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容,曹小琴
(重慶市紅十字會醫(yī)院·江北區(qū)人民醫(yī)院,1.綜合內科;2.針灸理療科,重慶 400020)
腦卒中主要是由于顱部血管破裂或阻塞引起的急性腦血管病變,患者病情危重,幸存患者常有不同程度的運動功能、吞咽功能障礙?;颊吣X部神經損傷常引起吞咽肌群麻痹、控制協(xié)調障礙,影響患者正常進食,且易發(fā)生氣管、肺部的誤吸,引發(fā)吸入性肺炎等并發(fā)癥,嚴重影響患者功能康復和生活質量[1]。常規(guī)護理由于不夠及時,且缺乏針對性,導致其對吞咽功能障礙改善效果有限。如何在早期加強吞咽護理干預,以促進患者吞咽功能恢復,改善患者預后,一直是臨床護理探討的課題[2]。本研究通過對腦卒中合并吞咽障礙患者進行早期吞咽功能訓練,評估患者吞咽功能及生活質量的改善作用,為臨床護理管理提供依據。
選擇本院2018年9月至2019年6月腦卒中住院患者100例,均合并吞咽功能障礙。納入標準:均經顱部,磁共振檢查確診,首次發(fā)病,年齡40~75歲,洼田飲水試驗在Ⅲ級及以上,生命體征平穩(wěn)[3-4]。采用數(shù)表法隨機將100例研究對象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50例。對照組患者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齡(62.94±11.32)歲,發(fā)病時間(31.80±9.76)d;觀察組患者男性、女性各25例,年齡(63.06±11.50)歲,發(fā)病時間(31.93±9.51)d。兩組患者臨床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排除病例:其他腦內疾病、嚴重認知功能障礙、不能配合者;納入研究前已出現(xiàn)吸入性肺炎者。研究獲得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和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
1.2.1 干預方法 對照組進行常規(guī)護理,主要包括生命體征監(jiān)測、健康教育、預防感染發(fā)生,進行翻身、皮膚護理。給予推拿、輕敲等方法對患肢進行功能訓練。觀察組在對照組護理基礎上,應用早期吞咽功能訓練進行干預,在患者入院后生命體征平穩(wěn)后,即開始進行早期吞咽功能訓練,主要干預措施[5-6]:(1)建立干預小組并制定早期吞咽功能訓練干預規(guī)范程序。以護士長為組長,各級護理人員為成員,查閱相關資料,結合本院臨床實際,制定早期吞咽功能障礙護理程序、規(guī)范。對所有組內人員進行專項培訓,使每個護士均熟知,能夠熟練進行早期吞咽功能障礙干預。(2)評估患者確定干預時間。對參與研究的患者進行評估,了解患者腦卒中及吞咽障礙程度,確定患者早期干預時間。(3)主要干預措施。咀嚼肌訓練:按摩患者腮部,鼓勵、幫助患者做鼓腮、咀嚼動作,加強舌肌訓練;空吞咽動作:進行頰肌收肌訓練,指導患者做呼氣運動,首先深吸氣、憋氣,然后呼出;加強頰肌收肌訓練;順序訓練呼吸。(4)食物形態(tài)及進食體位。食物由糊狀逐漸過度到有碎屑的糕餅類、先易后難。喂食量適中,喂食速度勿急勿快?;颊吒鶕煌】禒顩r,可選取坐位、半臥位進食、健側臥位等不同體位。(5)預防患者誤吸等并發(fā)癥。兩組患者均持續(xù)干預2個月。
1.2.2 主要指標 (1)分別于干預前后,應用洼田氏飲水試驗[7]進行吞咽功能分級,共分為五級。具體方法:I級(1分):患者直立坐位,5 s內一次性飲盡30 mL溫水,未發(fā)生嗆咳;Ⅱ級(2分):5 s內患者分2次飲盡30 mL溫水,未出現(xiàn)嗆咳;Ⅲ級(3分):5 s內患者1次飲盡30 mL溫水,但出現(xiàn)嗆咳;Ⅳ級(4分):5 s內患者1次以上飲盡30 mL溫水,飲水過程中出現(xiàn)多次嗆咳;Ⅴ級(5分):患者難以飲完,屢屢嗆咳。 (2)應用標準吞咽功能評估量表(SSA)評估患者吞咽功能[8],總評分18~46分,總評分和吞咽功能呈反比;應用吞咽障礙特異性生活量表(SWAL-QOL)評估患者生活質量,包括11個維度44個條目,每個條目1~5分,分數(shù)越高,總評分和生活質量水平呈正比。(3)記錄治療過程中兩組患者誤吸、吸入性肺炎發(fā)生率。(4)查閱資料,結合臨床,自制護理質量、患者滿意度評估表,分數(shù)均為0~100分,分數(shù)越高,滿意度越高。
兩組患者干預后洼田氏飲水試驗(Ⅳ級+Ⅴ級)發(fā)生率和評分均低于干預前(均P<0.05);且觀察組患者干預后發(fā)生率和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洼田氏飲水試驗分級和評分結果比較
干預后觀察組患者SSA評分均低于對照組,生活質量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但兩組患者SSA評分、生活質量評分均優(yōu)于干預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SSA評分、生活質量評分結果分)
觀察組患者誤吸、吸入性肺炎發(fā)生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誤吸、吸入性肺炎發(fā)生率比較[n(%)]
觀察組患者護理質量評分和患者滿意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護理質量評分及患者滿意度評分比較分)
腦卒中患者神經損傷影響患者咀嚼肌、舌肌、會厭、咽喉等部位神經,導致患者臉頰、吞咽等肌肉收縮能異常,引起吞咽功能障礙,增加了患者誤吸、發(fā)生吸入性肺炎、營養(yǎng)不良等并發(fā)癥及預后不良的風險[9]。有研究[10]認為,吞咽功能障礙發(fā)生機制:一方面是由于下運動神經元受損所致導致的真性球麻痹;另外一方面主要由于雙側皮質延髓束受損所致的假性球麻痹,臨床上更為常見,這為患者早期進行吞咽功能訓練提供了依據。
早期進行干預,能夠刺激腦部神經,刺激腦細胞建立或恢復反饋途徑,促進神經末梢與病灶周圍運動神經元之間恢復,促進新傳導通路的建立及神經功能的恢復。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洼田氏飲水試驗干預后(Ⅳ級+Ⅴ級)發(fā)生率、評分及SSA評分均低于對照組,誤吸、吸入性肺炎發(fā)生率顯著降低(P<0.05)。鼓勵、幫助患者做鼓腮、咀嚼動作,加強患者咀嚼肌訓練:加強舌肌訓練;空吞咽動作增加患者吞咽感覺;加強頰肌收肌訓練,通過各種干預,反復強化刺激患者口、舌、咽部相關肌群,促進面部、舌、喉部肌群活動,防止咽部、臉頰部肌肉萎縮,提高患者吞咽運動肌力;也能夠增強其協(xié)調性及靈活性,促進吞咽功能的恢復。進食體位和食物狀態(tài)也是重要一環(huán),在進食時注意調整患者的頭部傾斜角度和身體姿勢,以減輕患者吞咽障礙,便于食物進入食道[11]。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理質量、患者生活質量、滿意度均顯著提高(P<0.05)。早期吞咽功能訓練措施經過系統(tǒng)化總結應用于臨床護理,提高了護理質量。通過各項干預措施的落實,強化進食指導、調整攝食姿勢等一系列干預措施,不斷強化患者的吞咽肌群,改善神經調節(jié),提高患者進食自主控制能力,增加其協(xié)調性,減少誤吸和吸入性肺炎的發(fā)生,提高患者滿意度[12]。因此,早期吞咽功能訓練通過系統(tǒng)化的干預、個體化指導,能促進患者吞咽功能的恢復。
綜上所述,進行早期吞咽功能訓練,能夠顯著改善腦卒中并吞咽障礙患者的吞咽功能、生活質量,降低誤吸和吸入性肺炎的發(fā)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