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麗,孫運佳
(1.中交第一航務工程勘察設計院有限公司,天津 300222;2.中交天津港灣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天津 300222)
海外工程建設過程中經常遇到波浪周期長、波能大的惡劣建港條件。長周期波浪的特性及作用效果尚未得到全面認識和研究。因此,本文結合具體工程實例,分析了長周期波浪對斜坡式引堤的影響,對引堤斷面設計進行了優(yōu)化,為類似的工程設計提供指導和參考。
本工程位于幾內亞西海岸中部,面向大西洋,北距卡姆薩港52 km,東南距首都科納克里112 km。本工程一期水工建筑物包括引堤、護岸、防波堤和1 個1.2 萬t 級泊位。根據平面布置要求,引堤長 1 270 m;西側護岸長181 m;防波堤由西防波堤和南防波堤組成,總長500 m。
引堤和護岸將為施工期和未來使用期提供通道,且堤頂設有皮帶機,越浪要求較防波堤更為嚴格。根據設計要求,引堤的堤頂?shù)脑嚼肆坎淮笥?0.02 m3/(m·s),為保證皮帶機的使用安全,還需結合試驗情況進行判斷。本文以引堤為研究對象,防浪標準采用重現(xiàn)期為50 年一遇,即采用最不利水位與50 年一遇波浪組合進行承載能力極限狀態(tài)下的結構分析和正常使用狀態(tài)下的使用要求分析。根據勘察資料,引堤從堤根0+0 m 至0+400 m 處,水深變化較為劇烈,泥面高程從6 m 變化至-2.5 m,其余900 m 堤身至防波堤堤頭段水深變化較小,泥面高程約為-2.5~-4.0 m。本文以泥面高程-4.0 m 處的堤身斷面進行分析。工程總平面布置見圖1。
圖1 平面布置示意
極端高水位4.9 m;設計高水位4.1 m;設計低水位0.5 m;極端低水位-0.1 m。
幾內亞附近海域波浪主要集中在SSW到WSW向,三個方向頻率占到91.56 %,強浪向在S~SW之間。波浪常年以涌浪為主,平均周期較大,盡管有少量風暴發(fā)生,但都為向西及西偏北方向移動,故極端天氣引起的大浪相對較少。
選取的分析斷面處的設計波浪要素[1]見表1。
表1 引堤外側各水位對應設計波浪要素
由于當?shù)厥县S富,且混凝土造價遠高于石料造價,考慮到工程的經濟性,經分析論證后引堤采用斜坡式拋石堤,護面防護結構采用塊石代替人工塊體。
斷面的堤頂高程、護面塊石及護底塊石重量根據設計規(guī)范[2]進行計算。但考慮到長周期波浪的特性,在設計斷面時外側堤頂高程比計算值增加了 1 m。
引堤初始斷面結構設計如下:
斷面外側采用6~8 t 塊石護面,堤頂高程為 9.0 m,在-1.0 m 高程位置設有5 m 寬肩臺;墊層塊石重量為300~600 kg,墊層下設10~100 kg 塊石;外側護底重量為100~200 kg;堤心采用開山石;斷面包含兩個胸墻,外側為現(xiàn)澆混凝土胸墻,頂高程為8.5 m,內側為漿砌塊石擋墻,頂高程為6.6 m;兩塊擋墻之間為石渣臨時路面,石渣路面下設10~50 kg 塊石,路面寬度根據皮帶機寬度及通行要求確定為12 m;堤后護面采用600~800 kg 塊石,下設10~100 kg 塊石;內側護底重量為100~200 kg。斷面結構型式見圖2。
圖2 引堤初始斷面
對引堤初設設計斷面進行試驗[3],試驗水位按照設計低水位、設計高水位、極端高水位的順序進行,每組工況單獨作用時間為1 000 個波。
在設計低水位及其波浪要素作用下無越浪發(fā)生,但由于堤前水深較淺,波浪在堤前形成卷破,由于波浪的破碎,對外側100~200 kg 護底塊石形成明顯的沖刷,多塊塊石隨波浪作用出現(xiàn)向岸滾動。該工況結束后,部分100~200 kg 護底塊石堆積于6~8 t 棱體縫隙中,護底最大沖刷寬度約1.7 m。胸墻保持穩(wěn)定,堤后各部位均處于穩(wěn)定狀態(tài)。
在設計高水位波浪及其要素作用下,堤頂越浪明顯。越浪水體部分作用于堤后石渣臨時路面,部分大浪可直接作用于漿砌石擋浪墻及后坡600~ 800 kg 護面塊石坡面,堤后護面塊石少量被沖刷滾落。該工況結束后,形成一個寬度4.45 m,深度約1.12 m 的沖刷溝。大浪下堤頂一塊護面塊石隨長波作用被沖刷至堤后,落于路面位置。部分碎石被沖刷至漿砌石擋浪墻頂部或堆積于堤后。外側混凝土胸墻保持穩(wěn)定,外坡護面未發(fā)生明顯變形。
在極端高水位及其波浪要素作用下,越浪強度較上一水位繼續(xù)增強,越浪水體大浪可直接作用于漿砌石擋浪墻及后坡600~800 kg 護面塊石肩角位置,肩角位置部分塊石被沖刷滾落。在波浪的作用下,沖刷溝寬度繼續(xù)擴大,該工況結束后,沖刷溝寬度約6.85 m,沖刷的部分碎石將漿砌塊石掩埋。堤頂累積兩塊6~8 t 護面塊石隨長波作用被沖刷至堤后,落于路面位置。當作用500 個波時堤后路面位置堤心石已經露出,因此判定該斷面整體失穩(wěn)。不同設計水位及波浪要素作用下的試驗結果如圖3~圖7 所示。
圖3 設計低水位作用下護底塊石沖刷狀態(tài)
圖4 設計高水位大浪作用于堤后狀態(tài)
圖5 設計高水位作用下堤后碎石路面沖刷狀態(tài)
圖6 極端高水位大浪作用于堤后狀態(tài)
圖7 極端高水位作用下堤后碎石路面沖刷狀態(tài)
針對初始斷面模型試驗發(fā)現(xiàn)的主要問題進行調整,優(yōu)化方案一主要調整如下:
1)增加肩臺寬度,斷面外側6~8 t 塊石護面肩臺寬度增加至10m;
2)增加胸墻高度,將外側現(xiàn)澆混凝土胸墻頂高調整為10.5 m;
3)護面2.0 m 高程處設置寬度5 m,坡度1:1.5,重量6~8 t 的堆石壓腳;
4)增大外側護底塊石重量,外側護底塊石重量調整為200~300 kg。
優(yōu)化斷面一的結構型式如圖8 所示。
圖8 引堤優(yōu)化斷面一
在不同水位及波要素組合作用下,引堤優(yōu)化斷面一未出現(xiàn)失穩(wěn)或變形。極端高水位大浪作用下越浪明顯,最大越浪水舌伴有明顯摻氣,越浪水體多為不連片水花,最遠潑落點可至堤后護面斜坡與靜水位交界位置,但大多數(shù)越浪水體均落于堤后5 m范圍內。極端高水位下的波浪越浪狀態(tài)如圖9 所示。外側護面層各部位保持穩(wěn)定,護底塊石整體形狀均未發(fā)生明顯改變,混凝土胸墻及漿砌塊石胸墻均保持穩(wěn)定,堤后各部位也保持穩(wěn)定,僅靠近胸墻根部位置的石渣路面略有沖刷,沖刷厚度約一層,沖刷寬度約3 m,堤后沖刷狀態(tài)如圖10 所示。
極端高水位及波要素組合下,優(yōu)化斷面一的實測單寬平均越浪量Q=0.002 m3/(m·s)。
圖9 極端高水位波浪越浪狀態(tài)
圖10 堤后碎石路面沖刷狀態(tài)
考慮到優(yōu)化方案一的擋浪墻斷面增大導致混凝土用量增加,而該地區(qū)的混凝土與石料的造價比又相差較大,盡管優(yōu)化斷面一滿足安全穩(wěn)定要求,但在工程經濟性角度仍需優(yōu)化。
為降低施工成本,提高工程經濟性,優(yōu)化方案二主要調整如下:
1)抬高外側6~8 t 護面塊石肩臺的頂高程至10.5 m;
2)降低外側現(xiàn)澆混凝土胸墻頂高程至9 m;
3)將寬度為5 m、坡度1:1.5,重量6~8 t 的堆石壓腳頂高程降低至護面-1.2 m 高程處。 優(yōu)化斷面二結構型式如圖11 所示。
圖11 引堤優(yōu)化斷面二
在不同水位及波要素組合作用下,引堤優(yōu)化斷面二未出現(xiàn)失穩(wěn)或變形,外側護面層各部位保持穩(wěn)定,護底塊石整體形狀未發(fā)生明顯改變,混凝土胸墻及漿砌塊石胸墻均保持穩(wěn)定,堤后各部位也保持穩(wěn)定,堤后石渣路面略有沖刷,沖刷厚度約一層。極端高水位下的波浪越浪狀態(tài)如圖12 所示。
極端高水位及波要素組合下,優(yōu)化斷面二的實測單寬平均越浪量Q=0.0038 m3/(m·s)。
圖12 極端高水位波浪越浪狀態(tài)
極端高水位工況下,波浪采用50 年一遇波要素(波高H13%=3 m,周期T=13.5 s)時,大多數(shù)越浪水體的落點位置均位于胸墻后沿5 m 范圍內,不同斷面的試驗結果對比見表2。
優(yōu)化方案一、二均能滿足安全穩(wěn)定的使用要求。方案二擋浪墻斷面較小,每延米混凝土用量為6.1 m3,方案一每延米混凝土用量為13.5 m3,混凝土用量比為1:2.2;方案二塊石量用量較大,每延米塊石用量為548.0 m3,方案一每延米塊石用量為527.6 m3,塊石用量比為1:1.04。
綜合考慮施工條件、材料成本,優(yōu)化方案二整體造價更低。
表2 斷面試驗結果對比
1)長周期波浪能量大,爬高水體在堤岸前易發(fā)生急劇破碎,對結構沖擊力較大。進行物理模型試驗驗證時,滿足越浪要求的堤頂高程比按照規(guī)范計算的堤頂高程大。如果按照規(guī)范計算結果設計斷面,容易出現(xiàn)斷面失穩(wěn)。
2)為節(jié)約工程造價,工程路面采用石渣臨時路面,在使用過程中有損壞或被掏刷的風險,需在使用中及時監(jiān)測和修復。
3)在混凝土造價高,石料造價低時,為降低施工成本,可采用抬高護面塊體肩臺頂高程,降低混凝土擋浪墻的頂高程的斷面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