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錢保,趙振華,黎壽豐,黃華云,李春苗,黃正洋
(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院家禽研究所,江蘇 揚州 225003)
近年來,冰鮮雞市場不僅對于未分割的整雞需求量日漸加大,而且分割后的雞翅、雞胸、雞腳等部位由于滿足了不同特色料理模式的需求,同樣深受市場青睞。皮膚顏色作為衡量冰鮮雞肉整體感官的一項重要指標極大地影響著消費者的需求。國內(nèi)大多地區(qū)對冰鮮雞各部位皮膚顏色要求達到羅氏比色扇RYCF值6級左右,出口的要求8級左右。據(jù)研究,皮膚著色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飼料中特定色素的含量與有效性,配方不同以及霉變程度不一的飼料對雞皮膚顏色的影響也不盡相同[1, 2]。隨著國內(nèi)家禽養(yǎng)殖規(guī)?;兔芗粩嗉觿?,營養(yǎng)不一、來源不明的料源使家禽攝入的葉黃素和類胡蘿卜素等色素量大大減少,導致家禽皮膚黃度值下降。
為滿足消費者對雞肉產(chǎn)品色澤的偏好,日糧中添加人工色素對優(yōu)質肉雞皮膚顏色的影響已多有報道[3, 4],但不同色素復合搭配飼喂效果的研究較少。本試驗在日糧中添加不同種類和劑量的天然色素飼喂優(yōu)質肉雞蘇禽3號,對其不同部位的皮膚進行相關黃度指標的測定,以期為市場提供受消費者青睞的優(yōu)質肉雞。
本試驗材料選用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院家禽研究所培育的8周齡體況良好、體重接近的蘇禽3號黃羽肉雞母雞。該雞種具有體型緊湊、生長性能優(yōu)良、胴體美觀、抗逆性強的特點。試驗選用調控皮膚顏色的添加劑分別為葉黃素(有效成分葉黃素含量為10%)、來立紅(有效成分斑蝥黃含量為10%)、金玉黃20(有效成分葉黃素含量為2%)和九州紅100(有效成分斑蝥黃含量為10%)。四種添加劑均購自廣州立達爾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試驗選取母雞240只,隨機分成3組(每組設8個重復,每個重復10只)。Ⅰ組為空白對照組,飼喂不添加天然色素的基礎日糧;試驗組Ⅱ,在基礎日糧基礎上添加葉黃素(40 mg/kg)和來立紅(20 mg/kg),飼料中葉黃素和斑蝥黃有效成分含量分別為4 mg/kg和2 mg/kg;試驗組Ⅲ,在基礎日糧基礎上添加金玉黃20(500 mg/kg)和九州紅100(20 mg/kg),飼料中葉黃素和斑蝥黃有效成分含量分別為10 mg/kg和2 mg/kg?;A飼糧組成及營養(yǎng)水平見表1。
表1基礎飼糧組成及營養(yǎng)水平
試驗分適應期和試驗期,其中適應期1周,試驗期6周。3組母雞均在同一條件下全程單籠飼養(yǎng),統(tǒng)一執(zhí)行優(yōu)質肉雞一般免疫程序,全期自由采食飲水。分別于第2、4、6周從3組中分別隨機抽取24只進行宰殺,利用羅氏比色扇測定肉雞各部位(上背部、下背部、前胸、腹部、腹脂、頸部和脛部)顏色,用RYCF值表示,并用CR-10型色差儀進行皮膚黃度b*值的測定。各測定部位見圖1。
圖1 蘇禽3號黃羽肉雞皮膚不同測定部位
試驗數(shù)據(jù)組間差異采用SPSS 15.0軟件中的one-way ANOVA進行方差分析,采用LSD法進行多重比較,以平均值±標準差表示,P<0.05表示差異顯著。
由表2可知,各處理組雞體重及體尺指標間差異不顯著(P>0.05),可用于后期測定皮膚顏色等級。
表2 適應期蘇禽3號黃羽肉雞生產(chǎn)性能比較
由表3可知,2周時,試驗組Ⅱ和Ⅲ蘇禽3號黃羽肉雞的上背部、下背部、腹部和脛部皮膚RYCF值均顯著高于對照組I(P<0.05),兩組之間無顯著差異(P>0.05);3組的前胸、腹脂和頸部之間無顯著差異(P>0.05)。4周時,試驗組Ⅲ全部部位的RYCF值均顯著高于對照組Ⅰ(P<0.05);試驗組Ⅱ的前胸和脛部RYCF值與對照組Ⅰ之間無顯著差異(P>0.05);試驗組Ⅲ的上背部、下背部、前胸、腹部及脛部的RYCF值顯著高于試驗組Ⅱ(P<0.05)。6周時,除了前胸,試驗組Ⅱ和Ⅲ各部位皮膚RYCF值均顯著高于對照組Ⅰ(P<0.05)??偟膩碚f,2~6周試驗組皮膚RYCF值呈現(xiàn)逐漸增加的趨勢,其中2~4周顏色等級增幅較大,4~6周增幅逐漸減緩。6周兩試驗組各部位RYCF值比對照組提升效果明顯。
表3 蘇禽3號黃羽肉雞2~6周不同部位皮膚RYCF值
由表4可知,2周后,試驗組Ⅱ和Ⅲ蘇禽3號黃羽肉雞的上背部、下背部、腹部、腹脂、頸部及脛部皮膚黃度b*值均顯著高于對照組I(P<0.05);試驗組Ⅲ的上背部、下背部、頸部及脛部黃度b*值與試驗組Ⅱ之間無顯著差異(P>0.05);3組的前胸黃度b*值之間無顯著差異(P>0.05)。4周時,試驗組Ⅱ和Ⅲ的各部位黃度b*值顯著高于對照組Ⅰ(P<0.05);試驗組Ⅱ和Ⅲ的前胸黃度b*值無顯著差異(P>0.05)。6周時,試驗組Ⅱ和Ⅲ各部位皮膚黃度b*值均顯著高于對照組Ⅰ(P<0.05),且試驗組Ⅱ和Ⅲ各部位皮膚黃度b*值之間差異顯著(P<0.05)。兩試驗組隨著時間的推移,相較對照組黃度b*值差值逐漸加大,黃度b*值的增幅4周時達到最大,4周后增幅逐漸減緩;第6周時,兩試驗組各部位皮膚黃度b*值比對照組提升效果明顯。
表4 蘇禽3號黃羽肉雞2~6周不同部位皮膚黃度b*值
不同品種、不同部位的皮膚沉積葉黃素能力存在遺傳和生理上的差異[5]。程忠剛等[6]研究指出,雞體皮膚的著色能力與日糧中添加葉黃素中黃體素的顏色深淺以及相對應的色素量有顯著相關性。馮娟等[7]研究得出,在日糧中添加不同劑量的葉黃素能夠顯著提高良鳳花雞皮膚及脂肪著色水平,其腳脛、腹部表皮、背部表皮、胸部表皮、腹部脂肪黃色值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本試驗中,通過在日糧中添加天然色素飼喂蘇禽3號黃羽肉雞后,能提高其上背部、下背部、腹部及頸部等部位的皮膚RYCF值,與馮娟等的結果基本一致。前期前胸RYCF值無顯著變化,說明色素在雞體內(nèi)的沉積有一定的部位選擇性,同時著色所需色素的沉積時間也不盡相同。不同試驗組黃度b*值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因此選擇適宜的色素搭配至關重要。
一般來說,飼料本身的類胡蘿卜素和葉黃素或添加的外源性色素經(jīng)雞體消化吸收后,一部分直接沉積于胴體各部位皮膚中,一部分則經(jīng)過機體多重極其復雜的生物學反應后再沉積于皮膚中,由皮膚表層進行色素沉積,使之呈現(xiàn)出人們偏好的黃度[8]。色素沉積于皮膚需要一個過程,鐔龍[9]試驗表明,類胡蘿卜素需要3個星期左右就能在皮膚中沉積并穩(wěn)定下來。本試驗中隨著日齡的增加,試驗組與對照組的差異越來越明顯,表明皮膚著色有一個累積過程,隨著時間的增加,著色效果越明顯。
黎鴻彬[10]在研究不同色素來源、配比及使用時間對黃羽肉雞著色效果的影響中發(fā)現(xiàn),皮大麥-高粱型日糧中使用色素21 d的著色效果優(yōu)于使用 15 d的著色效果。本試驗中,隨著飼喂周期的延長,RYCF值和黃度b*值逐漸增加,0~4周增幅達到最大,4~6周皮膚顏色等級繼續(xù)增加,但增幅逐漸減緩,表明雞體內(nèi)攝入的色素在0~4周內(nèi)被皮膚各部位吸收并穩(wěn)定沉積,隨后逐漸降低直至達到飽和狀態(tài)。何青芬等[11]利用斑蝥黃分別與阿樸酯、葉黃素復配對54周齡海蘭褐蛋雞進行飼喂后得出此法可顯著提高鮮蛋、煎蛋、煮蛋的蛋黃RCF值、紅度和黃度值,2個色素組蛋黃RCF值 4~10 d逐漸上升然后保持穩(wěn)定,色素在蛋黃中的著色在10 d或15 d達到最大值。本試驗與上述著色沉積時間略有不同,推測原因可能是相比于蛋黃,皮膚著色的沉積過程更為復雜[12, 13]。受各部位皮膚固有的本源色澤和相應的遺傳機理綜合調控,不同部位皮膚黃度出現(xiàn)時間差異,具體的分子遺傳機理需進一步進行相關驗證與探索。
本試驗表明日糧中添加外源性色素可顯著提升蘇禽3號黃羽肉雞各部位皮膚黃度值,隨著飼喂周期的增加,皮膚黃度值加深。因此可根據(jù)市場對優(yōu)質肉雞皮膚各部位顏色的不同需求,合理搭配不同色素組合并選擇最佳飼喂周期進行皮膚的精準著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