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詞
近年來有一個網(wǎng)絡詞語:三觀黨。指的是一部分讀者或觀眾喜歡對文藝作品尤其是其中的人物, 只簡單粗暴地評價其“三觀正不正”。比如,《紅樓夢》中的晴雯“不守丫鬟的本分”,《家有兒女》中對后媽最初有所防備的小雪令人“討厭”,《情深深雨濛濛》里的何書桓是“渣男”,《亂世佳人》里的斯嘉麗“自私無恥”……
文藝作品的價值觀當然是可以討論的,但并不是要把復雜的世界扁平化,同時關閉自己的審美體驗,只以道德標準去評判一切——更何況,怎么斷定自己所持的道德標準就沒有問題呢?當一個人說晴雯“不守丫鬟的本分”時,他是不是把自己代入了一個刻薄的、愛訓斥奴才的主子身份?
好的文學作品往往都會寫出人性的復雜。文學審美不僅僅是美的陶冶,也包括對惡的審視。
以本期“整本書閱讀”《雷雨》中的蘩漪為例,如果站在道德評判的角度來看,她大概率要被罵作是“三觀不正”的“壞女人”。但是,站在文學審美的角度,她卻是曹禺認為的最“雷雨”的、最讓人憐憫的女人。試想,蘩漪真的能替自己決定是否嫁給周樸園嗎?周樸園對她的專制和控制,她可以反抗嗎?成為封建婚姻的犧牲品之后,她有辦法離開嗎?周圍有人能幫助她嗎?……在“監(jiān)獄似的周公館”里,蘩漪處于“母親不像母親,情婦不像情婦”的尷尬境地,這種困境不是她的“不道德”造成的,反而應該說,正是因為被困在無法逃離的牢籠中,她為了自救才選擇了一條“不道德”的路,甚至不惜毀滅自己的一切。因此,對于蘩漪這個人物,曹禺不是去批判她,而是給予了最大的同情。曹禺不但看到了她的“惡”,同時也看到了她的不幸,更看到了其“惡”背后的社會根源和心理因素,以及她值得贊美的熱情、強悍和決絕。
蘩漪的身上有著道德的“惡”,同時也有著極高的審美價值。如果我們在閱讀時只以簡單的理性判斷為核心,機械地評價“對錯”和“好壞”,而忽視人物的情感價值,就很容易給人物貼上單一的標簽,也體會不到作品展現(xiàn)的文學之美。
閱讀,需要一些共情能力,或者說,需要我們沉浸到作品中去理解人物、理解情感、理解故事、理解作者筆下的世界。如此,才可能真正獲得美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