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玉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 骨科,河南 鄭州 450000)
股骨粗隆間骨折是老年骨質疏松癥患者最為常見的并發(fā)癥,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1]。手術治療是股骨粗隆間骨折的主要治療方法,但患者恢復時間長,需要配合良好的護理管理[2]。追蹤護理模式是的一種新型護理模式,是指醫(yī)護人員通過追蹤的方法對患者建立長期疾病管理[3]。追蹤護理模式全程追蹤調查患者信息,能夠充分體現(xiàn)“以患者為中心”護理理念,在骨科術后護理中取得較為顯著的效果[4]。本研究探討追蹤護理模式在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中應用效果,為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的臨床護理提供理論依據(jù)。
選取2018年6月至2020年7月在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行切開復位鋼板內固定手術治療的108 例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護理方法分為試驗組(n=54) 和對照組(n=54)。試驗組男22 例,女32 例;年齡60 ~79 歲,平均(68.54±2.32) 歲;體重44 ~76 kg,平均(60.04±2.58) kg;合并骨質疏松癥41 例,糖尿病18 例,高血壓26 例。對照組男19 例,女35 例;年齡62 ~80 歲,平均(69.14±2.41) 歲;體重45 ~79 kg,平均(59.78±2.54) kg;合并骨質疏松癥39 例,糖尿病20 例,高血壓24 例。兩組性別、年齡、體重、合并基礎疾病類型一般臨床資料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獲得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納入標準:①經(jīng)X 線片檢查顯示為股骨粗隆間骨折;②≥60 歲;③骨折至入院時間<3 d;④符合手術指征;⑤手術由同一組醫(yī)生執(zhí)行;⑥無認知障礙,精神正常;⑦患者簽署該項研究的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合并凝血功能障礙、下肢靜脈血栓;②嚴重心、肺、肝、腎功能障礙;③合并惡性腫瘤;④全身性感染、免疫系統(tǒng)疾?。虎蓐惻f性、開放性骨折;⑥哺乳或妊娠期婦女。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術后,監(jiān)測患者生命體征,仔細觀察手術切口,預防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由責任護士對患者及其家屬進行健康知識教育,康復師進行康復指導。出院后,每周定期進電話隨訪,囑咐患者健康飲食,并且進行科學的康復訓練,如遇到問題及時與責任護士取得連系,由護士向主管醫(yī)生反饋。
試驗組給予追蹤護理:①成立追蹤護理小組:護理小組由1 名主治醫(yī)生、康復師、營養(yǎng)師和2 名護士組成。對小組成員進行為期2 周的培訓,考核通過方能參與后續(xù)研究。②制定營養(yǎng)目標:食用如奶制品、豆制品、蛋類等富含鈣、維生素D、蛋白質的食物,多飲水,避免飲用咖啡或茶水,忌食辛辣刺生冷激的食物,戒煙酒。③康復鍛煉:術后前3 周,協(xié)助患者進行股四頭肌訓練,家屬幫助患者進行足趾關節(jié)活動,防止水腫發(fā)生;術后第3 周開始,康復師指導患者進行骨折部位的上下關節(jié)活動,加強股四頭肌的訓練;術后第8 周開始,患者借助輔助設備開展行走鍛煉。④追蹤管理:住院期間,每日監(jiān)測生命體征,了解飲食及康復訓練情況。出院后,開展為期2 個月的電話隨訪,每周1 次,了解康復鍛煉的依從性。責任護士將患者信息記錄在案,每周上報至護理小組,護理小組再根據(jù)患者情況調整飲食和康復訓練的內容。
采用Harris 評分量表評估護理前及護理結束后兩組患者的髖關節(jié)功能,該量表滿分100 分,>90 分為優(yōu)良,80 ~89 分為較好,70 ~79 分為尚可,<70 分為差。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護理前及護理結束后兩組患者血清中白蛋白(ALB) 及血紅蛋白(Hb) 含量。比較兩組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85 ~100 分為非常滿意、65 ~84 分為滿意、<64 分為不滿意,護理滿意度=(非常滿意例數(shù)+ 滿意例數(shù))/ 總例數(shù)×100%。
采用SPSS 21.0 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定量資料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定性資料用率n(%) 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顯著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護理前,兩組Harris 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結束后,試驗組Harris 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護理結束后,兩組Harris 評分均高于護理前(P<0.05)。見表1。
表1 兩組護理前及護理后Harris評分比較(N=54,±s )
注:與同組護理前比較,①P <0.05。
組別 護理前 護理結束后試驗組 60.54±3.14 94.56±3.50①對照組 61.01±3.24 84.22±3.65①t 0.765 15.026 P>0.05 <0.001
護理前,兩組ALB、Hb 含量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結束后,試驗組ALB、Hb 均降高于對照組(P<0.05);護理結束后,兩組ALB、Hb 含量均高于護理前(P<0.05)。見表2。
表2 兩組護理前及護理結束后ALB、Hb含量比較(N=54,±s )單位:g·L-1
表2 兩組護理前及護理結束后ALB、Hb含量比較(N=54,±s )單位:g·L-1
注:與同組護理前比較,①P <0.05。
組別 ALB 護理前 Hb ALB 護 理結束后Hb試驗組 40.74±4.15 114.21±32.56 44.78±4.62① 135.16±24.96①對照組 40.25±3.95 112.68±30.25 42.58±4.22① 124.36±25.35①t 0.628 0.253 2.584 2.231 P>0.05 >0.05 <0.05 <0.05
對照組非常滿意17例,滿意25例,試驗組非常滿意34例,滿意16例,試驗組護理滿意度92.59%(50/54)高于對照組77.78%(42/54)(P<0.05)。
高齡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機體免疫水平低下,外展肌群肌力下降,髖關節(jié)周圍軟組織張力失衡,髖關節(jié)穩(wěn)定性差,術后切口感染、關節(jié)脫位、下肢靜脈血栓發(fā)生風險較高[5]。良好的護理有利于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術后康復[6]。
臨床上采用Harris 評分評估患者術后的髖關節(jié)功能,Harris 分值低,患者髖關節(jié)功能差,提示患者預后不良[7]。本研究分析追蹤護理模式在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中的應用效果,結果顯示護理結束后,試驗組Harris 評分高于對照組,表明追蹤護理能夠改善患者髖關節(jié)功能。追蹤護理為患者提供長期、專業(yè)的康復訓練指導,幫助患者解決康復訓練中遇到的問題,及時調整康復方案,患者能夠與責任護士隨時溝通,有助于患者髖關節(jié)功能恢復[8]。術后患者處于應激狀態(tài),蛋白質分解速度高于普通人群,機體表現(xiàn)為負氮平衡。ALB、Hb 是反應機體營養(yǎng)狀況的常見指標,與患者康復程度密切相關[9]。
本研究發(fā)現(xiàn)護理結束后,試驗組ALB、Hb 均高于對照組,表明追蹤護理能夠改善患者營養(yǎng)指標,與黃曉英[10]等研究結果一致。追蹤護理對患者進行有效的飲食管理,通過平衡膳食,改善患者營養(yǎng)狀況和相關指標[11]。本研究發(fā)現(xiàn)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分析原因可能是追蹤護理關注患者健康,對患者進行全程管理和監(jiān)督,更能夠取得患者的信賴,有利于改善醫(yī)患之間的關系。
綜上所述,追蹤護理模式能夠提高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髖關節(jié)功能與護理滿意度,改善患者營養(yǎng)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