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賽
我們?yōu)槭裁聪矚g小小的東西?
我記得小時候,凡是讀到有微縮世界的故事,總是很興奮,比如《拇指姑娘》《借東西的小人》《格列佛游記》《精靈鼠小弟》。拇指姑娘的玫瑰花瓣被子、阿麗埃蒂房間里掛著的維多利亞女王肖像郵票、精靈鼠小弟的模型跑車……我尤其向往愛麗絲的兔子洞,想遍嘗奇怪的藥水和蘑菇,一會兒變大,一會兒變?。幌胗醚蹨I哭出一個池塘,然后在里面游泳。
當(dāng)年有一部很轟動的電影叫《親愛的,我們把孩子變小了》,幾個孩子被發(fā)明家爸爸的縮小機變小了,經(jīng)歷了一番神奇的歷險,才從鄰居家的花園回到家中。我還記得有一幕場景,是四個小人騎著一只大螞蟻,晃晃悠悠走到一片汪洋大海,其實只是一個小水溝。
關(guān)于人對微縮世界的迷戀,有很多解釋。比如“微縮”是一種欲望,源自童年時期對“掌控世界”的強烈渴望。還記得你小時候玩過的那些玩具嗎?那些小小的布娃娃、玩具汽車、樂高積木……不要小看了那些玩具,它們不僅任由我們擺布,而且給予我們一種征服者的幻覺。相信我,長大以后,你很少會再享受到那種掌控世界的幻覺。
也有人認為,我們對微小事物的喜愛,是源自一種本能的保護欲。奧地利人種學(xué)者康拉德·洛倫茲(Konrad Lorenz)在20世紀40年代提出過“嬰兒圖式”的概念,大概意思是嬰兒的某些特征,比如大大的腦袋、小小的身體、大眼睛、圓潤柔軟等,會讓人覺得他們很可愛,忍不住想要愛護、照顧他們。這是一種進化的“陰謀”,以確保嬰兒能得到妥善的照顧而活下來。
也就是說,“可愛”不僅是可愛,更是繁衍、延續(xù)種族的手段之一。人類對于“嬰兒圖式”的反應(yīng)如此強烈,還會擴大到動物甚至物品身上。比如你看到小狗、小貓、小倉鼠,會忍不住想要愛護、照顧它們。而那些小小的家具或者建筑模型,看起來也格外可愛,是因為你知道它們很脆弱,一不小心就會損壞。
“微縮”還是一種獨特的視角。法國人類學(xué)家列維·斯特勞斯說,微縮物品能夠徹底顛覆我們認知事物的方式——我們無須再循序漸進地觀察,一點一點地了解全貌,而是一眼就能看遍事物的全局,明白其中的道理。也就是說,我們不再是“感知”世界,而是“理解”世界。
如果沒有模型,我們認識世界的過程將變得艱難。不僅科學(xué)家要利用模型理解世界,從天體運行的軌道、DNA的結(jié)構(gòu)到新冠肺炎的發(fā)展趨勢;藝術(shù)家也一樣,雕塑家、舞臺設(shè)計師、詩人都擅長見微知著,以小見大。事實上,列維·斯特勞斯認為,人類大部分藝術(shù)在本質(zhì)上都是微縮式的,甚至包括米開朗基羅的西斯廷教堂巨幅壁畫,因為它是關(guān)于時間的開始與終結(jié)。
十幾年前,我采訪一位研究數(shù)字技術(shù)的美國學(xué)者。當(dāng)時他預(yù)言說,隨著計算能力的增強和無所不在的連接,人類將用數(shù)據(jù)流和算法創(chuàng)造出一個真實世界的微縮模型,可以被理解、被操縱、被重新安排。它最大的價值是給我們一個“高處視角”,允許我們以前所未有的深度與細節(jié),觀察和跟蹤真實世界。
世界太大,而我們太小。從高處看世界,既能給我們一種上帝式的視角,但同時又讓我們充分意識到自身的渺小。今天,我們坐著飛機在天上飛來飛去,或者鼠標一點就可以遍覽天下大事,一切都被視為理所當(dāng)然,但那曾經(jīng)是一種很復(fù)雜的情緒。
(從容摘自微信公眾號“三聯(lián)生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