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中醫(yī)藥防治大腸息肉思路淺析

      2021-03-28 19:12:00田鋒亮李延萍
      中國民族民間醫(yī)藥 2021年17期
      關鍵詞:腸鏡大腸復查

      田鋒亮 李延萍

      重慶市中醫(yī)院,重慶 400021

      大腸息肉是結直腸黏膜上皮增生,形成向腸道腔內(nèi)突出的贅生物,大部分患者無臨床癥狀,部分可見腹脹、腹痛、大便改變,嚴重者出現(xiàn)便血,需要腸鏡檢查確診[1]。大腸多發(fā)息肉、腺瘤樣息肉腸鏡下術后易復發(fā)[2],且腺瘤樣息肉易癌變[3-4]。國內(nèi)多位醫(yī)家報道大腸息肉內(nèi)鏡術后采用中醫(yī)治療能一定程度上預防復發(fā)[5-6],而筆者多年臨床診療腸息肉亦取得了較好的臨床療效,認為中醫(yī)藥能夠消除部分炎性及增生性息肉,減少或預防腸息肉術后復發(fā),現(xiàn)從以下幾個方面簡述。

      1 病名

      《內(nèi)經(jīng)·玉篇》說“瘤,息肉也”,《靈樞·五變》曰:“溫氣不行,凝血蘊里而不散,津液澀滲,著而不去,而積皆成矣?!蹦壳皣鴥?nèi)醫(yī)家報道認為[7-8],古醫(yī)籍中積、腸瘤、癥瘕、伏梁、肥氣等對包塊的描述與大腸息肉相符,筆者認為大腸息肉、腺瘤及癌則是大腸新生病變病情發(fā)展不同時期的不同表現(xiàn)。大腸息肉,中醫(yī)沒有特定的病名與之對應,部分體檢中發(fā)現(xiàn),辨病可歸于“積”“腸瘤”“息肉痔”等范疇,如出現(xiàn)“腹瀉、腹痛、便秘”等癥,應以主癥進行辨病,歸于“泄瀉”“腹痛”“便秘”等范疇。

      2 明辨病因病機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有“陽化氣,陰成形”,《靈樞·百病始生》“積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積矣”,認為息肉、瘤、積聚等新生物的初始產(chǎn)生均與陽氣生化不足,陰氣凝聚有關。而瘤之產(chǎn)生部位則與氣機阻滯有關,如明代薛己曰:“夫瘤者留也,隨氣凝滯,皆因臟腑受傷,氣血乖違?!敝赋隽稣吡粢玻K腑功能失常,氣血失調(diào),氣機凝滯的部位則是息肉、瘤的生長所在。

      《靈樞·五變》曰:“人之善病腸中積聚者……脾胃之間,寒溫不次,邪氣稍至,蓄積留至,大聚乃起?!惫P者認為大腸息肉與先天稟賦、感受外邪、飲食不節(jié)、脾腎不足及情志不暢等因素相關。其病位在腸,屬脾胃所主,與肝、腎有關,多因脾腎陽氣不足,運化升降失常,加之肝失疏泄,氣機阻滯,絡脈阻滯,邪有所留,脾虛不運或腎虛氣化失司,水濕痰飲留于腸內(nèi),腸內(nèi)氣滯、痰濕凝聚,或瘀血內(nèi)停,日久成瘤成息,病變?nèi)站?,則有毒邪滯留、發(fā)生癌變的風險。在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因個人虛實寒熱不同,可見食滯、濕熱、寒濕、濕濁、痰濁、瘀血等病理產(chǎn)物的出現(xiàn)。

      3 治療重在扶正祛邪

      3.1 條暢氣機,益氣活血為先 脾主運化升清,胃主收納降濁,肝主疏泄,調(diào)暢氣機,升降氣機恢復,氣血通利,氣滯、痰濁、血瘀不存,則息肉可消或不發(fā)。明代李梴《醫(yī)學入門·癥瘕》:“善治癥瘕者,調(diào)其氣而破其血,消其食而豁其痰”、“壯人無積,虛者有之,先補虛,使氣血旺,則積消”,故治療先從條暢氣機、益氣活血入手,方選小柴胡湯、益氣養(yǎng)營湯加減。方中柴胡疏肝解郁;白芍斂陰養(yǎng)血柔肝;枳實、香附理氣解郁、泄熱破結,四藥相合以理氣和血;黃芩清泄邪熱;半夏和胃降逆,兩藥相合,辛開苦降,調(diào)少陽樞機,復脾胃氣機升降,八珍湯健脾和中,益氣活血,使氣血充盈而絡脈通利。如兼食積者加雞內(nèi)金、生麥芽、六神曲;寒重者可加炮附子、干姜、吳茱萸、肉豆蔻等;兼濕熱者加砂仁、佩蘭、黃連、黃芩、蒲公英等。

      3.2 溫補脾腎為主 張景岳云:“凡脾腎不足及虛弱失調(diào)之人,多有積聚之病,蓋脾虛則中焦不運,腎虛則下焦不化,正氣不行則邪滯得以居之?!蹦c息肉的病位在脾胃,但脾陽根于腎陽,脾之健運化生精微需借助腎陽的溫煦,且溫補脾腎,有助于痰濕之化,如王綸云“痰之本,水也,原于腎;痰之動,濕也,主于脾”。因此治療時扶正為主,多予以溫補脾腎之法,多選用理中丸合金匱腎氣丸加減,泄瀉者,加肉豆蔻、補骨脂;腹痛者,加吳茱萸、細辛、烏藥。

      3.3 化痰散結、活血化瘀為輔 目前國內(nèi)醫(yī)家多認為消化道腫瘤與痰瘀相關[9-10],《靈樞·刺節(jié)真邪》云:“有所結,氣歸之,衛(wèi)氣留之,不得復返,津液久留,合而為腸瘤?!北R氏等[11]對水、濕、痰、飲進行詳細闡述,認為痰分風痰、寒痰、熱痰( 或痰火)、濕痰、燥痰、郁痰、瘀痰、食痰、酒痰等。筆者認為腸息肉乃至早癌的發(fā)生發(fā)展多由于脾腎不足,津液代謝失常,痰飲水濕留滯于腸,并與寒、熱、瘀、食、瘀雜合而成,根據(jù)患者體質(zhì)不同,寒化熱化不同,可夾火夾瘀,可陽微痰濕化,或成毒。痰飲下走腸道,治療仍循“脾為生痰之源”之旨,方以六君子湯合五積散加減化裁,寒痰加細辛、芥子、干姜等溫化;熱痰加瓜蔞、貝母、竹茹等清化;若痰結包塊,加海蛤殼、瓦楞子、牡蠣等軟堅散結。

      陳無擇《三因極一病證方論·五積證治》:“宿血停凝,結為痞塊”,大腸息肉患者若伴有腹痛,晝輕夜重,以刺痛為主,唇舌色黯,舌有瘀點、瘀斑,舌下靜脈迂曲等表現(xiàn),可給以活血化瘀通絡之藥,方選桂枝茯苓丸合當歸芍藥散加減,血寒加川芎、莪術、姜黃等;血熱加丹參、赤芍、牡丹皮、郁金等;術后合并出血者,加用化瘀止血藥,如蒲黃炭、茜草炭、三七等,并常配合清熱藥,如黃芩、黃連。

      4 中西醫(yī)結合分期治療

      大腸息肉一般需要腸鏡檢查明確,據(jù)病理特點分為腺瘤性息肉、錯構瘤性息肉、炎性及增生性息肉,多為良性病變,但有一定的癌變幾率,特別是腺瘤樣息肉,需腸鏡下切除,對部分腺瘤合并早癌的患者,術后能夠達到根治的效果[12],但臨床及研究[13]均證實,多發(fā)性息肉及腺瘤內(nèi)鏡下切除后易復發(fā),中醫(yī)藥術后干預起到了很好的預防復發(fā)作用,且部分炎性及增生性息肉不需腸鏡下治療,通過服用中藥亦能消除息肉,筆者以健脾溫腎、行氣活血通絡、祛濕化痰散結立法,自擬平息方加減,扶正祛邪,治療及預防大腸息肉取得了很好的臨床療效。

      針對不同時期的大腸息肉患者,根據(jù)患者體質(zhì)情況,亦需采用不同的中醫(yī)治療干預。如息肉不需手術者,則以祛濕化痰、活血散結為主,溫補脾腎為輔,以促進炎癥及息肉消失;腸鏡術后1月內(nèi),則以益氣活血生肌扶正為主,清熱化濕為輔,以促進創(chuàng)面恢復,改善癥狀;良性病變術后1月則以扶正為主,調(diào)氣活血化濕為輔,改善腸道內(nèi)炎癥,預防息肉復發(fā);息肉部分癌變術后預防則需根據(jù)寒熱情況,酌情選擇溫陽或清熱的不同解毒之品,如清熱解毒用白花蛇舌草、半枝蓮、石見穿、白英、蛇莓、藤梨根等,祛寒解毒用急性子、淫羊藿、巴戟天、補骨脂等。

      5 注重飲食生活調(diào)養(yǎng),按時篩查,定期復查

      現(xiàn)代研究[14]認為,通過平衡飲食、改變生活方式,糾正不良的生活習慣是可以降低大腸腺瘤性息肉25%~35%的危險率,諸如蔬菜、干果、糙米、豆類是大腸息肉的保護性因素。肥胖、高攝入紅肉和低纖維和鈣的攝入量均是大腸息肉發(fā)生的獨立因素[15]。故建議患者進食富含維生素的食物或水果,勿進食過于辛辣、油膩、腌熏泡制食物,戒酒,每天適量的運動,有效的控制體重。

      因部分大腸息肉患者無臨床癥狀,目前國內(nèi)普遍認為45歲左右無臨床癥狀的亦需進行腸鏡篩查,做到早診早治,預防腸癌的發(fā)生[16]。腸息肉術后需要定期復查,根據(jù)息肉病理不同,一般3個月、6個月及1年復查不等。

      6 典型案例

      患者連某,男性,65歲。2019年8月10日初診。患者2年前因橫結腸、乙狀結腸腺瘤及直腸多發(fā)息肉在外院行腸鏡下手術,術后患者仍間斷大便不成形,日1~3次不等,偶有臍周隱痛,半月前來我院門診求治,收入住院復查腸鏡,住院期間復查腸鏡提示乙狀結腸腺瘤及直腸多發(fā)息肉,雖再次行腸鏡下手術治療,病理提示乙狀結腸管狀腺瘤。既往有脂肪肝病史,否認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病史,既往有飲酒史。術后3天就診癥見:大便偏稀溏,日2次,色黃,有少許粘液,無膿血,不能進食涼食,食后大便稀溏明顯,次數(shù)增多3~4次,并出現(xiàn)臍周間斷隱痛,可自緩,食欲可,進食后胃脘痞塞不適,偶有打嗝,自覺口干不欲飲,夜尿2~3次,睡眠時差,舌淡紅偏黯,舌下經(jīng)脈迂曲,苔黃厚膩,脈沉弦。中醫(yī)診斷:腹痛,辨證:脾虛氣滯,濕熱內(nèi)蘊,治法:健脾益氣,清熱利濕,行氣和胃止痛,方以枳實消痞丸加減:枳殼15 g,姜半夏15 g,陳皮10 g,茯神30 g,太子參30 g,炒白術30 g,炙甘草6 g,黃連6 g,蒲公英30 g,炒麥芽30 g,薏苡仁30 g,砂仁10 g,馬齒莧15 g,茜草炭15 g,木香10 g,白及10 g。12劑,水煎服,日1劑,早晚溫服。

      2019年8月24日二診,患者述進食后胃脹緩解,未打嗝,大便仍稀,日1次,色黃,無粘液膿血,腹痛偶發(fā),仍感口干,進食可,夜尿2次,睡眠差,舌淡紅偏黯,舌下靜脈迂曲,苔薄黃,脈沉弦。上方去蒲公英、馬齒莧、茜草炭、白及、枳殼,加肉豆蔻15 g、浙貝母15 g、牡蠣30 g、益智仁15 g、補骨脂15 g。12劑。

      2019年9月7日三診,患者述大便質(zhì)軟,色黃,日1次,進食可,無口干,睡眠可,夜尿2次,舌淡紅偏黯,苔薄白,脈沉弦。辨證為脾腎不足,痰瘀互結,自擬平息方加減:姜半夏10 g,茯神15 g,太子參30 g,炒白術30 g,炙甘草6 g,薏苡仁30 g,浙貝母15 g,牡蠣30 g,益智仁15 g,補骨脂15 g,白芥子10 g,吳茱萸6 g,干姜10 g,桂枝10 g,當歸10 g,赤芍10 g,牡丹皮10 g。12劑,患者服藥期間無臨床不適,后原方加減繼服30劑隨停藥。囑患者低脂易消化飲食,戒酒,勿進食辛辣煙熏燒烤等食物,注意運動,控制體重,停藥1年后于2020年10月17日再次復查腸鏡:未見異常,遂囑其3年后復查。

      按:患者腸息肉2次行腸鏡手術,反復發(fā)作,以泄瀉腹痛為主癥。脾虛濕停,故見大便稀溏;氣滯濕熱內(nèi)蘊,胃失和降,故見腹痛,食后胃痞,打嗝;腎虛失司,故見夜尿多;舌黯,舌下靜脈迂曲,故辨證為瘀血內(nèi)停;濕熱內(nèi)蘊,故見舌苔黃厚膩,故先給予枳實消痞丸加減,健脾和胃,清熱利濕,行氣消痞止痛,待癥狀緩解后換用理中丸、桂枝茯苓丸合四神丸加減,共奏溫補脾腎,化痰活血之效,而達到預防息肉復發(fā)的效果。

      7 小結

      大腸息肉如不需內(nèi)鏡手術,則需定期復查或中醫(yī)干預治療;如需或如能行腸鏡切除,建議內(nèi)鏡行下切除,術后給予中醫(yī)藥干預;無臨床癥狀時,多從腸瘤、積證辨病,從其發(fā)生、發(fā)展規(guī)律結合體質(zhì)、發(fā)病年齡、地域及時間綜合辨治以治本,如有腹瀉、腹痛、便秘、粘液血便等癥,多依癥狀辨病論治以治標,癥狀緩解后再治本,均能取得較好的臨床療效。治療用藥的同時,飲食調(diào)控也需注意,調(diào)體質(zhì)及腸道內(nèi)環(huán)境與飲食控制同等重要,并囑患者定期復查腸鏡,以免腸鏡漏診漏治及復發(fā)可能。

      猜你喜歡
      腸鏡大腸復查
      人到中年最好做一次腸鏡
      辛永寧:慢性乙肝患者隨訪復查的那些事兒
      肝博士(2022年3期)2022-06-30 02:48:24
      肺結節(jié)≠肺癌,發(fā)現(xiàn)肺結節(jié)如何復查?
      中老年保健(2021年9期)2021-08-24 03:50:14
      勘 誤
      大腸鏡檢陰性慢性腹瀉與末端回腸病變的關系分析與探討
      右美托咪啶復合小劑量氯胺酮用于腸鏡下治療的效果觀察
      首批7所陜西省普通高中示范學校迎接復查評估
      大口喝水促排便
      地佐辛復合丙泊酚在無痛腸鏡麻醉中的臨床研究
      腸鏡下鈦夾在治療消化道疾病中預防出血的臨床分析
      荃湾区| 讷河市| 遂川县| 铜陵市| 株洲市| 屏东县| 定安县| 师宗县| 镇原县| 黄平县| 当阳市| 广德县| 大渡口区| 天水市| 崇州市| 霍邱县| 夏邑县| 贵南县| 奉贤区| 阳江市| 马尔康县| 永丰县| 宁都县| 怀远县| 浑源县| 阜平县| 简阳市| 玛曲县| 荣成市| 诸暨市| 睢宁县| 泾阳县| 疏勒县| 类乌齐县| 康平县| 滦平县| 郑州市| 宿松县| 义马市| 西丰县| 南木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