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玉花
【關鍵詞】初中歷史;材料分析題;解題技巧;思考和認識
據(jù)相關統(tǒng)計,初中歷史考試的歷史材料分析題,是學生歷史學習中的難點,也是歷史學科測試中丟分率較高的部分。究其原因,是學生對解題技巧的掌握不理想,無法深入思考和準確地分析歷史材料,即使學生牢固掌握了相關歷史知識,也沒有充分地把這些知識與題目相聯(lián)系,這對學生學習的提高和學科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產(chǎn)生不利影響。因此,教師在歷史教學中,要積極引導學生對歷史材料進行深度閱讀和思考,進而找出解題的關鍵,掌握歷史材料分析題解題技巧,通過有效解題方法的應用,提高學生的歷史材料分析題解題能力,實現(xiàn)培養(yǎng)和持續(xù)提升學生能力的教學目的。
一、加強閱讀,充分理解歷史材料
從初中歷史材料分析題的答案來源上看,主要有材料包含答案、材料與答案來源于教材、材料與教材結合分析為答案三種。其中,材料包含答案、材料與答案來源于教材這兩種題型難易程度較材料與教材結合分析這一題型的難度低。根據(jù)這個情況,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加強閱讀,幫助學生找到答案來源,以捕捉到可用于答題的有效信息,為答題做好準備。
例如:
材料一:19 世紀60 年代,洋務派采用西方生產(chǎn)技術,創(chuàng)辦了一批近代企業(yè),著名的有安慶內(nèi)軍械所、江南制造總局等。這些企業(yè)經(jīng)費由清政府調(diào)撥,產(chǎn)品分配給軍隊。19 世紀70 年代,洋務派創(chuàng)辦了另一批企業(yè),如輪船招商局、漢陽鐵廠等。他們希望通過創(chuàng)辦這類企業(yè),將產(chǎn)品投放市場,同外國人競爭,“分洋商之利”。
提問:材料一中,洋務運動60年代和70年代創(chuàng)辦的企業(yè)有什么不同?器物探索之路有何意義?
材料二:1895 年,北京1000 多名舉人在“公車上書”的吶喊聲中展示了近代先進知識分子的覺醒,也由此揭開了一場政治變革運動的序幕。
材料三: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孫中山
提問:材料二中的“政治變革運動”指什么?材料三中的“革命”有何歷史貢獻?為什么孫中山先生說“革命尚未成功”?
首先,教師要引導學生加強閱讀,確認這三段材料與教材具有關聯(lián)性,材料一的答案蘊含在材料中,只要學生進行深入閱讀,就能準確作答。而材料二、材料三的答案來源教材知識,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在充分的閱讀中全面了解材料中所包含的時間、任務、社會背景及事件經(jīng)過結果等信息。其次,教師引導學生,深入閱讀材料的核心內(nèi)容,明確材料所要表達的內(nèi)容和突出的知識點,進而確定答案的主要內(nèi)容。
二、加強分析,找出解題的關鍵點
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深入閱讀,引導學生對材料進行問題設置,并分析材料和問題,找到材料的中心思想以及材料與教材之間的聯(lián)系。接上述例子分析,教師要引導學生找出材料的中心點,并圍繞這個中心點,設置三個問題。隨后,讓學生根據(jù)這三個問題展開討論。例如,材料三中提到孫中山先生,教師可以設置三個問題:“孫中山先生所處的社會背景是什么?孫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是什么?孫中山先生的革命目標是什么?”在問題提出后,教師要讓學生聯(lián)系材料與教材內(nèi)容,針對材料內(nèi)容、材料問題和教師所提出的問題,進行相關知識點的明確與整理,以此幫助學生進一步明確答案內(nèi)容:孫中山先生所說的革命是民主革命。在此過程中,教師要幫助學生結合設置的問題與材料,讓學生把握材料內(nèi)容和材料問題中的關鍵詞,并將關鍵詞與設置的問題和材料內(nèi)容進行對照,進而明確出題者的意圖,找準答題方向和答題內(nèi)容。
三、加強思考,理清解題核心思路
在完成以上兩個環(huán)節(jié)后,教師要引導學生仔細推敲設置的問題,進而理清答題思路,完成材料問題回答。以上述材料三為例,材料問題是:“革命”有何歷史貢獻?為什么孫中山先生說“革命尚未成功”?針對第一個問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孫中山先生所處的社會背景、孫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入手進行分析。經(jīng)過思考,不難答出“革命”的歷史貢獻。從實際情況看,此類題目的丟分現(xiàn)象,大多是學生沒有抓住材料的關鍵詞,回答了革命的名稱、革命的結果,但是沒有回答革命的歷史貢獻。針對第二個問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材料進行細致閱讀,并幫助學生確定孫中山先生這句話的背景。在進行相應思考和分析后,教師要幫助學生對材料和相關歷史知識進行梳理,進而提高學生對歷史材料的整體感知,為學生做出正確回答奠定基礎。
同時,教師可以從學生思維能力培養(yǎng)方面入手,在材料三的基礎上,向學生提出引申問題,如:“孫中山先生的革命目標是什么?你認為歷史上哪一階段或時間節(jié)點,達到了孫中山先生的革命目標?”這一問題的提出,會進一步鞏固學生所掌握的解題方法,并延伸和拓展所學的歷史知識,進而達到提高學生解題能力和思維能力的目的。
四、加強聯(lián)系,活化解題技巧應用
通過從以上三方面的訓練,幫助學生掌握解題技巧和解題思路,為學生解題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礎。但學生具備這些能力不代表學生就能取得良好成績,所以中學歷史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加強實踐教學,讓學生在具體的答題實踐過程中發(fā)現(xiàn)自己的問題。在學生完成答題后,教師要整理分析學生的答題情況,并找出學生實踐學習中存在的問題,以采取針對性訓練,進一步提高學生解題能力和歷史學科成績。以上述材料二為例,教師可以將解題思路講解給學生,隨后為學生設置相類似的題目,讓學生進行解答,以此加深學生思考,提高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為學生取得良好歷史學科成績作出保障。
五、結語
初中歷史材料分析題對于初中生來說是學習難點和學習重點。為保障學生在解答歷史材料分析題時具有清晰的思路和知識應用能力,切實提高學生歷史學科成績,教師要引導學生深入閱讀、分析、思考歷史材料,幫助學生找到解題思路。同時,教師要加強歷史材料與教材知識的聯(lián)系,為學生設置更多的材料分析題,讓學生在具體的問題解答中靈活掌握解題技巧,為學生歷史學科成績的提高及學科素養(yǎng)的提升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