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雪梅
20世紀70年代,年年11月7日,薩哈羅夫院士都冒雪肅立在普希金廣場的銅像前,薩哈羅夫的身姿與普希金的身姿疊映在雪中。
雪,雪下的11月7日
銅像前,你的身姿與普希金的身姿
疊映雪,一聲無邊的靜謐
你傾聽自己,傾聽雪
你嚴寒時節(jié)茫茫的雪意
似水凝固的陽光,陽光凝固的水
從閃耀的第一線光芒
到洗濯的第一淪清漪
從雪到雪,你佇立
在走不出自己縱深的雪域
雖然向東的雪路向西的雪路
沒有從你的腳下終止,雖然
從普希金的眼睛望過你的眼睛
依舊沒有望見你的明媚的晴雪
來自雪的都歸于雪
這是你以雪葬雪的雪祭
似水在陽光下不留余燼
燃燒,自照的白曄
明澈到表面的深度
無影的雪照,不遮蔽也不被遮蔽
似陽光在水里淘盡沉沙
流瀉,漫溢的雪色
不淹沒也不被淹沒江海蕩決的浪潮
無岸的雪浪自雪,雪潮自雪
最后的純粹也是最初的毀滅
雪潔到最容易雪殘和雪碎
雪自悼雪轉世是雪隔世是雪
雪語霏霏的無邊的靜謐
似水收回不凋謝的陽光
似陽光收回不流逝的水
我聽你雪極無暇的憂郁
聽你,暮色已是曙色的白夜
(一稿1971,二稿2011)
?[黎雪梅賞評] 這首詩是任洪淵老師寫給蘇聯(lián)原子物理學家、蘇聯(lián)科學院院士、核彈元勛薩哈羅夫的。詩中還提及了另一位俄國的國寶級人物——被稱為“俄國詩歌的太陽”“俄國文學之父”的普希金。一位是科學家,一位是文學家,他們雖不屬一個時代,卻在同一片天空閃耀著奪目的光彩?!把痹谠娭胁粌H僅是作為意象,更是薩哈羅夫院士干凈、純粹、為了追求自由與和平而不惜粉身碎骨的“人類的良心”的真實寫照。不單單是寫雪,也是寫人,同時也是自喻,詩意異常豐富。詩人還運用反復的手法,一詠三嘆,抒情性和音樂性強烈,加之詩人無比豐富的想象和聯(lián)想,營造出了一個頗具廣度和深度的詩歌氛圍,令人嘆為觀止,久久沉浸其中。
小姨三十歲未嫁
村上人說是婚姻不透
三十二歲時出嫁
左鄰右舍前來道賀
說小姨婚姻透了
我們那兒將婚姻
看作是糊在
窗戶上的舊報紙
命運是投射
其上的一束光
[黎雪梅賞評] 很有中國味的一首詩,詩中“小姨”并沒有正式出場,畫外音式的敘述,圍繞小姨的婚姻大事展開,晚婚小姨的“透”與“不透”,全在于“婚”與“不婚”,“婚姻是舊報紙”“命運是一束光”,其中滲透的不僅是當?shù)厝藗鹘y(tǒng)的婚姻觀、文化觀以及人生觀,更具有普遍性。也許人只有走進了婚姻才算是活透了,活明白了,想想雖然算不上真理,但也不無道理。
稻子飽滿的時候
鐮刀輕輕落下
桂花說話的季節(jié)
鼻孔飽滿了
1958年,黃河飽滿
人們眼里,是飽滿的淚
1963年,再多的山芋
也不能讓肚皮飽滿
格陵蘭島上
太陽看見了飽滿的夜
那個晚上,你像一個詩人
脫口而出,“多么飽滿的愛”
深秋的陽光下,兩個女人并排走來
一個飽滿,一個不是
[黎雪梅賞評] 詩里一組看似零散、不相關的意象,像是散落的珍珠,皆被循環(huán)往復出現(xiàn)的“飽滿”一詞穿了起來,于是物與人、人與人之間便產生了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無疑,“飽滿”是詩人內心所渴求的,即便穿越時空也絲毫未變,然而有時候即使“飽滿”了,卻又往往與現(xiàn)實是有落差的,甚至是相悖的,就像一把雙刃劍,橫亙在理想與現(xiàn)實之間,“飽滿”與“不飽滿”之間則是詩人矛盾而又慈悲的情懷,富于哲理和智慧,有著深刻的辯證思維。
說起童年
她沒有照過鏡子
想看看自己的臉
就趴在缸邊
看一會兒
水缸里的浮影
有時候水缸滿滿
不小心會沾濕
兩個小辮的發(fā)梢
[黎雪梅賞評] 本詩寫得很美,這和用什么修辭、堆砌多少大詞沒有任何關系。只是抓住童年生活的一個片段,用平實的敘述便彰顯了漢語本身之美,這也和我們心中所珍藏的對童年最美好的情感有關,加之主人公是位極愛美的小姑娘,沒有鏡子,在水里照個影兒的細節(jié),多少也讓人心生憐愛,總讓人想起那句“綠蔭照水愛晴柔”的名句,腦海里頓時各種畫面疊加,仿佛這水里映照出的不僅僅是小姑娘的童年,也是我們每一個人的,喚起的是所有人的共情。于是所有的美好便在此刻定格,久久揮之不去。
下棋的時候
我會不自覺地
在棋子上
按一下
按一下
別人以為我要悔棋
他們不知道
這么多年來
即使在這門都沒有的棋盤上
我的手也已經(jīng)改不掉
按門鈴的習慣
[黎雪梅賞評] 一首很有意思的小詩,讀來頗耐人尋味。想起宋代趙師秀《約客》中有這兩句:“有約不來過夜半,閑敲棋子落燈花”,主人耐心而又有幾分焦急地等著,沒事可干,閑敲棋子,靜靜地看著閃閃的燈花。寫景寄情的寫法,表達了詩人內心含而不露的寂寞之情。這當中的“閑敲棋子”與本詩中“我會不自覺地/在棋子上/按一下/按一下……”及“我的手也已經(jīng)改不掉/按門鈴的習慣”有異曲同工之妙,應當同屬多年養(yǎng)成的下意識動作,這種身體語言(肢體語言)很少有欺騙性,它往往會不經(jīng)意間流露出一個人的真實想法、情緒狀態(tài)和內心秘密。人雖然是理性動物,但卻不能完全控制自己的下意識動作。因一個習慣性動作成就了一首詩,優(yōu)秀的口語詩人已經(jīng)將諸多別人看來“不可能”的事情變成了“可能”。
阿爾卑斯山
溫暖陽光下
如茵綠草中
赫然出現(xiàn)
一片雪地
遠遠望去
是用漢語帶路的
詩人維馬丁
剝開層層艾葉后
露出的粽子
[黎雪梅賞評] 一提起端午,人們最先聯(lián)想到的就是賽龍舟、掛香囊等與節(jié)日相關的事物。唯獨和白雪放在一起,似乎顯得風馬牛不相及,所以一看到題目立馬就吸引了我。再往下一讀,在陽光、綠草、雪地的映襯下,阿爾卑斯山可不就像是詩人筆下剝開艾葉后露出的粽子!詩人的妙筆生花,既凸顯出了這座歐洲名山的形態(tài)特征,也寫出了當?shù)鼐吧赜械膶哟胃?既有異國風情,又有中國元素,當中還寄寓著游子情懷、家國之思。詩的末尾,奧地利詩人、漢學家維馬丁先生出現(xiàn),美景之中有了人的活動,更添了友誼的溫度,彰顯了一首內涵豐富的好詩,給讀者帶來獨特的閱讀審美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