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璐
觀察時間:2020.10
觀察地點:大班活動室、武漢大學灌溉實驗基地
觀察對象:5-6歲大班幼兒
觀察背景:
《晨談活動:枯萎了的植物》
短暫的假期后,孩子們陸陸續(xù)續(xù)地來到了班上,王驀然剛走到班門口,還沒來得及和他打個招呼,就聽見他大聲說道:“天??!我剛剛看到我們的植物怎么都死掉了!”琳琳激動的站起來:“是??!我的綠蘿葉子都黃了!”王驀然有些可惜:“一定是時間太長了,沒有人給植物澆水!”彤彤也說:“我們都放假了,哪里有人會給植物澆水??!”“難道每次放假植物都要‘死一次嗎?”
我笑了笑,摸了摸王驀然的頭,問道:“那你們有什么好方法,能夠解決這個‘澆水的問題嗎?”
“劉老師!我覺得就不放假好了!”“不行不行!我還要出去旅游呢!”“那怎么辦呢?”孩子們七嘴八舌,都很苦惱。
大班的孩子對生活中常見的事物現(xiàn)象有著極強的興趣與探究欲望,《指南》中也提到要支持幼兒自發(fā)的觀察活動,對其發(fā)現(xiàn)表示贊賞。孩子們已經(jīng)有了對自發(fā)觀察到的現(xiàn)象有了探索的需求后,為了幫助孩子們科學、專業(yè)地解決生活中常見的問題,我想:是時候請我們班的種植方面的“專家”——羅宣成的爸爸了。于是,我告訴孩子們,有個人能夠幫助你們,孩子們都很興奮問我到底是誰,他有什么好辦法,我們約好在兩天后來為孩子們解答。
觀察目的:
1.愿意對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刨根問底。
2.通過認識科學發(fā)明,了解簡單的原理。
3.能夠通過多種活動,觀察、比較、分析發(fā)現(xiàn)“灌溉系統(tǒng)”給植物的生長帶來的便利。
實錄分析:
(活動)《(家長助教)社會實踐:聰明的灌溉系統(tǒng)》
羅宣成的爸爸,他是武漢大學水利水電的老師,最近一直在研究植物灌溉這一塊的內容,他說有個小實驗發(fā)明,正好能夠解決我們班孩子們的問題。和羅宣成的爸爸商量后,我們打算帶著孩子一塊兒了解“聰明的灌溉系統(tǒng)”,給孩子們來場別開生面的“解答會”!
到了約好的這天,羅宣成的爸爸帶來了一盆植物、管道、泵、一桶水。孩子們看到這些材料后,開始問他:“叔叔!這個是不是用管道從桶里吸到水,然后放在土里?”成成爸爸神秘的一笑:“你覺得它會自己吸水嗎?”孩子們搖了搖頭。成成爸爸繼續(xù)說道:“你們猜猜看,這個神奇的東西插進植物的土里,會不會有水灌進去呢?”孩子們一臉不可思議:“當然不會啦!它又不是人!”可是當成成爸爸將一個神奇的物品插進土里后,水竟然神奇的通過管道進入了植物的盆里!薄思行驚喜的大叫:“怎么回事?。」?/p>
成成的爸爸開始給孩子們講解這個神奇的發(fā)明,原來,這個插進植物土里的東西,能夠感應植物是否缺水,然后通過手機App,能夠智能操作發(fā)動澆水系統(tǒng),并且控制水量。成成爸爸還請了幾個孩子上來體驗了一把這種“高科技”,孩子們拿到手機,很快掌握了使用方法,并對手機上顯示的標識都認識的十分清楚。
為了幫助孩子們能夠更好的感受這個“聰明的灌溉系統(tǒng)”,成成爸爸還特意帶我們去了他們的實驗基地,去體驗操作,參觀了很多“感應儀器”,比如“溫度、風向、天氣”等。
回幼兒園的路上,孩子們還興奮不已,一直在討論這次的奇妙之旅。在這次的活動中,孩子們不僅了解了這種現(xiàn)代科技與生活自然結合的科學樂趣,更是從中感受到了科學發(fā)明的奧妙與偉大。
回到班上后,我問孩子們:“今天成成爸爸幫助你們解決了問題嗎?”王驀然十分興奮:“劉老師!我覺得我們可以用今天成成爸爸送給我們的這個‘聰明的灌溉系統(tǒng)來照顧植物!這樣就不用天天守在植物旁邊了!”而妞妞卻有些質疑:“劉老師!我覺得還是應該我們給植物澆水!萬一這個機器是錯的呢!”正當孩子們爭執(zhí)時,我提議,孩子們可以分成兩組,一個月里,分別用兩種辦法來給植物澆水,做好植物觀察記錄,用“事實說話”。孩子們都覺得這個提議不錯。
(行為分析):
《指南》中提出:親近自然,喜歡探究。5-6歲的幼兒隨著年齡增長,他們的問題意識越來越強,他們甚至會假設一個答案甚至驗證其正確性。例如一開始,孩子問道:“叔叔!這個是不是用管道從桶里吸到水,然后放在土里?”由于這個時期的幼兒的邏輯思維已經(jīng)開始萌發(fā),他們開始能理解成人給予的科學解釋,并且和成人開展一些科學討論和對話。例如:羅爸爸請了幾個孩子上來體驗了一把這種“高科技”,孩子們拿到手機,很快掌握了使用方法,并對手機上顯示的標識都認識的十分清楚。這使得幼兒對這種用科技小發(fā)明解決生活問題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們迫不及待的回到班級后,想要通過這樣的小發(fā)明來給出問題的答案:到底能否幫助班級的植物順利的澆水。
對這一階段的幼兒來說,他們到了真正需要答案的年齡,只有當他們的問題得到真正的解決,他們的好奇心才會得到充分的滿足。對于孩子們的問題,可以像羅爸爸一樣用通俗的語言加以解釋,給予答案,也可以像我一樣鼓勵幼兒通過自己的探究尋找答案。正如我在上述案例中做的一樣,當幼兒討論猜想這個小發(fā)明的實用性時,如:王驀然十分興奮:“劉老師!我覺得我們可以用今天成成爸爸送給我們的這個‘聰明的灌溉系統(tǒng)來照顧植物!這樣就不用天天守在植物旁邊了!”而妞妞卻有些質疑:“劉老師!我覺得還是應該我們給植物澆水!萬一這個機器是錯的呢!”我及時鼓勵和支持幼兒的想法:我提議,孩子們可以分成兩組,一個月里,分別用兩種辦法來給植物澆水,做好植物觀察記錄,用“事實說話”。孩子們都覺得這個提議不錯。這不但更加激發(fā)了幼兒的探究性趣,還使幼兒的興趣拓展到了“科技發(fā)明”。
指導與反思:
此次的活動中,通過孩子們在生活中發(fā)現(xiàn)的問題,順應幼兒的發(fā)現(xiàn)與發(fā)展,不僅通過談話活動、社會實踐、家長助教、等等活動,幫助幼兒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與困難,帶領孩子們觀察、發(fā)現(xiàn)、操作、分析、記錄。從幼兒的角度出發(fā),以幼兒為主,體現(xiàn)幼兒的自主化、生活化。在生活動發(fā)現(xiàn)科學,用科學的實驗和觀點驗證問題,以科學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這也正是活動提倡的根本!而順應并鼓勵孩子們這種自發(fā)的實驗與記錄的活動,能夠幫助幼兒不斷積累經(jīng)驗,運用于新的學習活動,形成受益終身的學習態(tài)度和能力。
武漢大學幼兒園二分園?劉?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