習作,都是緊緊圍繞單元主題展開的,是一個循序漸進、不可分割的單元系統(tǒng)。教學時,要讓閱讀與習作融通,根據(jù)單元組教材的特點,結合單元習作的要求,確定讀寫的一致性目標,厘清單元組里的每一篇課文的表達方法,讓每一篇課文都成為學生習作的范例,讓學生習作有章法可借鑒,不為“怎樣寫”而苦惱。
如六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是一組重溫革命歲月類的文章。“單元”語文要素主要有:一是了解文章是怎樣點面結合寫場面的;二是嘗試運用點面結合的寫法記一次活動?!傲曌鳌卑才诺氖恰岸嗖实幕顒印?,旨在讓學生運用點面結合的方法描寫校內外的活動場面。“語文園地”中的“交流平臺”安排的是交流場面描寫的寫法。因此,教學本組課文后,利用語文園地的“交流平臺”,引導學生總結本單元課文的寫法:先從整體上描寫激烈戰(zhàn)斗、壯觀的閱兵儀式。接著,注意通過細節(jié)展現(xiàn)戰(zhàn)斗英雄的形象、各個方陣的風采。不僅感受到整個場面的激烈、壯觀,還領略到不同人物的特點、不同隊伍的特色。習作《多彩的活動》,也可借課文的章法構篇:先寫整個活動場景,再寫同學的表現(xiàn),他們的動作、語言、神態(tài)分別是什么?“單元”習作引導學生模仿本組的課文進行立意構思、布局謀篇,解決學生“怎樣寫”的困惑,提高表達能力。
總之,讀寫結合要巧妙有益、貼切自然。在“讀”中品味語言,感悟語言;在“寫”中訓練語言,運用語言。語文教師要有敏銳的言語意識,善于捕捉文本中的言語訓練點,把握方法的習得點,對準能力的訓練點,促進學生言語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