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帆
摘 要 基于新教材的語文閱讀教學既要重視文本解讀,注重教學的“語文味”,繼承傳統(tǒng)教學的有益經(jīng)驗;同時也要落實新課標精神,推進“任務群教學”,通過設計情境和任務,真正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 新教材;閱讀教學;教學方法
江蘇省各高中自2020年秋正式進入新課改,使用上了統(tǒng)編版教材。那么,面對語文閱讀教學,新教材的教學方法和傳統(tǒng)教學有哪些不同?這種不同在突然的轉變之中如何落實?怎樣教學才是真正落實了新課改,培養(yǎng)了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這些,都是目前一線語文老師普遍的困惑。
前一階段,我參加了市內(nèi)外多場語文教學研討活動,聽了四節(jié)不同老師執(zhí)教的《故都的秋》閱讀教學展示課。我覺得這些課多多少少都存在著一些問題,因此,有必要詳細探討一下——基于新教材(或者新課標)的閱讀教學課到底怎么上。
《故都的秋》是最新的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第七單元的第一篇課文,其重要性自不待言。這是一篇非常著名的寫景散文,以往也曾入選舊的人教版以及多省地方教材。一般來說,傳統(tǒng)的散文教學,采用的是“理解型”教學方法。所謂“理解型”教學方法,就是老師帶領學生,以提問的方式(當然問題可以來自老師,也可以來自學生),通過師生對話、生生對話,走進文本,品味語言,體驗情感,領悟意境,最終實現(xiàn)文本閱讀教師視野和學生視野的融合。這種“理解型”教學,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鑒賞能力”很有幫助。但是“講解過多”“分析過多”也造成了語文教學效率的低下,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以及“語言建構與運用”這個最重要的核心素養(yǎng),貼合度和關注度明顯不夠。
因此,2011年出版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鮮明地提出了語文教學的“語用觀”,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課程”,于是語文教學注重“語用”引起了老師們的普遍關注。2017年出版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則更進一步,既延續(xù)了語文教學“語用觀”的表述,同時明確提出語文教學還要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即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傳承與理解。這四個核心素養(yǎng)中,“語言建構與運用”是基礎和關鍵,其他三個核心素養(yǎng)與“語言建構與運用”是相伴相隨、無法分割的。也就是說在培養(yǎng)學生“語言建構與運用”能力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就涉及思維能力、審美能力、文化感悟能力培養(yǎng)的潛在滲透,這四者之間的關系,不是平行式并列的關系,而是“1+3”的關系,是一主一副、一干一支的關系。
那么,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尤其是“語言建構與運用”這一學生最重要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呢?新的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要在新教材的使用中,推動“語文學習任務群教學”。
所謂“語文學習任務群”,最簡單的表達是:以素養(yǎng)(四個學科核心素養(yǎng))為綱,以語文實踐活動(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為主線,指向真實的語文生活情境中的深度學習。學習任務群的構成原則是“核心素養(yǎng)+語文實踐”。
不少老師感到疑惑:為什么“任務群教學”就能擔當轉變教學方式、落實新課程標準的大任呢?
因為“任務群教學”改變了以往單篇文本一直注重“講解”“分析”的教學模式,而是要求整合單元文本(或者再挑選其他文本),以這些文本為依托,設置情境,引導學生在情境中主動地、積極地、有興趣地完成系列任務。這樣就逼著我們的課堂必須實現(xiàn)從“傳統(tǒng)知識文本講解”到“現(xiàn)代語言運用實踐”的轉變,從而真正落實從“以教為主”到“以學為主”的角色和理念的轉變。
當然,新課標提出的“大單元、大情境、大任務”的“任務群教學”需要對整個單元不同文體、不同風格、不同手法的多個文本進行統(tǒng)整,需要對不同文本的情境和任務進行糅合,融合成一個整體的、連貫的、協(xié)調(diào)的的系列情境和系列任務,這個工作難度很大。目前,全省普遍都在試行、實踐的語文教學方式是“單篇文本的任務群教學”,這也是為最終落實“大單元任務群教學”而采取的一個過渡。
那么“單篇文本的任務群教學”又怎么開展?傳統(tǒng)的文本分析、文本細讀還需不需要?如果需要,二者的關系如何處理?這些又是目前很多語文老師的困惑之處。
我認為,既然我們目前普遍采用的是“單篇文本的任務群教學”。那么,對于單篇文本的內(nèi)容理解、分析就必不可少。如果師生對文本的內(nèi)容、語言、意蘊等都只是走馬觀花,淺嘗輒止,然后就去實行“任務群教學”,這樣的教學就會“既丟了芝麻,又丟了西瓜”,造成“駝子摔跤——兩頭沒有著落”。
只有在深入理解文本內(nèi)容的基礎之上,再設計“任務群教學”,才能既深化對文本內(nèi)容的理解,同時又鍛煉學生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思考問題、解決問題、表達交流等能力。這樣的課堂,才是理想的課堂,才是符合新課標要求的課堂,才能真正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當然,這樣的課堂,與傳統(tǒng)課堂相比,教學任務更多了,對文本內(nèi)容整合的思考更難了,對學生能力培養(yǎng)的站位更高了,對老師課堂設計的能力要求更苛刻了。
下面,以《故都的秋》為例,談談如何既兼顧文本解讀,又落實“任務群教學”。
一、緊扣重點難點進行文本解讀教學
在固定的教學時間里,既要兼顧文本解讀,又要落實“任務群教學”,這就要求文本解讀要抓住文本的重點問題、難點問題,快速切入,不能再像傳統(tǒng)課堂那樣,設計一系列由淺入深的問題,慢慢引導學生誦讀、咀嚼、分析、品味,這從時間上是來不及的。
《故都的秋》是一篇較難理解的散文。文中描繪了五幅秋天的畫面。畫面選取了哪些景物,這些景物具有怎樣的特點,這些學生容易理解。學生都知道五幅畫面中景物的共同特點就是“清、靜、悲涼”。而學生由于長期受老師講授的所謂“情景交融”寫作手法的影響,不自覺地就會認為既然景物是“清、靜、悲涼”的,那么主人公的情感必然也是“悲涼”的。其實,作者的情感有些復雜,有面對“清、靜、悲涼”景物的稍許落寞,而更多的是對這種“清、靜、悲涼”景物和環(huán)境的欣賞、喜愛和“賞玩”,這是《故都的秋》與我們學過的眾多的文學作品不同的地方。這種情況學生在此之前可能還從未遇到,所以理解起來會比較困難,這也正是本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而語文老師在拿捏作者的獨特情感、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的獨特情感上,就必須要學會如何成功地進行教學處理。
比如,教學第三段“秋院圖”,如何引導學生體會“清、靜、悲涼”景物背后作者的情感?老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扣住關鍵詞語、細細咀嚼的方式來加以感悟。比如“早晨起來,泡一碗濃茶,向院子一坐”,寫出了一種不急不忙,閑適恬淡;“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天空的高遠碧綠,給人一種“清爽感”;“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以聲襯寂,寫出了一種靜謐,當然也寫出了作者內(nèi)心的平靜、專注和淡然,不然怎么會聽得到這些微小的聲響?“從槐樹葉底,朝東細數(shù)著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細數(shù)”最能說明當時的閑情逸致,寫出了作者的悠閑和對景物的喜愛。通過品讀這些詞語,學生就能感悟到:悲涼的景物背后,原來并不是作者悲涼的情感。
又比如,第五段“秋蟬圖”,“秋蟬的衰弱的殘聲”,聽起來似乎讓人倍感凄涼,然而這種聲響在作者的耳朵里卻是“啼唱”,作者還把秋蟬比作“像家家戶戶都養(yǎng)在家里的家蟲”,這些顯然寫出了作者對秋蟬的親近,而明顯不是同情和悲憫。
當然,要引導學生理解作者“欣賞悲秋”的復雜情感,還可以組織學生從五段寫景段落之外,快速尋找作者表達對“故都的秋”的欣賞句子。
比如抓住第一段中“秋天,無論在什么地方的秋天,總是好的”,“無論”“總是”顯然說所有的秋天都是好的(當然包括“故都的秋”),“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這句話看起來和上文在語意上是轉折,其實表達的意思是“故都的這個特別的秋”在所有的“秋”中更好,更有味。
第二段中,談到江南的秋時,提到江南的“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與姿態(tài),總看不飽,嘗不透,賞玩不到十足”,這里特別要注意一個“賞玩”,很明顯,作者的潛臺詞是:只有“故都的秋”的秋意、秋味才能“賞玩”十足。
至于第十二段和最后一段,“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國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秋天,這北國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話,我愿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這些句子更是直抒胸臆,表達了作者對故都之秋的留戀、欣賞之情。
這樣引導學生閱讀,學生就會明白,《故都的秋》全文從開頭到結尾,作者的情感表達,或直接流淌,或隱晦含蓄,但整體而言其“賞悲”之情,是相互照應、渾然一體的。
所以,全文五幅“秋景圖”都是扣住了“清、靜、悲涼”來寫,都體現(xiàn)了作者“以悲為美”的審美情趣。那么,郁達夫為什么會有這種“以悲為美”的審美情趣?這既與中國傳統(tǒng)文人的景物欣賞視角有關,又與郁達夫個人的經(jīng)歷、特質(zhì)有關。這些視課堂教學時間,如果時間富余,當然可以拓展給學生;如果沒有時間,就轉入下一個環(huán)節(jié)“任務群教學”。
二、緊扣能力培養(yǎng)進行任務群教學設計
當然,前面的文本解讀和這里的“任務群教學”不是割裂開來的兩個部分。前面的文本解讀也可以以“學習任務群”的方式來加以呈現(xiàn)。筆者之所以分開來談,主要是為了把不同時間段的不同教學側重點區(qū)分開來。
文本解讀是繼承了傳統(tǒng)語文教學的方法,而“任務群教學”則要落實新教材的要求,這就要求在課堂上真正去著力訓練學生語言表達與交流的能力,也就是落實“語言建構與運用”這一最重要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這在當前的語文課堂教學中尤為關鍵。
那么,到底怎么樣來設計“任務群教學”呢?“任務群教學”的核心意圖,是在課堂上要設置真實的情境,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語文實踐活動,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比如,有的老師這樣設計情境任務:
假如民國也有朋友圈,1934年8月郁達夫不遠千里從杭州輾轉青島奔赴北平,時逢七夕,有感而發(fā),寫成《故都的秋》并發(fā)在朋友圈以示紀念。隨后圈中好友紛紛評論。如果你也在朋友圈之內(nèi),請你發(fā)表一條評論,不少于30字。并向同學們說一說你這樣評論的理由。
有的老師這樣設計:
如果北平旅游局在1935年的旅游節(jié)推介會上想以《故都的秋》 一文的3—11段為素材制作五塊展板,請你為展板命名,你的擬名分別是什么?如果當時的媒體邀請你談談五塊展板中你最喜歡哪一塊,你會如何選擇?說說你的理由。
也有的老師這樣設計:
“品讀”是本校文學社公眾號開設的一一開掘經(jīng)典深廣內(nèi)涵的文化類型欄目。該欄目將在十月份開辟“名家經(jīng)典散文·秋日印象”專欄,郁達夫的名篇《故都的秋》榜上有名,欄目組向廣大師生征集圍繞五幅秋景圖而創(chuàng)作的新詩或者填詞。請你也投稿一篇。
這些情境任務,都是引導學生在語文實踐活動中,有意識地訓練其語言表達與交流能力,這是“任務群教學”的主要目的。很多專家認為“語言文字運用”體現(xiàn)了語文課程的本質(zhì)特征,訓練學生的“語用”能力就是語文課堂教學的本質(zhì)追求,也是抓住了語文教學獨當其任的“任”,是落實語文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最重要路徑。
當然,“任務群教學”中,也要特別重視一些容易偏離“任務群教學”要求的教學設計。
比如,有的任務群教學,脫離了前面的文本解讀,另起爐灶。比如教學《故都的秋》,在文本解讀之后,要求學生“拍攝自己家鄉(xiāng)的某處景致,編寫腳本,制作視頻”。這雖然也能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與交流”能力,但與前面的文本解讀已經(jīng)相互割裂,形成了一節(jié)課出現(xiàn)兩個不同的教學內(nèi)容,破壞了文本教學的整體性,也打破了課堂教學的連貫性。任務群教學,一定要貼近文本,是對文本學習的進一步延伸和深化。
又如,有的任務群教學,貌似也設計了系列任務,但是這些任務不能激發(fā)學生的體驗和共鳴,也不能驅動學生主動積極、饒有興趣地參與到任務活動中。比如,《故都的秋》的教學中,有的老師設計如下情境任務:“假如你是郁達夫非常要好的朋友,請你帶領同學們走進故都,說說作者為什么選擇并喜歡這些故都之景?”這樣的任務情境便不太符合要求。
“任務群教學”中,“情境設計”是一個非常關鍵的環(huán)節(jié)?!镀胀ǜ咧姓Z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情境的設計必須符合兩個要求:一個是“真實”,一個是“有意義”。所謂“真實”,就是要求設置的這個供學生語文實踐活動的課堂學習情境必須是“真實的”,是他們在生活中已經(jīng)經(jīng)歷過,或者是在今后繼續(xù)學習和生活中可能經(jīng)歷的,這樣學生在這個情境中活動就有熟悉感、親切感,就像在做自己“真的”要做的身邊的尋常事情,就能增強他們參與活動、完成任務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所謂“有意義”,就是說這個“情境”要符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年齡實際、認知實際,接近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是通過學生之間的合作、思考、探究可以完成的任務。如果這個活動任務不是學生這個年齡段和其知識基礎能夠承擔的,不是他們“跳一跳能夠摘到的”,學生就會本能地產(chǎn)生恐懼心理和抵觸情緒,其任務活動的效率就會大打折扣。
按照這樣的要求再來看“代替朋友介紹故都之景”的情境設計,看起來似乎是作為郁達夫的好朋友,和同學們一起走進文本,走進故都,品賞景物。但是,郁達夫畢竟不是學生的真正朋友,故都也畢竟不是學生生活過的地方,學生只能被動地感受郁達夫筆下的“故都之景”,這種情境驅動便脫離了學生的具體生活,也就很難直接地、較快地引發(fā)學生的共鳴。這樣的任務群教學只是徒具形式,并不能起到激發(fā)學生參與、探究熱情的作用。如果改成這樣的情境任務:
學校舉行名家名作“插畫”展覽,有人為《故都的秋》五幅秋景圖制作了五幅插畫,請你任選其中的一幅,配一段150字左右的介紹和賞析文字。提示:可以從意象、感官、動靜、煉字等角度賞析。
這樣的情境任務設計,就更有真實感,更有現(xiàn)場感,學生看著文本中的寫景段落,好像眼前真的浮現(xiàn)出插畫一樣,因為眾所周知,郁達夫的寫景本身就的確是一幅畫。這樣學生完成起來,既有了興趣,又品析欣賞了文本。然后,教師針對學生呈現(xiàn)出來的介紹和賞析的文字,再有序地引導修改、糾正,這樣的教學既鍛煉了學生的表達和欣賞能力,同時深化了文本解讀。
[作者通聯(lián):江蘇灌南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