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海龍,楊麗
(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第71集團軍醫(yī)院,江蘇 徐州221000)
高血壓腦出血是臨床治療中一種較為常見的神經(jīng)外科疾病。該病起病急促,進展速度快,目前臨床上以手術治療為主。顱內感染是高血壓腦出血的一種常見術后并發(fā)癥,感染發(fā)生后如未能及時有效處理,會對患者預后產生嚴重影響,增加病死率。目前,臨床上應用于高血壓腦出血后顱內感染患者的治療手段主要有營養(yǎng)神經(jīng)、抗生素等,但既往研究顯示,僅給予患者以上常規(guī)治療難以獲得理想效果[1]。腰大池引流、抗生素鞘內聯(lián)合注射是近年來在顱內感染患者中廣泛應用,并表現(xiàn)出良好效果的一種新型治療方案。本研究主要對比美羅培南、萬古霉素鞘內注射應用于高血壓腦出血后顱內感染患者的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16年2月—2019年2月于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第71 集團軍醫(yī)院診療的62 例高血壓腦出血術后顱內感染患者。根據(jù)不同的治療方式分為萬古霉素組和美羅培南組,均為31 例。萬古霉素組男性20 例、女性11 例;年齡47~74 歲,平均(61.5±5.4) 歲;術后感染時間3~7 d,平均(5.6±1.2)d;感染金黃色葡萄球菌12 例,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8 例,表皮葡萄球菌6 例、銅綠假單胞菌3 例,鮑曼不動桿菌2 例。美羅培南組男性20 例、女性11 例;年齡48~73 歲,平均(61.8±5.3)歲;術后感染時間2~8 d,平均(5.8±1.0)d;感染金黃色葡萄球菌11 例,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9 例,表皮葡萄球菌5 例,銅綠假單胞菌4 例,鮑曼不動桿菌2 例。納入標準:①高血壓腦出血術后顱內感染相關臨床診斷標準[2],且經(jīng)影像學檢查、實驗室檢查確診;②家屬在知曉研究目的、可能存在風險等基礎上,自愿同意患者參與研究,并簽署相關知情文件。排除標準:①伴有顱內感染、肺部感染外其他感染病、其他系統(tǒng)功能障礙;②有腰大池穿刺持續(xù)引流禁忌證;③伴有重要臟器(腎、肝、心及肺等)功能不全;④對萬古霉素、美羅培南耐藥。兩組年齡、感染時間、感染細菌類型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患者經(jīng)確診后均立即行利尿、降溫、脫水降顱壓、營養(yǎng)支持及營養(yǎng)神經(jīng)等對癥支持處理。開展間斷腰椎穿刺行腦脊液細菌培養(yǎng),以腦脊液細菌培養(yǎng)結果、藥敏結果為根據(jù),給予患者相應抗生素進行抗感染治療。在此基礎上再給予所有患者腰大池持續(xù)引流:采用腰穿持續(xù)外引流裝置系統(tǒng),使用腰椎穿刺針沿著L3~L4間隙行垂直進針操作,推進深度為4~6 cm 時或者阻力突然消失時拔出針芯,腦脊液自動流出,置入引流管(內徑為0.5 cm 左右),引流管朝頭端硬膜下腔置入深度為10~15 cm 后退出穿刺針。固定引流管并與三通閥、引流袋相互連接。以腦脊液流量作為根據(jù),對引流管高度進行合理調節(jié),腦脊液流量控制在200~250 ml/d,引流時間持續(xù)7 d。行穿刺操作時,囑咐患者身心放松,保持平穩(wěn)呼吸,同時嚴密觀察患者呼吸、瞳孔、脈搏等變化情況,有異常情況發(fā)生立即暫停操作。
在上述基礎上給予萬古霉素組患者萬古霉素(國藥準字:H20084268,臺州市海正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生產)鞘內注射治療:使用0.9%的20 ml 氯化鈉溶液稀釋10 mg 萬古霉素,然后經(jīng)三通閥行鞘內注射,10 mg/次,1 d/次。再給予美羅培南組患者美羅培南(國藥準字:H20065284,石家莊市石藥集團歐意藥業(yè)有限公司生產)鞘內注射治療:使用0.9%的20 ml 氯化鈉溶液稀釋20 mg 美羅培南,然后經(jīng)三通閥行鞘內注射,20 mg/次,1 d/次。完成注藥操作后關閉三通閥3 d,然后再打開引流。置管引流時間≤7 d。每日注藥操作前均抽取適量腦脊液行相關檢查(生化、常規(guī)及細菌培養(yǎng)檢查等),相關檢查結果顯示正常后將三通管關閉再次觀察。待患者癥狀消失、體溫恢復正常后拔出腰大池持續(xù)外引流裝置,完成治療。患者治療過程中由本院感染科參與指導,嚴格按照藥物說明書并結合患者病情規(guī)范使用相關藥物。
分別于治療前、治療后3 d 抽取患者檢測腦脊液相關成分,包括白細胞、蛋白質及葡萄糖。于治療前、治療后7 d 檢測患者腦脊液炎癥因子水平,包括腫瘤壞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細胞介素-6(Interleukin-6, IL-6)、C 反應蛋白(C-reactiveprotein, CRP);同時檢測患者血清降鈣素原(Procalcitonin, PCT)、神經(jīng)元特異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 NSE)水平。將《抗菌藥物臨床研究指導原則》[3]作為總體療效評估的標準:接受治療后患者異常體征、臨床癥狀顯著改善或基本消失,病原學、實驗室檢查結果基本恢復正常,判定為痊愈;接受治療后,患者病情較治療前有明顯好轉,但上述觀察指標中有1 項尚未恢復正常,判定為顯效;上述幾項觀察指標較治療前均有明顯改善,但改善程度尚未滿足顯效判定標準,判定為進步;經(jīng)救治72 h 后,患者體征、癥狀均無明顯好轉,或進一步加重,判定為無效。(進步+顯效+痊愈)/總例數(shù)×100%=總有效率。同時觀察患者藥物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數(shù)據(jù)分析采用SPSS 22.0 統(tǒng)計軟件,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比較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比較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腦脊液中蛋白質、白細胞及葡萄糖的差值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萬古霉素組均高于美羅培南組。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腦脊液中蛋白質、白細胞及葡萄糖的差值比較 (n=31,±s)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腦脊液中蛋白質、白細胞及葡萄糖的差值比較 (n=31,±s)
組別蛋白質/(g/L)白細胞/(×106/L)葡萄糖/(mmol/L)美羅培南組萬古霉素組t 值P 值0.50±0.12 1.02±0.10 18.534 0.000 12.62±3.52 19.16±3.62 7.211 0.000 1.56±0.36 3.25±0.25 21.468 0.000
兩組治療前后腦脊液中IL-6、TNF-α、CRP 水平及血清PCT、NSE 的差值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萬古霉素組均高于美羅培南組。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腦脊液炎癥因子、血清生化指標的差值比較 (n=31,±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腦脊液炎癥因子、血清生化指標的差值比較 (n=31,±s)
組別IL-6/(ng/L)TNF-α/(ng/L)CRP/(mg/L)PCT/(ng/ml)NSE/(μg/L)美羅培南組萬古霉素組t 值P 值7.10±2.12 10.34±2.32 5.740 0.000 6.88±2.15 18.45±4.34 13.300 0.000 6.73±2.21 8.84±2.16 3.801 0.001 0.85±0.12 2.02±0.23 25.110 0.000 5.83±1.07 7.72±1.21 6.514 0.000
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萬古霉素組高于美羅培南組。兩組總不良反應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經(jīng)相應處理后患者不良反應癥狀均明顯好轉,治療未受影響。見表3。
表3 兩組療效及不良反應比較 (n=31)
現(xiàn)階段臨床上主要采用開顱血腫清除術治療高血壓腦出血患者,手術時間較長,通常>4 h,因此存在較大感染風險。臨床數(shù)據(jù)顯示,接受開顱手術治療患者術后顱內感染發(fā)生率為2.6%~30.0%[4]。因臨床細菌耐藥性不斷增加、血腦屏障存在,術后顱內感染患者僅給予靜脈抗生素抗感染治療難以獲得理想效果,患者病情往往會反復發(fā)作、遷延不愈[5]。鞘內注射、腦室注射用藥方式均可顯著提高腦脊液中藥物濃度。目前,腰大池引流聯(lián)合抗生素鞘內注射是顱內感染患者臨床治療的新型方式。
腰大池持續(xù)引流可有效清除患者腦室內、蛛網(wǎng)膜下腔內有害物質;該治療方式具有良好的可控性,可有效防止過度引流發(fā)生,持續(xù)引流裝置可有效減少腰椎的穿刺次數(shù),進而減輕患者痛苦;持續(xù)引流能夠促進有害物質排出患者體外,可明顯降低顱內壓,同時還可有效刺激腦脊液分泌,大大降低感染引起蛛網(wǎng)膜粘黏的發(fā)生風險;可動態(tài)檢測腦脊液狀態(tài)及相關生化指標變化,對患者病情判定、治療方案調整均具有重要參考價值[6]。腰大池持續(xù)引流與抗生素藥物同時使用對提高顱內感染總體療效具有重要意義。有研究表明,在各類術后常見顱內感染病原菌中,70.6%感染由金黃色葡萄球菌引起[7]。萬古霉素主要對革蘭陽性菌及腸球菌、鏈球菌有強大殺滅作用,其應用于顱內感染治療的安全性已被證實[8]。該藥物不僅對細菌細胞壁合成有良好抑制作用,而且促進細菌細胞膜通透性發(fā)生改變,使細菌RNA 合成受到阻礙[9]。有報道指出,萬古霉素鞘內給藥聯(lián)合腰大池持續(xù)外引流應用于顱內感染,尤其是對耐甲氧西林金葡菌感染患者,可獲得較高治愈率,對降低患者死亡率具有重要意義[10]。美羅培南屬于一種半合成類碳青霉烯抗菌制劑,應用過程過程中可消滅多數(shù)厭氧菌、需氧菌。有報道指出,美羅培南消滅革蘭陰性菌的敏感性>95%[11]。該藥物不會與其他種類β-內酰胺類抗菌藥物產生交叉耐藥性[12]。目前,萬古霉素、美羅培南聯(lián)合用于治療顱內感染的相關研究已較多,且研究結果顯示該方案有較好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但單獨使用一種藥物鞘內注射的研究還較少,療效及安全性均未明確[13]。
鞘內給藥是目前臨床上應用較為普遍的一種給藥方式,該方式可減少藥物總使用量,并提高藥物在病灶中的濃度;腰椎穿刺引流將藥物直接送達患者腦脊液,避開血腦屏障,藥物直接隨腦脊液進入蛛網(wǎng)膜下腔,殺滅病菌,提高療效,同時可明顯降低腦脊髓蛛網(wǎng)膜間粘黏的發(fā)生率;配合大池置管持續(xù)引流,持續(xù)置換腦室內、蛛網(wǎng)膜下隙炎癥腦脊液,減輕患者神經(jīng)組織遭受其他有害炎癥物質、細菌毒素損害,改善患者預后[14]。本研究中,萬古霉素組治療前后腦脊液中蛋白質、白細胞、葡萄糖的差值均高于美羅培南組,與SHI 等[15]研究結果一致。該結果表明,經(jīng)治療后3 d,兩組患者臨床癥狀及體征均顯著改善,且萬古霉素改善效果顯著優(yōu)于美羅培南組。顱內感染患者治療中,清除顱內炎癥腦脊液是提高總體療效、改善預后的一個關鍵性環(huán)節(jié)。本研究中萬古霉素組患者治療前后腦脊液中IL-6、TNF-α、CRP 水平及血清PCT、NSE 的差值均高于美羅培南組。IL-6、TNF-α、CRP 均為感染診斷的重要指標,其水平隨著炎癥反應的變化而發(fā)生改變,水平越高表明嚴癥反應越嚴重。NSE 是反映神經(jīng)元損害、腦損傷的重要指標,該指標的高低與患者病情嚴重程度、預后均存在密切聯(lián)系[16]。PCT 屬于一種蛋白質,在發(fā)生真菌、細菌、寄生蟲感染及多臟器功能衰竭、膿毒癥時,其在血漿中的水平會明顯升高。張澤波等[17]指出,在顱內感染的臨床診斷及預后判斷中,PCT 水平檢測有較高的應用價值。本研究中,萬古霉素組患者痊愈率、總有效率分別為38.71%和87.10%,均顯著高于美羅培南組的16.13% 和64.52%。該結果表明,萬古霉素抗炎效果更好,提高總體療效,改善患者預后。在安全性方面,兩組均有部分患者出現(xiàn)相關藥物不良反應,但程度均較輕,經(jīng)對癥處理后可緩解,對整個治療未受影響。
綜上所述,與美羅培南比較,萬古霉素鞘內注射高血壓腦出血后顱內感染患者總體療效較好,預后更佳,且藥物不良反應較少,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