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起秀
2014年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調研指導河南省蘭考縣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時說,蘭考歷史上出了一個有名的清官張伯行。
您知道嗎?張伯行還有一張治河專家的亮麗名片,是治河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
一、科舉入仕路難行
1651年冬天,張伯行出生在黃河岸邊的儀封縣(今蘭考縣儀封鄉(xiāng)),全家喜氣洋洋,盼望他將來魚躍龍門、光耀門楣。
張伯行上學后很快成為同學中的佼佼者,13歲時就讀完了四書五經,練習寫八股文,開始追逐科舉入仕的夢想。但這條道路并不平坦,他考了2次秀才、2次舉人、2次進士,直到1685年才考中進士,終于來到入仕的大門口。
不料這年的朝廷選仕很特別,第一次張榜選前10名為翰林院編修,第二次張榜選前40名為庶吉士。張伯行盼著第三次張榜,誰知盼來了康熙皇帝的諭旨:“余下的新進士回家依舊讀書。”他一臉懵懂:“我考中了進士,為什么又讓回家讀書呢?”
張伯行一打聽,原來都是“交白卷”惹的禍。當時,為統(tǒng)一全國立下汗馬功勞的漢軍旗基本控制了地方實權,如何掌控漢軍旗成為康熙的一塊心病。在他精心策劃下舉行了一次對漢軍旗官員的考試,結果交白卷者達800人。康熙說:“此輩毫無學問,何可居官?俱著解任,令其讀書。俟學習之后,考試補用?!?685年四月又組織了一次考試,結果交白卷者仍有269人??滴跻杩荚囍飞窛h軍旗的氣勢,但又不想激怒能征善戰(zhàn)的漢軍旗,遂將張伯行等新進士當成了“陪綁”。
張伯行回到儀封,在縣城南門外建了一座書屋,開始了新的讀書生活。這次讀書,張伯行卸下了科舉應試的抱負,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做“研究”,他一生出版了50多種書籍,其中大部分成稿于回家讀書的7年里。1689年秋天,他到北京參加選官考試,只得了個從七品的內閣中書的虛職。
張伯行又回到儀封繼續(xù)讀書。1692年秋天,朝廷實授張伯行內閣撰文中書,命他來京赴任。張伯行想留在家里侍養(yǎng)老父。父親卻催促說:“你才40歲出頭,正是干事的年紀,何為不仕?”于是,張伯行進京開始了他的首次仕途生活。在冠蓋如云的北京城,他只能算個“文字匠”。
張伯行把父親接到北京贍養(yǎng),不料老父于1694年冬天病逝。次年他扶棺歸里,結束了這次短暫的仕途生活。1698年,張伯行守孝期滿到北京候補中書,因已年近50歲,從春天一直苦等到冬天還是沒有候補上。此時,他萬念俱灰,只想做個教書匠了卻余生。張伯行歸鄉(xiāng)建立請見書院,講解宣傳儒學。
不料峰回路轉,張伯行的高光時刻就要到來。
二、是金子總會發(fā)光
京杭大運河被稱為“國脈”,康熙說:“今天下無事,治河最重要。”康熙先后6次南巡,主要目的就是考察京杭大運河。
仿佛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張伯行的生活無意之中與康熙南巡建立了聯(lián)系。康熙首次南巡回京的時候,張伯行進京考中進士,在京城聽達官顯貴、草茅下士都在議論治河方略,從此開始留心治河??滴醵文涎不鼐┑臅r候,張伯行進京考官,雖說只考了個從七品的小官,但在京城聽到不少治河動向,還抄錄了風靡北京街頭的康熙新作《禹陵頌》,他決心以大禹為榜樣研究治河。
張伯行充分利用儀封瀕臨黃河的條件,每當讀書疲倦時就到黃河邊觀察河性,每當興修河工時就向工人虛心請教施工技術,每當黃河出險時就觀摩搶險方法。他還購置了許多治河書籍,從潘季馴等先賢的治河理論中汲取營養(yǎng)。憑著一絲不茍的鉆研精神,他很快對治河技術和方法有了自己的心得、想法和見解。
要說研究治河是張伯行研究儒學的“副業(yè)”,是他調節(jié)精神的業(yè)余愛好,但他萬萬沒有想到,“主業(yè)”沒有敲開的仕途大門,卻讓“副業(yè)”敲開了。1699年,康熙第三次南巡的那一年夏天,黃河中下游大雨如注,黃河洪水沖開了儀封城北的堤防,向縣城奔襲而來。全城人人驚惶,個個失措,爭相出城往南逃命,只有張伯行挺身而出道:“聽我指揮,切莫慌亂!”他查看河勢后,親自帶領老百姓用布袋裝沙土搶堵決口,又將黃河堤防恢復完整。儀封城又恢復了平靜,大家爭夸張伯行的治河才能。
新任河道總督張鵬翮巡閱河工,見儀封黃河堤防完好,又聽說了張伯行的事跡,很想見見這位難得的治河人才。他來到請見書院,張伯行正給學生上課,他不讓左右打攪,自己緩步來到窗下,聽張伯行講得深入淺出、奧妙無窮,不禁嘆道:“真乃被黃沙埋沒的金子!”
次年八月,張鵬翮沒有告知張伯行就向朝廷上疏:“令張伯行赴河工效力?!睆埐薪拥嚼舨棵顓s擺起了架子,心想:“前年我入京候補從七品的中書,你們說我年老多病,現(xiàn)在這正是我推辭的理由。”他多次以“不諳河務,年老多病”為由提出不赴命的請求,甚至跑到北京告病。吏部官員軟硬兼施,說:“河工緊急,這是皇帝的諭旨,不赴河工就是抗旨!”
張伯行只得趕赴河道總督所在地江蘇清江浦來見張鵬翮。張鵬翮笑問:“眼下黃強淮弱,黃河倒灌清口,如何解決?”張伯行哈哈一笑,說:“分,在清口對岸開一條支河,足以分黃水之勢?!睆堸i翮又問:“現(xiàn)在高家堰向運河泄水,運河堤防危急,如何解決?”張伯行又是哈哈一笑,說:“分,在南運口底部打一洞,引運河多余清水以溉民田,即可變害為利!”
張鵬翮見張伯行果然名不虛傳,愈加欣賞。
三、修河工聲名鵲起
張伯行在河工干了3年,日夜在工地奔波,因是非在編人員沒有俸祿,工頭發(fā)施工補貼他也不要。他不但自帶干糧效力河工,而且異常勤奮,先后參加了揚州至徐州數(shù)百里之間的修堤建設、度汛搶險等急難險重的工作,白天忙于工程,晚上又在燈下將所見所聞所思所想錄于筆端,對照治河典籍反復思考。長期養(yǎng)成的發(fā)現(xiàn)和研究問題的素養(yǎng),使他很快將實踐上升到理論水平。
張鵬翮的前任河督叫董安國,在黃(淮)河入??谠铺蓐P外修筑攔黃壩并使黃河改道。康熙聞知勃然大怒說:“黃河只可疏浚,怎么能攔呢?”康熙在第三次南巡時制定了新的治河方案:一是深浚河身。他指出:“朕留心河務體訪已久。此來沿途坐船外,審視黃河之水見河身漸高,登堤用水平測量見河面高于田。洪澤湖水低黃河水高,以致河水逆流入湖,而湖水無法出湖刷黃。因此,治河上策只能是疏浚黃河,降低黃河水位,使洪澤湖水直達黃河?!倍遣鸪龜r黃大壩,浚直入??诤拥?,使黃河直流入海。
張鵬翮在這種背景下由兩江總督改任河道總督。在他對落實康熙的治河方案一頭霧水的時候偶然間發(fā)現(xiàn)了張伯行,可以說張伯行對他的幫助是多方面的。
例如,1701年秋天,張伯行督修200里黃河南堤。有一天,他路過位于江蘇鹽城的馬家港東壩,正遇到工程出險。張伯行二話不說,奮不顧身地投入搶險,連續(xù)搶護10個晝夜,終于使工程轉危為安。馬家港東壩是保護沿海鹽場的水利工程,不在張伯行職責范圍,如果工程失事他沒有任何責任,但他從整個治河大局出發(fā),勇于擔當,使張鵬翮避免了一次朝廷的追究。因為當時兩淮鹽稅占全國稅收的50%以上,馬家港東壩失事就是國家的一件大事。
1701年年底,張伯行督修完成200里黃河南堤,與此同時,黃河北堤、疏浚工程也已完成,黃河與洪澤湖所蓄淮河清水在高家堰清口相匯,在堤防約束下滔然入海,10天之間將河床刷深3丈,刷寬20多丈,真正起到了“蓄清刷黃”作用。張鵬翮大喜,次年二月又命張伯行督修高家堰石工。夏天發(fā)生了特大洪水,這是對新修工程的嚴峻考驗??滴趺咳找磽岆U報告,張鵬翮日夜守在高家堰大堤上,張伯行更是往來巡查、指揮搶險。
黃河在新修挑水壩控制下沿入海通道而下,淮水從清口暢流而出匯黃入海。洪澤湖高家堰大堤幾度發(fā)生險情,經嚴密防守,終于擋住了咆哮洪峰,新修工程經受住了大洪水的考驗。
四、提灼見源于真知
張伯行時刻不忘讀書、學習和思考,有人見他坐在馬車上手不釋卷,有人見他屋里的燈光徹夜不熄……
閑暇之時,張鵬翮經常與張伯行一起討論治河問題,發(fā)現(xiàn)他的見解一日深一日。張伯行認為,治河者就應該博古通今,搞壞河工者往往是不學無術之輩。這些人不知道堅守卓有成效治河方法的重要性,盲目改變成規(guī),從而敗壞河工。如果恪守卓有成效的治河方法,或者稍作變通,為什么河不可治呢?
張伯行又認為,“補偏救弊,相時度勢,毋拘成格,毋循覆轍,善為之節(jié)宣”是治河的基本原則,只要蓄泄得宜,河水就不會為害。黃河之勢強,治黃的關鍵在于分其勢而使之弱;淮河之勢弱,治淮的關鍵在于合其勢而使之強。
靳輔所開中河雖然極大地方便了漕運,但與黃河只隔一道縷堤。張伯行認為,黃河之險苦于水之無所泄,欲泄黃河之水入中河,存在兩大問題:一是中河河身狹小;二是增加中河淤積。因此,他向張鵬翮提出一個開“通會河”的建議。所謂通會河,就是在中河以北新開一條河。這條新河北接駱馬湖口、南至清河縣,與中河相通,如果遇到中河水大就向通會河分泄;再使黃河與中河相連,如果黃沙淤積中河,就利用通會河增大中河清水流量,沖刷淤沙,而不至于淤墊??傊?,他設想形成互通互濟的河網(wǎng),黃河水大則入中河,中河水大則入黃河,黃河和中河二水俱大,則從通會河以入海。
張鵬翮深知這是一位德才兼?zhèn)涞闹魏哟蟛拧?702年濟寧道出缺,張鵬翮毅然上疏推薦題補張伯行。他在推薦奏折中寫道:該人“盡心河務,勤敏趨事,為人誠實,卓然有守”,這是對張伯行恰如其分的評價。
清代河道管理機構分總督、道、廳、汛4級,濟寧道全稱為濟寧運河道,為正四品,就是說張伯行要從從七品越級升為正四品。一方面,這是張鵬翮對他的高度認可;另一方面,是治河形勢使然。自從元朝開通京杭大運河后,濟寧就成為關系整條運河的關鍵節(jié)點,有“濟寧通則全河活,濟寧塞則全河?!钡恼f法。當時為解決黃淮交匯和入??趩栴},張鵬翮需要就近駐節(jié)在江蘇清江浦,找一位能夠勝任濟寧道的人才不至于顧此失彼。
張伯行興沖沖來到北京,不料又生枝節(jié)。原來吏部文選司是關乎官員命運的“?!毖瞄T,尤其要越級提拔的官員無不是送厚禮、擺盛宴,請文選司“牛人”給自己多多美言。這次張伯行進京是與濟東道一塊兒來的,兩人都需要通過文選司陳郎中引見康熙,得到康熙認可以后才能正式上任。濟東道精通官場潛規(guī)則,很快辦完手續(xù)走馬上任。陳郎中想:“這個張伯行升官就像一步登天,得狠狠敲他一筆!”不料張伯行是個官場“異類”,陳郎中索厚賄,張伯行不但不給銀子反而大罵他無恥。
張伯行在北京苦等了幾個月,陳郎中就是不引見。直到年底,康熙問吏部尚書:“張總河所題濟寧道,為何這么久還不來見朕?”陳郎中眼看紙包不住火,這才將張伯行引見康熙。
五、救災民惹來眾怒
1703年正月初八,張伯行終于忐忑不安地見到了康熙。這次見面,對康熙而言只是履行程序,問了張伯行幾個簡單問題就結束了,對這個滿頭銀發(fā)的老頭兒并沒有留下太多印象;對張伯行而言,這不到10分鐘的時間背后卻是一條漫長的人生路,酸甜苦辣一下子涌上心頭。
張伯行騎馬奔馳在往濟寧的道路上,然而,迎面而來的不是鮮花和掌聲,而是慘不忍睹的逃荒景象。一路上餓殍遍野,他的心情從天堂跌到了地獄。剛到濟寧,張鵬翮的命令就來了,命他負責將運來的4萬石漕米分發(fā)給災民。
原來,正月十六日,也就是張伯行見到康熙幾天后,康熙從北京啟程開始了第四次南巡。當康熙路過山東,目睹大饑荒的慘狀,諭示山東巡撫:“官民人等可自愿以銀米散賑,不可使災民流離失所?!倍?,又命張鵬翮截漕賑濟饑民。張伯行很快將漕米發(fā)完,但這些糧食只能救活幾萬人,大批災民仍嗷嗷待哺。張伯行思來想去,大膽決定在所轄地區(qū)開倉放糧。其中,汶上縣放糧1.5萬余石,陽谷縣放糧0.76萬余石。
張伯行以為開倉放糧是善舉,卻觸怒了山東地方大員。山東布政使提出要以貪圖虛名、擅動倉谷為由彈劾張伯行。張伯行毫不示弱,給山東地方大員寫了一封洋洋灑灑的長信,道:“不開倉放糧,坐視百姓流離死亡而不救,倉有余粟,野有餓殍,這才是我之罪!即便開倉放糧,餓死在路上、流散四方的老百姓仍不可勝數(shù)?,F(xiàn)在你們要以擅動倉谷為由彈劾我,我理應告老還鄉(xiāng),但是,你們山東地方大員今后一定要以我為戒:視倉谷為重、民命為輕,任憑老百姓鵠面鳩形、餓死溝壑,而聽之任之。”
張伯行不僅得罪了山東地方大員,而且不久又得罪了下屬。張伯行很快發(fā)現(xiàn)前任濟寧道的兩項弊端并進行了改革:一是巧立名目報銷工程款,每年可得數(shù)萬兩銀子,并私設“小金庫”。張伯行將“小金庫”全部上交,嚴令以后再不準虛報冒領。二是對于催漕督工等重要工作從不親力親為,似乎已成定規(guī)。張伯行一反舊規(guī),不僅親自催漕督工,遇到緊急情況更是不分晝夜寒暑在河上奔馳。然而,張伯行不被許多人理解。
虛報冒領、設“小金庫”、朋比分肥在那個年代的河工司空見慣,就連一向以清廉著稱的張鵬翮也對他撤銷“小金庫”之舉頗有微詞,因為河兵薪俸極低又要承擔極苦的勞作,要改善河兵生活只有打虛報冒領的主意。張鵬翮又聽說張伯行與山東地方大員之間鬧得不可開交,哭笑不得,罵道:“這真是個‘書呆子!”
張伯行為救山東饑民,從老家河南又是運糧又是運棉衣。這天,又運來兩船糧食,正遇上張鵬翮來濟寧。張伯行上前問:“張總河,我還是先賑濟饑民吧?”張鵬翮沒好氣地說:“就那點糧食,賑濟饑民怎么夠?你還是先賑濟河兵,他們也是吃了上頓沒下頓!”
六、急中生智解難題
賑災工作稍緩,張伯行就攜帶書籍圖表每天乘小船往來于山東運河,一面詳細審視工程布局,一面對比書籍圖表進行分析,很快將諸項河務了如指掌,對工程技術了然于胸。
1705年二月,康熙接到張鵬翮奏報:“按照皇上旨意已經成功解決黃河在高家堰倒灌清口問題。”康熙大喜過望,開始了第五次南巡。由于山東連年饑荒,整修運河堤防工作沒有及時開展,因此,康熙路過山東以為運河堤防不堪入目。
張伯行聞訊立即組織人力整修堤防,康熙南巡回鑾再過山東時堤防面貌已煥然一新。康熙頓覺詫異,以為不可思議,令人查驗堤防質量,結果甚堅固。滿腹狐疑的康熙對張鵬翮說:“山東運河是漕運關鍵,你切不可忽略。才過了兩三月,堤工就修得如此之好,質量如此堅固。以后就按這樣的標準勤加維護!”張鵬翮諾諾連聲,暗暗佩服張伯行:“這個‘書呆子真不簡單!”
明初,宋禮在會通河上修建了南旺分水樞紐,使汶河水70%濟北運、30%濟南運,即“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但到了清初分水比變成了30%濟北運、70%濟南運??滴跄涎不罔帟r正是枯水季,北運愈加缺水,龍舟有擱淺危險。張伯行召集屬下商議補水問題,大家只是呆呆地望著他不說話。
張伯行知道大家對他有意見,自從撤了“小金庫”,大家就想著法給他出難題。張伯行一看如此,就獨自乘舟沿河調研,幾天后有了辦法。蜀山湖是調蓄汶河水的一個“水柜”,湖北的節(jié)制閘叫利運閘,湖南的節(jié)制閘叫寺前鋪閘,相傳開利運閘只濟南運而不濟北運,因此該閘一直不準開放。他親自測量地形后認為開放該閘可以引湖水北注,緩解北運水少問題。
張伯行找來閘官,令打開利運閘,果見蜀山湖水向北暢流,別提多高興了,叮囑閘官一定要及時關閉寺前鋪閘,這樣就可加大北注水量。他興沖沖趕赴臺兒莊接駕,不料這個閘官將對他的滿腹牢騷化作了抗命的動力,幾天不關寺前鋪閘,使湖水都跑到了南旺以南。張伯行乘坐小船為回鑾船隊帶路,一過南旺只見水淺見底,驚得冒出一身冷汗。他知道此時只能用閉閘蓄水的一個方法了,急令關閉前邊的閘門,又請船隊靠岸休息。
回鑾船隊過了一座閘就得靠岸休息,走得很慢??滴醯碾S侍太監(jiān)一夜之間數(shù)次問張伯行:“龍舟可過否?”真把他急得抓耳撓腮,但此時大家只說風涼話,讓他有口難辯。
康熙過了山東運河后接見河官。張伯行滿面羞愧混雜其中,以為大難臨頭。不料康熙并沒有特意關注他這個老頭兒,在張鵬翮奏報完運河水淺原因后,說:“朕過這段運河,體會到了漕船之苦。以后要把各閘啟閉規(guī)范化,對誰都不準徇情。誰膽敢擅自開放泄水,以致漕船稽遲,朕決不宥!”還題寫了“布澤安流”4個大字賜給眾河官,以示鼓勵。
張伯行慶幸躲過一劫,但接下來如何把漕船送走呢?由于送康熙回鑾,幾百艘漕船被迫停泊在南旺以南,而回鑾船隊又十分龐大,需要不時啟閉閘板,這樣下來南旺以北運河里的水已所剩無幾。他果斷下令開啟利運閘、堅閉寺前鋪閘,引來蜀山湖水。
張伯行將最后一艘漕船送出山東地界,又馬不停蹄地制定山東運河48座閘放船的具體規(guī)章。由于有大量實踐經驗和對以往蓄水放船方法的深刻研究,1706年三月,張伯行完成了《濟寧以南各閘放船之法》。在此基礎上,他將自己的治河思想整理成《居濟一得》一書,成為著名典籍。
七、險做“貴人”刀下鬼
張伯行在張鵬翮舉薦下出任濟寧道,由此進入康熙的視野,步入官場快車道:1706年五月升任江蘇按察使,1707年五月升任福建巡撫,1709年十二月移任江蘇巡撫。張鵬翮不可不謂是張伯行的“貴人”,孰料世事無常,兩人竟成了仇人。
事情還得從張伯行與噶禮的矛盾說起。噶禮,其母是康熙的乳母,又加上辦事敏練,1709年七月升任兩江總督,與張伯行前后腳到任,但二人風格迥異。噶禮一來首先將江蘇巡撫、布政使、按察使一概彈劾罷免;張伯行一到首先發(fā)布《禁止饋送檄》:“一絲一粒,我之名節(jié);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寬一分,民受賜不止一分;取一文,我為人一文不值。誰云交際之常,廉恥實傷;倘非不義之財,此物何來?”
噶禮以貪橫出名,誰敢與之爭鋒?張伯行就敢!兩人的矛盾很快就暴露無遺,到了1710年秋天發(fā)展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這年江蘇鄉(xiāng)試發(fā)生了科場舞弊案,蘇州考生將財神像抬入文廟以示抗議。張伯行據(jù)實上疏康熙,報告了事情經過??滴跖梢讶螒舨可袝膹堸i翮為欽差大臣到江蘇調查。
張鵬翮想做個“和事老”,張伯行卻想刨根問底,噶禮又不讓他多說話,因此審了1個多月沒有結果。眼看眾多學子的希望就要變成失望,張伯行怒不可遏,拿起筆給康熙寫奏疏要彈劾噶禮?!佰蓝匠伎怪肌⑵劬?、營私、壞法,請正國典,以彰公論。”張伯行揮毫寫下抬頭幾句心頭一陣大快,但越往下寫顧慮越多。因為在奏疏中一定繞不開張鵬翮,這是自己的“貴人”呀!幾年之間,自己從從七品的候補中書一躍變成正二品的封疆大吏,不感謝人家,還要舉報人家,這不是恩將仇報嗎?
張伯行思前想后,如實寫道:“欽差大人張鵬翮素稱耿直,豈畏強暴?只因他的兒子現(xiàn)任安徽懷寧知縣,受噶禮挾制。父子天性,恐遭陷害,故張鵬翮不能不瞻顧而掣肘審案。這樣,噶禮欺君壞法之罪怎么能直達于您之前呢?”
張伯行這篇奏疏還沒發(fā)出就在江蘇廣泛流傳,大家爭相抄詠,一時為之紙貴。噶禮聞知也寫了一封彈劾張伯行的奏疏,派人星夜送往京城。這就是清朝歷史上著名的“督撫互參案”。康熙派大臣反復調查,最終做出噶禮革職、張伯行留任的決定。
通過這件事,張鵬翮顏面大傷,尋機報復。1715年,張伯行又彈劾江蘇布政使窩藏海盜,康熙命張鵬翮到江蘇調查此案。不料張鵬翮反說張伯行窩藏海盜,康熙問:“曾問口供否?”張鵬翮只好答:“不曾?!笨滴跽f:“那你再去江蘇問口供?!?/p>
張鵬翮再到江蘇對張伯行說:“皇上問你要海盜,你快把海盜交出來?!睆埐姓f:“我實不知海盜藏在何處!”張鵬翮一拍驚堂木說:“拿下他!”張鵬翮先后7次上疏擬斬張伯行。張伯行問張鵬翮:“大人,您當日為何要舉薦我,今日為何又必欲置之死?”張鵬翮嘆道:“我舉薦你究竟于我何益?”張伯行說:“我當日只知大人為國薦賢,如果知道還有什么要報大人的,當日我就不敢受薦啦!”
八、一往情深治河夢
從明末開始官場腐敗到了極點,康熙清楚要扭轉社會風氣必須樹立像張伯行這樣的清官榜樣,因此,裁定張伯行無罪,并根據(jù)張伯行熟悉運河的特點,改授他為總督倉場侍郎?!疤煜虑骞俚谝弧苯K于沒成為“貴人”的刀下鬼。
張伯行晚年一直在京為官,但對治河事業(yè)一往情深,提出過許多建議。例如,他認為沁河入黃而為黃河之害,入運而為運河之利,應改變沁河由木欒店入黃河的現(xiàn)狀。他設計了引沁入運的路線:先將沁河從木欒店引至陳橋,以下分為二河,一條由沙河至張秋入運,一條由棗林河至張秋入運。再例如,他認為應該將戴村壩改建為閘壩結合的樞紐工程,當水小時則閉壩開閘引水入運,當伏秋水漲、含沙量大時則閉閘開壩泄水入海,這樣可以統(tǒng)籌解決運河淹沒民田、泥沙淤積、水量不夠等諸多問題。
在張伯行影響下,他的兒子以治河為業(yè),繼續(xù)著他未竟的治河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