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立 王云夢
【摘要】詩以言志,詩以抒懷。梅之高潔,菊之傲骨,松之挺拔。至于陶淵明,則主要是其筆下的一系列飛鳥形象。如“歸鳥”“羈鳥”“孤鳥”“眾鳥”“失群鳥”,等等。通過對陶淵明筆下這些飛鳥形象的分析,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陶淵明的內心活動和精神世界。
【關鍵詞】陶淵明;飛鳥;意象;思想與心境;仕與隱
【中圖分類號】G633?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文章編號】1672-0490(2021)04-0005-02
【本文著錄格式】張春立,王云夢.論陶淵明詩中的飛鳥意象[J].課外語文,2021,20(04):5-6.
陶淵明素有“田園詩人”之稱,他的一生,用其自己的話說是“貧富常交戰(zhàn)”“一心處兩端”(《雜詩十二首》其九)。仕與隱的矛盾、理想與現實的矛盾、感情與理智的矛盾,時時纏繞著他。而他正是借助“飛鳥”這一特定形象來顯示他內心世界的特定矛盾的。對鳥的吟詠和歌頌貫穿著陶淵明詩歌創(chuàng)作的全過程。尤為突出的是他歸隱后的一組《歸鳥》詩,可算得是詩人對自己一生仕與隱生活的再現和總結。正如鐘優(yōu)民在他的《陶淵明論集》中所說:“全詩寓意明顯,這只倦飛來歸的小鳥,正是作者人格的象征,細加品味,詩中的每句話,幾乎都可以從陶淵明的生活經歷里找到印證?!?“歸鳥的一舉一動,都體現著詩人的思想和性格,詩中的每一項景物無不著上淵明的感情色彩。”陶淵明的一生幾度沉浮,幾度仕隱,正是由于他幾度出仕和歸隱的經歷,使得他在不同時期有著不同的心境和思想變化。而這些變化在他的《歸鳥》詩中均有所體現。正如李華先生在《陶淵明詩文賞析集》中說:“《歸鳥》詩分四章,第一章去林,第二章見林,第三章相林,第四章止林。”四章的內容猶如陶淵明思想變化和心境的四個時期。下面就讓我們從這四個不同的時期著手對陶淵明詩歌中的“飛鳥”形象試作分析。
一、去林——飛鳥
“第一章寫鳥的去林,‘遠之八表,近憩云岑。八表云岑,鳥兒總是想飛出去見一見世面,翱翔乎天地之間,不安于故林之地?!碧諟Y明生活在東晉劉宋易代的社會里,“學而優(yōu)則仕”和光耀門楣的觀念深深影響著他,加之處在這樣一個動蕩的社會里,他也有一番建功立業(yè)報效國家的志愿,也曾有過一番欲有所為和大濟蒼生的凌云壯志。這我們從他的一些詩中可以看出。如他在《命子》詩中所寫的“少年壯且厲,撫劍獨行游”與在《飲酒》詩中所寫的“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經”等詩句。少壯時期的陶淵明風華正茂,不知世事多艱,帶著微笑看生活,總是那么興奮“無樂自欣豫”。那時他富有理想“猛志逸四?!保瓮约合聒B一樣高飛,或者就是那只高飛遠舉的大鵬,一飛沖天,去做一番不平凡的事業(yè),然而興沖沖步入仕途的陶淵明卻陡然發(fā)現,仕宦之所得既不能達成其原有的志愿,折腰事人又違拗了自己的質性,而所換來的,只不過是“口腹自役”的生活,傾身之所得只不過是“營一飽”而已,加之對卑劣庸俗的政治和殘暴血腥官場的目睹,使得他在思想上受著強烈的煎熬,辭官歸田便成為一種必然。正如書中所說:“淵明性格及志望兩方面皆與現實政治不能調和融合,剩下的便只是‘口腹自役了。其情緒抑郁心神苦惱可以想見。對此淵明‘學仕期間所撰諸詩文中,皆有所敘述,淵明‘學仕多年,猛志即無從實現,對現實唯余失望,棄官遂成必然結局?!睂τ谶@一時期的生活,陶淵明在其《歸鳥》詩中總結說:“和風弗洽,翻翮求心。顧儔相鳴,景庇清陰?!庇捎诤惋L弗洽,這只負有遠大志向的飛鳥便不得不回轉翅膀追尋自己的歸心,遮蔽身影于林木的清蔭。
二、相林——孤鳥
“‘相是相度,觀察。這里有尋覓的意思?!?“魚兒離不開水,鳥兒離不開林,人照樣也離不開大自然的家鄉(xiāng)。落葉歸根,詩人總是要歸還故鄉(xiāng)的?!庇羞^了仕仕隱隱的經歷,詩人的身心皆歸疲倦,但思想上還在作著激烈的斗爭,仕與隱的矛盾仍時時纏繞著他?!跋葞熯z訓,余豈之墜?四十無聞,斯不足畏。脂我名車,策我名驥。千里雖遙,孰敢不至!”(《榮木》)我在仕途上還沒有建立功名,怎么能就這樣放棄了呢?先師孔子不是說“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論語·子罕》)。趕快吧,給我的求名之車注滿油,朝我的求名之馬舉起鞭,我要奮起直追,不達目的怎敢停止不前。但另一方面,歸隱的念頭也是沒有離開腦際的,對田園的熱愛更是由來已久?!吧贌o世俗韻,性本愛丘山?!保ā讹嬀啤菲湮澹╇[居的念頭一直未曾離開腦際,只是有時顯露,有時強加壓抑,沒有抒發(fā)出來而已。所以詩人即使身在官場,心還是在山林?!澳烤氪ㄍ井?,心念山澤居?!保ā妒甲麈?zhèn)軍參軍經曲阿》)此時的詩人,就如一只孤獨的小鳥,為自己的心尋找歸宿?!耙蛑补律?,斂翮遙來歸。”這只孤鳥終于找到了棲身之所,那陶淵明呢?他做了什么樣的選擇?讓我們來看他下面的一首詩:“朝霞開宿霧,眾鳥相與飛。遲遲出林翮,未夕復來歸。量力守故轍,豈不寒與饑?知音茍不存,已矣何所悲。”(《詠貧士七首》其一)在這首詩中“相與飛”的“眾鳥”可以理解為孜孜為名利而爭逐著的眾生。當早晨的朝陽驅散了昨夜所留存在空中的積霧的時候,一天的爭逐就從此開始了。然而在“眾鳥相與飛”的爭逐中,卻有著另一只不肯與眾鳥爭飛的與眾不同的孤鳥,這只鳥遲遲地才展動著它的雙翼飛出林來,而卻早早地在天色尚未完全夕暮時就翻翮歸來了。在這里,詩人又化身為那只孤鳥,與眾鳥志趣不同,生活態(tài)度大異,寧可饑寒也不愿“心為行役”。而要在來歸的田園中“量力守故轍”,即使因此沒有知己、不被人真正領會其意也不會改變初衷。這里的“故轍”就是詩人身心向往的田園生活?!柏M思天路,欣及舊棲”(《歸鳥》),再也不想飛走了,多么欣喜又得回歸自然?。⌒佬廊换貧w的鳥兒透露出無限的自由,欣欣然回歸的陶淵明又何嘗不是如此呢?陶淵明與鳥恍如一物,他即是鳥,鳥即是他,他中有鳥,鳥中有他。
三、止林——歸鳥
“四章是寫止林。鳥‘ 戢羽就是斂翅。鳥兒即依林棲止,則它游不出深林,宿則在茂密的樹梢,再也不離此而去了?!碧諟Y明終于歸田了,從形體上、精神上都釋然了。徹底拋棄官場,拋棄世俗,再也不用擔憂險惡的“繒繳”,也不會受仕與隱矛盾的煎熬,就這樣的回歸自然,終老田園,忽然覺得一身輕松,興奮之情溢于言表。因此這一時期他筆下的鳥又呈現為一種“歸鳥”的形象。如:“日入群動息,歸鳥趨林鳴。”(《飲酒》其七)“冽冽氣遂嚴,紛紛飛鳥還?!保ā稓q暮和張常侍》)“晨鳥暮來還,懸車斂馀輝?!保ā鹅锻鯎彳娮涂汀罚┻@一只只來歸的小鳥,無疑是詩人的自身寫照。這里詩人又化身為歸鳥?;貧w的鳥兒欣然自樂,那么回歸的詩人又是怎樣的心境呢?讓我們來看他下面的一首詩:“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保ā讹嬀啤菲湮澹╇m然在人境結廬,卻感受不到車馬的喧鬧,是因為他的心和塵俗已經離得遠了。在經歷了幾度的仕仕隱隱后,陶淵明的一顆心已歸寂然。任憑心中有何等大志沒有實現,都不會再出仕了,什么建功立業(yè),什么光耀門楣,從此以后都與我無關。我只要做回真我,只要自由自在,無拘無束。每天有酒,可以東籬采菊,可以看浮云、歸鳥。這才是我生活的“真意”。在詩人為我們勾勒的這幅以菊、山、山氣、歸鳥為主體的美妙畫卷里,我們仿佛看到了手捧菊花、眼望遠山的詩人,感受到了詩人那種在“心遠地自偏”的心境下,在“飛鳥相與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特定環(huán)境下而產生的特定的人生感受,仿佛隨著詩人一起走進了那平凡而獨特的隱逸世界。在經歷了人生種種后,詩人終于給自己的心找到了這塊凈土。
綜上所述,陶淵明筆下的“飛鳥”形象不僅僅具有客觀事物的屬性,又是主觀的寄托,反映了詩人的思想感情和個性。詩人正是通過這一意象含蓄地展示了他對人生對社會的獨特感受和理解。而且陶淵明的這種對飛鳥形象的集中刻畫,不僅為后世的陶學研究者提供了一把打開其心靈的鑰匙,也對后世文學中的飛鳥意象有很大的影響。
參考文獻
[1鐘優(yōu)民.陶淵明論集[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1.
[2]李華.陶淵明詩文賞析集[M].成都:巴蜀書社, 1988.
[3]徐公持.魏晉文學史[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
[4]葉嘉瑩.迦陵論詩叢稿[M].北京:中華書局, 2005.
[5]陶潛.陶淵明集全譯[M].郭維森,包景誠,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6.
[6]李華.陶淵明新論[M].北京:北京師范學院出版社,1992.
[7]袁行霈.陶淵明集箋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6.
[8]魏正申.陶淵明評傳[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作者簡介:張春立,女,1982年生,吉林梨樹人,本科,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小學教育;王云夢,女,1989年生,滿族,吉林遼源人,本科,二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小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