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里仁篇
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
【譯文】孔子說:“能夠用禮讓原則來治理國家,那還有什么困難呢?不能用禮讓原則來治理國家,怎么能實行禮呢?”
【評析】孔子把“禮”的原則推而廣之,用于國與國之間的交往,這在古代是無可非議的。因為孔子時代的“國”乃“諸侯國”,均屬中國境內(nèi)的兄弟國家。然而,在近代以來,曾國藩等人仍主張對西方殖民主義國家采取“禮讓為國”的原則,那難免被指責為“賣國主義”了。
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p>
【譯文】孔子說:“不怕沒有官位,就怕自己沒有學到賴以站得住腳的東西。不怕沒有人知道自己,只求自己成為有真才實學值得為人們知道的人?!?/p>
【評析】這是孔子對自己和自己的學生經(jīng)常談論的問題,是他立身處世的基本態(tài)度??鬃硬⒎遣幌氤擅杉?,并非不想身居要職,而是希望他的學生必須首先立足于自身的學問、修養(yǎng)、才能的培養(yǎng),具備足以勝任官職的各方面素質(zhì)。這種思路是可取的。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痹釉唬骸拔??!弊映?,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p>
【譯文】孔子說:“參啊,我講的道是由一個基本的思想貫徹始終的?!痹诱f:“是?!笨鬃映鋈ブ螅瑢W便問曾子:“這是什么意思?”曾子說:“老師的道,就是忠恕罷了?!?/p>
【評析】忠恕之道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內(nèi)容,待人忠恕,這是仁的基本要求,貫穿于孔子思想的各個方面。在這章中,孔子只說他的道是有一個基本思想一以貫之的,沒有具體解釋什么是忠恕的問題,在后面的篇章里,就回答了這個問題。對此,我們將再作剖析。
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譯文】孔子說:“君子明白大義,小人只知道小利?!?/p>
【評析】“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是孔子學說中對后世影響較大的一句話,被人們廣為傳說。這里明確提出了義利問題??鬃诱J為,利要服從義,要重義輕利,他的義指服從等級秩序的道德,一味追求個人利益,就會犯上作亂,破壞等級秩序。所以,把追求個人利益的人視為小人。經(jīng)過后代儒家的發(fā)展,這種思想就變成義與利尖銳對立、非此即彼的義利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