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梅
中國古人的平均壽命大概在30歲左右。這與古代自然條件的惡劣,醫(yī)療條件的欠缺,艱苦的勞作,瘟疫流行,戰(zhàn)亂頻繁不無關系。但中國古代的文人似乎算是一個特例。他們中活到八九十歲甚至過百歲的壽星不乏其人。
陸游享年86歲,是中國古代壽命最長的詩人之一,他得以長壽的養(yǎng)生之法,從詩作中可略見一斑。其《食粥》詩云:“世人個個學長年,不悟長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將食粥致神仙?!标懹螌σ恍┮安艘差H為偏好,比如贊美薺菜美味的“手烹墻陰薺,美若乳下豚”,甚至“日日思歸飽蕨薇,春來薺美勿忘歸”。百合因“數(shù)十片相累,狀如白連花,百片合成”而得名,向來被作為吉祥之物,陸游曾作“更氣兩叢香百合,老翁七十尚童心”的詩句,在他筆下,百合似乎有了返老還童的功效。
在日常飲食中發(fā)現(xiàn)養(yǎng)生之道不是陸游的專利,很多文人在詩句中都對一些“純天然綠色食品”發(fā)出由衷的贊美,就是平時只用來賞玩的花朵也加入了他們的“秘密食譜”。楊萬里最喜歡用鮮梅花蘸蜜食用,他的《慶長叔招飲》詩云:“南烹北果聚君家,象箸水盤物物佳。只有蔗霜分不開,老夫自要嚼梅花。”
菊花在中國素有“延壽客”之稱,不少地方都有食菊的習慣,“東籬同坐嘗花筵,一片瓊霜入口鮮”的詩句,正是寫食菊的樂趣。俗話說:“常飲菊花茶,老來眼不花”,文人雅士常以菊代茶,并賦吟頌,陸游有“何時一飽與子同,更煎士茗浮甘菊”的詩句,鄭板橋也說:“南陽菊水多耆舊,此是延年一種花。八十老人勤采啜,定教霜鬢變成鴨?!碧K東坡把松花、槐花和杏花入飯共蒸,密封幾日后得酒,這便是他的養(yǎng)生秘方:“一斤松花不可少,八兩蒲黃切莫炒,槐花杏花各五錢,兩斤白蜜一起搗,吃也好,浴也好,紅白容顏直到老?!?/p>
飲食起居之類可謂“外調”,其實內在的調養(yǎng)更為重要,謂之“養(yǎng)心”。清代文人李漁尤其注重養(yǎng)心。在《閑情偶寄》的里,他將“行樂”列為第一。他對身份地位不同的人,如貴人、富人、貧賤之人應當如何擺正位置和心態(tài),做了一番淋漓盡致的解析。而其中很重要的一個方法就是“退一步法”,也就是人無論貴賤,對待人生都要懂得“退一步法”。他還講求一個“樂”字,認為睡、坐、行、立、飲、談等皆可為樂,至于樂與不樂,則存乎二心:“樂不在外而在心,心以為樂則是境皆樂,心以為苦則無境不苦?!本秤尚纳?,同樣的一件事在于你怎么看待它,與其愁眉不展心力交瘁,不如持樂觀的態(tài)度,一切當會順其自然。
清代詩人袁枚,享年82歲,被譽為“一代文星兼壽星”。與那種終日躲藏在書齋中面孔蒼白的文人不同,他喜愛遠游、登山等活動:“我年六十四,今春猶聰強。上山不嫌高,坐夜不厭長。有時逸性發(fā),跳躍如生獐。”(《病后作》)“閑掃蕭齋靜掃繩,修行何必定如僧?!保ā杜汲伞罚┻M入古稀之年,身子骨不適合進行劇烈運動,他仍有辦法獲得樂趣:“一笑老如此,作何消遣之?思量無別法,惟有多吟詩?!保ā哆z懷雜詩》)袁枚不僅“八十不知老”,而且能坦然面對死亡,他在《喜老》詩中寫道:“一起百事生,一眠萬事了。眠起即輪回,無喜亦無惱。何物是真吾?身在即為寶。就便再龍鐘,憑人支笑倒。試問北氓山,年少埋多少!”這樣的灑脫樂觀,便是他長壽的關鍵因素吧。
編輯:陌漓? yangsheng_moli@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