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固體廢物刑法治理方面,德國不僅擁有完備的一次規(guī)范與二次規(guī)范體系作為制度保障,還以類型化思維為指引構建起一整套與之相匹配的解釋范式。《德國刑法典》第326條非法處置廢物罪在規(guī)定“人的環(huán)境”保護原則、輕微污染出罪原則以及行政從屬性原則三項基本原則的基礎上,明確各構成要件的基本內涵與外延。德國經驗對我國固體廢物刑事治理的啟示如下:在一次規(guī)范制定方面,將立法重點放在程序性行政法規(guī)范上,確保環(huán)境保護相關信息得到及時暴露和充分討論;在二次規(guī)范制定方面,適當擴大我國《刑法》第339條的規(guī)制范圍,將非法處置的對象從固體廢物擴展至所有的危險廢物,并以廢物種類和非法處置行為種類完善核心條文;在完善新設罪名的解釋范式方面,遵循大陸法系所提倡的“學術爭鳴—理論建構—立法體現—判例落實—反哺理論”螺旋式上升、相對線性且穩(wěn)定的發(fā)展模式。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必須依靠制度、依靠法治”“讓制度成為剛性的約束和不可觸碰的高壓線”。2020年10月,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第十四個五年規(guī)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對“十四五”期間環(huán)境治理的趨勢作出展望,提出了包括“生態(tài)環(huán)境持續(xù)改善”“國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在內的多項經濟社會發(fā)展目標。有效規(guī)制危險廢物處置所帶來的環(huán)境污染問題作為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重點工作之一,長期以來得到了環(huán)境立法者的充分關照。危險廢物①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與發(fā)展,越來越多的廢物能夠得到有效的回收和利用,這推動了循環(huán)經濟迅速發(fā)展;而另一方面,在享受利用危險廢物所帶來紅利的同時,人類也為非法處置廢物的行為付出了慘痛的代價。由于危險廢物本身具有物理、化學或生物方面的危險特性,故不經過特殊的管理與處置過程的非法處置行為,不僅會對水資源、空氣、土壤等環(huán)境要素造成不可逆的破壞,而且也會導致人的身體健康與財產遭受重大損害。
在行政法律領域之中,廢物分類制度的構建工作正在有條不紊地進行。從2007年到2016年的十年間,我國先后修訂了《再生資源管理辦法》《電子廢物污染環(huán)境防治管理辦法》《醫(yī)療廢物管理條例》《危險化學品管理條例》《固體廢物污染環(huán)境防治法》(以下簡稱《固廢法》)等十余部廢物分類處置的法律法規(guī)。此外,住建部還計劃,從2019年初到2020年底在全國46個重點城市建立生活垃圾分類制度。
而與之相對應的是,刑法在“涉廢犯罪”規(guī)制方面的工作已經明顯滯后,無論是刑法核心條文還是相應的立法解釋、司法解釋,沿承了概念思維的論證邏輯,只注重了非法處置廢物行為社會危害性有無的探討,而忽略了依據廢物本身具有多樣性的特點,更遑論依據非法處置行為的不同類型而對其展開刑事規(guī)制;與此同時,刑法理論與司法實踐中也未形成成熟的理論與行之有效的做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20世紀六七十年代,德國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污染問題也十分嚴重,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高度重視,從而開展了長達數十年的環(huán)境治理,提出了解決生態(tài)環(huán)境問題的各種方案,形成了相對完整的環(huán)境法律體系,達到了良好的治理效果。[1]這促使我們將借鑒的目光投向在環(huán)境刑法研究方面具有世界影響力且和我國法律傳統和研究范式比較接近的德國刑法。據此,本文擬介紹德國在非法處置廢物刑事規(guī)制方面的成熟經驗,并在此基礎上,探討其對我國相關領域的有益啟示,以期管窺我國刑法在此領域內未來的發(fā)展脈絡。
德國關于非法處置廢物行為規(guī)制的一次規(guī)范和二次規(guī)范已日趨成熟。
德國非法處置廢物罪的一次規(guī)范大致具有以下三大特征。第一,以《循環(huán)經濟與保障廢物管理秩序法》(以下簡稱《循環(huán)經濟法》)與《聯邦預防由空氣污染、噪聲、震顫以及其他事件所造成有害性環(huán)境影響侵入法》為中心,前者規(guī)定了為減少廢物的產生量所應采取的措施以及對廢物進行充分再利用時所應采用的必要工藝以及所應遵守的合理程序;后者明確了為防止廢物對環(huán)境法益與個人人身、財產法益造成損害應當對其采取的必要預防手段。第二,以其他行政法律中的相關條文為補充。相關法律法規(guī)包括《化學物質法》《植物保護法》《原子能法》《廢舊車輛條例》等,其一方面明確了廢物的判斷標準以及廢物處理設備的技術標準,另一方面細化了特定種類廢物的許可程序與處理工藝。第三,以完備的行政程序立法為保障。德國環(huán)境行政法的發(fā)展程度與《德國行政程序法》這部在世界范圍內具有示范意義的法典不斷完善息息相關。作為德國聯邦層面唯一的一部行政程序法典,《德國行政程序法》 要求聯邦內部所有的行政活動都必須按照其所構建的程序來進行,切實保證環(huán)境保護方面的相關信息能夠得到及時暴露和充分討論,從而對于環(huán)境保護秩序起到關鍵的保障作用。
與之相對應的是,作為二次規(guī)范的《德國刑法典》通過“空白罪狀”的立法技術,將厘定犯罪構成的任務交給具有專業(yè)性與靈活性的行政法規(guī)范。展開來說,在客觀上,《德國刑法典》第326條將非法處置廢物罪的客觀方面定義為非法經營廢物、非法運輸廢物以及違反法律不將核廢物運至特定地點的行為;在主觀上,無論處置廢物之人的罪過心態(tài)是故意還是過失,均認為其行為具有刑事可罰性。除此之外,部分故意非法處置行為的未遂形態(tài)也被納入了刑法規(guī)制的范圍,但是輕微程度的污染行為不應當受到刑法的處罰。依《德國刑法典》第326條規(guī)定,非法處置廢物罪的具體內容為:(1)對在取得許可的設施之外,以嚴重違反法律規(guī)定或是嚴重違反行政許可程序的方式從事搜集、運送、處理、利用、堆放、存放、排放、清除或其他經營廢物的行為應當處以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罰金;(2)違反禁令或未經許可而將第1款所規(guī)定之廢物運入、運出或運經本法適用范圍之人,亦應被科以本條第1款所規(guī)定之處罰;(3)違反行政法律義務而未將放射性廢物運輸至特定位置之人,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罰金;(4)犯本條第1款與第2款所規(guī)定之罪而未遂之人,亦應受到處罰;(5)因過失犯本條第1款與第2款所規(guī)定之罪的,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罰金;因過失犯本條第3款所規(guī)定之罪的,處1年以下有期徒刑;(6)因數量顯著較少,非法處置之廢物不足以對環(huán)境,特別是對人類的生命與身體健康,水資源、空氣與土壤等環(huán)境要素,動植物的基本生存條件造成顯著損害的行為,不具有刑事可罰性。
立法方面的完善只是廢物處置刑事規(guī)制日趨完備的第一步,真正要使立法原意在法律適用中發(fā)揮積極作用,還需要嚴謹的解釋范式與之配套。德國非法處置廢物罪采取了“基本解釋原則”與“類型化解釋路徑”并舉的解釋范式。
在解釋原則方面,“人的環(huán)境”保護原則、行政從屬性原則與輕微污染出罪原則是適用非法處置廢物罪時所應恪守的基本解釋原則,它們共同廓清了構成要件的基本解釋框架。[2]
“人的環(huán)境”保護原則主張,環(huán)境刑法既應當否定一元的個人法益論,也不應當接受純粹的生態(tài)法益說,而應當主張折中的人類法益導向說。[3]該折中說主張,刑法中環(huán)境法益的保護,不應當僅限于人類的生命、身體健康不受環(huán)境污染的威脅,而且還需要保證水、空氣以及土壤這些作為人類生存與發(fā)展基礎的環(huán)境要素免遭環(huán)境污染的破壞。[4]涉及環(huán)境保護時,人們通常會將環(huán)境利益與自己的或是整個人類的利益聯系在一起。因此,環(huán)境法益及其保護范圍需要通過人來定義以及確定。只有保護特定環(huán)境法益被人們認為是必要的且值得追求的時候,才應當由法律予以規(guī)制。據此,德國刑法通說認為,《德國刑法典》第326條非法處置廢物罪所保護的法益是:通過使得人類免于遭受非法處置廢物行為的侵害所能獲得的正向收益,這些正向收益具體包括人的生命、身體健康、動植物的基本生存條件以及水資源、空氣、土壤等環(huán)境要素。[5]
行政從屬性原則主張,環(huán)境犯罪違法類型的確定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環(huán)境行政法對環(huán)境要素的保護規(guī)定。行政從屬性是現代環(huán)境刑事立法的基本特征,這一結論得到了各國學界的普遍認同。從非法處置廢物罪這一刑法核心條文,人們僅僅能夠推知構成要件不法的部分內容。若欲了解該罪所規(guī)定的不法行為類型化的全貌,仍需參照《循環(huán)經濟法》《預防有害影響侵入法》等環(huán)境行政法律法規(guī)中所規(guī)定的相關規(guī)范性條文,以及環(huán)保行政部門所作出的相關具體行政裁斷。[6]在理解行政從屬性原則時,應當重點把握以下三點。(1)行政許可的出罪功能是指排除處置行為的構成要件符合性,而并非指排除處置行為的違法性。其理由在于:并非所有的能夠造成環(huán)境污染的廢物處置行為均是法律所不容許的?,F代社會中,無論是否承認環(huán)境刑法的行政從屬性,都無法改變人類不得不在生產與生活中大量制造廢物這一現實,而這些廢物也必須得到妥善處置,或再利用,或清除,而在這些處置過程必然導致各種污染環(huán)境的結果。因此,特定區(qū)域內環(huán)境要素的現實狀態(tài)并非皆能成為《德國刑法典》第326條所保護的法益,行政許可效力范圍之外的環(huán)境要素狀態(tài)才是題中之旨。(2)行政從屬性不會導致行政立法者因越權立法而違憲。行政從屬性是現代環(huán)境刑法的基本特征,故環(huán)境犯罪的不法內容的厘定必然需要參照行政法律規(guī)定。雖然非法處置行為的刑事可罰性與其所違反的行政法規(guī)范或行政裁斷的內容息息相關,而規(guī)定環(huán)境行政法規(guī)范的立法權限卻常常掌握在州立法者、縣專門行政機關以及行政法院的手上,這樣一來,似乎低位階法規(guī)的立法者有權決定高位階一般性法律的規(guī)范內容。[7]但是,由于環(huán)境刑法與環(huán)境行政法在環(huán)境保護方面的價值追求不盡相同。刑法在厘定構成要件的效力范圍時,必須依據其自身的價值追求來構建其獨立的保護機制,行政法律規(guī)范的價值追求是該保護機制重要的價值參考,但并非其必須考量的評價因素。[8](3)行政從屬性并未違反罪刑法定原則。其理由在于:由于環(huán)境刑法與環(huán)境行政法的立法者與價值追求不盡相同,故環(huán)保行政機關在制定行政規(guī)章或是作出行政裁斷時所依據的是行政法領域的一般性法律,其無權對刑事追究的合目的性和必要性作出決定。刑法立法者在創(chuàng)制刑法規(guī)范時,就已經將行政從屬性的立法范式運用到了規(guī)范文本的制定之中,以期通過引入獨立于刑法的行政法律秩序來實現法益保護。據此,雖然行政法律法規(guī)或行政裁斷的具體內容未由刑法規(guī)范明確規(guī)定,但是違反行政法律或行政裁斷的行為在滿足何種附加性條件時應當被追究刑事責任,卻是被清楚地規(guī)定于刑法條文之中的。[9]
輕微污染出罪原則認為,輕微污染環(huán)境的非法處置廢物行為不構成犯罪。其根據在于,并不是所有法益侵害行為均應受到刑法規(guī)制,具有刑事可罰性的行為至少要對人的生命或身體健康制造明顯危險的行為。[10]《德國刑法典》第326條第6款規(guī)定,污染程度顯著輕微的非法處置行為不具有刑事可罰性。據此,當廢物中危險物質依其種類、性質、含量(應當注意,并非指廢物本身的數量)不足以對人的生命或身體健康、動植物的基礎性生存條件以及水資源、空氣、土壤等環(huán)境因素造成顯著令人擔憂的損害時,則應當排除該不運走行為的構成要件該當性。[9]例如,將數箱已過保質期的酸奶從德國運到法國的運輸行為不應當依據本罪規(guī)定處罰。除此之外,對“輕微性判斷”起關鍵性作用的要素還包括對廢物所采取的處置方式。當行為人將幾箱尚未變質的酸奶用作豬飼料時,他并未對環(huán)境制造任何危險;然而,當他將這幾箱酸奶傾倒入一片小湖中時,則其可能制造了法律所不容許的污染危險。[11]
在解釋路徑方面,“以對危險廢物與非法處置行為進行分類為基本線索展開類型化研究”是《德國刑法典》第326條非法處置廢物罪的基本解釋路徑。沿著這兩條基本線索,構成要件所規(guī)定的不法內容得以體系化、精細化的厘清。
在危險物的類型化研究方面,“廢物所具有危險性”以及“廢物與實際控制人之間的關系”是進一步分類研究的關鍵依據。按照廢物所具有的危險性,依據《危險物質法》《化學品法》《人類傳染性疾病預防與控制法》《動物瘟疫法》等行政法律法規(guī)對不同類型危險廢物的劃分,廢物被分為毒害性物質、致病性廢物、易燃易爆放射性物質、污染性廢物四種。按照廢物與實際支配者的關系,依據《循環(huán)經濟法》第3條中第1款與第4款,廢物又被分為意定廢物與法定廢物。前者是指,實際支配者主觀上認為其不具有價值并意欲予以拋棄的可移動之物;而后者是指,如果不按法律規(guī)定予以清除或是利用便會對公共法益制造威脅的可移動之物。[12]
在非法處置行為的類型化研究方面,“處置行為的影響是否及于本國刑法適用范圍之外”以及“非法處置行為的具體行為方式”成為進一步進行分類研究的關鍵依據。這里,前一種分類標準的厘定需要參照《歐共體1013/2006號指令》與《歐共體環(huán)境刑法指令》中的關于跨境運輸的相關規(guī)定,依據這些規(guī)定,非法處置行為應當被劃分為非法經營廢物行為與非法跨境運輸廢物行為。而后一種分類標準的確立則需要依照《歐共體環(huán)境刑法指令》中關于處置行為具體方式的相關規(guī)定,根據這些規(guī)定,非法經營廢物的行為又應當進一步被分為搜集行為、運送行為、處理行為、利用行為、堆放行為、存放行為、排放行為、清除行為、交易行為、居間行為以及其他經營行為。
伴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與進步,危險廢物的內涵與外延也處在變動不居的狀態(tài)之中。而與之相對應的是,現階段對危險廢物的定義,固守概念思維指導下“非此即彼式”的闡釋邏輯,會將概念式思維抽象性、封閉性與斷裂性的弱點進一步放大,也正是基于這一重要參照,類型化思維的啟發(fā)價值開始日益凸顯。[13]
鑒于以危險廢物與非法處置行為為基本線索的類型化研究進路在德國非法處置廢物罪的教義學體系構建中所具有的重要功能,以及此種分類研究進路在我國刑法體系中的缺失,故筆者嘗試不再遵循主客觀構成要件的傳統解讀模式,而是將構成要件的具體解讀置于類型化思維之下,力求勾勒出德國非法處置廢物刑事規(guī)制的基本脈絡。
《德國刑法典》第326條規(guī)定的廢物必須具有特殊的危險性。
1.毒害性物質。第326條第1款第1項,毒害性廢物是指,能夠在人體內通過化學作用或是物化作用,從而摧毀人類健康的物質。在判斷某物質是否系有毒物質時,不僅需要考察該物質的屬性,還應當考察該物質的量。當某物質此前曾經至少摧毀過一次人類的身體健康時,其才可能被評價為有毒物質,被害人的特殊體質不能作為肯定或否定有毒物質的唯一依據。[14]
2.致病性廢物。第326條第1款第2項將致癌的、危及生殖功能的以及改變遺傳物質的廢物納入了刑法的規(guī)制范圍?!兜?5次刑法修正案》將本項此前所規(guī)定的“危害胎兒”這一構成要素修改為“破壞生殖”,從而與《化學品法》第3a條第1款第13項在規(guī)范文本表述上保持一致。依據《危險物質法》第3條第1款第12項與第14項的規(guī)定,當某種物質或制劑能夠通過吸入、吞咽或是外敷的方式引發(fā)癌癥、提高癌癥發(fā)病率,抑或是導致可遺傳的基因缺陷出現或是提高其出現的概率時,其應當被認定為是能夠致癌的或是改變遺傳物質的。此外應當注意的是,廢物所具有的致癌性、危害生殖性與改變遺傳物質性必須得到明證,單純懷疑廢物具有這些性質是不足夠的。
3.易燃、易爆、放射性物質。第326條第1款第3項規(guī)定,非法處置易燃、易爆或具有顯著放射性的廢物的行為具有刑事可罰性。其中,依據《爆炸物法》第1條、第3條第1款以及《化學品法》第3a條第1款第1項,易爆物是指那些因受到驟熱、撞擊、引燃,甚至摩擦等因素就能發(fā)生劇烈的化學反應,而導致爆炸的物質。而易燃物質是指在沒有火源的自然條件下能夠發(fā)熱并能夠燃燒起來的物質。[15]與之相對應的是,依據《原子能法》第2條第1款,放射性物質是指核燃料以及其他能夠自發(fā)產生電離輻射的物質;第2條第2款規(guī)定,輕微輻射性物質是指具有放射性與特別放射性能夠被忽略的物質。這些物質所具有的放射性之所以能夠被忽略,要么是因為其所具有的放射性沒有超過相關行政法律法規(guī)所設置的最低界限,要么是因為這些物質并不受《原子能法》或是相關行政條例的監(jiān)管。
4.污染性廢物。第326條第1款第4a項規(guī)定,非法處置廢物行為能夠持續(xù)使得水、空氣、土壤質量發(fā)生顯著消極改變應當受到刑法處罰。本項之中,持續(xù)性污染是指,廢物能夠對一片較大區(qū)域內的環(huán)境要素造成顯著的消極改變,或能夠在較長的一段時間內持續(xù)對一片區(qū)域內的環(huán)境要素造成持續(xù)性的、無法輕易消除的消極改變。[16]危險性質應當從廢物的類型、性質以及數量方面的信息中推知,處置大量的家庭垃圾的行為也可能具有構成要件符合性。在此基礎上,還應當注意的是,僅僅能夠引起土壤與水域外觀上的改變的非法處置行為尚不足以成立本項意義上的構成要件。其理由在于:任何一堆垃圾都能夠使得特定區(qū)域內的自然風景與人文風景發(fā)生顯著的消極改變,使人們從大自然能夠得到的樂趣減少。[17]故而,如果認為對視覺外觀的消極改變亦可成立本罪意義上的構成要件行為,則第4a項在使得行為所具有的類型化危險能夠具體化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在很大程度上顯得多余。這是因為,一方面幾乎所有處置一定數量廢物的行為均可以被評價為污染環(huán)境的處置行為,另一方面輕微的污染行為已經依據第6款而出罪了。
第326條第1款第4b項規(guī)定,非法處置能夠威脅到動植物生存狀況的廢物的行為具有刑事可罰性,本項中“動植物的生存狀況”是指一定區(qū)域內的動植物的數量。這里對廢物性質判斷起決定性作用是威脅到動植物的基本生存條件,而并非僅僅是對其造成傷害。而動植物的生存狀況遭受威脅是指,動植物的基礎性生存條件面臨巨大危險,其在經歷了此次危險之后很難幸存下來。這種危險的程度要遠大于傷害所造成危險的程度。此外,生存狀況遭受威脅的并非必須是特定區(qū)域所有的動植物,當該片區(qū)域內的某一類動物或植物的生存安全受到威脅時,構成要件行為即成立。至于如何在遵循輕微污染出罪的前提下把握“特定區(qū)域”所必須具備的大小,德國刑法通說認為,主要應當考慮受威脅的動植物的生態(tài)價值及其保護必要性。[7]例如當一大片馬鈴薯田中的馬鈴薯瓢蟲的數量受到威脅時,由于其生態(tài)價值較低,故而保護必要性不高;但當一片非常小的湖泊旁邊上的一種珍稀植物的數量受到威脅時,這就符合第4b項所規(guī)定的情況。
意定廢物與法定廢物之間的區(qū)別在于,前者的認定依據是物的支配者的主觀意愿,而后者的認定依據則是法律對于物的性質的強制性規(guī)定。申言之,前者之所以是廢物,是因為物的支配者主動放棄其對該物的支配權;而后者之所以是廢物,是因為某物具有的特殊的危險性,故而法律要求支配者必須按照一定的模式和程序來處置該物。
1.意定廢物。依據《循環(huán)經濟法》第3條第1款,意定廢物是指,物的支配者主觀上意欲清除的可移動之物,包括被挖掘出的土壤[18]、儲存于容器中的液體[19]或氣體[20]。物的支配者之所以想要清除該物,是因為他主觀上認為,該物對他來說已經沒有價值了。而至于該物在客觀上是否仍有價值,不影響意定廢物的認定。[21]同樣,第三人是否能夠使用或利用該被放棄之物,并不影響意定廢物的認定。例如,甲意欲清除自己的廢舊汽車,便讓自己的朋友乙?guī)推涮幚恚覍⒃搹U舊汽車拆開后將其中的有用零件據為己用。本案中,雖然乙實際上利用了該廢舊汽車,但甲對于該車的放棄意愿并未受到這一事后利用行為的影響,該廢舊汽車依然是意定廢物。
在判斷某物是否是意定的廢物時,應當注意以下兩點。其一,意定廢物的認定主要依據轉移物的支配時是否獲得了對價。當某人以較低的價格將某物轉讓給他人時,由于其獲得的相應的對價,即使這一對價明顯不合理,也應當認為物的支配者并非要將該物品清除掉,而是想要在經濟上獲利。據此,物的支配者的利用意思占據了上風,是主要結果,該物應當被評價為意定廢物。然而,如果情況反過來,當出讓人需要向買主支付財物時,則該物品就不是廢物而是財物。其二,意定廢物的認定系一項整體性判斷,當利用意思與清除意思同時存在時,應當從全局上把握所涉之物是為支配人所欲利用,還是所欲拋棄。例如,當某農場主打算將自己飼養(yǎng)動物時所積累的動物糞便用作土地肥料時,這些糞便不是意定廢物。然而,隨著糞便數量不斷累積,當大部分糞便無法被利用之時,則在法律評價上應當認為,相較于利用糞便的意思,農場主消除糞便的意思已經占了上風。因而,雖然該農場主仍在利用這些糞便,但這些糞便在法律上仍然應當被評價為意定的廢物。
2.法定廢物。依據《循環(huán)經濟法》第3條第4款,法定廢物是指,基于其現實狀態(tài),如果不按法律規(guī)定予以清除或是利用便會在現在或是將來對公眾福祉制造威脅的可移動之物。依據德國刑法通說,在認定法定廢物時,以下三個判斷規(guī)則需要予以關注。
其一,原初的使用目的無法實現。第3條第4款規(guī)定的廢物是指依照其原初的目標設定,現在與將來均無法繼續(xù)被使用的危險物品。例如:當一輛轎車無法再被作為交通工具使用時,其原初的使用目的無法繼續(xù)實現,其應當被評價為廢物。而當一輛行駛性能差到不適合駕駛的老式轎車經維修之后又可以作為汽車來使用,它不能被評價為廢物。而且,該修復老式轎車的行為在法律上也不能被認定為是“利用廢物”,而應當評價為“修理設備”。同樣,一輛無法駕駛并有待修理的新車也不能被評價為廢物。只有當原支配者長時間地放棄按照原初使用目的利用某物,以至于該物的原初使用目的無法實現時,其在法律評價上才應當被認定為是廢物。例如,當某人隨意地保管一批物品,致使其中部分物品腐壞、不能夠被使用時,應當將這部分物品認定為廢物。保管者宣稱這些物會被重新修復的主張,是無法被司法裁判者采信的。[22]
其二,部分危險性較大的非目的性副產物也應當被認定為法定廢物。在生產過程中,這類物質得以不斷累積,但這種累積卻并非生產欲達成之目的。例如: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水以及機械定型時所產生的作為廢料的車屑、磨屑。相關副產物還包括《歐共體第2006/12號指令》第1條第1款第a項以及其附件I中第Q8-Q10項中所規(guī)定的廢料。當制造副產物是進行生產欲達成之唯一目的或目的之一時,該副產物不能被認定為廢物。此外,當相關具有危害性物質的產生本能夠通過追加投入的方式避免,卻沒有避免時,這些危害物質不能夠被認定為廢物。
其三,改變原初的使用目的并不必然導致廢物屬性消失。德國刑法理論界主張,當一件廢物被賦予了新的利用價值時,則應當認為該物此前所具有的廢物屬性并未自動消除,在處置此物時,無論對原支配者還是現支配者均需要注意這一廢物屬性。[7]如果所處置之物為法定廢物,則雖然該物仍然具有利用價值,但其仍無法被稱為商品。如果物的危險性只能夠通過合規(guī)的、無害的利用方式或是公眾所能夠容忍的清除方式方能予以清除時,則不能夠隨意賦予該物新的使用價值,它們只能夠以公眾能夠容許的方式被利用或被清除。易言之,這些物不能隨意地被轉化為商品,對它們的處理必須遵循關于廢物處置的行政法律法規(guī)。[23]例如,當人們將油漆沉渣、涂料污泥、蒸餾殘余物等用作水泥廠或是熱力發(fā)電廠的發(fā)電燃料時,這些被利用的物是廢物,而并非原材料,因而使用者只能將這些廢物放在獲得許可的設備中并按照法定流程來處理。
依據“處置行為的影響是否及于本國刑法適用范圍之外”,非法處置行為可分為非法經營行為與非法運輸行為。
1.非法經營行為?!兜?5次刑法修正案》擴大了《德國刑法典》第326條第1款所規(guī)定的非法經營行為的內涵范圍。依據此前的規(guī)定,只有處理、儲備、暫存、丟棄以及其他清除行為是構成要件行為,其中“清除行為”通常被認為是所有構成要件行為的統稱。而現今的法律規(guī)范則規(guī)定,收集、運輸、處理、利用、儲備、暫存、丟棄、清除、交易、居間行為以及其他經營廢物的行為均在刑法的規(guī)制范圍之內。新版條文中,“經營行為”變成了所有構成要件行為的共同上位概念。應當指出的是,德國刑法通說認為,從文義角度出發(fā),人們很難將“經營行為”解釋為第1款規(guī)定的所有類型構成要件行為的共同上位概念。其理由在于,至少從“經營行為”通常所具有的語義來看,廢物支配人以法律所不容許的方式清除廢物的行為不能夠被評價為是在經營廢物。例如,將廢油傾倒在森林里的行為肯定無法被認定為利用廢油的行為。
2.非法運輸行為。《德國刑法典》第326條第2款規(guī)定,違反禁令或未經許可而將第1款所規(guī)定之廢物運入、運出或運經本法適用范圍之行為,應當受到刑事處罰。本款意義上的運輸是指跨境運輸廢物,即使得廢物的空間位置跨越國境發(fā)生改變。[11]
從運輸行為的方式上看,本款所規(guī)定的構成要件行為有運入、運出與運經三種樣態(tài)。其中,運入行為是指,將廢物從本法適用效力之外運輸至本法運輸范圍之內。運出行為是指,將廢物從本法適用效力之內運輸至本法運輸范圍之外。而運經行為則是指,將廢物從境外運入后,再從境內運出,在此期間內,廢物并不受運輸者的支配。[24]依據《聯邦廢物運輸法》第1條第2項,當行為人將廢物從德國境內的一處地點運往另一處地點的過程當中需要途徑其他國家時,該行為從整體上仍應當被評價為運經行為。
從違反法律規(guī)定的方式上看,本款所規(guī)定的行為又可以分為違反運輸禁令的跨境運輸行為與未獲得必要許可的跨境運輸行為。違反禁令的跨境運輸中的禁令是一種絕對的運輸禁止。這種絕對禁止既包括《歐共體廢物運輸條例》(以下稱《運輸條例》)第34條第1款所規(guī)定的將廢物運輸至某第三方國家②境內予以清除的情況,也包括該條例第34條第3款第a項所規(guī)定的在歐盟成員國境內清除為該國所明令禁止輸入的廢物。依據該條例第39條,絕對被禁止的運輸行為還包括將任何廢物運送至南極的行為。而未獲必要許可是一種相對的運輸禁止,如果要在歐共體成員國或是在歐自貿聯盟成員國之間進行廢物運輸,則必須遵守《運輸條例》第4條及以下所規(guī)定的申報程序。依據《運輸條例》第3條第1款的規(guī)定,與廢物所具有的危險性的種類與大小無關,所有廢物運輸行為均必須經過申報程序。
德國非法處置廢物的刑法規(guī)制在規(guī)范制定與具體適用方面的經驗,給中國涉廢環(huán)境犯罪刑事治理的完善帶來諸多啟示。
第一,現代成文法國家環(huán)境刑法的一個重要特征是采取“空白罪狀”的立法技術,將厘定構成要件的任務交給了具有專業(yè)性與靈活性的行政法。故而,廢物污染刑事治理體系的構建首先需要以強大的行政法研究作為基礎。這不僅需要完備的實質性規(guī)定為基石,更需要合理的程序性規(guī)定作支撐。在實質性規(guī)定方面,我國環(huán)境行政實體法的立法水平與德國環(huán)境行政法的立法水平大抵相當:德國環(huán)境行政法中建立起了以《循環(huán)經濟法》與《防止有害物質入侵法》為核心的一次規(guī)范體系;而我國環(huán)境行政法中也形成了以《固廢法》為核心,以《電子廢物環(huán)境污染防治管理法》《醫(yī)療廢物管理條例》《防治尾礦污染環(huán)境管理規(guī)定》等為重要組成部分的涉廢環(huán)境行政法律體系。兩套行政法律體系均是以危險廢物的類型以及非法處置行為的類型為依據,清楚地劃分了各參與主體的職責、權力、權利與義務。而在程序性規(guī)范方面,我國涉廢環(huán)境程序法卻與德國有著不小的差距:這一方面體現在我國行政法律領域內缺乏一部規(guī)定統一正當程序的行政序法典;另一方面則體現于絕大多數涉廢法律法規(guī)當中鮮有關于正當程序(包括處置程序、許可程序以及監(jiān)督程序)的相關規(guī)定。
第二,在刑法核心條文的制定方面,《德國刑法典》第326條所采用的類型化規(guī)制模式具有的合理性與重要法治意義,值得我國刑法的關注、學習與借鑒。首先,其有效地貫徹了明確性原則這一現代罪刑法定原則中的重要內容,為刑罰權的運用劃定了界限,促使罪刑法定原則保證人權的目的落到實處。其次,其有利于社會成員不需花費太多精力便能夠了解刑法,能夠準確預測自己行為的后果,避免在因法律規(guī)定的粗疏而無法認識到自己行為后果的情況下實施該行為,并給自己帶來刑事處罰,有利于刑罰一般預防目的的實現。[25]最后,其能夠有效整合司法實踐中所獲得的實踐經驗,依據規(guī)范目的總結出各種類型的特定條件所應具有的特征,促進非法處置廢物犯罪的教義學研究體系的精細化,顯著提高其理論研究水平與實踐應對水平。[26](P339-341)
第三,“徒法不足以自行”,要提高涉廢環(huán)境犯罪方面的治理能力,只有完備的立法而沒有與之相配套的解釋范式是遠遠不夠的。德國環(huán)境刑法的基本解釋范式,乃是在確定了基本解釋原則之后,將其用于《德國刑法典》第326條非法處置廢物罪的具體解讀之中,厘定各構成要件要素的基本內涵與外延。筆者認為,考慮到我國經濟、文化、社會狀況方面的特殊性,雖然在借鑒域外經驗時應慎重對待,但鑒于這一解釋范式所表現出來的體系性與合理性,它至少在完善我國涉廢環(huán)境刑法解釋范式時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
在非法處置廢物犯罪應對方面,我國無論是立法層面還是適用層面均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在立法層面,法律規(guī)范日益健全,為涉廢環(huán)境犯罪的規(guī)制提供了制度保障,隨著十余部涉廢行政法律法規(guī)的修訂,我國涉廢環(huán)境刑事規(guī)制所依托的一次規(guī)范體系已經日趨邁向成熟與完善。與此同時,在適用層面,我國學界對于環(huán)境刑法基本問題與基本原則的研究日益精細與深入,部分研究成果已經具有相當高的學術水平。據此,如何使涉廢環(huán)境犯罪立法更加精細化和嚴謹化,以及如何使司法適用更加準確化和科學化,應當是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涉廢環(huán)境刑法研究所應關注的重點。
據此,筆者認為,在借鑒德國立法以及司法適用成熟經驗的基礎之上,我國應當從以下三個方面展開探索。其一,在一次規(guī)范的制定方面,應當將立法重點放在程序性行政法規(guī)范上,確保環(huán)境保護方面的相關信息得到及時暴露與充分討論。鑒于在我國行政法領域內制定統一適用的《行政程序法典》尚需時日,故現階段應當考慮在各部涉廢行政法律法規(guī)中開辟專節(jié)對相關正當程序予以規(guī)定,將不同行政法基本理論中的法治理念、原則、標準、程序等嵌入環(huán)境規(guī)制保護之中。[27]其二,在二次規(guī)范制定方面,一方面,適當擴大我國《刑法》第339條的規(guī)制范圍,將非法處置的對象從現在的固體廢物擴展至所有的危險廢物,充分發(fā)揮刑法核心條文的法益保護機能;另一方面,借鑒《德國刑法典》第326條非法處置廢物罪的立法經驗,依托現有的一次規(guī)范體系,以廢物種類和非法處置行為種類為基本線索,利用類型化思維完善我國刑法核心條文。其三,在完善新設罪名的解釋范式方面,我國作為成文法國家,應當遵循大陸法系所提倡的那種“學術爭鳴—理論建構—立法體現—判例落實—反哺理論”螺旋式上升、相對線性且穩(wěn)定的發(fā)展模式,在梳理我國學界對環(huán)境刑法基本問題與基本原則的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之上,并將其與我國涉廢犯罪的基本特征和以往的治理經驗結合起來,逐步使涉廢環(huán)境刑法基本原則的研究邁向深入,并以此為依據妥當解釋核心刑法條文中的各構成要件要素,探尋具有中國特色的涉廢環(huán)境刑法解釋體系。[28]
注釋:
①聯合國環(huán)境署(UNEP)危險廢物定義為:危險廢物是指,除放射性以外的那些廢物(固體、污泥、液體和利用容器的氣體),由于它的化學反應性、毒性、易爆性、腐蝕性和其他特性引起或可能引起對人體健康或環(huán)境的危害。不管它是單獨的或與其他廢物混在一起,不管是產生的或是被處置的或正在運輸中的,在法律上都被稱為危險廢物。
②第三方國家是指,既非歐共體成員國亦非歐洲自由貿易聯盟成員國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