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濮鐘,孫曉麗,徐 鑫,張 楠,朱 晶
(大慶市中醫(yī)醫(yī)院兒科,黑龍江 大慶 163001)
反復呼吸道感染為兒科臨床的常見疾病,是指1 年以內發(fā)生上、下呼吸道感染的次數頻繁,超過7 次,且常年發(fā)病,遷延難愈的感染性疾病。小兒肺部功能、免疫系統(tǒng)尚未發(fā)育完善,抵抗力較弱,易受病原體侵襲導致感染反復發(fā)生,反復呼吸道感染的病變部位主要為支氣管、肺部、扁桃體、咽喉等,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fā)病,起病后病程長,病勢纏綿難愈,常合并各類并發(fā)癥,對患兒生長發(fā)育和身心健康均產生較為嚴重的負面影響[1-2]。臨床通常對該患兒采用匹多莫德治療,可改善患兒的臨床癥狀,但部分患兒不良反應較為嚴重,影響治療效果。祖國醫(yī)學認為,反復呼吸道感染屬于“久咳”“虛證”等范疇,主要由感受風邪、免疫低下、疫毒侵入機體,造成營衛(wèi)失和。益氣扶正湯含有黃芪、當歸等中藥成分,具有疏散風熱、補氣、固本、扶正的功效,已逐步應用于該病的臨床治 療[3]?;诖?,本研究旨在分析益氣扶正湯對肺脾氣虛型反復呼吸道感染患兒免疫功能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6 月至2019 年6 月大慶市 中醫(yī)醫(yī)院收治的60 例肺脾氣虛型反復呼吸道感染患兒,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0 例。對照組中男患兒18 例,女患兒12 例;年齡1~10 歲,平均(5.83±1.61)歲;1 年內發(fā)病次數5~8 次,平均(5.56±0.15)次;每次病程5~12 d,平均(7.12±0.25) d。 觀察組中男患兒17 例,女患兒13 例;年齡1~10 歲,平均(5.82±1.63)歲;1 年內發(fā)病次數5~8 次,平均(5.55±0.13)次;每次病程5~13 d,平均(7.13±0.27) d。兩組患兒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診斷標準:符合《兒科學》[4]中關于反復呼吸道感染的診斷標準;符合《中醫(yī)內科學》[5]中關于久咳的診斷標準。納入標準:符合上述中西醫(yī)診斷標準;中醫(yī)分型為肺脾氣虛型;患兒出現多汗自汗、納呆食少、倦怠乏力、便溏、面色少華、舌淡、脈細無力等癥狀;患兒體質弱,易被感染;1 年內患兒呼吸道感染次數≥ 5 次,上、下呼吸道感染次數可以相互疊加;距離上次感染時間超過7 d 等。排除標準:合并其他呼吸系統(tǒng)疾??;存在其他急、慢性病癥;存在先天性、遺傳性疾??;合并心功能不全或多臟器衰竭;血液、淋巴等系統(tǒng)障礙;對本研究藥物過敏等。研究經院內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且患兒家屬對研究知情同意。
1.2 方法 對照組患兒采用匹多莫德口服溶液(江蘇吳中醫(yī)藥集團有限公司蘇州制藥廠,國藥準字H20030463,規(guī)格:10 mL∶0.4 g)治療,10 mL/次,2 次/d。觀察組患兒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聯合益氣扶正湯治療,中藥組成:太子參、山藥、玉竹、牡蠣各10 g,黃芪8 g,當歸、補骨脂各6 g,五味子5 g, 1 劑/d, 2 次/d。觀察組患兒治療20 d 后停藥10 d,再治療15 d,后停藥10 d,再治療5 d,然后不再治療,對照組患兒連續(xù)口服2 個月。兩組患兒治療期間不服用其他影響治療效果的藥物。
1.3 觀察指標 ①臨床療效:顯效為多汗、自汗、納呆食少、倦怠乏力、便溏等臨床癥狀明顯改善,發(fā)病次數、病程、病種減少幅度> 2/3;有效為上述臨床癥狀有所改善,發(fā)病次數、病程、病種減少幅度為1/2~2/3;無效:上述臨床癥狀未見改善,發(fā)病次數、病程、病種減少幅度小于1/2[5]??傆行?(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②采集患兒治療前后空腹靜脈血3 mL,采用全自動血液分析儀檢測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G(IgG)水平。③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6]評估患兒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包括多汗自汗、納呆食少、倦怠乏力、便溏、面色少華、舌淡、脈細無力,各項分值0~3 分,0 分為無癥狀,1 分為輕度癥狀,2 分為中度癥狀,3 分為重度癥狀,得分越高表明患兒癥狀越嚴重。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 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和計量資料分別以[ 例(%)]和表示,行χ2與t 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 觀察組患兒治療后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免疫功能指標 與治療前比,治療后兩組患兒IgA、IgM、IgG 均升高,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2.3 中醫(yī)證候積分 與治療前比,治療后兩組患兒多汗自汗、納呆食少、倦怠乏力、便溏、面色少華、舌淡、脈細無力中醫(yī)證候積分均降低,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2 兩組患兒免疫功能指標比較( g/L)
表2 兩組患兒免疫功能指標比較( g/L)
注:與治療前比,*P<0.05。IgA:免疫球蛋白A;IgM:免疫球蛋白M;IgG:免疫球蛋白G。
組別 IgA IgM IgG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n=30) 1.04±0.15 1.50±0.22* 1.40±0.21 1.63±0.30* 6.02±0.12 8.16±0.19*觀察組(n=30) 1.03±0.12 1.84±0.30* 1.42±0.25 1.95±0.32* 6.02±0.13 9.32±0.20*t 值 0.285 5.006 0.336 3.996 0.000 23.032 P 值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反復呼吸道感染的發(fā)病因素較為復雜,多為機體免疫功能低下、維生素缺乏、喂養(yǎng)方式不當等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此外,長期偏食、挑食以及耐寒力差的小兒易患反復呼吸道感染。臨床通常采用西藥匹多莫德治療,但安全性不高,整體治療效果不理想[7-8]。
中醫(yī)認為,反復呼吸道感染屬于“久咳”“虛證”等范疇,肺脾氣虛是主要的發(fā)病原因,肺氣不足,則固表守外的功能差,脾氣不運,生化乏源,不能為周身提供精微物質,導致衛(wèi)氣弱,外邪容易侵入,故應以益氣、補肺、健脾為主要治療原則。益氣扶正湯中,太子參、山藥具有益氣健脾、生津潤肺的功效;玉竹具有潤肺、消渴的功效;牡蠣具有化痰、止汗的功效;黃芪具有補氣固表、扶正的功效;當歸具有補氣活血的功效;補骨脂、五味子具有補脾、益氣、固澀止汗的功效,諸藥合用,共奏益氣、補肺、健脾、固本、扶正的功效[9-10]。本研究中,觀察組患兒治療后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治療后觀察組患兒多汗自汗、納呆食少、倦怠乏力、便溏、面色少華、舌淡、脈細無力中醫(yī)癥候積分低于對照組,表明益氣扶正湯可改善肺脾氣虛型反復呼吸道感染患兒的臨床癥狀,利于患兒恢復,療效顯著。
表3 兩組患兒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 分)
表3 兩組患兒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 分)
注:與治療前比,*P<0.05。
組別多汗自汗 納呆食少 倦怠乏力 便溏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n=30) 1.94±0.13 0.43±0.09* 2.06±0.16 0.49±0.05* 2.04±0.15 0.39±0.05* 1.75±0.13 0.79±0.11*觀察組(n=30) 1.93±0.12 0.29±0.08* 2.04±0.15 0.26±0.04* 2.03±0.14 0.23±0.03* 1.74±0.12 0.38±0.09*t 值 0.388 19.777 0.625 24.625 0.334 18.812 0.388 7.971 P 值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面色少華 舌淡 脈細無力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n=30) 2.04±0.11 0.73±0.09* 2.06±0.10 0.69±0.05* 2.04±0.12 0.79±0.05*觀察組(n=30) 2.03±0.11 0.59±0.08* 2.04±0.10 0.46±0.04* 2.03±0.13 0.63±0.03*t 值 0.352 6.368 0.775 19.674 0.310 15.029 P 值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組別
反復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發(fā)病原因是免疫力低下,因此有效提高機體的免疫功能是確保疾病治愈的關鍵。現代醫(yī)學研究表明,黃芪中的黃芪多糖能夠提升中性粒細胞、巨噬細胞的吞噬和殺菌能力,刺激自然殺傷細胞的增殖,提高機體免疫力;太子參中含有太子參多糖、氨基酸及礦物質,能夠提高機體的免疫功能,增強體質,利于機體恢 復[11-12]。本研究中,治療后觀察組患兒免疫功能高于對照組,表明益氣扶正湯可提高肺脾氣虛型反復呼吸道感染患兒的免疫功能,利于患兒恢復。
綜上,益氣扶正湯可改善肺脾氣虛型反復呼吸道感染患兒的臨床癥狀與免疫功能,利于患兒恢復,療效顯著,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