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兆一
猶太人對于慈善的思考不僅僅局限于慈善的類別,也包括慈善的高低層級。生活在12世紀的“猶太版達·芬奇”——兼具神學家、哲學家、外科醫(yī)生等多重身份的智者邁蒙尼德(1138—1204),把慈善從高到低分為了八個層級,他的深邃思想穿越了近千年的時光,至今仍然影響?yīng)q太人的慈善心智。
按照邁蒙尼德的理論,贈者與受者之間是絕對平等的關(guān)系,這是上帝的安排,而非富人或者位高權(quán)重者對于窮人或弱者的施舍;為了維護受恩者的尊嚴,高層級的慈善行為力求做到兩不相認,這樣既可以保全窮人的自尊心,也有助于他們樹立自食其力的信心;最高級的慈善則是幫助窮人找到工作,或者直接和窮人合伙做生意,因為“造血”無疑比“輸血”更長久。以上述原則為基礎(chǔ),邁蒙尼德的慈善八層級從低到高分別為:
第八層:“勉為其難的施舍”。不情愿的付出,并非發(fā)自內(nèi)心的幫助他人。不幫的話可能內(nèi)心有一些自責,這是內(nèi)心仍存善念但是又過于吝惜個人財產(chǎn)的一種慈善行為。
第七層:“用心給予,但少于可以給予的”。猶太教的傳統(tǒng)是十一奉獻,但也規(guī)定了捐贈的上限是五分之一,因為捐贈過多可能造成捐贈人本身的工作和生活受到影響。
第六層:“有求必應(yīng),無求無應(yīng)”。不主動幫助窮人,只有當窮人向你乞求幫助的時候,才會伸出援助之手。
第五層:“揣摩需求,主動上門幫助”。在窮人向你提出幫助之前,你就可以主動揣摩出來他的需求,并給予幫助。
第四層:“受者識施者,施者不識受者”。在之前幾層中,兩者都相識,這多少對受者的自尊有影響。這一層次中,施恩者并不知道接受援助的窮人是誰,不過窮人卻知道施恩者是誰。相比于前面幾層關(guān)系中雙方互相認識的情況,這種互不相識的情況就很好地保護了窮人的自尊。
第三層:“施者識受者,受者不識施者”。與第四層相反,施恩者事先知道援助的窮人是誰,但是窮人卻不知道施恩者是誰,這樣就可以有效地避免對落難者心理上的傷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猶太人善于把別人的感受放在自己之前,所以這就是為何第三層高于第四層的原因。
第二層:“兩不相識”。雙方都不知道對方是誰,這種給予方式純粹是為了上帝,不夾雜個人情感,就像是一筆存放于耶路撒冷圣殿山上的匿名基金,此種方式類似現(xiàn)代慈善基金。施恩者先把錢交給基金,然后由后者負責把錢分配給需要的人。這種方式正是現(xiàn)代慈善機構(gòu)或者慈善基金存在的理論依據(jù)。
第一層:“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這是慈善的最高層,授予窮人謀生的技能,讓他以后再也無須依靠別人的施舍來謀生,比如幫他找到一份工作,或者和他合伙做生意等。這種慈善行為既能幫他找到人生價值所在,也讓他有能力幫助其他需要幫助的人,最終將這份慈善傳遞下去。
(摘自微信公眾號“中國慈善家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