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荀子的人性論與樂教

      2021-03-08 05:18:47任鵬程
      武陵學(xué)刊 2021年5期
      關(guān)鍵詞:樂論性惡樂教

      任鵬程

      (山東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中共山東省委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山東 濟南250001)

      在中國古代思想史中,樂不僅是簡單曲調(diào)的調(diào)和,也是修身做人的一種手段。如孔子所說:“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保ā墩撜Z·泰伯》)“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保ā墩撜Z·憲問》)劉師培指出:“上古教民,六藝之中樂為最崇,固以樂教為教民之本哉!”[1]樂教也是荀子哲學(xué)的重要內(nèi)容?!败髯邮窍惹刂T子中最后一位大師”[2],他對樂教頗有研究和建樹,特別是“荀子的音樂美學(xué)論著《樂論》,是目前所知成書年代最早的前秦音樂美學(xué)專著。對后世的音樂美學(xué)思想(例如《禮記·樂記》)有重要影響”[3]。荀子在儒家樂教史上具有如此重要地位。那么,荀子為何如此關(guān)注樂教?其樂教的主旨、目的、綱領(lǐng)是什么?樂教與其哲學(xué)有何關(guān)系?這些便是本文探討的議題。

      一、樂與人情

      樂是早期儒者研究的重要課題??鬃诱f:“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論語·八佾》)郭店楚簡《性自命出》言:“凡聲,其出于情也信,然后其入撥人之心也厚?!盵4]孟子言:“仁言不如仁聲之入人深也?!保ā睹献印けM心上》)孔子以為,樂背后的理論支撐是仁。竹簡以為,樂是人情的自然呈現(xiàn)、內(nèi)在心聲的真實表達。孟子說,只有仁聲才能深入人心??梢?,古代儒者普遍以為,樂不僅是娛樂的方式,還與倫理道德密切關(guān)聯(lián)。

      那么,荀子之樂有何內(nèi)涵呢?或者說,他的樂論和人的倫理道德有關(guān)嗎?

      就“樂”產(chǎn)生的原理和機制而言,荀子指出:“夫樂者,樂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無樂?!保ā盾髯印氛摗罚┭韵轮馐牵瑯返谋玖x是快樂,快樂是人們的情感展現(xiàn)。所以,樂與人情有關(guān)。樂和情的關(guān)系便是樂由情定。荀子以為,人們天生有好、惡、喜、怒、哀、樂等情感。他說:“性之好、惡、喜、怒、哀、樂謂之情?!保ā盾髯印ふ罚┤欢@些情感并不是特殊和孤立的存在,它們在人群之中具有普遍性和相似性。荀子言:“千人萬人之情,一人之情是也。”(《荀子·不茍》)“故以人度人,以情度情,以類度類,以說度功,以道觀盡,古今一也?!保ā盾髯印し窍唷罚┻@就是說,人皆具有好、惡、喜、怒、哀、樂等情感。至于這些情感的呈現(xiàn),荀子以為,它們是自發(fā)的、自然的,而非有心之舉和刻意為之。他說:“若夫目好色,耳好聲,口好味,心好利,骨體膚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感而自然,不待事而后生之者也?!保ā盾髯印ば詯骸罚┒扛泄僦醋蕴烊弧R驗槿藗兦楦械某尸F(xiàn)是感而自然、無待而然。因此,荀子以為,作為表達人情的樂,它的表現(xiàn)形式和狀態(tài)理應(yīng)亦是自然的。荀子曰:“耳辨引聲清濁,……是無待而然者也?!保ā盾髯印s辱》)《毛詩正義序》進一步說:“若夫哀樂之起,冥于自然,喜怒之情,非由人事,故燕雀表啁啾之感,鸞鳳有歌舞之容?!盵5]樂出于人情之必然。樂具備倫理情感屬性,這便是“樂者,通倫理者也”(《禮記·樂記》)。所以,樂的存在意義就是宣泄和疏導(dǎo)人們的情感。

      就“樂”的內(nèi)容而言,它首先指快樂之情,荀子以為,當人們有了情感之后,自然而然就會發(fā)出聲響、形成肢體動作,這便是作為藝術(shù)的樂。荀子言:“故聽其雅、頌之聲,而志意得廣焉;執(zhí)其干戚,習其俯仰屈伸,而容貌得莊焉;行其綴兆,要其節(jié)奏,而行列得正焉,進退得齊焉?!保ā盾髯印氛摗罚┤说闹w動作與樂有關(guān)。事實上,對藝術(shù)之樂的探討,荀子之前的學(xué)者早有討論?!渡袝に吹洹分赋觯骸暗墼唬骸?!命汝典樂,教冑子,直而溫,寬而栗,剛而無虐,簡而無傲。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八音克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缭唬骸?!予擊石拊石,百獸率舞。’”《尚書》以為,樂的涵蓋范圍非常廣泛,詩歌、聲音、舞蹈等皆屬于樂的范疇。正如郭沫若所說:“中國舊時的所謂‘樂’(岳)它的內(nèi)容包含得很廣。音樂、詩歌、舞蹈,本是三位一體可不用說,繪畫、雕鏤、建筑等造型美術(shù)也被包含著,甚至于連儀仗、田獵、肴饌等都可以涵蓋。所謂‘樂’(岳)者,樂(洛)也,凡是使人快樂,使人的感官可以得到享受的東西,都可以廣泛地稱之為‘樂’(岳)。”[6]由此可見,作為一種藝術(shù)方式的樂,內(nèi)涵是十分豐富的。

      就“樂”的實際效果而言,荀子以為,“樂”有移風易俗、感動人心的功能。“樂”之所以有如此效果,根源在“心”?!靶摹笔擒髯诱軐W(xué)中的重要概念。荀子以為,心靈具備選擇和辨知的屬性,這是心知。他說:“凡以知,人之性也。”(《荀子·解蔽》)心知本于人性。然而,荀子以為,心靈存有自己的喜好,它的好惡直接關(guān)系到情感的表達。荀子說:“性之好、惡、喜、怒、哀、樂謂之情。情然而心為之擇謂之慮。心慮而能為之動謂之偽?!保ā盾髯印ふ罚┬撵`主導(dǎo)人們的感情,這便是“心為之擇”。情感又是樂的直接來源。正如《性自命出》指出的:“凡至樂必悲,哭亦悲,皆至其情也。哀、樂,其性情相近也,是故其心不遠??拗畡有囊?,浸殺,其央戀戀如也,戚然以終。樂之動心也,濬深郁陶,其央則流如也悲,悠然以思。凡憂思而后悲;凡樂思而后忻。凡思之用心為甚。嘆,思之方也,其聲變,則心從之。其心變,則其聲亦然?!盵4]因此,藝術(shù)之樂具有表達人心內(nèi)在想法的屬性,樂與人們的內(nèi)心活動密切相關(guān),它是人們心聲的自然流露,不同樣式的“樂”表現(xiàn)著人們各異的情感和內(nèi)在之心的真實想法,這便是“樂由中出”。反過來,既然心靈可以知曉樂,那么通過藝術(shù)之樂可以影響人情,甚至是感動人心。諸如古人說:“凡人之從上教也,皆始于音。音正則行正,故聞宮聲則使人溫雅而廣大,聞商聲則使人方正而好義,聞角聲則使人惻隱而好仁,聞徴聲則使人整齊而好禮,聞羽聲則使人樂養(yǎng)而好施。所以感蕩血脈,通流精神,存寧正性。”[7]在古人看來,宮聲使人溫雅,商聲使人好義,角聲使人好仁,徴聲使人好禮,羽聲使人好施。可見,藝術(shù)之樂能夠涵養(yǎng)人情。這種認識為古代樂教的施行奠定了理論基礎(chǔ)。

      樂是人情的自然展現(xiàn)和心聲的真實表達,即樂源于情。然而,人情有哪些內(nèi)容呢?人心又有哪些屬性呢?

      二、情欲與性惡

      在荀子哲學(xué)中,情、心、欲等諸范疇與人性密切相關(guān)。簡單說,有人性便有人情,有人情便會有樂。因此,藝術(shù)之樂與人性相關(guān)。然而,荀子之性有哪些基本內(nèi)涵呢?

      值得注意的是,荀子提出:“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質(zhì)也;欲者,情之應(yīng)也。以所欲為可得而求之,情之所必不免也;以為可而道之,知所必出也。故雖為守門,欲不可去,性之具也。雖為天子,欲不可盡。欲雖不可盡,可以近盡也;欲雖不可去,求可節(jié)也。所欲雖不可盡,求者猶近盡;欲雖不可去,所求不得,慮者欲節(jié)求也。”(《荀子·正名》)荀子這段話十分明確地點出了性、情、心、欲等諸多概念之間的關(guān)系。

      就性的基本內(nèi)涵和義項而言,荀子以為,性是人們與生俱來的資質(zhì),性是天賦的,不待學(xué)習和任何人為。荀子說:“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學(xué),不可事?!豢蓪W(xué),不可事,而在天者,謂之性?!保ā盾髯印ば詯骸罚┬允侨松逃械?。從生理角度而言,性便是耳、目、口、鼻、心等感覺器官。他說:“天職既立,天功既成,形具而神生,好惡喜怒哀樂臧焉,夫是之謂天情。耳目鼻口形能各有接而不相能也,夫是之謂天官。心居中虛,以治五官,夫是之謂天君?!保ā盾髯印ぬ煺摗罚┨炻?、天功、天情、天官、天君等便是性。然而,荀子以為,各種不同的感官,它們的功能和職責也是各異。諸如:“凡同類同情者,其天官之意物也同;故比方之疑似而通,是所以共其約名以相期也。形體、色理以目異;聲音清濁、調(diào)節(jié)奇聲,以耳異;甘、苦、咸、淡、辛、酸、奇味,以口異;香、臭、芬、鬱、腥、臊、漏、庮、奇臭,以鼻異;疾養(yǎng)、滄、熱、滑、鈹、輕、重,以形體異;說、故、喜、怒、哀、樂、愛、惡、欲,以心異。心有征知。征知,則緣耳而知聲可也,緣目而知形可也;然而征知必將待天官之當簿其類然后可也。五官簿之而不知,心征知而無說,則人莫不然謂之不知,此所緣而以同異也?!保ā盾髯印ふ罚└泄偻ㄟ^與外界的初步接觸獲取感性材料,這是人類認識的最初來源。心靈對感性材料進行加工和辨識,最終形成知識。這便是荀子認識論的基本立場。

      從哲學(xué)和義理角度而言,性的基本內(nèi)容涉及情、欲、心等諸多概念。荀子提出:“生之所以然者謂之性。性之和所生,精合感應(yīng),不事而自然謂之性。性之好、惡、喜、怒、哀、樂謂之情?!保ā盾髯印ふ罚┬杂刹煌那樗鶚?gòu)成,情是人性的表現(xiàn)形式。所以,情和性的關(guān)系是,情出自性,或曰情由性定。沈順福教授甚至指出:“‘情由性定’可以說是古代儒家情感理論的第一原理?!盵8]荀子常常將性、情和情、性兩者合稱連用。比如:“順性情,安恣睢,以出乎貪利爭奪。故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保ā盾髯印ば詯骸罚ⅰ靶郧椤边B用,《荀子》全文僅此一處,而將“情性”連用卻有多處。比如:“今人之性,饑而欲飽,寒而欲暖,勞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保ā盾髯印ば詯骸罚翱v情性而不足問學(xué),則為小人矣”(《荀子·儒效》)等。我們以為,“性情”連用是從本原和基礎(chǔ)角度而言,凸顯的是“性”對“情”的主導(dǎo)和統(tǒng)帥地位,即情由性定?!扒樾浴边B用則是從內(nèi)容和內(nèi)涵上說的,目的是要表達“情”是構(gòu)成“性”的主要質(zhì)地和內(nèi)容。所以,如果我們從本質(zhì)上考究,在荀子哲學(xué)之中,人情和人性的實質(zhì)意義并無二致,甚至可以說,在荀子那里,人情即人性。

      那么,在荀子視域里,人情又是什么呢?荀子言:“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質(zhì)也;欲者,情之應(yīng)也。以所欲為可得而求之,情之所必不免也?!保ā盾髯印ふ罚┨拼鷹顐娫唬骸靶哉叱捎谔熘匀?,情者性之質(zhì)體,欲又情之所應(yīng),所以人不免于有欲也?!盵9]意思是說,性是天生的,情是性的實質(zhì),欲是情的反應(yīng),故,欲不可免,欲即情之欲。然而,就情欲的真實狀況而言,荀子以為,情欲不僅指維持生存的生理上的感性欲求。比如:“凡人有所一同:饑而欲食,寒而欲暖,勞而欲息,好利而惡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無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目辨白黑美惡,耳辨聲音清濁,口辨酸咸甘苦,鼻辨芬芳腥臊,骨體膚理辨寒暑疾養(yǎng),是又人之所常生而有也,是無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保ā盾髯印s辱》)飲食、聲樂、色味、住行等這些感性欲求都是人的天生本性,而且情欲也包括對財富、聲望、名利等外物的追求。又如:“人之情,口好味而臭味莫美焉,耳好聲而聲樂莫大焉,目好色而文章致繁婦女莫眾焉,形體好佚而安重閑靜莫愉焉,心好利而谷祿莫厚焉?!保ā盾髯印ね醢浴罚叭酥椋秤衅c豢,衣欲有文繡,行欲有輿馬,又欲夫余財蓄積之富也,然而窮年累世不知不足,是人之情也?!保ā盾髯印s辱》)再如:“夫貴為天子,富有天下,名為圣王,兼制人,人莫得而制也,是人情之所同欲也,而王者兼而有是者也。重色而衣之,重味而食之,重財物而制之,合天下而君之;飲食甚厚,聲樂甚大,臺榭甚高,園囿甚廣,臣使諸侯,一天下,是又人情之所同欲也,而天子之禮制如是者也。制度以陳,政令以挾;官人失要則死,公侯失禮則幽,四方之國有侈離之德則必滅;名聲若日月,功績?nèi)缣斓?,天下之人?yīng)之如景向,是又人情之所同欲也,而王者兼而有是者也?!保ā盾髯印ね醢浴罚┰谲髯幽抢铮徽撎熳?、諸侯,還是常人,人生來皆有情欲,情欲本于人性。更為重要的是,荀子認為,情欲的范疇超出了簡單的生理性欲求,諸如逐利之心、好益之心、不正之心等,這些都屬于情欲的范疇,荀子將它們統(tǒng)稱為“利心”。

      在荀子看來,人的情欲和利心是天生的,同時具備心知屬性。荀子說:“凡以知,人之性也?!保ā盾髯印そ獗巍罚┬闹翘焐姆A賦。荀子甚至將“心”稱之為“形體之君”。他說:“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出令而無所受令。自禁也,自使也,自奪也,自取也,自行也,自止也。故口可劫而使墨云,形可劫而使詘申,心不可劫而使易意,是之則受,非之則辭。故曰:心容,其擇也無禁必自現(xiàn),其物也雜博,其情之至也不貳?!保ā盾髯印そ獗巍罚┬撵`可以自我謀劃、自我役使,向感官發(fā)出號令,指示感官活動。同時荀子以為,人心天生內(nèi)含好欲的傾向,正如:“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保ā盾髯印ば詯骸罚叭舴蚰亢蒙?,耳好聽,口好味,心好利,骨體膚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感而自然,不待事而后生之者也?!保ā盾髯印ば詯骸罚┬暮美?,這是天生的。更為重要的是,常人皆具備此等利心,這便帶來一個問題,心是極其不可靠的,放縱它便會導(dǎo)致情欲泛濫。荀子說:“從人之性,順人之情,必出于爭奪,必出于犯分亂理而歸于暴。”(《荀子·性惡》)欲是人情的實質(zhì)。

      因此,可以說,情欲是人性的核心內(nèi)容。事實上,早有學(xué)者認識到這點,徐復(fù)觀說:“荀子雖然在概念上把性情欲三者加以界定,但在事實上,性、情、欲,是一個東西的三個名稱。而荀子性論的特色,正在于以欲為性。”[10]情欲是天生性情之必然,人情的流露是自發(fā)的,欲是情的反應(yīng)。由于人情難免,故,荀子以為,欲不可去除。荀子指出:“人生而有欲?!保ā盾髯印ざY論》)“有欲無欲,異類也,生死也,非治亂也。欲之多寡,異類也,情之數(shù)也,非治亂也。欲不待可得,而求者從所可。欲不待可得,所受乎天也;求者從所可,所受乎心也。所受乎天之一欲,制于所受乎心之多計,固難類所受乎天也?!保ā盾髯印ふ罚┰谲髯拥恼軐W(xué)視域里,情欲(耳目之欲)本于人性,是自然而然發(fā)生的事實,同時它們的凸顯或表現(xiàn)有賴人心之擇。因此,有學(xué)者將荀子思想中惡的起源歸于心靈。正如陳林所說:“‘性惡’之‘惡’是指,由于‘心’不具備禮義,如不節(jié)制自然欲望,而順其無限擴張,最終將導(dǎo)致‘偏險悖論’的惡的行為與結(jié)果。于是無禮義的‘心’就成了惡的根源?!盵11]簡言之,情欲緣起于自然,利心有害而無利。

      從情欲放縱的后果和影響來看,情欲對社會中的個人有害。荀子說:“故欲養(yǎng)其欲而縱其情,欲養(yǎng)其性而危其形,欲養(yǎng)其樂而攻其心,欲養(yǎng)其名而亂其行,如此者,雖封侯稱君,其與夫盜無以異,乘軒戴絻,其與無足無以異。夫是之謂以己為物役矣。”(《荀子·正名》)縱由性情危害形體,擾亂言行,甚至是為外物所奴役、所驅(qū)使,這是荀子關(guān)于情欲危害的基本立場。荀子還進一步指出:“縱情性而不足問學(xué),則為小人矣。為君子則常安榮矣,為小人則常危辱矣。”(《荀子·儒效》)任由性情者是小人,小人經(jīng)常受到屈辱,甚至有性命之危。荀子曰:“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生而有疾惡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順是,故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焉。然則從人之性,順人之情,必出于爭奪,合于犯分亂理而歸于暴。故必將有師法之化、禮義之道,然后出于辭讓,合于文理而歸于治?!保ā盾髯印ば詯骸罚┰谲髯涌磥?,情欲甚至關(guān)系國家治理成敗。對整個國家而言,任由性情、順性縱情,會產(chǎn)生爭奪、紛亂、戰(zhàn)爭等,進而引發(fā)國家秩序的混亂,甚至最終走向滅亡的境地??傊谲髯铀枷胫?,人的情欲甚是不美,甚是不善。是故,荀子一針見血地指出:“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保ā盾髯印ば詯骸罚┻@便是荀子聞名千古的性惡之論。

      樂根植于人性。人性包含人情、人欲和好利之心三項內(nèi)容。然而,這些都是不好的,不美的,因此需要糾正和克服?;诖耍髯颖闾岢鲆詷方谈脑烊诵?。

      三、性惡與樂教

      樂發(fā)于人情,人情即人性。故,樂的終極根據(jù)是性。因為人性不善,所以荀子提出樂教以治性。

      事實上,就藝術(shù)之樂的教化效果和作用來說,早期儒者已對此有所涉及,古人普遍以為,不同種類的樂對人的性情影響也是有所差異的,或曰藝術(shù)之樂是涵養(yǎng)道德的方式。正如彭林所說:“在中國,音樂的作用遠遠不止于這么一些。古人賦予了音樂以教化的功能,禮的作用也是教化,所以古人常說‘禮樂教化’?!盵12]稽考文獻,孔子說:“放鄭聲,遠佞人。鄭聲淫,佞人殆?!保ā墩撜Z·衛(wèi)靈公》)《性自命出》曰:“聞笑聲,則鮮如也斯喜。聞歌謠,則舀如也斯奮。聞琴瑟之聲,則譯如也斯嘆。觀《資》、《武》,則齋如也斯作。觀《韶》、《夏》,則勉如也斯斂。詠思而動心,曹如也,其居次久,其反善復(fù)始也慎,其出人也順,司其德也。鄭衛(wèi)之樂,則非其聲而從之也。”[4]孟子更是進一步指出:“仁言不如仁聲之入人深也?!保ā睹献印けM心上》)由此可見,古代儒者都認同和推崇高雅之樂,高雅之樂(仁聲)可以感動人心、調(diào)養(yǎng)人情,引導(dǎo)人性走向美好方面。

      荀子吸收了這些觀點,他以為,樂作為人們情感的表現(xiàn)方式,既然是生而有之,那么,藝術(shù)之樂也不能完全免除。荀子曰:“人不能不樂?!保ā盾髯印氛摗罚┰谙惹貥方趟枷胧飞希髯臃浅W⒅匾魳穬?nèi)在的道德教化功能。但是荀子認為,樂作為疏導(dǎo)和宣泄人們情感的手段和方式,它有不同的種類。荀子言:“樂者,樂也。君子樂得其道,小人樂其欲;以道制欲,則樂而不亂;以欲忘道,則惑而不樂。”(《荀子·樂論》)樂作為人情的表現(xiàn)形式,有君子之樂和小人之樂之分,君子之樂以得禮義之道為目的,小人之樂只能滿足生理性耳目之私欲。荀子崇尚君子之樂,貶斥小人之樂。他說:“樂則不能無形,形而不為道,則不能無亂。先王惡其亂也,故制雅、頌之聲以道之,使其聲足以樂而不流,使其文足以辨而不諰,使其曲直、繁省、廉肉、節(jié)奏足以感動人之善心,使夫邪污之氣無由得接焉。”(《荀子·樂論》)高雅之樂誘發(fā)人們的善心,引發(fā)人的善行,淫蕩之音會激發(fā)人身上的邪惡,最終會擾亂人的品德。這便是荀子對于藝術(shù)之樂的基本立場。

      “樂”具備倫理道德色彩,可以改造人們的性情。或者說,藝術(shù)之樂是矯治人性的手段和工具。那么,荀子的樂教如何施行呢?或者說,樂教的原理是什么?

      就樂教的哲學(xué)基礎(chǔ)而言,荀子認為,藝術(shù)之樂與人性有關(guān),人性的主要內(nèi)容是情欲,而情欲的展現(xiàn)取決于心,故,有善心便有善樂,心善則樂無不善。同時由于心具有選擇功能,天生好利,這就會使心之不美、心之不善。如果口欲出惡毒之言、耳朵欲聽淫蕩之音、眼睛喜好美色等,那么,他肯定存有奸心、利心、惡心等不善之心,定是德性修養(yǎng)和人性品格較差的人。因此,樂教實施的第一步便是治心。治心即虛心,荀子說:“心未嘗不臧也,然而有所謂虛;心未嘗不兩也,然而有所謂一;心未嘗不動也,然而有所謂靜。人生而有知,知而有志。志也者,藏也;然而有所謂虛;不以所已臧害所將受謂之虛。心生而有知,知而有異,異也者,同時兼知之;同時兼知之,兩也;然而有所謂一,不以夫一害此一謂之壹。心,臥則夢,偷則自行,使之則謀;故心未嘗不動也,然而有所謂靜,不以夢劇亂知謂之靜。未得道而求道者,謂之虛壹而靜。”(《荀子·解蔽》)經(jīng)過虛靜后,人的原初之心被滌除干凈,各種各樣的選擇和好惡喜好被剔除掉,就為樂教施行提供了空間和余地。

      樂教的第二步便是導(dǎo)之以正樂。荀子指出,圣王和導(dǎo)師可以剝奪人心對樂的喜好和選擇,透過心天生之知的功能,將高雅之樂灌輸給人,人心善則人情善,人情善則舉止善。簡言之,樂教可以感化人心。他說:“樂者,圣王之所樂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風易俗易。故先王導(dǎo)之以禮樂而民和睦。夫民有好惡之情而無喜怒之應(yīng)則亂。先王惡其亂也,故修其行,正其樂,而天下順焉。故齊衰之服,哭泣之聲,使人之心悲。帶甲嬰冑,歌于行伍,使人之心傷;姚冶之容,鄭、衛(wèi)之音,使人之心淫;紳、端、章甫,舞韶歌武,使人之心莊。故君子耳不聽淫聲,目不視邪色,口不出惡言,此三者,君子慎之。”(《荀子·樂論》)也就是說,不同種類的樂能給人以不同的情感體驗和感受。在荀子看來,哭泣之音使人悲傷,軍旅之音使人振奮,鄭衛(wèi)之音使人放蕩,韶武之音使人莊敬等,這就是說,藝術(shù)之樂可以影響甚至決定人心的狀態(tài),這便是“致樂以治心”(《樂記·樂化》)。是故,荀子主張通過雅樂和正音,規(guī)范人們的言語、協(xié)調(diào)人們的肢體活動等。他說:“聽其雅、頌之聲,而志意得廣焉;執(zhí)其干戚,習其俯仰屈伸,而容貌得莊焉;行其綴兆,要其節(jié)奏,而行列得正焉,進退得齊焉?!保ā盾髯印氛摗罚┰谲髯涌磥恚哐胖艏儩嵢藗兊囊庵?,莊重之舞使人們肢體得以舒展,動作進退整齊有序,舉止合乎禮儀規(guī)范。因此說,藝術(shù)之樂可以作用于人們的情感,管理人們的情緒,規(guī)范人們的舉止,這就是養(yǎng)情。

      荀子以為,樂作為疏導(dǎo)人們情感的方式,樂教的目的就是達到“中和”之境。他說:“故樂者,審一以定和者也,比物以飾節(jié)者也,合奏以成文者也;足以率一道,足以治萬變。是先王立樂之術(shù)也。”(《荀子·樂論》)“和”是先王制定樂教之術(shù)的目的,同時“和”在不同的場合會呈現(xiàn)出不同的形態(tài)。荀子說:“樂在宗廟之中,君臣上下同聽之,則莫不和敬;閨門之內(nèi),父子兄弟同聽之,則莫不和親;鄉(xiāng)里族長之中,長少同聽之,則莫不和順?!保ā盾髯印氛摗罚昂汀奔春途?、和親、和順等。荀子曰:“樂也者,和之不可變者也?!保ā盾髯印氛摗罚皹费允瞧浜鸵??!保ā盾髯印と逍А罚吨杏埂费裕骸跋才分窗l(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荀子說:“何謂中?曰:禮義是也。”(《荀子·儒效》)簡言之,禮義是藝術(shù)之樂的創(chuàng)作標準,“和”即是禮義之道。一方面,樂教使人的內(nèi)在情感得以合理宣泄和釋放,另一方面又不縱容和任由人的情感肆意放蕩和泛濫。正如徐復(fù)觀所說:“性與情,是人生命中的一股強大力量,不能僅靠‘制之于外’的禮的制約力,而須要由雅頌之聲的功用,對性、情加以疏導(dǎo)、轉(zhuǎn)化,使其能自然而然地發(fā)生與禮互相配合的作用,這便可以減輕禮的強迫性,而得與法家劃定一條鴻溝?!盵13]13人性是荀子之樂的終極性依據(jù),樂教就是恰當?shù)厥鑼?dǎo)和宣泄人的情感,以藝術(shù)之樂陶冶人的性情,從而使人性符合禮義之道。

      樂教不僅具備倫理屬性,還與政治生活密切關(guān)聯(lián)。或者說,藝術(shù)之樂可以反映國家秩序的實際狀況??鬃诱f:“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論語·八佾》)荀子吸收了這種思想并指出,通過“樂”之好壞可以考察政治之得失。他說:“亂世之征,其服組,其容婦,其俗淫,其志利,其行雜,其聲樂險,其文章匿而采,其養(yǎng)生無度,其送死瘠墨,賤禮義而貴勇力,貧則為盜,富則為賊。治世反是也?!保ā盾髯印氛摗罚﹣y世之樂和治世之樂有著顯著的不同,這便是“聲音之道與政通”。荀子進一步指出:“樂姚冶以險,則民流僈鄙賤矣。流僈則亂,鄙賤則爭。亂爭則兵弱城犯,敵國危之。如是,則百姓不安其處,不樂其鄉(xiāng),不足其上矣。故禮樂廢而邪音起者,危削侮辱之本也。故先王貴禮樂而賤邪音?!保ā盾髯印氛摗罚┮魳房梢杂脕硖找比说男郧椋幹魯_亂人心,人心亂則容易引發(fā)爭奪,爭奪則會招致戰(zhàn)亂,戰(zhàn)亂有可能帶來亡國之禍,反過來說,高雅之樂誘發(fā)人的善心,人心若善則人情正,人情正則人性治,人性得到矯治則國家安定。由此可見,樂教足以成為治世良方。荀子還說:“樂中平則民和而不流,樂肅莊則民齊而不亂。民和齊則兵勁城固,敵國不敢嬰也?!保ā盾髯印氛摗罚┯纱?,樂、心、情、性、國的內(nèi)在邏輯聯(lián)系便明朗起來,藝術(shù)之樂成為了治國的重要手段,這也是荀子批判墨子非樂的理由。

      樂是教化民眾的手段。樂由情出,情由性定。所以,樂的終極支撐即性。通過樂教,治理人心,管治人情,變化人性,最終達到人和政通。這便是荀子主張樂教的基本邏輯。

      結(jié) 論

      荀子“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系統(tǒng)地論述禮樂問題的一位思想家,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禮樂理論的奠基人”[14]。作為先秦儒家殿軍人物,荀子的樂教思想可謂是先秦儒學(xué)樂教思想的總結(jié)。通過以上論述,我們可以簡要得出以下結(jié)論。

      其一,樂的本義是快樂。荀子以為,快樂是人們情感的表達,人情的呈現(xiàn)。所以,樂與人情有關(guān),即荀子之樂具備倫理道德特質(zhì)。然而,作為藝術(shù)形式的樂,它所涵蓋的范圍極其廣泛,囊括了音樂、詩歌、舞蹈等藝術(shù)活動。荀子以為,藝術(shù)之樂起源于人情。人情的發(fā)生是無待而然的,因此,藝術(shù)之樂的呈現(xiàn)特點也是自然的、無需人為。故,藝術(shù)之樂是人情的自然展現(xiàn),內(nèi)在心聲的真實表達,即樂源于情。

      其二,樂與人情有關(guān)。然而,從本原性角度而言,人情的依據(jù)是性。因此,荀子之樂根植于人性。人性是天生的,它由不同的情所構(gòu)成,有人性便有人情,有人情便會有樂。所以,藝術(shù)之樂與人性相關(guān)?!叭松词撬囆g(shù)?!盵13]20但是,荀子之性的核心內(nèi)容是情欲,情欲緣起于自然,情欲甚是不美,人心放縱導(dǎo)致情欲泛濫。如果不加節(jié)制,順性縱情,便會招致爭奪、紛亂、性命之危,甚至是亡國之災(zāi),性惡之說由此呼之欲出。

      其三,性是天生,人情難免,欲不可除。為了使人情得到有效釋放,同時不因情欲放縱過度導(dǎo)致混亂無序,荀子提出了樂教,即通過藝術(shù)活動的形式陶冶人的性情。因此,樂由性定可以視為荀子樂論的基本定理。樂教,首先通過虛心之術(shù),剔除人心的各種選擇和喜好。其次,憑借心知的功能,導(dǎo)之以正樂,治理人心,管治人情,變化人性,以此到達人和政通之境。這便是荀子樂教思想的基本邏輯。由此可見,樂教乃是治世良方。

      猜你喜歡
      樂論性惡樂教
      樂教 善教 教有特色 愛學(xué) 會學(xué) 學(xué)有方法
      ——長春市第一中學(xué)學(xué)校特色
      《朱載堉<六代小舞譜>學(xué)術(shù)復(fù)原與“樂教”》(插圖)
      Innate Evil of Human Nature,Law,Technique,and Position:Inquiring into the Essence of Han Fei’s Thinking
      孔學(xué)堂(2021年4期)2021-12-31 23:12:57
      從班固的禮樂觀看漢代樂論思想的重建——以《漢書·禮樂志》為例
      荀子不是性惡論者
      博覽群書(2020年11期)2020-12-03 13:58:49
      宋本《荀子·性惡》全文校注
      薩班《樂論》所體現(xiàn)的音樂知識體系和審美特征研究
      西藏研究(2017年5期)2018-01-30 08:39:22
      薩班《樂論》再翻譯的必要性
      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孔子樂教思想研究述評
      荀子人性論研究綜述
      库尔勒市| 缙云县| 慈利县| 伊宁市| 嘉黎县| 若尔盖县| 孟村| 白城市| 托克逊县| 甘洛县| 永城市| 兴城市| 石首市| 台前县| 伊金霍洛旗| 虹口区| 河东区| 洛南县| 徐汇区| 中山市| 象州县| 洪湖市| 彭泽县| 阳高县| 河西区| 奉贤区| 班戈县| 枞阳县| 博客| 增城市| 简阳市| 高唐县| 兴海县| 惠安县| 五指山市| 平湖市| 江北区| 东兴市| 贡山| 确山县| 新绛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