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鑫
翻開部編版八年級上冊的語文書,讓人眼前一亮。第一單元“活動·探究”不同于以往教材中的“閱讀”單元,把實踐、探究作為學生的語文活動提到了重要的位置,這是部編版教材在教材編排上的一大革新。這一思路向廣大師生指明了今后語文教與學的方向,同時也給一線教師在教學上提出了新的要求。
“活動·探究”單元以活動任務為主,結合閱讀、寫作、口語等實踐活動,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在教學形式上也給予學生相對自由、主動的學習和實踐空間。
“活動·探究”單元中選取的文體是相同的,但是“同中存異”,在文體統(tǒng)一的基礎之上存在的多樣性。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新聞單元共有5 篇文章,其中有消息、通訊、特寫、新聞評論等不同的體例,內容既有我國解放戰(zhàn)爭時期的新聞報道,也有首屆國際諾貝爾獎的相關報道,時間跨度從近代到了現代,空間跨度從國內到國外,這樣的編排非常適合同學們進行群文閱讀。選取的多樣性,不僅可以擴大學生的閱讀范圍,擴展學生的知識內容,還能讓學生了解到不同國家的文學風格,拓展學生的閱讀視野。學生在進行文本的閱讀與理解時,可以進行比較閱讀,相對于獨立一篇文本的思考,對學生在語文知識方面的綜合運用靈活度和綜合度提出了特別高的要求。
由于是首次嘗試自主閱讀,所以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一篇課文為例借助教材提供的批注進行指導,通過一篇文章的指導讓學生掌握如何進行自主閱讀。也可以讓學生在閱讀完五則新聞后,進行梳理整合,可以通過比較選文之間的異同進行更好的文本解讀與閱讀策略的積累。相同文體的整合教學較之單篇課文的獨立教學,這樣的教學方式能使學生對“同類”文章的閱讀獲得更寬的閱讀視野,還能進一步豐富對這一類文體的認識,從而擴大自己的閱讀的范圍和深度。通過整體單元的學習,學生從文體相同但內容不同的選文里辨析文體特點,提取重要的語文知識,發(fā)展了學生的群文閱讀能力。
這一單元單元出現了“活動任務單”,明確指出了三項活動任務,“任務一——新聞閱讀”“任務二——新聞采訪”“任務三——新聞寫作”,三個任務要求明確,從閱讀到實踐再到寫作,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將學習目標貫穿在學生的聽說讀寫中,將學生作為學習活動的主體,將實踐活動作為學習任務落實的最終載體??偟膩碚f,學生在這一單元的學習中要突出“自主活動”二字。
那么教師在這一單元的教學中發(fā)揮什么作用呢? 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作用,引導、組織和評價。一是引導學生進行“新聞閱讀”,讓學生借助自讀提示掌握基本知識和相關文體的閱讀策略;二是組織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新聞采訪”活動,激發(fā)學生“新聞閱讀”過程中學生的所學所得是為了更好地完成“新聞采訪”的活動任務,而前兩個任務的訓練又是為了完成終極目標指向任務的“新聞寫作”。最后教師對學生的新聞采訪以及新聞寫作活動進行評價,對此次活動中的整體知識進行整合和總結。
這一單元的篇目設置不同于以往的閱讀課文,前面有新聞閱讀單元的導讀,課文中有旁批,包括對新聞的要素、結構、主題等的提示和注解,課后沒有“思考探究”和“積累拓展”。這些變化都在給教師一個信息,提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必追求一字一句地賞析鑒賞、不在段落層次結構上流連忘返,而是著眼于讓學生通過這些“助讀系統(tǒng)”進行探究式的閱讀實踐,形成一個整體的新聞知識體系,進而將眼光投入到現實生活中,關注身邊人身邊事,發(fā)現新聞線索,進行新聞采訪活動,最后借助已經掌握的新聞知識進行有針對性的新聞寫作。整個活動中,讓學生在探究中閱讀,在活動中探究,在探究中構建語文知識體系。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應該注意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探究相結合,這一單元的教學中居于主體地位的是學生,學生的活動形式也不再單一,在“閱讀任務中”,教師將閱讀策略提供給學生,學生根據旁批和注解進行自主閱讀,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而在“活動任務”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學生在小組范圍中既能夠完成自主學習的實踐,又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協(xié)作活動意識。在這一活動中,教師擔任“活動促進者”和“任務推動者”角色,可以通過對小組進行整體指導和評價以獲取教學效果的最大化。教師要注重在小組合作開始時,就需要建立一個相對公平良好的小組環(huán)境,在小組實踐活動中可以根據學生自身的優(yōu)勢和特長進行分工,也可以輪流給予學生擔任小組長的機會,這樣一來每位同學在小組的任務實踐中都有自己的角色。明確的分工,高效的合作才能保證每位同學發(fā)揮自己的能力。從擬定采訪提綱確定采訪問題,到采訪器材的準備,采訪對象的選定,學生都可以通過小組的配合共同完成,促進“新聞采訪”任務的順利開展。這些設計和編排符合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順應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