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黛
語文核心素養(yǎng)包括語言建構(gòu)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和文化傳承與理解。其中,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要求通過審美體驗、評價等活動形成正確的審美意識、健康向上的審美情趣與鑒賞品位,并在此過程中逐步掌握表現(xiàn)美、創(chuàng)造美的方法。李沖鋒博士所上的這一堂《好的故事》,聚焦文本閱讀的焦點問題,娓娓道來,給人以美的享受,學生也在這動人的課堂中受到了熏陶,提升了語文素養(yǎng)。
一、聚焦文本,理清結(jié)構(gòu)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提到:“閱讀是運用語言文字獲取信息、認識世界、發(fā)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1月版,第22頁)李博士的這堂課為我們真正展示了這四者之間的交流,一起構(gòu)建了一個“好的故事”。
《好的故事》是一篇散文詩,文字不長,在很短的篇幅中,卻表現(xiàn)了魯迅對于人生的現(xiàn)實的與哲學的深沉思考。與之前魯迅的那種批判性、辛辣諷刺的文章風格不同,文中那種文字的精美、聯(lián)想的新穎、構(gòu)思的獨特,都是《野草》中此前的作品中所少見的。那么這種與之前風格完全不同且略顯生澀的散文詩怎么教?
李博士在與學生的交流對話中用粉筆解剖了這個好的故事。他在課上問學生:“這篇課文寫了幾塊內(nèi)容?試著劃分層次?!睂W生們稚嫩的答案一開始顯得有些零碎,可是在李博士的引導下,一個個好的答案開始涌現(xiàn):“現(xiàn)實的昏沉”“夢境的迷蒙(美麗)”“憶之境”“夢之境”……學生回答后,李博士總結(jié)概括并逐一板書,學生們也被李博士的引導深深地吸引住,仿佛真的走進了那個迷蒙的昏沉的夢境。
好的故事需要一位懂它的講述者,好的課堂需要一位懂學生心靈的引導者。
二、適時調(diào)整,轉(zhuǎn)學為教
好的課堂離不開學生和老師的共同努力,教學機制讓這個平靜的課堂濺起了一層層浪花。小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發(fā)展不足,魯迅的這篇文章對于小學六年級的學生來說,依然存在著一定的理解障礙。李博士在梳理完文章結(jié)構(gòu)之后,以表格的形式呈現(xiàn)了課堂的焦點問題:“作者描述的夢境是怎樣的?寫作上有什么特點?表達出作者怎樣的情感?”接下來就是學生的討論時間。
這時,一個令人意想不到的插曲出現(xiàn)了,一些學生小聲議論著“什么是寫作特點?”“寫作特點和情感有聯(lián)系嗎?”李博士在教室里巡回,仔細聆聽著學生們的討論,當他發(fā)現(xiàn)這個問題學生難以自己解決時,及時對教學做出了調(diào)整,轉(zhuǎn)學生自學為教師引導為主。
事實表明,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逐漸進入了課文,理解了文章的內(nèi)容實質(zhì)。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課堂教學到底是以學生的學為主,還是以老師的教為主,并不能定于一尊,機械操作,而要視文本的難度、學生的學情、課堂的實情,進行靈活操作。
《好的故事》這一課文的難度很大,而學生又是小學六年級的,理解能力有限,如果完全放手讓學生來學,并不容易達成對文本的深度理解,轉(zhuǎn)由教師講解為主的引導性教學,反而使學生看到了自己不能看到的東西,學到了新的知識,加深了對文本的理解。從這個角度來看,李博士課堂中教學方式的及時轉(zhuǎn)變非常有必要,也達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從課堂教學中學生聚精會神的聆聽、眼睛里放著光芒,以及下課時學生長時間熱烈的掌聲可以看出來,學生在這堂課上有了很多的收獲。
三、循循善誘,由夢到人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深厚的文學功底可謂是必要的了,但如何將這種文學涵養(yǎng)滲透在課堂里,以至于傳達給學生,是當前語文老師需要思考的問題。教師的示范教學對于孩子們的自主學習至關(guān)重要。
“兩岸邊的烏桕,新禾,野花,雞,狗,叢樹和枯樹,茅屋,塔,伽藍,農(nóng)夫和村婦,村女,曬著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 同學們你們看,這些是什么詞?”
學生們大聲地說出“名詞!”
“那為什么這里要一次性寫這么多名詞呢?”
教室里陷入了沉寂,但分明又能聽到學生思維激蕩的聲音。
李博士耐心地引導著學生理解“烏桕、新禾,野花……”等名詞羅列動態(tài)呈現(xiàn)夢中景象的藝術(shù)效果。名詞羅列的手法幫助學生們在腦海中勾勒出兩岸邊瑰麗的圖畫,這幅圖畫在這些景物里又慢慢暈染開來,給人以無限想象。學生們的臉上現(xiàn)出一絲絲憧憬,這個故事真美麗。
看完這些名詞,學生們自然發(fā)現(xiàn)了名詞運用的重要性。李博士的這一示范教學讓孩子們很快自主找到了一系列動詞?!爸T影諸物,無不解散,而且搖動,擴大,互相融合;剛一融合,卻又退縮……”,孩子們找到其中的動詞,大聲地說:“這是動詞的羅列!”孩子們在自己原先腦海里的那副圖畫中,又加入了倒影的動態(tài)美,這故事越發(fā)有趣了。
名詞羅列本是中國古代詩歌的寫法,又叫列錦。李博士沒有提列錦,而選用了名詞羅列這種通俗易懂說法,引導學生自主發(fā)現(xiàn)探究,真正做到了尊重學生。
與其相類似的,還有李博士在講述河邊倒影里的云朵變化時,他帶著學生一起朗讀關(guān)鍵句“帶織入狗中,狗織入白云中,白云織入村女中……”,在反復的朗讀中學生們發(fā)現(xiàn)每一句的開頭和結(jié)尾的景物是一模一樣的,此時李博士才把“頂真”這一手法講述給學生,學生從這篇文章里不僅僅感受到了文字之美,更感受到了這種表達之妙。
李老師在本堂課中深入文本,對課文的寫法做出了一定的探究,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通過想象體會了夢境之美。
夢境的美體會到了,可是魯迅呢?要體會這篇文章中的魯迅才是最難的。在上述教學的基礎上,李博士抓住課文的首尾,特別是課文結(jié)尾一句“但我總記得見過這一篇好的故事,在昏沉的夜……”引導學生們理解魯迅。
李博士問:這一句話是當時的感想,還是過了一段時間說的?學生們馬上抓住了:過了一段時間。又問魯迅到底有沒有見過這個好的故事,學生回答說沒有。接下來李博士抓住文末“在昏沉的夜……”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魯迅,學生們竟然能夠理解了。這是教學水到渠成的結(jié)果。
魯迅依然還是那個魯迅,那個批判的魯迅,李博士依然是那個引生入境的老師。如今這堂課也讓我們感受到了一堂“好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