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敏
摘 要:北宋時期的山水畫在布景與筆墨表現上歷經革新,而南北山水畫派更是在五代的基礎上繼續(xù)發(fā)展。以荊浩和關仝為代表的北方畫派的作品氣格雄峻,然而發(fā)展到了北宋時期,北方畫派的畫風儼然變得文秀俊美。許道寧的山水畫作《秋江魚艇圖》畫風俊妙,為許道寧代表作之一。該畫全卷野水開闊,山勢曲折綿延,層巒疊嶂。畫中枯木聚散有序,枝節(jié)相連,給人靜謐之感。許道寧的畫風頗具個性,與其他宋人山水皆不同,畫藝較高。因此,研究《秋江魚艇圖》的繪畫特點與風格呈現,對于中國山水畫的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許道寧;山水畫;《秋江魚艇圖》
北宋時期的畫家許道寧,工畫山水,學李光丞,曾以賣藥贈畫聞名,早期以臨摹他人畫作為主,晚年自改畫風,獨具一格。對繪畫的投入使得許道寧的筆墨日益長進,曾有書記載其雖生活困苦但尤喜醉酒作畫,黃庭堅詩云“舉杯意氣欲翻盆,倒臥虛樽將八九”。許道寧酒后時常“解衣般礴”,因而獨得毫墨,意氣風發(fā),世人將嗜酒如命的他稱為“醉許”。史料亦有其醉中作畫之具體描述,黃庭堅在詩中也有詳細描寫:“往逢醉許在長安,蠻溪大硯磨松煙。忽呼絹素翻硯水,久不下筆或經年。異時踏門闖白首,巾冠攲斜更索酒。舉杯意氣欲翻盆,倒臥虛樽將八九。醉拈枯筆墨淋浪,勢若山崩不停手。數尺江山萬里遙,滿堂風物冷蕭蕭?!睆脑撛娍芍S道寧不僅愛喝酒,更愛醉中作山水圖卷。《宣和畫譜》云:“善畫山林泉石,甚工。初市藥都門,時時戲拈筆而作寒林平遠之圖以聚觀者,方時聲譽已著。而筆法蓋得于李成。晚遂脫去舊學,行筆簡易,風度益著?!睆埵窟d贈許道寧詩云:“李成謝世范寬死,唯有長安許道寧。”許道寧晚年所畫山巒峭拔、林木堅硬,別成一家,是繼李成、范寬后的山水第一人。
許道寧擅長山水畫,而山水畫自形成以來便是中國畫中的“璀璨明珠”。南北朝宗炳在《畫山水序》中提出“臥游”概念,即通過觀賞畫中山水以達到神思云游、澄懷觀道之境界。觀畫者可通過目識意會感受畫中所營造的山水之境。許道寧的《秋江魚艇圖》亦稱《漁舟唱晚圖》或《漁父圖》。作為山水畫史上稀有的北宋墨寶,《秋江魚艇圖》有著重要的畫史地位,其可觀可游的美學價值亦為后人稱贊。本文具體闡釋筆者對《秋江魚艇圖》的相關研究,主要以圖像學分析畫作的繪畫特點與風格呈現。
《秋江魚艇圖》繪于北宋,縱48.9cm,橫209.6cm,現藏于美國的納爾遜·阿特金斯美術館。北宋士人階層日趨壯大,他們大多將山水畫作作為藝術欣賞的審美對象,從而促進山水欣賞趣味的變化。同時理學的興起,也使得君子自我價值的塑造與山水畫的構圖、筆墨、景色營造等一系列繪畫追求接軌,形成了山水畫的新局面。
宋代山水畫家常將眼前的風景與心境相結合,他們看待山水的視角與生活態(tài)度均可在畫作中窺探出一二。不同畫派的筆墨風格相差甚遠,這種差異常常是由創(chuàng)作者生活的環(huán)境與時代背景所決定的。如范寬的《溪山行旅圖》和郭熙的《早春圖》,前者以干筆皴擦表現山石的雄闊,后者則多了一些水墨的暈染。山水畫在宋神宗時期日趨“溫婉”,畫家用筆也更加流暢?!秷D畫見聞志》中載:“侯封,……邠州人,工畫山水寒林,始學許道寧?!薄扒鹪G,河南雒陽人,工畫山水,體近許道寧。”由此可見,有數位畫家取許道寧山水技法,其繪畫傳承均有史料記載。
《秋江魚艇圖》中可見大面積的江水和連綿的山巒(圖1),這些山水,予人以意境開闊之感。遠山以淡墨層層堆疊出來,觀者在淡墨層染的山間可以看到從遠處緩緩映入眼簾的江面,伴隨著些許漁船,山勢朦朧。作者以留白的手法繪制江面,將詩意的表達滲透其中。宋代以后盛行在畫作留白之處題詩,通過詩作將畫家的個人主觀感受引入畫中。畫面中的留白部分并非不著一點水墨,而是著有淡墨。畫作中近景的松石樹木和遠景的山脈用墨均采用由濃至淡的手法。宋代的山水畫作少有著色,但其墨的層次變化頗豐,倘若靜心以觀,則能發(fā)現有的地方墨色變化之妙。觀者的觀畫過程可以看作是與畫作進行交流的過程,觀者在畫中可以品讀到一種心境,這是對畫作的解讀過程,也是對藝術作品再創(chuàng)作的過程。
通過欣賞《秋江魚艇圖》可領略宋畫的古樸清淡。畫中山峰重疊,江岸小路有行人、漁者,山間還坐落著建筑。遠離城市喧囂的世外桃源被置于畫紙之上,整幅畫經過許道寧的精心處理,山水安排得自然寬闊。他以流暢的筆法勾勒樹干,以簡單干練的斧劈皴表現長嶺。畫中山勢虛實相映,可以看到一些漁船在江面上,船上有打魚的漁父,四艘小漁船和些許漁父使得畫面天真樸實。以漁父為繪畫題材的畫家自古便有,漁父在畫史上也有著特別的寓意。在屈原的文學作品《楚辭》中,漁父是在渾濁的世界有自己處事方式的豁達之人。很多文人雅士的情感都通過托物言志的方式表達出來,他們常以某個形象比喻自己,例如畫家以梅蘭竹菊代表著君子的氣節(jié),而漁父作為一種文學形象更是帶有一定的特殊意義。屈原的《楚辭》中出現了漁父的描寫,之后漁父作為文學作品中的一種意象,歷經朝代的變遷被不斷豐富,出現在畫家的作品中。元代吳鎮(zhèn)常以漁父自喻,在吳鎮(zhèn)的《秋江漁隱圖》中,他構建了超凡脫俗的世界。《秋江魚艇圖》中,漁父在江岸邊以漁為生,在蕭瑟的秋天,漁船上的漁父撒網、收網、擔網,格外熱鬧。離漁船不遠處有一小橋,橋上和路上有騎驢和緩步之人,這些人均畫得很小,而作者正是以畫中人之小,襯托山的高大、永恒,頗有蘇軾《赤壁賦》中所描述的“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的意味。山高水遠,山水有著永恒的生命,而漁人的生命卻很短暫。漁父文化教導人們要平靜樂觀地看待大千世界的萬象和不如意,學會擺脫世俗的煩擾,回歸自然,優(yōu)游山水,在天人合一中追求心靈的寧靜與自由。
與西方的純粹寫實不同,這種長卷的繪畫形式,將時間與空間拉長,創(chuàng)作不再局限于畫面一角,體現著深層次的宋代美學,將現實與理想融為一體,匯于筆端。隨著移步換景的長卷展開,江水茫茫,林木緣山,江邊羊腸細路,山峰層巒,漁船互動間使觀者體會到了生命的精彩。由此可見,宋代山水畫將中國畫推至意境高峰。《秋江魚艇圖》不僅滿足觀者的視覺需求,更帶觀者穿越時空感受宋朝的自然,體驗精神暢游之感。
許道寧著墨豐潤,透過《秋江魚艇圖》可領略其畫作中由透至濃的墨調、粗細變化的線條和層層疊加的筆痕,以及作品營造的朦朧之意。許道寧將皴法和渲染法融于一體,營造出虛實變幻的意境。畫中古樹以濃淡變化的筆墨勾勒,以此表現樹木的遠近。云南師范大學王敏在《淺析北宋山水畫中“樹”的形象》中概括了許道寧畫樹的筆法,作者形容許道寧畫樹枝如同畫鳥的爪子。之前有記載,李成的樹是畫成蟹爪的樣式,以筆鋒畫蒼勁的樹木,樹枝光禿得如同蟹爪,故舊稱“蟹爪樹”。而許道寧改變了畫樹枝的筆法,樹干多以雙勾為主,樹葉稀少,無皴擦之筆。這些樹或直立于群峰之上,或生長于岸邊。樹石歷來被認為是山水畫之基礎,亦為山水畫之靈魂。在熱愛山水的畫家筆下,畫樹的筆法各式各樣,但是由于地域不同,筆者發(fā)現北方畫家更重“枯木”與“寒林”,在選景上也會特別注重樹木的刻畫。
宋代亦為山水畫發(fā)展的重要時期,從傳世的唐宋畫作來看,唐代很多畫家都將畫面內容安排得很密,而宋人多將畫面安排得疏朗。許道寧的此幅畫作就將疏朗體現得淋漓盡致。其繪畫山水圖式以林木、平原、野水為主,畫中山勢峰頭直皴而下。題詩許道寧畫者多見其得意之筆。吳寬《題許道寧秋山暮靄圖》有云“平生見此真有幾,不負長安許道寧”。而其巧奪天工的筆墨令馬臻贊曰:“落筆貴宏壯,神巧刻虛無……午光翻素壁,錯愕引遐望。冥冥霧靄霽,水木散清曠。遠近層岡來,造設不可狀……秋高岸容瘦,回風進歸榜。山陽最奇秀,安得數椽傍。終然記華顛,蕭蕭擺塵坱。因思造化理,詩成一惆悵?!庇纱丝梢娫S道寧山水畫風格。
《秋江魚艇圖》筆墨簡淡,自有別趣,在北宋理學的影響下塑造了可“臥游”的山水圖景。許道寧的《秋江魚艇圖》改變了常有的畫作形態(tài),以長卷鋪陳的形式改變山水一般布局,賦予山水畫可居可游的審美功能,體現了北宋人文情懷下的理趣。該畫作不僅滿足了觀者的審美需求,還讓觀者在觀看的時候調動全身細胞,層層遞進產生對“畫意”的認識,在觀畫之間感受文人墨客的社會理想。同時該畫作也對當今的山水畫創(chuàng)作有著啟發(fā)意義。
通過對許道寧《秋江魚艇圖》的研究,可以將畫作的社會背景、圖式的形成、山水的觀看形式結合起來,以此了解北宋畫人對于人文情懷的關注和審美趣味的轉變。事實上,也正是這種人文追求使得宋代山水畫的意象與內涵更加豐富。
參考文獻:
[1]夏文彥.圖繪寶鑒[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37.
[2]鄧喬彬.鄧喬彬學術文集:宋畫與畫論[M].合肥:安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3]俞劍華.中國古代畫論精讀[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1.
[4]岳仁.宣和畫譜[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4.
[5]郭熙.林泉高致[M].南京: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15.
[6]孔令偉.從魏晉到南宋山水畫概說[J].中國書畫,2018(4):28-37.
[7]潘碧.淺談許道寧山水畫[J].大眾文藝,2016(16):111.
作者單位:
上海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