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海云 施若琳
(平潭嵐城新區(qū)中心幼兒園,福建 平潭 350400)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教師的態(tài)度和管理方式應有助于安全、溫馨的心理環(huán)境?!苯處煹慕逃龖B(tài)度對幼兒的情緒、情感具有強大的感染力,特別是教師對幼兒消極情緒的態(tài)度,會深深影響到幼兒正確認知自己的情緒。引導幼兒正視并接納自己和他人的情緒,首先需要教師接納、認可幼兒各種情緒感受,不論這些感受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
大部分教師能在生活中捕捉幼兒的情緒,并積極主動地了解處于消極情緒的幼兒情況,不論引發(fā)消極情緒的事件是否微不足道。[1]倪慧芳研究指出,幼兒的情緒就像天氣,教師就是天氣的探測者,有些幼兒情緒是外露的明顯的,有些幼兒的情緒是溫和的內斂的,所以教師應該認真觀察、善于聆聽、注意識別。教師鼓勵引導幼兒說出引起消極情緒的事件的同時,還應給予支持性的回應,接納、幫助解決他們的問題。
然而,尚有小部分教師對幼兒消極情緒不關注、不理睬或采取敷衍的消極回應態(tài)度[2],同時,持有制止的語言,比如在幼兒哭泣時說“不要哭了”;在幼兒憤怒時說“不要生氣”等。這是教師在排斥和否定幼兒的直接感受。一些教師認為,如果忽視兒童的情緒,這些情緒就會自動消失。事實上,兒童的負面情緒仍然存在。由于教師的忽視,兒童無法從教師那里得到正確、積極的對待消極情緒的示范,在處理消極情緒方面會出現很多問題。
部分教師對幼兒情緒能力的培養(yǎng),基于主題活動的開展,忽視日常生活中的認知提升。幼兒的年齡特點和發(fā)展水平,決定他們在日常生活中總會出現因情緒能力不足的沖突、爭執(zhí)、焦慮等。然而,以往的處理方法,教師說教成分較多,忽視幼兒實際消極情緒的背后原因,造成幼兒只會嘴上說“我下次再也不會了”“我會改正的”,但沒有真正地在體驗和理解他人情緒的基礎上進行自我情緒的調控。
幼兒的情緒易激動、易改變,因此,教師很難只用一種策略幫助幼兒擺脫消極情緒。同時,由于精力有限,日常各環(huán)節(jié)鏈接的緊密性造成教師很難全身心地投入到某個幼兒的消極情緒實踐中,往往只選擇一種應對策略,并且缺乏對策略有效性的重視,這也說明教師對于策略缺乏反思與改進意識。[3]
1.幼兒情緒的覺察與悅納。教師首先要對引起幼兒消極情緒的事件有明確認識,根據幼兒的性格特點、情緒的具體表現等采取行動。例如,剛入園的幼兒出現哭泣等不同程度的分離焦慮,這時教師要敏感地察覺幼兒的悲傷情緒感受,為他們提供安慰和應對、處理消極情緒的策略。幫助他們表達自己現在的感受,諸如“老師知道你現在很難過,因為你和你的家人分開了”等話語,不僅能幫助幼兒界定情緒,這種認同感還讓幼兒感到自己是被傾聽和接受的,知道教師在關注、幫助、安慰他。幼兒無論表現何種情緒,均與幼兒的需求滿足有關。教師不應試圖減少消極情緒的產生,而應該了解幼兒情緒背后的需求,認同和悅納幼兒的情緒。
2.教師自身情緒能力的提高。教師不僅要處理好自身的情緒,處理情緒的方式和水平還會影響幼兒的情緒能力??梢詮囊韵聨追矫鎭硖岣咦陨淼那榫w能力:(1)學習識別情緒狀態(tài)和表達方式。通過正確使用情緒詞匯,用清晰的語言描述自己的情緒并與他人溝通,有利于排解教師的消極情緒。(2)運用情緒聚焦的方式,提高自身情緒覺察能力。通過心情日記、微博等,用寫作的方式來直面自己的負面情緒,對自己的消極情緒進行適應性分析,對產生消極情緒的事件進行理性分析,及時轉換自己的不適應情緒。[4](3)學習身心調節(jié)策略。比如傾訴、情緒轉移法、換位思考法等,利用策略隔離消極情緒,增強情緒調節(jié)復原能力,以良好的狀態(tài)進行工作。
利用日常游戲、圖書等樹立象征性榜樣。比如在餐后,帶領幼兒閱讀情緒繪本,與幼兒共同討論繪本中人物的情緒狀態(tài)以及調節(jié)自己情緒的方法。當幼兒在生活中遇到與繪本人物類似的情況時,引導幼兒遷移繪本中情緒調節(jié)的方法。在日常生活的過渡環(huán)節(jié),組織一些小活動,如“猜猜我的表情”“生氣了怎么辦”“當你……(情緒)時,你會怎么辦(情緒體驗)”“我是情緒消防員”等。另外,游戲不僅能讓幼兒獲得積極的情緒體驗,也能讓幼兒在參與游戲的過程中,運用觀察模仿中習得的情緒調節(jié)策略。比如,角色扮演游戲中,在扮演“醫(yī)生”的角色時,對待“病人”要態(tài)度親切溫柔,不能發(fā)脾氣等。在游戲活動中,教師引導幼兒正視和理解自己的情緒,教給幼兒有關情緒及其表現的基本知識,接納各種各樣的情緒,建立對情緒的正確態(tài)度,肯定其存在與功能,進而提高幼兒自我情緒認知、情緒控制等能力。
1.自我安慰。教會幼兒自我安慰策略,安撫自己的心理,讓情緒得以平復或調控。不斷引導,認識重建。當幼兒處于消極情緒狀態(tài),告知其有這些情緒是正常的,是可以被接受的;因時間短或任務難而導致失敗生氣時,教師可用輕松的態(tài)度,告知幼兒失敗是正常的。
2.合理的發(fā)泄方式。有時并不是所有的情緒都能通過自我安慰等積極調解策略去緩解,適當的情緒發(fā)泄也是一種可選擇的情緒調節(jié)方式。比如可以轉移注意,尋求替代活動。如在一次游戲后的交流中,一名曾躲進私密室的幼兒說:“我很生氣,我在房間里面吃了一大把小饅頭?!苯處焼枺骸澳氵€生氣嗎?”幼兒回答:“不生氣了?!背詵|西也能幫助幼兒減輕心理壓力。合理的發(fā)泄方式是多樣的,當幼兒情緒難以平復時,引導運用一些簡單的方法舒緩情緒,如單腳站立、聽音樂、深呼吸等。
3.正確的歸因方法。引導幼兒正確認識、分析、歸因消極情緒引起的事件,能有效地幫助幼兒調適情緒。如某幼兒因身體原因,一個月沒有上幼兒園?;貋頃r,他在某些方面跟不上同班的其他幼兒,時常悶悶不樂。教師找他談話時說:“有兩輛車一起開,開到一半時,小車拐彎到別處去了,而大車還在向前開,當小車拐回來時,同大車已經有了一段距離。這時,小車再追大車就吃力了。你能說小車馬力不足嗎?”他搖搖頭。教師又說:“你現在的情況就像這輛大車。只要你開足馬力,一定會趕上其他人的?!闭勗捄螅@名幼兒在各項活動中變得十分積極和自信。在日常生活中,要引導幼兒對自己的消極情緒事件做出正確的歸因,掌握歸因方法,培養(yǎng)積極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