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藝術家
通勤,大概是很多都市人最痛苦的時間了。
地鐵和公交黨自然是免不了與隔壁大叔有肌膚之親,于是不少人存錢借貸也要買輛私家車。但就算你有臺瑪莎拉蒂,也得在高峰期的路上開得動才行啊。
國內的通勤是這樣一副狼狽相。而在國外,也好不到哪里去。
在歐美,有一種上班族,被稱為“super commuter”(超級通勤族)。維基百科給出的解釋是:“他們每天,或每周一兩次長距離往返于住所和辦公地,通勤方式有飛機、巴士或小汽車等,或是多種交通工具結合使用?!?/p>
換句話說,就是他們住在離辦公室非常非常遠的地方,花很長的時間,用各種匪夷所思的手段進行通勤。其實,歐美人對通勤這一領域的研究,比我們透徹多了。
在歐美,有一群超級通勤族
有一個英國哥們,受夠了倫敦高到天上的房租,決定坐飛機上下班。
32歲的社交媒體經(jīng)理Sam Cookney在做出這個決定之前,在倫敦過著超級社畜的蝸居生活,和別人合租一間公寓,過著緊巴巴的日子。
突然有一天,Cookney在博客上公布了自己的宏大計劃:搬到西班牙的巴塞羅那,每周四天飛到倫敦上班,晚上再飛回來。
他算了一筆賬:在倫敦租一間一居室的公寓,加上雜七雜八的稅收,算起來一個月要3602美元。而在巴塞羅那,一間兩居室?guī)杜_的房子租金只需要1300美元。而廉價航空的機票很便宜,有時往返只需要50美元。房租加上每月大約1400美元的機票錢也才2700多美元,比住在倫敦便宜了不少。
Cookney還能收獲巴塞羅那的陽光、海濱餐廳與街頭演出。他說:“我認為這一切非常值得?!钡@么做的代價,是每天五個半小時的通勤時間。關于這點,Cookney表示并不那么糟糕,他還可以在飛機上小睡一會兒。
在三個月的嘗試之后,他對自己新的通勤方式非常滿意:“我的生活質量得到了顯著提升,而實際上我還在省錢?!?/p>
這邊的歐洲白領為了省下房租而絞盡腦汁,大洋對面的老美民眾也不好過。
在舊金山工作的醫(yī)生本納特(音譯)每天四點半下班,離開舊金山大學醫(yī)學中心,開啟三個小時的回家之路。
她需要掐準時間在4點23分沖出醫(yī)院大門,在三分鐘內跑到馬路對面的車站坐上有軌電車,如果沒有趕上,她會跑到下一個車站等這趟車。跑一個車站雖然很累人,但本納特說:“這也能幫助我減肥?!苯又龝D乘地鐵,再轉乘城際軌道,最后駕駛自家的小汽車回到家里。
她告訴NBC的記者,離她工作的醫(yī)院十分鐘路程的地段,租金需要每月4500美元,而且只是一個十分陰暗的單人間。舊金山也有所謂的廉租房,但那是專門建給低收入人群住的,而她的收入太“高”了。
如今,本納特一家住在離舊金山100多公里的斯托克頓市,那里的房價不到舊金山的兩成。作為一個13歲孩子的母親,本納特別無選擇,她每天天沒亮就要起床上班,而當她下班趕到斯托克頓的足球場接兒子時,天已經(jīng)黑得伸手不見五指了。
其實,在美國,與本納特處境相似的人還有很多。據(jù)調查顯示,美國有3%的人口都屬于通勤時間超過一個半小時的“超級通勤族”,而在本納特居住的斯托克頓市,這個比例為8%。
在舊金山、洛杉磯、紐約等大城市,超級通勤族的數(shù)量每年都在以驚人的速度增長。
當然,也有人單純是為了享受生活。
針灸師Gerad Kite如今有大把的時間坐在法國自家庭院里悠閑地喝咖啡,如果你問他是什么讓他的生活變得如此隨心,他一定會自豪說:“是超級通勤?!?/p>
和Cookney一樣,法國人Kite以前也住在倫敦。知名針灸師的收入十分可觀,但倫敦馬路的煙塵與熙攘的人群令他厭倦,他更懷念法國小城故居的寧靜與悠然。他決定徹底改變自己的生活模式:每兩周坐飛機到倫敦待幾天,接待他的客戶,完成工作后再回法國的故居進入“度假模式”。
實際上,因為工作時間縮短了,Kite的收入也不如以前。但小城低廉的物價讓他可以接受收入的降低。Kite欣然表示:“這是一種更好的生活方式?!?/p>
為什么要這么折騰自己
歐美社畜們的痛苦跋涉,其實很早就開始了。
二戰(zhàn)之后,西方的發(fā)達國家經(jīng)歷了一個時期,城中心的人都搶著往外跑。這段時期叫做郊區(qū)化時期。
為啥高大上的城中心不待了,非要跑到荒郊野嶺去?。?/p>
客觀因素有很多,具體說來有鐵路、公路往城外區(qū)域的大規(guī)模延伸,郊區(qū)基礎設施得到建設,住房條件大幅改善等。至于主觀原因,可以歸結為當時的高收入人群對更高生活質量的追求。
當時美國有個很有意思的現(xiàn)象:富裕的白人階層住在郊區(qū),貧窮的黑人基層住在城里。因為郊區(qū)的公共空間更大,生活更加舒適。
政策的變動也助推郊區(qū)化。如英國政府在二戰(zhàn)后提出通過建設“衛(wèi)星城”來實現(xiàn)戰(zhàn)后的城市重建,即通過開發(fā)城市遠郊地區(qū)的新城,分散人口、工業(yè)和就業(yè),減輕大城市的壓力。
總之,郊區(qū)化極大拓寬了城市的可居住范圍,讓離城中心很遠的區(qū)域也變成了能住人的地方。這時雖然還沒有出現(xiàn)太多的長距離通勤者,但已經(jīng)為“超級通勤”鋪平了道路。
緊接著,這些發(fā)達國家的城市又迎來了“紳士化”時期。這個過程,將市中心的地價徹底拉高,把付不起房租的人們通通趕到了外頭。
所謂的紳士化,是指原本城中心一個貧民階層居住的社區(qū),由于地理位置,商業(yè)開發(fā)等原因,吸引了較富裕的中產(chǎn)階層的遷入,并對社區(qū)進行重建、改造,導致房價與物價上漲,最終迫使原住民們遷往城市更外圍的區(qū)域。
這個過程讓市區(qū)的租金暴漲,廉價住房大大減少。比如在美國馬里蘭州的南巴爾的摩,市內的租金平均上漲了53%。
至此,城市又變成了有錢人的天下。
經(jīng)歷過郊區(qū)化的城市外圍,居住條件還算不錯,但要想找好工作還得回城里。于是,有夢想的郊區(qū)住民們只能犧牲自己的通勤時間,往返于市中心與住宅之間。
郊區(qū)化與紳士化的進程從未停止,即使是郊區(qū)的房價依然可能面臨上漲。上班族們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租金越來越貴,房子離市區(qū)越來越遠,連地鐵都通不到自家門前了,距離遠到可以搭飛機……這時,超級通勤一族光榮誕生了。
如今,這一大軍還在不斷壯大,從大城市擴散到中小城市,從發(fā)達國家蔓延到發(fā)展中國家。也許在不久的將來,打飛的上班真的能成為常態(tài)?
摘編自微信公眾號“九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