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海燕 李燕
與兒童忽視的其他方面不同,情感忽視不是父母做了什么,恰恰相反,是父母的“不作為”導致了兒童的感受長期地被忽視,最終兒童關閉自己的內心世界,進而可能導致憤怒、焦慮、抑郁等消極情緒,成年后也容易出現婚姻問題和人際關系適應不良等癥狀。
過分獨立的巖巖
◎ 7歲的巖巖,剛從老家轉學到新的學校,性格孤僻,成績優(yōu)異。但老師反映她課堂表現不活躍,人際交往能力差,常常表現出不符合其年齡的成熟。巖巖的父母早年忙于工作,將她送回老家由爺爺奶奶帶大,爺爺奶奶身體不好,巖巖從小就十分獨立,很早就學會了自己做飯,照顧老人。被父母接回身邊后,工作繁忙的父母對她的情感需求關心較少,看著她成績優(yōu)異就更不操心了。漸漸地,巖巖變得更加自我封閉了。
過分獨立是指兒童在成長過程中,由于某種原因沒有享受到童年的無憂無慮,就被迫學會提前長大,早早獨立,承擔了不屬于他那個年齡的負擔,表現得過分乖巧懂事,情感上卻日益封閉。
說不清的陽陽
◎ 6歲男孩陽陽,遇到事情說不清,會揪自己的臉和頭發(fā),生自己的氣。4歲時,這種表現特別明顯,很容易攻擊他人,小朋友都不敢跟他一起玩。陽陽平常由爺爺陪伴較多,爺爺脾氣比較暴躁,陽陽不聽話時總是用暴力解決。孤僻又專制的爺爺,很少表達自己的情感,對孩子的教育方式也是一味強壓,陽陽在家庭中感受不到不同的情感,造成了情感上的發(fā)育不良,更得不到小朋友的喜愛,不被外界所接納。
陽陽的情況屬于述情障礙,即一個人的情緒情感產生了障礙,但他無法辨認自己的情感,也無法辨認他人的情感。有述情障礙的兒童易怒,常常無理由發(fā)火。
以上兩種情況,是典型的情感忽視兒童可能出現的行為表現。此外,還有兩種行為在情感忽視兒童身上也較為常見。
不切實際的自我評價。指兒童無法客觀正確地評價自己。父母陪伴的缺失,以及沒有將兒童看作一個獨立、完整的個體,導致對兒童身上的優(yōu)點和弱勢關注較少,長此以往,兒童得不到恰當的反饋,不能在父母眼中看到全面的自己,無法形成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性發(fā)展不完整,會讓兒童無法明確自己喜歡什么、不喜歡什么、擅長什么,造成自卑、脆弱、自我貶低的性格特點。
缺乏自律。有些兒童表現散漫、懶惰、做事拖拖拉拉,這是缺乏自律的典型表現,究其原因是父母對兒童的管教過于放松了。有的父母認為兒童應該擁有一個“快樂”的童年,因此很少批評兒童,然而,“快樂”教育不等于放縱,父母如果從小沒有給兒童設制界限和制定規(guī)則,兒童是無法建立自己的自律體系的。
依戀理論向我們闡釋了父母的情感忽視是如何影響兒童發(fā)展的。依戀,即嬰兒尋求并企圖保持與另一個個體親密聯(lián)系的一種傾向,外在表現有嬰兒注視、探詢、追隨母親、抓握和依偎母親、傾聽母親說話、對母親微笑或哭泣等。英國精神病學家約翰·鮑爾比明確表示,依戀的生物功能在于保護幼小的后代,而心理功能在于提供某種安全感,有助于良好情感的建立。他指出:一些過早離開父母(自然也得不到父母情感滿足)的嬰兒,不能很好地與人相處,怕做游戲,怕冒險,怕探索,怕發(fā)現超過他身體之外的世界,乃至怕自己。
憂傷時容易被陌生人安慰、但母親的安慰更有效的行為表現被視作“安全型依戀”,形成這種依戀類型的兒童,能與養(yǎng)育者產生一種強烈的、持久的情感聯(lián)系。他們對問題表現出好奇和探索,會主動接近問題;遇到困難時較少有消極情緒的反應,既能夠向在場的成人請求幫助,又不太依賴成人。反之形成“不安全型依戀”的兒童自我調控能力與合作性較差,情緒不穩(wěn)定,面對困難有明顯的失望反應,堅持性差,容易放棄,必要時也極少求助于成人。而父母對兒童的情感忽視,是“不安全型依戀”產生的重要原因。
親子關系大于一切。情感連接不僅存在于母慈子孝中,還貫穿于父母管教孩子的過程中。真正的情感連接意味著“無論父母是否贊同孩子的行為,都要給予他們關注,傾聽他們的話,稱贊他們的決策能力,并能站在孩子的立場與他們溝通”。面對情感忽視的兒童,父母如何和孩子建立情感連接,做到真正關注和回應孩子的情感需求呢?
父母自我關懷,先好好愛自己。很多對兒童情感忽視的父母,自身成長于情感匱乏的原生家庭。童年經歷過情感忽視的成年人常常不知道自己的喜好是什么。在關注兒童的情感需求前,父母要先學會關愛自己,照顧好自己的需求。
高質量陪伴,挖掘努力和堅持的意義。當父母因為忙碌的工作陪伴不夠“量”時,可以提高陪伴的“質”, 在僅有的陪伴時間里開啟“存在模式”,全身心投入。最好的陪伴不是讓孩子與他人比較,而是給孩子選擇的權利,引導孩子找到自己的興趣與長處;幫助孩子找到自己愿意恒久堅持的事情,有清晰而堅定的目標,在某一個領域、某一件事情上,陪伴孩子挖掘出努力與堅持的意義、超越自己的快樂。
教會兒童識別及命名自己的感受。父母要教會孩子識別和命名自己的感覺,讓他們說出“你這樣做,讓我很難過”,“我不喜歡你破壞我的城堡,這是我剛剛搭建的”等。向別人傳遞出真實而準確的感受,能讓孩子掌控自己的內心感受。
借助情緒詞匯表,幫助孩子建立和豐富情緒詞匯,并提出以下六個問題幫助孩子理解自己的感受。包括:你現在有什么感覺?為什么會產生這樣的感覺?生活中發(fā)生了什么事情讓你感覺到生氣/難過/恐懼/無助?這種感覺有多久了?以前有發(fā)生過嗎?如果是,什么時候,什么情況下會有這樣感覺?
父母經常跟孩子做這樣的練習,有助于孩子準確識別與理解自己的情緒,探求情緒背后的原因,并嘗試著用情緒詞匯表達出來。
共情。讓孩子“感受到被感受”是共情的內涵。兒童天生有“接觸安慰”的需要,渴望與養(yǎng)育者有親密的身體接觸;神經科學也告訴我們,當常常被擁抱、撫摸、親吻時,兒童的大腦和身體會分泌多巴胺(讓人感覺幸福),而代表壓力激素的皮質醇會下降。
父母在與兒童溝通時的語調和姿勢也特別重要。孩子是高度敏感的,語氣里一絲絲責備和批評都會被他們覺察,父母做出的叉腰、用手指點、雙手環(huán)抱在胸前等姿勢都向孩子傳遞出威脅的氣息,孩子的情緒就無法平靜下來。因此父母要用平靜的語氣、低于孩子的視線,以及放松的身體狀態(tài)跟孩子溝通,向孩子表達“我和你在一起,我會一直陪伴你,給予你幫助,我會耐心聽你說,我愛你”。
情感忽視的兒童,經歷了太多的失望,他們的喜悅得不到分享,悲傷也得不到安慰。久而久之,他們認為自己的感覺是不重要的,自己是不值得被關注和愛的。因此,在孩子人生的重要時刻(重要轉折、重大危機等),父母最好不要缺席,對這些重要時刻的忽視,可能使孩子產生難以彌補的創(chuàng)傷。
視孩子為獨立的個體,恰當地回應孩子的情感需求。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立的思想,他的氣質、優(yōu)勢、興趣等都有強烈的個人色彩。孩子雖然弱小,但不是父母的私人財產。父母不能把不切實際的期望強加到孩子身上,在引導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觀察他的興趣,挖掘他的潛能,因勢利導。父母對孩子需求的敏感性與適宜的滿足,是幫助孩子構建對這個世界的安全感的重要來源。
運用“三件事計劃”,培養(yǎng)孩子的自律性。做事拖拉的孩子需要父母幫助他劃清界限,一個真正懂得愛孩子的父母絕不會放縱孩子的行為,而是給予孩子真正需要的東西,包括為孩子的行為設定清晰的界限和規(guī)范,和孩子一起規(guī)劃未來,以及如何達成目標。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寫下每天“不喜歡做但不得不做”的三件事以及“喜歡做但不能做”的三件事,然后陪孩子一起完成。通過“三件事計劃”的實施,幫助孩子建立“原來我可以管理好自己,原來我有能力做到”這樣的信念,從而建構自律體系。
(作者單位:申海燕,上海行健職業(yè)學院;李燕,上海學前教育學院)
責任編輯:谷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