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試析清代太原縣契約行文特色及其所反映的社會生活
      ——以69 件清代太原縣契約文書為例

      2021-03-23 08:12:56樊鵬輝
      文物季刊 2021年1期
      關鍵詞:契約土地

      □ 樊鵬輝

      2015 年太原晉商博物館從省文物交流中心征集到一批契約文書,經(jīng)整理研究,多為清代太原縣地契,對于研究清代太原縣土地買賣關系、政府規(guī)章制度施行情況、契約文化以及民俗風情具有重要意義。

      地契分為民契和官契,“凡民間百姓雙方由中人撮合,保人擔保,簽押訂立的,不經(jīng)官府,稱為民契,此種民契未經(jīng)官府,未履行納稅,不蓋紅色官印,故又稱白契”[1]。籠統(tǒng)地說,由民間私自訂立的契約文書稱為民契、白契、草契,而經(jīng)過官府參與的稱為官契、紅契。

      雍正六年(1728)采用田文靜建議,取消契尾,施行契紙契根辦法,禁用民寫官驗鈐印,用官頒契紙取代民間白契,“清代官頒契紙的正式采用由此開始”[2]。由于民用不便,起不到強化契稅征管作用,乾隆元年(1736)復行契尾舊例,但又未完全否定官頒契紙辦法。

      由于地域差異,山西官頒契紙所印名稱就有多種:契紙、官契紙、契式、官契等。光緒三十三年(1907)山西廢契尾,改用“官契”[3],此官契為取代契尾的官契,代表納稅憑證,通用部分皆已印好,只需將內(nèi)容填注其中。

      為避免歧義,將自行書寫、未報官府投稅的稱為白契;經(jīng)官府鈐印的稱為紅契。

      一、基本情況

      這批契約文書是清代太原縣城周邊村落典賣田房土地文書,共69 件。

      從契約性質(zhì)來看,白契15 件,紅契54 件;從時間分布來看,乾隆3 件、嘉慶15 件、道光11 件、咸豐4 件、同治9 件、光緒23 件、宣統(tǒng)4 件;從契約類型來看,買賣田房契52 件、典當田房契9 件、賣窯契1 件、推地約3 件、分產(chǎn)文書2 件、脫地約1件、貼約1 件。

      (一)白契15 件

      白契由于不經(jīng)官府投稅,隨意性較大,種類豐富。白契15 件又分為兩類,一類為分產(chǎn)文書2 件:光緒十四年(1888)、十五年(1889)太原縣城北村崔氏家族分書單;另一類為地契13 件:典契7 件、推地約3 件、賣契1 件、貼約1 件、脫地約1 件。

      1. 分產(chǎn)文書

      分產(chǎn)文書也叫分書單,是民間社會分家析產(chǎn)的重要法律憑證。分家析產(chǎn)主要有兩個作用:一是為了讓兒孫自立;二是為了解決家族內(nèi)部矛盾?!胺旨椅霎a(chǎn)行為有積極與消積兩重社會影響:雖然有效地維護了家族的正常生活和發(fā)展,但同時又導致了家庭間的社會分化、土地的分散化、中貧農(nóng)階層的擴大等問題?!盵4]

      圖一 光緒十四年太原縣城北村崔書成、崔培成分書約

      這兩張皆為城北村崔氏家族的分產(chǎn)文書,分家原因為“家務紛紜,勢難總理”、“家務不能在伙辦理”,都是為了解決家庭內(nèi)部矛盾。

      光緒十四年(1888)的分產(chǎn)文書(圖一)[5],一式兩份,中間對折騎縫書“慿心地”;光緒十五年(1889)的分產(chǎn)文書,一份,中間對折騎縫書“合同貳張各執(zhí)一張”。內(nèi)容都是將財產(chǎn)按人數(shù)均分,包括房產(chǎn)、地產(chǎn)及荒帳等,權(quán)利和債務一同繼承。

      2. 地契

      包含典契7 件、推地約3 件、賣契1 件、貼約1件、脫地約1 件。

      典契就是業(yè)主(出典人)將土地(房屋)的使用權(quán)有期限地讓與他人(承典人),短時間獲得應急資金,到期再以原價取贖的行為,為了明晰權(quán)利責任與義務,需書立契約。

      下將一則摘錄(圖二)如下:

      立典地約人崔門李氏同子廣厚,茲因缺用,本將自己祖遺葦平地壹段,計地貳畝,坐落村西丁家地,系東西畛。四至不開,情愿出典與本村崔有成名下耕種承業(yè),同人言定,典價錢叁拾五千五百文整,其錢當交不欠。日后有人爭礙,不與典主之事,有崔廣厚一面承當??挚跓o憑,立典約存照,限五年以外準許回贖,日后朱契尋出以為廢紙。

      每年錢糧照畝收完

      中見人崔慶文十

      崔力士十

      圖二 清同治八年城北村崔李氏典地白契

      圖三 清光緒十二年王名村敦復堂推地白契

      圖四 清光緒二十八年原狗丙貼約

      圖五 清光緒二十九年原狗炳脫約

      同治捌年正月十三日 立

      推地約 也稱推契,由推轉(zhuǎn)而成的,是業(yè)主將自己土地的所有權(quán)有償轉(zhuǎn)移給親族。但在實際中,土地使用權(quán)也可以推與他人。下將一則(圖三)摘錄如下:

      立推地約人王名村敦復堂今將原典到城北村一元堂丁家葦平地壹段,計地五畝,四至未開,皆因吊遠,難以經(jīng)管,情愿推與城北村崔書成認糧耕種承業(yè)。錢糧米豆照原典約完納,日后好爛與敦復堂無干,空口無憑,立推約為證。

      計開隨原典約壹張

      中見人米志通 十

      光緒十二年四月初一日 立

      貼約 是民間為了逃避契稅所用的巧妙說法,主要在親朋好友之間進行,還包括賦稅在內(nèi)[6]。格式內(nèi)容十分簡單,僅有事實陳述,內(nèi)容(圖四)如下:

      立貼約人原狗丙今將自己小道井地壹段六分五厘,今貼到崔六清名下。錢貳千文整,其錢當一文不欠,立貼約為證。

      光緒貳拾八年九月初一日 立

      中見人雷茂林 十

      脫約 也是民間為了逃避契稅所用的巧妙說法。其契文(圖五)如下:

      立脫地約人原狗炳茲因使用不足,今將自己原典到村南小道水地名沙一段,計地六分五厘,四至不開。情愿脫與本村名人崔培成名下永遠耕種承業(yè)。同中言定,脫價錢壹拾八千文整。其錢當交不欠。日后倘有戶內(nèi)人等爭礙,不與脫主之事,有原狗炳一面承當,空口無憑,立脫約為止。

      隨原典約一張

      大清光緒二十九年二月二十四日 立

      中見人 雷茂林 十

      王永庫 十

      賣契就是業(yè)主將土地的所有權(quán)和使用權(quán)永遠賣給他人,聽憑管業(yè),獲得資金,與業(yè)主再不相干?!洞竺髀伞袈伞ぬ镎さ滟u田宅》載:“以田宅與人而取其財曰賣,賣不可贖也。”

      與典契不同的是,賣契不需典期,是一次性交易,很少存在南方“找、貼、增”等增補錢糧行為。為了避免糾紛,四至一般都會明確書寫。

      買賣契為了防止私立契據(jù),侵吞產(chǎn)權(quán),一般都會報官投稅,獲取政府正式承認而取得法律效力。故此,白契只有一件賣地契(圖六)。

      (二)紅契54 件

      圖六 清光緒三十三年董門白氏賣地白契

      買賣田宅在《大清律》有明文規(guī)定,所以紅契的種類以這類為主,買賣田宅50 件(賣地31 件、賣房16 件、賣房地2 件、賣山地1 件)、典當田房3件(典地1 件、典房2 件),此外還有賣窯紅契1件。

      由于光緒二十六年(1900)以后典當田房才收稅[7],雖然介休縣在光緒七年(1881)已開始收取典當契稅[8],但太原縣還是在全國統(tǒng)一收稅才施行的,所以典當紅契較少。

      1. 內(nèi)容

      紅契契文格式與白契類似,僅選代表一例。JS406,清光緒三十四年城北村楊元海賣空基紅契(圖七),兩聯(lián)。契文為:

      立永遠死契約人楊元海今將自己祖遺南空基壹塊,南至北六丈、東至西四丈貳尺。開列四至:東至張、西至道、南至樊、北至買主,四至俱明,同人說合,情愿出賣與本村民人崔學謙修蓋承業(yè),言定買價銅錢壹拾肆千文整,其錢當交不欠,日后有戶內(nèi)人等爭論,并不與買主之事,有楊元海一面承當,恐后無憑,立永遠死契為證。

      中人 楊東牛

      張火成

      清光緒三十四年 月 日 立

      2. 形式

      紅契形式復雜,太原縣紅契的形式為白契(官契紙)粘連契尾(官契)兩聯(lián),與陳學文認為的“白契、紅契和契尾構(gòu)成一幅三聯(lián)式的標準田契”[9]不同。其中白契粘契尾17 件、官契紙粘契尾31 件、官契紙粘官契4 件、單獨契尾2 件。

      由于經(jīng)過民國第一次、第二次驗契風潮,粘連民國三年(1914)官契16 件、民國七年(1918)買契2 件,組成三聯(lián)契。

      還有一張四聯(lián)契,為白契+官契紙+契尾+民國三年官契。白契粘連在官契紙后面,內(nèi)容幾乎一致。

      官契紙

      共有官契紙35 張。官契紙需從紙店購買或胥吏領取,將白契內(nèi)容謄錄到官契紙,再去官府投稅領取契尾。

      太原縣的契紙格式為上方梯形線框,印契紙名稱,如“契紙、契式”,下方為長方形線框,分為左右兩部分,左部分為契文書寫地方,右部分為印制好的年月日、條例規(guī)定等。

      契尾

      自乾隆十四年(1749)十二月對原用《契尾》的版式、內(nèi)容進行修改,頒發(fā)新契尾。由戶部頒發(fā)樣本,各省布政使司印制,預鈐印官印,發(fā)給州縣使用,文字和四周邊框圖案,用色有藍有黑,字體有大有小,沒有統(tǒng)一規(guī)定。山西省的契尾四周沒有花邊圖案,僅是線框,但內(nèi)容較繁瑣[10]。太原縣所使用的是“山西等處承宣布政使司”所頒契尾,將契尾的歷史沿革、利弊一一印制。

      圖七 清光緒三十四年城北村楊元海賣空基紅契

      圖八(1) 嘉慶十三年閻大吉賣地紅契

      圖八(2) 嘉慶十三年閻大吉賣地紅契粘條

      此后,契尾內(nèi)容未做改變,一直沿用至光緒三十三年(1907)改為官契。官契為幾聯(lián),分為典當官契和買賣官契。官契長方形,豎長橫短,四周花邊圖案。通用內(nèi)容皆已印好,“只是將一些行文固定,留出地方以供填寫,去除了以往契尾中大量的稅契規(guī)定”[11]。

      3. 其他

      (1)印章

      一份完整的清朝紅契應有2 種印章,一種為滿漢雙文的“山西等處承宣布政使司之印”,正印在契尾布字號上;另一種為滿漢雙文的“太原縣印”,在契紙或白契上的日期和契尾上的“契尾”二字之間正印,在契紙或白契上契價處、契尾價銀稅銀處、粘連騎縫處斜印。

      (2)附加內(nèi)容

      除了契文外,還有寫在契紙上的補充內(nèi)容。

      JS427,嘉慶十三年閻大吉賣地紅契,十六年的契尾上(圖八)粘有一張白條:“□契壹張銀壹佰兩,每兩貳捌合錢貳仟捌百文,契尾錢叁佰貳拾文,共錢叁千一百貳十文?!?/p>

      JS459,咸豐十一年梁文俊賣地紅契,在其契尾上左下角書“稅契錢一九四[12],送姚大米店,東莊營吳富法付錢。南張村?!?/p>

      二、契文要素分析

      行文格式是契約文書中具有一定規(guī)范性的書寫范式[13]。從隋唐始,至明清行文格式已完全成熟。發(fā)展到明清時期,契約的各項要件已基本完備[14]。田房契約的典當、買賣行文格式大致相似,只是有標的物描述和典期有些區(qū)別?;居闪⑵跞?、出賣/典原因、來源、標的基本介紹、買主/典主、中人、地價及交付方式、權(quán)利義務及責任承擔、契約人簽字畫押和成契時間十部分組成。

      1. 立契人

      立契人就是契約中開頭點明性質(zhì)的出賣人或出典人。一般為一人,擁有對財產(chǎn)的絕對處置權(quán);還有二人或三人的,多為親屬關系。

      兩人分為兩類:一類為叔侄、兄弟,共同占有的財產(chǎn),都擁有處置權(quán)利;一類為喪偶女性,多為直系男性親屬(子、侄)陪同;女性在簽訂契約時有男性陪伴,反映女性地位的低下,也有可能是在契約簽訂過程中為了避免被人聯(lián)合壓價打壓,以壯聲勢?!叭糍u地者為孤寡、年老一類的弱勢群體,往往需要由叔伯堂侄等男丁陪同一起立契,這似乎一種約定俗成的做法。”[15]而相鄰的徐溝縣,喪偶女性契約卻是兒子作為第一位書寫的,如“立賣房契人王福星同母牛氏”[16]等,兒子作為主體,擁有絕對的處置權(quán)。究其原因,可能立契的時候子皆已成年,擁有完全民事行為。可見,喪偶女性在契約中的地位,以其直系后代有無成年為標準。

      2. 出賣/典原因

      出賣/典原因是立契的必要條件,因為要出賣祖田、祖房,這對傳統(tǒng)的中國人來說,是為不孝。為了減輕負罪感,理由總得合情合理。

      理由如王旭先生所認為的那樣,土地契約,已趨向形式化和表面化。成契的理由幾乎成為“套話”,只是簡單地表述為“今因正用”“今因手乏”等單調(diào)而含糊的說法[17]。

      這批資料原因較為固定,基本上是自因缺少使用、錢糧緊急無處起兌、無錢使用、手中不便等較為模糊的原因,已模式化。只有2 份白契,才具體說明出賣原因。一個“皆因吊遠難以經(jīng)管”,是位于汾河東岸的王名村(現(xiàn)屬小店區(qū))典到汾河西岸的城北村(現(xiàn)屬晉源區(qū))的一段地,直線距離十幾公里,還得渡河,路途遙遠艱難,不得已推與他人;另一個“無力耕種”,推與本村人,可能年老體衰,沒有精力經(jīng)管,只能推與他人。

      3. 來源

      田宅的來源主要有兩大來源,一種是繼承(祖遺、分到)而來;另一種是置業(yè)(買到、典到)而來的。其中3 份白契未交待來源,繼承40 件,置業(yè)22件(轉(zhuǎn)賣16 件、轉(zhuǎn)典6 件)。由此可見,大多數(shù)人都是生活所迫,逼不得已出賣祖產(chǎn),當然轉(zhuǎn)賣轉(zhuǎn)典也不排除專門人員賺取差價。

      4. 標的基本介紹

      標的介紹是一份契約中的核心因素,是交易的對象,必須詳細寫明標的信息。田產(chǎn)契約和房產(chǎn)契約描述不同,需分開說明。

      田產(chǎn)契約標的信息一般要寫明土地種類、面積、朝向、位置及四至,避免以后糾紛。土地種類豐富,有白地、民平地、民坡地、民沙(砂)地、葦?shù)氐龋幻娣e、朝向一般為“計地××畝,系南北(東西)畛”,地有的稱一段、一塊、一晌。位置有的寫,有的不寫,如“坐落村西三角屯地”。四至一般為“開列四至,東至××,西至××,南至××,北至××,四至俱明”?!痢烈话銥橄噜彽刂餍彰蛐?,有的也是渠、路等。“四至不開”多為親鄰之間的契約,對地塊熟悉,也有因為隨帶的老契四至明了,不必贅述。

      房產(chǎn)契約與田產(chǎn)契約類似,也會詳細介紹房產(chǎn)的具體信息,如四至、面積等,面積一般以東西長和南北寬表示,即“東西長×丈×尺×寸,南北寬×丈×尺×寸”。此外,還會對房產(chǎn)房屋數(shù)量具體描述,如“內(nèi)有正房叁間、小西房貳間、毛廁壹間、東房空基叁間”,還有“上下土木金石相連”表明房產(chǎn)范圍內(nèi)一切事物一起轉(zhuǎn)賣,避免以后挖出東西引起糾紛。

      5. 買主/典主

      買主(典主)為田宅所要賣與的對象,是交易雙方的當事人,并且契約文件由買主(典主)保存。

      6. 中人

      中人制度在民間契約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交易流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中人制度從西周就開始出現(xiàn),延續(xù)到清代發(fā)展完備。中人不僅在“在契約中介紹引見、說合交易、議定價金,更是立約雙方獲得信任的重要基礎”[18],“成約之后如契約雙方當事人因契約發(fā)生矛盾糾紛,中人還起著初步調(diào)解的作用。當因無法調(diào)解當事人雙方鬧上公堂時,中人還要作為證人上堂作證”[19]。中人一般由鄉(xiāng)鄰(家族中)具有威望或享有公信力的人擔任,他們負責契約的真實有效,同時也會獲得一定的經(jīng)濟報酬。

      這批資料中,中人作用一般體現(xiàn)在議定價格方面,如“眾言議定、同中言定、同中言明”等描述方法,只有少數(shù)幾件體現(xiàn)中人的說合作用,如“同中(人)說合”等描述。有一份地契是“兩言議定”未經(jīng)中人說合,但有中見人見證簽訂契約;還有一份“今同家長議定”,為兄弟二人典房,也未經(jīng)中人說合,但都有中見人見證。

      7. 地價及交付方式

      契約中的交易貨幣必須標明,清代交易貨幣為銀兩和制錢兩大類,這批契約中道光以前的契約交易多為銀兩,有系銀、絲銀、紋銀等種類,當時社會穩(wěn)定,經(jīng)濟繁榮,同當時外出貿(mào)易處于出超地位,白銀大量內(nèi)流相符合;道光以后交易貨幣多為制錢,有九十色、九五色、八八色銅錢種類,但大多數(shù)未有標明。國外勢力侵入中國,鴉片貿(mào)易興盛,白銀大量外流,致使國內(nèi)市場上白銀缺少,大量戰(zhàn)爭賠款也使得白銀緊缺,廣大農(nóng)村只能使用制錢交易。

      交付方式,基本上為一次性付清,有“其錢筆下交足(清)不歉”、“其銀(錢)當(現(xiàn)、旦)交不欠”、“其錢(當日/面)交足不欠”等多種表述。

      8. 權(quán)利義務及責任承擔

      在田房買賣過程中,買方和賣方所盡的義務并不相同,一般是出賣方負責保證田房位置面積等情況屬實,避免糾紛,出現(xiàn)爭礙情況,由賣主一方承當,而不關買主之事。同時有老契必須上交給買方,“契隨地走”的傳統(tǒng),注明老契幾張,若現(xiàn)找不見,申明日后找出作為廢紙。買方負責準時交足地價,雙方互付誠信義務。這批材料的表述為“(自賣之后),日后倘有一應人等爭礙,不干買主之事,賣主一面承當”。買方則負責按照繳清錢款,如“其錢當交不欠”。田房典當同理。

      另一個需要承擔的責任是田房上的賦稅。這批契約的土地稅是正項課稅,正項課稅是指每年依據(jù)土地大小按夏稅、秋糧向州縣街門分季上繳的稅款[20]。土地交易中,就必然要討論土地賦稅由誰承擔。一般來說,土地的所有權(quán)已經(jīng)轉(zhuǎn)移,應該由買主負擔賦稅,如契約中寫的“田錢糧從契過撥”“每年銀租照畝完納”。但有的也特殊,買賣之后錢糧不用過撥,如“錢糧各典各完不用過撥”。有的在契約中未有體現(xiàn),有人認為“若賣方承擔稅糧,則契約不會書寫關于夏秋民糧的情況”[21],但那是對于白契而言的,這批契約大部分為紅契,經(jīng)過投稅,未寫明稅糧由誰承擔,按理就轉(zhuǎn)移到買主身上了。典契同理,這項課稅的承擔方并不固定,需要買賣雙方協(xié)商。因為有典期,魚鱗圖冊上不會更改,還是由原主上繳賦稅,具體情況,還得由實際情況為準,看雙方契約規(guī)定如何。

      9. 契約人簽字畫押

      在契約的尾部,參與見證本次契約簽訂的人簽字畫押,押大多數(shù)為“十”字押,也有少數(shù)花押。簽字人有見/中人(中見人、仝中人)、說合人、家長、代筆人等,受讓方不簽字畫押。根據(jù)字體來看,一般都為代筆人書寫,中見人只是確認一下,一些有文采的會畫上自己花押。

      家長出現(xiàn)在契約中確保契約的有效性,不動產(chǎn)的買賣若父母在,必須經(jīng)得父親同意,才可出賣,“他們的出現(xiàn)不僅作為見證人,主要是他們對契約的認可實際上成為契約有效成立的重要一環(huán)”[22]。

      10. 成契時間

      契約完成后要寫明契約成立的時間。這批契約的時間全部都寫在契約尾部,使用皇帝年號紀年。一般在日期之下出讓方簽字畫押。

      三、契約所反映的社會經(jīng)濟生活

      (一)政治方面

      政府對契稅的重視

      官契紙法律條文的增多,反映政府對契稅的重視,宣傳不納稅的嚴重后果,讓民知曉。乾隆十八年(1754)規(guī)定“活契典賣,不須投稅”,光緒二十六年(1900)以后,為增加稅收,典當契也要納稅。

      契稅按銀繳納,仍按照制錢價款征收稅銀。清朝后期銀貴錢賤,人們不得不用制錢兌換銀兩,可是實際中銀錢比價懸殊,無形增加農(nóng)民負擔,但能增加國家稅收。

      政策施行到位

      《大清律例》規(guī)定:“嗣后民間置買產(chǎn)業(yè),如系典契,務于契內(nèi)注明回贖字樣;如系賣契,亦于契內(nèi)注明絕賣、永不回贖字樣。”這批契約標明死契30 件,永遠賣契6 件,占買賣契總數(shù)(52 件)的69%;典契注明回贖4 件,占典當白契總數(shù)(6 件)的67%,說明太原縣貫徹落實相關政策還是認真執(zhí)行的。

      《晉政輯要》又載:“乾隆五十四年奏準:民間置買田房于立契之后限一年內(nèi)呈明納稅。倘有逾期不報者,照例追究?!盵23]由于契尾未詳細填有月、日,但有具體年份,可以看出都是在一年之內(nèi)投官納稅的,給發(fā)契尾,最快的僅一個月之內(nèi),可能是離縣城較近的緣故。只有一份契尾在立契三年之后,價銀、稅銀照數(shù)填寫,但卻粘白條“每銀貳捌”契稅,與順治四年“凡買田地房屋,增用契尾,每兩輸銀三分”有出入,還發(fā)現(xiàn)有2%的稅率,尤其是嘉慶朝兩份契尾,價銀相同,稅銀卻不同,一個3%,一個4%,原因值得深究。

      但同時也可以看出,一些未有法律明文規(guī)定的做法,如“稅契錢一九四(用蘇州碼子書寫),送姚大米店,東莊營吳富法付錢,南張村”,反映當時民間米糧店有接收契稅錢的職能。契尾上粘有一張白條:“□契壹張銀壹佰兩,每兩貳捌合錢貳仟捌百文,契尾錢叁佰貳拾文,共錢叁千一百貳十文。”契尾上的稅率為3%,白條上卻為2.8%,反映官民勾結(jié),逃避契稅。還有大量白契存在,且契尾騎縫裁開處皆未按照規(guī)章書寫價銀、稅銀等,都說明政府未監(jiān)管到位,也有偷稅漏稅的事實。

      (二)經(jīng)濟方面

      地價變化走勢

      由于房院不便統(tǒng)計,僅選取土地價格進行計算。銀錢比價采用王倩的結(jié)論:“乾嘉及以前為一比一千文,道光、咸豐年間為一比一千三百五十文,同治、光緒、宣統(tǒng)年間為一比一千六百文?!盵24]通過對32 件買賣土地每畝價格的計算,發(fā)現(xiàn)地價最高是嘉慶十年(1805)33.33 兩/畝,為晉水平地,與郝平、李宇分析的水地在嘉慶時期漲為34.01兩/畝相當[25],而最低是光緒十八年(1892)2.9 兩/畝,為沙地。

      由于這批契約所涉及的村子較多,土地種類也未明確標識,只能算出每畝地價多少,而不能系統(tǒng)性統(tǒng)計地價變化情況,只能粗略看出地價變化基本符合郝平的論斷:“晉中地區(qū)的總體地價也是先升后降,而且拐點是在嘉慶年間?!盵26]嘉慶時期地價最高,以后逐漸減低。

      按照銀錢比價,親鄰購買最低價,為清光緒十八年(1892)棗園頭魏禎秀賣沙地與族叔魏克光,地價2.9 兩/畝,為這批資料地價最低者,最高價為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木廠頭潘成立賣民坡地與伯兄潘成富,地價33.33 兩/畝??梢姟吧轿鞯貐^(qū)內(nèi)族內(nèi)土地交易既存在勒價賤賣的現(xiàn)象,也存在高價濟貧的現(xiàn)象”[27]。

      土地流轉(zhuǎn)快

      清光緒元年(1875)太原縣城北村一元堂賣地契,一元堂將買來的丁家葦?shù)匚瀹€典與劉家堡春米茂耕種,清光緒十二年(1886)太原縣王名村敦復堂推地契,將典到一元堂的丁家葦?shù)赝婆c城北村崔書成耕種,12 年間這塊地典了2 次,又推了1次。

      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九月城北村原狗丙將自己的小道井地六分五厘貼與崔六清名下,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二月又將典到的小道井地六分五厘脫與崔培成,據(jù)面積/地名/中人推測應為同一塊地,不到五個月就再次交易。

      土地集中

      通過對太原縣城北村27 件契約文書分析,發(fā)現(xiàn)土地房產(chǎn)最后都集中到城北村崔氏家族。城北村楊姓、樊姓等將房產(chǎn)地產(chǎn)都賣與崔姓家族。如城北村馬如龍在清嘉慶六年(1801)尚有能力可以購買叔叔馬銀的祖業(yè)房產(chǎn),但到道光十年(1830)就不得不將自己的房院賣與崔龍章及侄慶元。由于天災人禍多種原因,大地主抗風險能力強,小戶人家遇到天災、政府的苛捐雜稅,一不小心就會破產(chǎn),造成貧者愈貧,富者愈富,土地房產(chǎn)都集中到大地主,其他人只能依靠佃種土地而活。雖然大家族通過分家單(多子析產(chǎn)制)又將集中的土地分散出去,制約了土地過分集中,但分出去的子孫經(jīng)營良善,又會讓土地集中,總的趨勢是土地房產(chǎn)越來越集中。

      (三)文化方面

      行文內(nèi)容格式、契約形式固化

      太原縣這批資料的行文格式已高度規(guī)范化,并且也出現(xiàn)一些地域性特有的習俗,如在契紙上或白契上最左邊折一列,上書契尾上布字多少號。計開是對契約的補充說明。契約形式為兩聯(lián)。

      親鄰權(quán)優(yōu)先

      田房交易對象是研究土地流轉(zhuǎn)方向的重要參考指標之一。通過分析,就可獲取其社會信息,進而了解傳統(tǒng)社會地權(quán)流轉(zhuǎn)的人際關系范圍。宋元以后,在土地、房產(chǎn)買賣出現(xiàn)“親鄰之法”,就是同等條件下親戚、近鄰或典主擁有優(yōu)先購買權(quán)限。親戚購買可確保族產(chǎn)不外流,近鄰購買方便經(jīng)營管理,典主是在出典期才享有優(yōu)先購買權(quán)。

      通過統(tǒng)計,買主為本村、本族、本甲的39 件,占比60%,說明田宅買賣先問親鄰的傳統(tǒng)在太原地區(qū)還比較重視,避免家族、村產(chǎn)等資產(chǎn)流出,但已遭受外來環(huán)境挑戰(zhàn)。

      交付老契

      老契,就是土地最初的契據(jù),是民間產(chǎn)權(quán)轉(zhuǎn)讓時通用的證明,隨所有權(quán)的轉(zhuǎn)移而轉(zhuǎn)移[28]。契約是土地合法權(quán)利的法律憑證,契約大都是單契,一方書寫,另一方收執(zhí),土地契約就是單契,出賣方書寫,受讓方保存,同時也將自己保存的老契交給受讓方,起證明所有權(quán)作用,避免以后糾紛?!半S朱契叁張”、“老契失落,日后查出作為廢紙”等說明在清代太原縣契隨地走傳統(tǒng)依然在延續(xù)。

      四、小 結(jié)

      通過對清代太原縣這批契約文書的初步研究,發(fā)現(xiàn)一些記錄民間升斗小民之間的史實,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涉及清代時期土地制度、宗族制度、法律制度多方面。政治方面,清政府對契稅越來越重視,太原縣城靠近省府,相關規(guī)章制度部分嚴格落實,但也有偷稅漏稅之事實;經(jīng)濟方面,地價走勢與整個清朝國勢相符合,到清末土地流轉(zhuǎn)加快,加上天災人禍,土地房產(chǎn)越來越集中到大家族,催生大地主產(chǎn)生;文化傳統(tǒng)習俗,太原縣的田宅契約有自己的行文格式和契約形式,體現(xiàn)地區(qū)特色,親鄰權(quán)優(yōu)先和交付老契、契隨地走的傳統(tǒng)依然穩(wěn)固。

      [1]裴燕生《清代的契約文書》,《檔案學通訊》2002 年第2 期。

      [2] [7] [10] 張德義、郝毅生《中國歷代土地契證》,河北大學出版社,2009 年,第48~170 頁。

      [3][9][11]王新斐《清代山西稅契制度研究》,山西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 年。

      [4]郝平《晚清民國清徐縣王氏家族分家析產(chǎn)初探》,《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 年第4 期。

      [5]文中所列契約皆為太原晉商博物館所藏。

      [6]山西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院長郝平教授觀點。

      [8][16]郝平主編《清代山西民間契約文書選編(第十三冊)》,商務印書館,2019 年,第38 頁。

      [9]陳學文《土地契約文書與明清社會、經(jīng)濟、文化的研究》,《史學月刊》2005 年第12 期。

      [12] 用商碼字符(蘇州碼子)書寫,是中國早期民間的“商業(yè)數(shù)字”。

      [13] 張妍《清代徽州分家文書書寫程式的考察與分析》,《清史研究》2002 年第4 期,第8 頁。

      [14] [17] 王旭《契紙千年:中國傳統(tǒng)契約的形式與演變》,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年,第42~43 頁,第166~171頁。

      [15] [25] [26] 郝平、李宇《契約所見清代山西土地價格初探》,《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 年第8 期,第84~91 頁。

      [18][22]張洪林《中國傳統(tǒng)法律文化》,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18 年,第149 頁。

      [19][21]張文瀚《從契約看近代清徐鄉(xiāng)村社會》,山西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6 年,第24 頁。

      [20]閻元鎖《山西財政史·近代史卷》,山西省人民出版社,2008 年,第57 頁。

      [23]《山西文華》編纂委員會編,剛毅修,安頤等纂《晉政輯要》清光緒版第五冊,三晉出版社,2015 年,一九七〇頁。

      [24] 王倩《清代至民國時期晉中南地區(qū)土地價格的變化趨勢及其原因分析》,《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社科版)》2006 年第1 期。

      [27]郝平、李宇《勒價抑買還是族內(nèi)救濟——基于清代晉西北地區(qū)親族間土地買賣契的考察》,《山西檔案》2015 年第2 期,第34~39 頁。

      [28] 邵琦《民間習俗與國家法律:1912-1949 年華北鄉(xiāng)村土地買賣研究》,四川大學出版社,2018 年,第90頁。

      猜你喜歡
      契約土地
      飲食契約
      智族GQ(2023年10期)2023-11-02 08:34:16
      一紙契約保權(quán)益
      公民與法治(2022年4期)2022-08-03 08:20:50
      我愛這土地
      “土地托管”讓荒蕪土地綠起來
      土地
      晚清至民國時期(1840~1949)契約文書研究述評
      法律史評論(2020年2期)2020-04-13 05:56:28
      新疆發(fā)現(xiàn)契約文書與中古西域的契約實踐
      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海峽姐妹(2018年5期)2018-05-14 07:37:02
      解放醫(yī)生與契約精神
      《項鏈》里的契約精神(上)
      小說月刊(2015年12期)2015-04-23 08:51:03
      浦城县| 富川| 徐州市| 石狮市| 凌源市| 响水县| 罗源县| 望江县| 巴林左旗| 新泰市| 哈尔滨市| 巴彦淖尔市| 定远县| 抚顺县| 满城县| 乌兰县| 独山县| 进贤县| 乐东| 涟水县| 东乡族自治县| 广元市| 扶余县| 正安县| 沙洋县| 微博| 德安县| 万安县| 仁怀市| 苏尼特左旗| 洪雅县| 读书| 登封市| 宜良县| 宁河县| 磐安县| 象州县| 磴口县| 宝应县| 太湖县| 深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