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菁菁 郭子介
在北大和清華,一個經(jīng)常被提到的名詞就是“卷”。人人都處于經(jīng)濟學所說的囚徒困境中。新生入學的時候,大家都有一種期待,在琳瑯滿目的課表里選自己有興趣的,“在社團里搞一些大事情”。但輔導員老師、學長們很快就會讓大家冷卻沖動,理性地聚焦到一件事上:績點?!安还苣阄磥碜吣囊粭l路,績點都是基本保障?!?/p>
績點的背后是高等教育功能的變化。在20世紀80年代,大學生身份本身即等同于精英,如今,高等教育進入大眾時代,學位不斷膨脹、學歷持續(xù)貶值,高等教育成了精英人才選拔的代理機制。一個顯著的標志是大學對學生的考核標準變了。考試評價不僅考查對知識的掌握,更要評價學生在群體學習中的相對位置,考試演變成當下同輩之間的競爭,分數(shù)成了未來競爭的工具。在清華、北大這樣的高校中,分數(shù)的廝殺自然會格外慘烈。
同樣的邏輯并不只在績點上體現(xiàn)。今天的大學,學生可以做學生工作、參加各種比賽、申請出國項目、實習等,每一項都可以出現(xiàn)在未來的履歷上,成為日后參選社會精英的資本。是否能夠?qū)W到東西、是否屬于自己的興趣范疇不再是從事這些活動的僅有的評價標準,它在履歷上的含金量是必須要考慮的。于是,這又成了一種“卷”,為了不落后于同學,陷于被動,每個人不得不把自己的簡歷盡可能地填滿。
在大學里,學生們和平級同學的關(guān)系變得疏離,但和學長學姐的關(guān)系變得緊密。他們之間的競爭性弱,而且后者能成為各種“攻略”的提供者。
在大學里,學生因“內(nèi)卷”而迷茫,教師因找不到潛心治學的學生而苦惱。中國兩所頂尖高校發(fā)生的困境是:揭開漂亮的指標、體面的成功,這些中國最聰明的年輕人在極度競爭中,成功壓倒成長,同伴彼此PK,精疲力竭。
(摘自《三聯(lián)生活周刊》,有刪減)
跟帖
@西米露:對大多數(shù)人來說,競爭本就存在,想往高處走就勢必要付出比別人更多的努力。“光說”無濟于事,不如多花點時間泡圖書館。
@光明時評:為“內(nèi)卷”感到擔憂,不是反對競爭,而是反對高強度、無效率的競爭。都說條條大路通羅馬,人生的道路不該只有“內(nèi)卷”一條,值得肯定的價值觀也不只有“往高處走”。
@人類學家項飆:我們今天講的內(nèi)卷的一個很重要的前提條件是不分化,是全國14億人民都認準一個目標,為同一個目標活著。否則,如果你在職場不高興,你去干點別的,開個面館不行嗎?不可以,大家一定要擠在一條道上。
@程宏偉:感覺沒那么可怕,社交網(wǎng)絡的發(fā)達讓人人都有了情緒宣泄口,也加速了這一詞匯在輿論場的普及。
@是青豆?。何腋杏X現(xiàn)在所謂的“內(nèi)卷化”,其實是我們這個社會越來越成熟的表現(xiàn)。大學生身份不再金貴,是因為能讀大學的人越來越多;一夜暴富的人越來越少,是因為各項法規(guī)越來越完善。至于競爭,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競爭,我們能做的,是端正心態(tài),而不是對著某個詞語大加發(fā)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