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其濤
摘 要 諸多課堂上把《談中國詩》當作“例文”來組織教學,其主要任務(wù)是厘清文章脈絡(luò),學習比喻等表達技巧,欣賞作為“隨筆”的“收”與“放”。本文從演講稿的角度去賞讀文章,把《談中國詩》作為“樣本”處理,幫助學生“形成演講稿的讀和寫的方法和能力”。本文擬從三個方面挖掘這篇演講稿的教學資源:講稿如何準備,學習演說技巧,領(lǐng)略大師風采。
關(guān)鍵詞 演講稿;樣本;讀寫能力
《談中國詩》是錢鐘書先生在上海對美國人進行的一次講座的演講稿,刪節(jié)后選入教材。從文章的體式來看,少了稱呼、問候等套式,加之編者將其歸入“文化隨筆”單元,諸多課堂上把它當作“例文”來組織教學,其主要任務(wù)是厘清文章脈絡(luò),學習比喻等表達技巧,欣賞作為“隨筆”的“收”與“放”,這當然好。但如果從演講稿的角度去賞讀文章,把《談中國詩》作為“樣本”處理,也未嘗不是“反本開新”。“樣本形成的讀和寫的方法和能力,就是樣本教學想要生成的課程內(nèi)容?!薄墩勚袊姟穼傺葜v稿,我們將教學內(nèi)容和目標確定為“形成演講稿的讀和寫的方法和能力”。
本文擬從三個方面挖掘這篇演講稿的教學資源:講稿如何準備,學習演講技巧,領(lǐng)略大師風采。
一、講稿如何準備
我們用還原法來分析。
當錢先生自主決定(或者按照要求確定)演講的話題是“談中國詩”,且面向的聽眾是美國朋友,他擬寫演講稿時,會考慮到哪些問題?先生至少會考慮三個方面:聽眾期待,演講困境,演說目標。
基于聽眾期待。一個優(yōu)秀的演講者會有清晰的“受眾意識”,聽眾是美國朋友,他們跨越萬里海疆,前來聽一位學貫中西、在學術(shù)和創(chuàng)作領(lǐng)域都有極高聲譽的大咖的學術(shù)講座。文學愛好者希望籍此增加對中國詩歌、文藝的認識,進而增進對中國文化、中華文明的了解;詩歌研究者期待學到研究方法,以助于學術(shù)研究水平提高;文學創(chuàng)作者希望從演講者那里得到創(chuàng)作心得,提高創(chuàng)作水準……
知悉演講困境。錢先生面臨多重困境。①“談中國詩”,話題涉及面宏闊無涯,如何取舍?②學術(shù)講座,非學術(shù)論文,如何既有學術(shù)的謹嚴,又有演講的活潑?③聽眾是美國人,對中國詩閱讀視野、鑒賞水平參差不齊,如何兼顧不同水平的人?④演講語言具有流動性,如何在有限的時間里,以適切的表達方式讓聽眾聽得明白,學有所獲?……
達成何種目標。演說目標最緊要之處是滿足聽眾期待訴求,是謂“以終為始”。聽眾訴求,一種可能是確定演講話題時,主講者與主辦方(或聽眾)有溝通,共同商定演講內(nèi)容;另一種可能是經(jīng)演講者假定推想后自主確定。演說目標的第二重,在于演講者基于自己的研究成果、學術(shù)主張乃至人生經(jīng)驗,與聽眾進行交流,以期對他們有所啟發(fā)或影響。
從這三個維度,我們來看《談中國詩》是如何落實的。
先來看這篇講稿都談了些什么。選入教材的文章共八段:
第一段,交代本次演講話題“談中國詩”的“切入角度”——本質(zhì)上是“研究方法”——比較文學研究法。更具體來說是,基于何種立場、視野、思維來“談中國詩”。
第二至七段,在中西詩歌比較視野下,錢先生從發(fā)展史、篇幅、暗示性、氣韻、題材五個維度指出中國詩的特點。
第八段,錢先生呼吁學者文人摒棄“中西本位化”思維,提請美國朋友在了解中國詩后,回去領(lǐng)會本國詩,“對本國的詩有更深的領(lǐng)會”。
據(jù)此,我們可以說這份講稿:
滿足(部分滿足)聽眾期待。美國朋友不僅對中國詩歌特點有了更清晰的了解,也因了解中國詩后,對本國詩歌增加“愛戀”。而且,經(jīng)由大師的強調(diào),對詩歌領(lǐng)域的“比較分析法”有了更深刻的體認。所謂得“魚”又得“漁”。
化解(部分化解)演講困境。錢先生在宏大話題范圍內(nèi),只選定發(fā)展史、暗示性等五個特定角度,指向明確,內(nèi)容集中。在援引例證時,盡可能選擇有世界影響、眾人熟知的東西方詩作詩人,力避小眾,以期獲得更廣泛的共鳴。
達成(部分達成)演講目標。除了傳授學術(shù)成果和研究方法,此次演講更是從文化心理上強調(diào)兩點:既要熱愛本國文化,又要摒棄文化本位思想。這是一位有世界眼光、赤子情懷的文化學者的心聲。
二、學習演講技巧
這份靜態(tài)的演講稿,給我們呈現(xiàn)的演講技巧包括:幽默的語言化解學術(shù)的枯燥,比喻類比化解專業(yè)的抽象,親切互動拉近雙方的距離。
幽默化解枯燥。比如,“中國人聰明,流毒無窮的聰明”,將“流毒”與“聰明”褒貶對舉,巧妙說明早期中國詩人甫一登場即達藝術(shù)巔峰。這本來是件自豪的幸事,遺憾是后繼者難以超越,始終只能以追趕者的姿態(tài)賡續(xù)模仿。讓后繼者難以為繼,即所謂“流毒”。
關(guān)于詩歌的暗示性,錢先生指出這叫“懷孕的靜默”。中外詩人都推崇言盡意無窮的表達方式?!皯言小笔恰按酥杏姓嬉狻?,“靜默”是“無聲勝有聲”,這種肚子里有貨與口頭的靜默,構(gòu)成低調(diào)的奢華,形成抒情的張力。
關(guān)于篇幅長短,“中國詩是文藝欣賞里的閃電戰(zhàn)……”,“閃”與“電”,極寫倏忽急速,但又不只是“快”,“閃電”的氣貫長虹,戰(zhàn)斗的震天動地,形象化了感官的震撼和靈魂的驚悚。
修辭化解抽象。本篇演講中多次運用比喻、類比,前文已分析了幽默之比喻技巧,這里我們來分析類比。比如,為了說明中國詩人在韻律等形式限制下作短詩,“比著西洋的詩人,中國詩人只能算是櫻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塊的雕刻者”,雕刻二寸象牙,恰如“螺螄殼里做道場”。這一形式體制之精短,但抒情寫意之佳境的差異,又與后文關(guān)于中西詩意境之別是統(tǒng)一的——“好比蛛絲網(wǎng)之于鋼絲網(wǎng)”。
中國詩外國詩本質(zhì)上沒有區(qū)別,“好比一個人,不管他是中國人、美國人、英國人,總是人”。是人,就有七情六欲,吃五谷雜糧,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所以,不必夸大中國詩之“中國”的特質(zhì)。
互動拉近距離。因聽眾是美國人,先生在舉例時盡可能涉及歐美詩文,并提及美國詩人愛倫·坡、惠特曼,這是從演講內(nèi)容上拉近距離?!百F國愛倫·坡”“我們的詩人”“你們講”“諸位在中國”,這種在稱呼上拉近距離,使得現(xiàn)場氣氛融洽。
三、領(lǐng)略大師風采
先生的博學睿智、風趣幽默,在講稿里是顯性的。雖然錢先生的文章一貫被指“掉書袋”“刻薄”,但這的確是因為他學術(shù)底蘊厚實、研究功底扎實。這種風采,此不贅言。
我們還應(yīng)注意到演講者的另一種風采,自信——基于文化的自信。
這種“文化自信”不是“東風壓倒西風”的自負,不是動輒“華夏文明五千年”的自大,“放眼寰球,風景這邊獨好”的自夸。因視野狹窄,或心理狹隘,過份強調(diào)本民族文化的特質(zhì),本質(zhì)上是民族民粹主義。中國詩與外國詩各擅勝場,各有優(yōu)劣,這屬于不卑不亢的文化自信。
另一方面,彼時,無論經(jīng)濟、政治、學藝,西風勁吹,言必稱西洋,文化層面,“打倒孔家店”的呼聲雖然過去多年,但在諸多文化人的思想深處,仍有深深的自卑。錢先生借《圍城》道:“學國文的出國深造,聽起來有些滑稽,事實上,學中國文學的人非到外國留學不可,數(shù)學物理哲學心理經(jīng)濟法律等等一切其它科目,都是從外國灌輸進來的,早已洋氣撲鼻。只有國文是國貨土產(chǎn),還需要外國招牌維持地位。”這種自我矮化的思潮無論當時還是現(xiàn)在看,亦是“流毒無窮”。
錢先生既有豐厚國學底蘊,又喝過洋墨水,對東西文化各自優(yōu)劣了然于胸,以故能做出客觀評價,而不被中外學者專家?guī)?jié)奏。“中國詩里有所謂‘西洋的品質(zhì),西洋詩里也有所謂‘中國的成分。我們這兒是零碎的,薄弱的,到你們那兒發(fā)展得明朗圓滿。反過來也是一樣的。”這既是廣泛閱讀理性分析后得出的答案,也是出于文化自信的客觀描述。
正是有這份文化自信,演講結(jié)束,先生對美國朋友說:“研究我們的詩準使諸位對本國的詩有更深的領(lǐng)會?!毖酝庵猓墙忻绹笥褜Ρ緡姼嘁环轃釔?。
豈止是對美國朋友的建議?
演講稿“讀的方法和能力”指“怎么讀”和“讀出了什么”,“寫的方法和能力”指經(jīng)由演講范本學會“怎么說”。
以“樣本”處理《談中國詩》,“怎么讀?”抓演講思路:先明研究方法——再說研究成果——后說演講目的。
“讀出了什么?”中國詩歌特點,這一方面容易把握。不能忽略的是培養(yǎng)學生讀(聽)“話中之話”“言外之音”的能力,本文最有價值的資源,也是最不可忽略的著力點,是讓學生領(lǐng)會到顯性知識外的隱形情懷——以何種心態(tài)對待本國、異域文化。
經(jīng)由《談中國詩》學習哪些演講稿“寫的方法和能力”?以“受眾意識”指引講稿準備,以活潑語言化解學術(shù)枯燥,以得體稱謂活躍現(xiàn)場氣氛。
[作者通聯(lián):湖北巴東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