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一 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博士后
全面二胎政策開放,“孩子”的話題熱度居高不下,隨著撫育成本的攀升,多生養(yǎng)一名孩子已不再像從前僅是“多一雙筷子”如此簡單的事情,家庭所擁有的社會資本多寡決定著孩子的生活水平、教育資源、人際關系甚至是未來階層地位。羅伯特·帕特南教授所著《我們的孩子(Our Kids)》這本暢銷書,正是對美國不同階層撫育兒童現(xiàn)狀的真實寫照。
這本書以“孩子”作為切入點,討論了當前美國社會結構固化帶來的不平等的問題。帕特南教授以回憶形式開篇,描摹了20世紀50年代自己家鄉(xiāng)俄亥俄州克林頓港的生活情景:社會階層在彼時并不是決定人生機會的主要因素,一些出身平平的孩子,反而比家境優(yōu)渥、父母受過高等教育的孩子取得更好的社會經(jīng)濟成就。時過境遷,如今美國的社會結構正在發(fā)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無論是經(jīng)濟安全、家庭結構和養(yǎng)兒育女,還是在學校教育和鄰里社區(qū)內(nèi),階層差異都變得壁壘分明”。在知識經(jīng)濟逐漸全球化的背景下,教育愈發(fā)變?yōu)橄∪辟Y源,這種資源的“爭奪”基本上取決于父母的社會地位,孩子們之間因為階層的差異產(chǎn)生了無法逾越的鴻溝。書中富裕家庭的男孩切爾西可以享受父母無微不至的關愛、衣食無憂的生活,甚至母親會親自為他爭取在學校應有的權利,協(xié)助他成為高中“最活躍的人”;如今,切爾西就讀美國“十大盟?!敝械囊凰髮W,希望追隨外公的腳步成為一名律師,迎接他的是明朗的未來。而另一位年齡相仿的少年——大衛(wèi),一出生就在父親酗酒、嗑藥、沒有穩(wěn)定收入和伴侶的環(huán)境下長大,在學??偸侨锹闊┑乃衷谏鐣辖Y交不良朋友,開始吸毒、搶劫,最終成為了劣跡斑斑的少年?,F(xiàn)在,他不得不自謀生計,前路迷茫卻沒有人愿意對他伸出援手。這也是本書題目取之為“我們的孩子(Our Kids)”的原因,貧富階層之間的“剪刀差”折射在兒童身上,顯得更加觸目驚心,發(fā)人深省。從第二章開始,作者用四章內(nèi)容從家庭結構、為人父母、學校條件、鄰里社區(qū)更加細致地為讀者展示家庭所擁有的社會資本是如何影響不同階層孩子的生存狀況。最后一章,作者以政治中立的態(tài)度,呼吁政府對當前美國階層固化帶來的不平等現(xiàn)狀進行高度關注,并從前文所述四個方面提出了中肯的建議。值得一提的是,帕特南教授在書中將定性與定量結合,不僅有廣角鏡頭般一幀一幀兒童真實生活場景的展現(xiàn),還結合使用豐富嚴謹?shù)臄?shù)據(jù),將“寒門再難出貴子”的現(xiàn)象揭示得更加深刻。
這本書對目前處于社會轉型中的我國具有啟發(fā)意義,并引導我們深入思考兩個問題。第一,從兒童與家庭的角度,審視家庭社會資本與兒童的全面發(fā)展之間的關系。社會資本指的是由社會關系與社會結構中的各種嵌入式資源構成的可調(diào)動達成目標的資源①Bian Y.J.(2008)“The Formation of Social Capital Among Chinese Urbanities: Theoretical Explanation and Empirical Evidence”.In N.Lin & B.H.Erickson(Eds.), Social Capital: An international research progra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正如書中指出,家庭所擁有的社會資本決定著孩子的人生軌跡,不同階層家庭因為社會資本不同而產(chǎn)生撫育兒童的巨大差異。在國內(nèi)相關研究中,雖未證實我國已出現(xiàn)階層不平等且在兒童身上得以體現(xiàn),但一直以來,中國的城鄉(xiāng)差異帶來的兒童之間生存條件的差距和教育不平等已顯而易見。比如,近年來以城市中產(chǎn)階層家庭為主的“輔導班大軍”正通過購買服務的形式來增加兒童的文化資本,希冀達到階層優(yōu)勢的傳遞,這種行為無疑加劇城鄉(xiāng)之間兒童教養(yǎng)的不平等。
第二,從國家的角度,這本書在不斷提醒著政府部門,要加強對底層兒童和家庭的多元化的支持。正如艾斯平·安德森所指出的,生活機會越來越取決于公民可以積聚的文化資本、社會資本和認知資本,不同階層孩子的人生機會差距在急劇拉大,因此,恰恰是有孩子的家庭變得越來越脆弱②Esping-Anderson, G.(2002).Why we need a new welfare state.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如果家庭貧窮,以單親父母或未受過教育且就業(yè)不足的父母為首,他們將處于極大的劣勢,缺乏提供兒童全面發(fā)展的社會資本。如何針對這些家庭開展相應的支援性服務,促進底層家庭中兒童的全面發(fā)展,理應成為國家社會政策關注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