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凌 吳琪
我們一家2005年搬到北京時,大兒子在上小學五年級,小女兒正準備進幼兒園。來北京之前,我們生活在海南,兒子在一所公立小學讀書。
因為老公工作調動,我開始關注北京的樓盤。本來我對于搬遷到北京興趣不大,海南的生活很舒服,生活成本還低。可是查詢了不少論壇后,我發(fā)現(xiàn)我原來生活在一個相對封閉的世界,對孩子的教育理念遠遠落后于外界。而網絡上北京的家長有一種特別的氛圍,這種氣息雖然陌生,卻讓我相當興奮。我感覺北京的資源信息很豐富,平臺更大,為了孩子的教育,我們一家義無反顧地搬到了北京。
我們在北京買了房子,兒子就近上了一個小學,我準備在他小升初的時候,爭取讓他進重點。小女兒需要上幼兒園了,我在打聽幼兒園的過程中,發(fā)掘到各種教育論壇和博客,開始接觸西方教育思想。北京的不少家長都有海外工作或留學的經歷,他們大大打開了我的視野,帶給我前所未有的學習動力。經過仔細比較,女兒被我送進了一所新加坡人辦的雙語幼兒園。
幾年后,要給女兒選小學了,我選了一所很小眾的私立學校。后來我發(fā)現(xiàn),這里幾乎集中了北京市所有另類的家長。這所學校是一個對教育極有熱情的高材生創(chuàng)辦的,租了一個不大的場所作為校址。學校的辦學形式向西方學習,小班授課,老師的辦公桌設在教室里。無論是老師的工作氛圍,還是老師和孩子之間的交流,都特別溫馨和真誠,家長們去了學校感覺很貼心,小孩子也過得非常愉快。
但是一個學期下來,家長們發(fā)現(xiàn)問題了。這樣的學校雖然非常人性化,可是招募到的老師,教育熱情高于專業(yè)能力。因為學校首先找的是有愛有教育理想的人,這樣它的招募范圍就變窄了。再加上這所學校待遇不高,也不像公立學校那樣穩(wěn)定,對老師的吸引力有限,所以進到這里當老師的人,往往有理想有愛心,專業(yè)水平卻很不整齊。比如我的兒子在海南上小學時,學拼音對他來說不是一個問題,可我女兒卻學得糊里糊涂的。我是那種對孩子盯得不算緊的媽媽,有些家長幾乎全程介入教學,一堂一堂地在學校里聽課,發(fā)現(xiàn)老師教學水平不高,在家長會的時候提了出來。
家長們慢慢發(fā)現(xiàn),大家抱著很大期望的私立學校,它解決了一部分問題,在實現(xiàn)理想的過程中卻又產生了另外一些問題。當大家發(fā)現(xiàn)這里的教學質量沒有我們期望的那么高之后,有能力的家長就自己在家給孩子補課。每個家長的想法也不一樣,有些家長認為,借助學校這個寬松的環(huán)境,家長可以騰出應試的時間,搜集各種資源,親自把握孩子成長需要的各個環(huán)節(jié)。
有一天這所學校的體育老師生病了,剛好讓提倡分組討論的這個媽媽去代一下課。她雖然不懂體育,把孩子帶到操場后,她問孩子們希望今天怎么上體育課。孩子們七嘴八舌,這個家長就把孩子按照相近意愿分成幾個組,讓他們各自做自己感興趣的活動。這位媽媽跟我們說,這就是分組教學法。北歐的孩子上課并沒有固定內容和標準答案,而是在老師的引導下,根據孩子對學習興趣的不同要求分組討論,在獨立思考中學習。
可問題是,越是這樣開放式的教學,對老師的要求就越高。老師必須有很廣的知識面,靈活的思維方式。而我們應試教育培養(yǎng)的老師,怎么去實現(xiàn)家長們的這些要求呢?這位媽媽跟學校商量,就算你們不能全天都用分組討論的方法,那能不能在部分副課上實驗這樣的教學方式。但顯然家長的想法遠遠超出了學校的能力,這件事只能不了了之。
慢慢地,一部分家長就有了碰壁的感覺,感受到了理想和現(xiàn)實的差別。國外的理念在中國的土壤里開出的花兒,不一定就是鮮艷的。公立學校好比肯德基、麥當勞,它的問題在于過于標準化的程序,但至少基本教學不是問題。公立學校的問題是課外的問題。可是如果我們選擇的私校,連課內教學都成為問題,那就是連標準程序都沒有達到。我女兒在這所學校讀完了小學二年級,我們感覺到孩子這樣下去,跟公立小學的孩子基本功相差越來越大了,必須給她轉學。
私立小學的道路沒走通,后來聽說這所小學又撐了一兩年后,因各種原因解散了。我女兒這撥同學的家長們,也各奔東西。不過我并沒有受打擊,我覺得女兒在這所學校最大的收獲是品格教育,學校在她心里播下了一顆愛的種子,讓她有了最初的愛的能力,這將使她終生受益。我至今都堅定地認為這比她知識上的進步重要得多。
我考慮到女兒性格不是特別乖巧的那種,如果去公立學校性格會受壓抑,所以我和老公商量后,希望她去一個既不像公立學校那么功利,又不像之前那所過于理想化的學校,我們選擇了另外一所私立學校。它的課程和公立學校一樣,很多老師也來自公立,但是整個管理比公立人性化一些。結果沒想到,剛轉去這所學校之后的一段時間里,我女兒每天放學后,一上車就痛哭。
因為她之前在我精心挑選的幼兒園和小學里,老師對孩子特別溫和,而這所學校的老師對孩子要求高,急了也是要罵人的。我女兒完全接受不了,天天跟我吵鬧:“老師怎么可以這樣對我說話?”“老師又罵我了,我要回去?!蔽液屠瞎@才意識到,幸虧給她轉學了,不然她一直生活在一個溫室里,接受不了真實世界沒有特別關照她的情感。
就這樣鬧了一個學期,女兒痛苦,我們家長也承受了很大壓力。終于她慢慢適應了,明白了人與人之間的態(tài)度有差異是正常的,也明白了這個世界不會因她的不喜歡而改變。她曾經很抱怨的一個英文老師,脾氣比較急,和女兒沖突不少。一次開家長會,這位老師告訴我們,她因為個人原因即將離開學校,說著說著老師自己就哭了起來。我回家后將這個消息告訴女兒,沒想到女兒第一反應就是抓起電話,打給這位老師,說老師你怎么可以離開?你哪也不能去!最后家長和孩子們硬是把老師留了下來,這也是我感受到私立學校獨特的地方,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的情誼特別深刻。
那一刻我也突然發(fā)現(xiàn),孩子的成長遠沒有家長們想象的那樣脆弱。女兒哭鬧了半年,我也沒見她留下什么心理陰影,有什么扭曲。對孩子來說,并不是遇到一點挫折,就會造成很大傷害。回想我們家長,在現(xiàn)實和網絡的交流中互相影響,好像潛意識里以公立學校為敵,聽到的都是公立學校的弊端??墒俏液髞戆l(fā)現(xiàn),身邊朋友的孩子們,無論是上公立小學還是公立中學的,學校課余活動也很多,不是所有公立學校都是那種一天到晚死念書的。
經歷過不同學校之后,我有些意識到,中國不同教育模式之間的區(qū)別,被人為夸大了?,F(xiàn)在如果再有人問我擇校問題,我會告訴他:幼兒園和小學,讓孩子就近入學吧。在我看來,不同學校出來的孩子,并沒有太大區(qū)別,而家庭對孩子的影響,遠遠超過學校。
我對公立學校并不是沒有了解,2006年我兒子小學升初中,進了朝陽區(qū)的一所重點學校。他沒有北京戶口,問題反而變得簡單,直接交了幾萬元贊助費就進去了,可能前幾年的競爭沒有如今這樣激烈吧。這所學校是百分之百的應試教育,我兒子初中這三年,幾乎沒有在夜里零點之前睡過覺。每天都是做不完的作業(yè),他放學回家后,吃飯、喝水、拉屎都要匯報一下,因為如果他為這些事情多花了時間,夜里零點之后就又要往后拖一陣,才能完成作業(yè)。一個十幾歲的孩子,連發(fā)會兒呆的時間都沒有。那三年我跟兒子的斗爭,就是怎么讓他能在零點之前睡覺。
我覺得兒子實在太累了,曾經到學校跟老師溝通了一次。老師二話不說,隨便叫了身邊幾位學生過來,粗聲問:“你們都是幾點睡覺的?”幾個孩子都說是晚上21點或22點睡覺,弄得我無話可說。后來我又仔細了解了一下,原來這些孩子課間不休息,中午不休息,全部用來做作業(yè),這樣才能夜里早睡一點。實際上孩子們的全部時間都被作業(yè)占領了。
這三年我兒子的變化也挺大,他小學畢業(yè)的時候,還是一個愛好很廣泛的孩子,我?guī)W書法,他提出來還想學國畫,對生活很有熱情。初中三年的應試教育下來,我兒子變成了一個整齊的理科男,除了必須完成的事情,他對社會話題、讀書看報之類的,半點興趣也沒有了。對未來毫無想法,跟他說什么他也提不起興趣,失去了好奇心,一切都等著被安排。我兒子初中這三年,我看著他忙碌,卻觸摸不到他的靈魂。我如果不推動他,他什么事情都不想干。這就是題海戰(zhàn)術的魔鬼訓練,帶給孩子個性的侵蝕吧。后來我才意識到,這三年家長應該做點什么,讓孩子感受到學習之外的樂趣??墒羌议L即使真想做什么,也插不進手,他所有時間都在寫作業(yè),家長能做什么呢?
我和老公期望孩子去國外接受本科教育,希望他走出去看世界,希望他的人生有更多體驗,希望他的未來有更多選擇。也因此,我兒子初中畢業(yè)后,我讓他去讀國際課程。
我考慮到兒子英文水平不夠高,并且他偏好理科,給他選了A-level課程。開始選的是一所私立學校,管理者和老師全是中國人。學校的管理者認為,教學還是中國人行,中國的學校并不容易請到好的外教,還是應該用中國人的方式來學國際課程。我對這個學校挺認同,可兒子讀了一陣我發(fā)現(xiàn)問題了,老師們用中文講授英文課程,兒子的英文水平難以提高。
所以他在這所私立學校讀了一年之后,我決定給他轉到某所著名公立高中的國際班,基本全是外教上課。可是沒想到這兩年更讓人痛苦。從全中文環(huán)境一下轉到全英文環(huán)境,很多孩子難以適應,上課根本聽不懂。外教認為學習是個人的事情,管得很少。每個班雖然配一個中國班主任,可是不像公立學校那樣考核嚴格,班主任壓力不大。國際班的同學是為了考國外大學走到一起的,平時彼此沒什么聯(lián)系,上完課就回家,也沒有任何校園文化。這時候我們作為家長想幫孩子,他卻正值青春期,反彈特別大。
這時候我開始懷念兒子初中時,公立學校那種保姆式的教育了。老師比家長還急,一個班幾十號人,老師并不是只關注特定的孩子,而是對每個孩子的一點點進步和退步都不漏過。一次我兒子考數(shù)學的時候,有道題目不會做,空著沒填交了上去。老師為這點事又讓我去學校,陪著一起挨批。因為老師認為,即使兒子算不出答案,至少應該把推理過程寫一點,不然太不認真了。每次我去學校,也都能看到別的家長陪著孩子挨批。公立學校的老師工作量真是超乎想象,我一天到晚被老師追著,覺得節(jié)奏太緊迫??墒菑睦蠋熃嵌葋碚f,一個人管幾十個人,那得多強的責任心和抗壓能力啊。
到了國際班之后,我感覺兒子一下子被甩出了大隊伍,沒人管了。這些不以高考為目標的孩子,一方面要參加高中會考,拿到高中畢業(yè)證書;一方面要拼命適應國際課程,爭取被國外大學錄取。孩子的壓力非常大,可是他們一下子找不到學習國際課程的方法,很多人成績退步特別大。一次開家長會時,有位家長當場發(fā)飆了,她問道:“我初中那么優(yōu)秀的孩子,現(xiàn)在為什么變這么差?”她很痛苦,找不到答案。還有一些家長對國際課程完全不了解,認為自己的孩子在公立學校不太行,是不是換一個體制就好些。體制解決不了學習能力的問題,這個體制下不行,換個體制仍然不行。更何況國際課程還有語言的問題,而語言能力,會直接影響學科成績。關于這一點,很多家長和孩子都是估計不足的。
為了讓兒子成績提高,我又急著給他找家教,教他SAT、TOEFL等。一對一的私人家教很貴,通過私人關系找到的是三百多元/小時,通過機構找的需要四五百元/小時。兒子還得同時補好幾門課,兒子出去補習一次,一兩千元就沒有了。走這條路的家庭,經濟壓力越大的,對孩子要求往往越高,家長的情緒也最容易失控。走這條路的孩子,沒有退路,只能往前。
我感覺到空前的壓力,如果跟著中國教育的大部隊走,孩子辛苦,大人相對來說會省心很多,因為這個擔子是學校和家長一起扛。如果讓孩子繼續(xù)在公立學校讀高中,至少這條路會很清晰,現(xiàn)在把孩子從公立體制里拉出來了,如果我們的孩子拿不到國際課程的文憑,又沒有高考成績,是不是把孩子這一生給毀了呢?如果參加高考,起碼有書可讀。你一本考不上可以考二本,二本考不上去三本,再不行就是大專、中專??墒俏覀冞x擇了一條非主流的路,孩子不可能再回去。
而國際課程有著比較高的淘汰率,比如IB課程,它是國外那些學有余力的孩子去考的,對母語是英語的孩子來說都比較難,何況是我們中國人呢?孩子要想取得國際課程好成績,僅憑國際班的兩年學習很艱難,最后成了“洋應試”,用典型的應試方法去學習國際課程。走非主流道路,家長需要付出的金錢、精力和心理壓力,這條道路的艱辛,實際上超過了很多家長最初的預料。
既然回不去公立體制,兒子只能背水一戰(zhàn)了。那兩年我一直逼兒子,他在最后時刻考了雅思,拿到6.5分的成績,進了多倫多大學。他是那種典型的應試教育下成長起來的孩子,傳統(tǒng)教育給了他理科扎實的基本功,但也讓他失去了對周遭事物的熱情。雖然最后的結局不錯,考上理想大學,但是我更期望他能通過外面的世界,多看,多體驗,多經歷,更期望這些經歷能激發(fā)他內心的熱情,使他的人生多一些色彩。
我曾經很癡迷于教育論壇,覺得上面的家長都是同道??墒俏掖臅r間長了,發(fā)現(xiàn)論壇里邊基本上是報喜不報憂,有些孩子去了國外讀大學,連畢業(yè)證也拿不到,可是大家愿意說出來的,都是好的一面。
我現(xiàn)在已經盡量不上教育論壇了,有些競爭我不去參與了,不然大家走在一條跑道上,你看到別人已經跑遠了,自己能沒有壓力嗎?我越來越感到,孩子們教育方式的競爭,實際上是家長之間的競爭。這個競爭是個無底洞,沒有標準,沒有底線,可以使家長們變得很瘋狂,去鉆牛角尖。
其實選擇太多也未見得是好事。北京這么大一個平臺,信息量大,資源多,家長往往又容易陷入選擇焦慮中,生怕自己一個選擇失誤,耽誤了孩子的前途。
我有個朋友,她的孩子比我家大,每一步都走在我前邊。在我最糾結的時候,她告訴我說,無論你選擇哪一條路,無非是選擇了一段經歷,跟到達什么樣的終點沒有必然的關系。關鍵要看你更愿意她經歷怎樣的一段路程。她的這段話讓我卸下重擔,讓我從選擇的焦慮中走出。是的,經歷沒有對錯,不同經歷帶來不同成長,更帶來不同風景與領悟。我常跟孩子們說,我們沒有錢也沒有房子給你們,我們的錢全投進了你們的教育。我們能做的是盡力為你們搭建更大更高的平臺,但是能不能飛,能飛多高,就得看你們自己了。
(摘自《三聯(lián)生活周刊》)
/[危地馬拉]奧古斯托·蒙特羅素? 譯/吳彩娟
二十個世紀以前,羅馬附近的一幢鄉(xiāng)間農舍里,住著一只有名的享樂豬。它把所有的時間都用于休閑逸樂。
這只豬日以繼夜地在爛泥中打滾,過著舒適又安逸的生活。每當這只豬和它的同伴一起在爛泥中用嘴拱地時,它總是微笑地注視著它的同伴,心想但愿一切永遠如此。
當母騾、驢子、公牛、駱駝和其他一些馱重物的動物經過它的身旁時,看到它被主人款待得這么好,便很刻薄地批評它。它們彼此還很有默契地交換了眼神,準備看著它被屠殺的時刻來臨。這期間它偶爾也寫些打油詩還擊,且經常把它們寫得荒唐可笑。
它也寫一些贊美詩或書信體詩文來打發(fā)時間,有些還使它注意起詩的格律。
唯一使它覺得氣惱的是,它害怕失去目前舒適的生活。它或許是把自己對死亡的恐懼給弄混了。另外的三四只母豬也跟它一樣地懶散和耽于聲色之樂。
這只豬死于公元前八年。
我們能有這世上最好的兩三本詩集應該要歸功于這只豬,然而驢子和它的同伴們依然在等著報復的時刻來臨。
(悠悠摘自上海人民出版社《黑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