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悅
[摘 要]隨著大數據時代的來臨,互聯網以其信息廣、傳播快等優(yōu)勢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隨著云技術的發(fā)展,云服務在互聯網市場中占據著越來越重要的地位,特別是近年來企業(yè)廣泛使用云平臺,使云平臺在未來的發(fā)展和使用中極具潛力。但是,云平臺也會遭受網絡攻擊,出現信息泄密等問題?;诖?,文章主要分析了保護云平臺信息安全等方面的技術問題,重點介紹了云平臺的信息保護技術和相關信息保護機制,希望通過整合各種技術確保云平臺信息的安全。
[關鍵詞]云平臺;信息安全;保護技術;安全機制
0? ? ?引 言
在大數據背景下,云計算被廣泛應用到生活中的各個領域,許多終端用戶都利用云平臺服務模式傳遞和儲存信息。云平臺已經成為信息時代網絡平臺的一種發(fā)展趨勢,給人們提供了方便和快捷的生活方式。但是,任何一件事物都有利弊之分,云平臺也不例外,所以不能一概而論,只有充分認識到這些優(yōu)勢和劣勢之后,才能更好地運用云平臺。目前,云平臺信息安全是人們最關注的問題,云平臺結構相對復雜,控制面較廣,稍有疏忽勢必影響整個云平臺,所以優(yōu)化云平臺的整體保護技術是當前工作的重中之重。
1? ? ?云計算的基本特點
1.1? ?可靠性
云端采用多路供電,應用恒溫恒濕系統(tǒng),引入集群技術、容錯技術及負載均衡技術等,確保計算機持續(xù)可用。這樣由云端網絡終端組成的云計算系統(tǒng),具備極高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計算可用性高,這是普通計算機無法比擬的優(yōu)勢。
1.2? ?通用性
云計算并非是一種特定的程序,消費者不需要或很少需要云服務提供商的協助,就可以單方面按需要獲取云端的計算資源。在此基礎上,可以構建不同類型的應用程序,并支持其他應用方式。
1.3? ?廉價性
“云”具有特殊性,其構成節(jié)點非常廉價,消費者可以隨時隨地使用云終端設備接入網絡,并使用云端的計算資源,通過低廉的代價就可以享受“云”服務。
1.4? ?虛擬性
“云”支持用戶在任意位置使用終端獲得應用服務,所請求的資源來自“云”,但是并不是固定的實體。在“云平臺”運行過程中,使用者不用擔心應用的具體位置,更不用了解其他東西,具有虛擬性的特點。
1.5? ?拓展性
“云”的規(guī)模能夠幫助消費者快捷方便地獲取相關數據,也就是說,需要時能快速獲取資源,從而增強計算能力,不需要時則能迅速釋放資源,以減少資源的使用費用。在滿足不同用戶的需求的同時,還適用于各種應用。
2? ? ?傳統(tǒng)平臺和云平臺的對比
云計算與傳統(tǒng)平臺相比,傳統(tǒng)數據中心基本沒有實現虛擬化,而云平臺中的所有服務器存儲都經過虛擬化,使云計算的計算存儲水平及網絡資源的綜合程度、自動化管理程序、綠色節(jié)能程度等,都優(yōu)于傳統(tǒng)的平臺,并設有環(huán)境資源訪問控制機制,大大提高了安全性和穩(wěn)定性,實現了內部資源共享。云計算環(huán)境和區(qū)域邊界傳統(tǒng)平臺的共同點是都能確保外網間數據交換的安全性和穩(wěn)定性,兩者都設有邊界訪問控制機制,兩者的數據傳輸都具備安全性。但是,云平臺不但有監(jiān)視和記錄的服務器,還有其他設備,監(jiān)管范圍遠遠大于傳統(tǒng)的平臺。
3? ? ?云平臺信息安全面臨的威脅
在傳統(tǒng)網絡中存在數據泄露威脅,而在云計算環(huán)境中,也依然存在嚴重的數據泄露問題。云服務器上保存了大量客戶的隱私數據,在多租戶環(huán)境下,如果一個客戶應用存在漏洞,則可能導致其他客戶的數據泄露?;诜植际椒掌鞯脑破脚_允許多用戶從接入口獲取數據資源,并提供了可視化窗口,同時云平臺的用戶群非常廣泛,其中也摻雜一些破壞者,并且服務器分布范圍廣等,導致云平臺的監(jiān)管力度不足,給破壞者帶來了可乘之機。有些破壞者通過匿名的形式進入數據庫進行破壞操作,給監(jiān)控和追蹤造成一定的困難,加劇了云平臺信息安全的管理難度。
4? ? ?云平臺信息安全技術分類
4.1? ?防火墻技術
在云計算平臺搭建防火墻是保障內外網互聯的安全屏障,是網絡建設的重要內容。防火墻包括硬件設備和軟件設備兩大部分,通過測控、篩選、隔離訪問網站的記錄,確保數據傳輸的安全性。防火墻的隔離系統(tǒng)能夠有效避免威脅平臺的因素,并阻止不法分子訪問登錄。限制功能可以制約不同的消費者權限,登錄云平臺數據庫的用戶必須經過授權才能進入。云平臺的分析功能能夠自動對比病毒庫,有效防止病毒入侵平臺。
4.2? ?數據加密技術
目前,大數據具有經濟社會價值和科學研究意義,但在很多環(huán)節(jié),大數據安全問題日益突出,成為制約大數據應用發(fā)展的瓶頸。而數據加密技術可以對云平臺中存儲的數據進行有效加密,限制數據訪問者的權限,從而降低數據泄露的風險。加密技術大致分為對稱加密和非對稱加密兩種方式,通過這兩種方式可以保護數據在存儲和傳輸過程中的安全。另外,加密原理是將數據原文換算成加密密文,在應用過程中再進行數據轉換,依靠密鑰將密文轉換成明文。
4.3? ?入侵檢測技術與網絡監(jiān)控技術
入侵檢測技術是提供一種網絡入侵檢測方法及系統(tǒng),能夠檢測出未經授權的用戶,防止破壞者入侵平臺。這種方法能夠檢測出非法用戶,當發(fā)現非法地址平臺時,可以進行有效屏蔽。在檢測到異常的同時能夠及時處理,從而確保云平臺安全運轉。同時,可以利用監(jiān)控軟件和硬件進行實時監(jiān)控,側重于平臺的流量以及壓力等環(huán)節(jié),從而提高云平臺的安全系數,保證其正常運行。
4.4? ?安全審計技術
安全審計技術是對平臺的日常信息和活動記錄為重點檢測依據,對平臺的環(huán)境、事件、網址等進行實時監(jiān)控,并分析判斷平臺的安全性能,以有效阻止非法入侵行為,及時彌補系統(tǒng)存在的漏洞,有效提高云平臺的信息安全性。同時,安全審計能夠對平臺的抗風險能力進行自我評估審計,并對平臺運行的各項技術和保護措施及其檢測能力進行整體檢測,改變落后的技術,挖掘先進的數據技術和網絡安全審計技術,從而有效規(guī)避網絡攻擊問題,保證平臺平穩(wěn)運行。
5? ? ?云平臺信息安全整體保護措施
云平臺的信息安全系統(tǒng)可以進行數據安全審計、安全追溯,可以實時查看用戶的需求。想要加強云平臺的信息安全,一方面要做好實時監(jiān)測保護工作,另一方面要做好安全保護工作。其中,安全保護主要是以云平臺數據為依據對相關的數據進行存儲和加密,通過網狀的大量客戶端監(jiān)測網絡中軟件的異常行為,獲取互聯網中木馬惡意程序的最新信息,在服務端進行自動分析和處理,再把解決方案分發(fā)到客戶端,從而有效避免網絡攻擊和入侵行為。云計算數據的處理和存儲都在云平臺上進行,還涉及用戶隱私的內容,但在遠程計算存儲通信過程中有被故意或者非故意泄露的可能,所以相關企業(yè)必須采用加密技術和防火墻技術等進行實時監(jiān)控,通過各種監(jiān)測手段監(jiān)控平臺,能夠維護用戶的操作安全,防止出現黑客入侵行為,保障云平臺正常運行及信息安全。
5.1? ?建立信任機制
目前,隨著共享經濟市場的發(fā)展,用戶提升了對此類服務的信任程度,信任成為推動云平臺發(fā)展的主要原因。云計算離不開虛擬化、并行計算等核心技術。因此,相關企業(yè)要幫助用戶和各個環(huán)節(jié)的服務商建立信任關系,進而建立起可信的云,最終使用戶將自己的相關數據都托管在運營商處,這就是最基本的信任。另外,還要進一步細化計算步驟,以加強云平臺的信息管理,提高管理水平。
5.2? ?發(fā)展關鍵技術
相關企業(yè)要完善網絡信息安全機制,利用云計算平臺的高擴展性和靈活性,采用先進的監(jiān)控技術對云平臺進行有效防護。
5.3? ?加強監(jiān)督和管理
隨著云計算的發(fā)展,互聯網的功能越來越強大,用戶可以通過云計算在互聯網上處理龐大的數據,并獲取所需的信息。因此,相關企業(yè)必須加大監(jiān)管力度,建立健全應急機制,并提前制定相關對策,以及時有效地處理突發(fā)事件;同時,強化對日志的審查和管控,加大管理力度;在管理過程中,提高管理人員的管控能力和自身素質,充分調動他們的工作積極性,并優(yōu)化云計算應用程序,為用戶提供更優(yōu)質的互聯網服務。
6? ? ?結 語
云計算作為一種新型計算模式,信息安全是其至關重要的問題。另外,云計算具有可靠、通用、廉價、虛擬、拓展性強等特點,正在迅速普及和應用。云計算帶來的新興模式是繼互聯網之后軟件服務業(yè)的又一次變革,將對軟件服務業(yè)產生深遠影響,所以相關企業(yè)一定要做好網絡安全管理工作,為用戶提供更加優(yōu)質便捷的互聯網服務。
主要參考文獻
[1]范海健,陳夏裕,孫楊,等.智慧水務工控網絡信息安全方案的設計與研究[J].水利信息化,2020(3):20-24.
[2]鞏耀曉.廣電私有云計算平臺的安全防護體系建設[J].現代電視技術,2020(6):117-119.
[3]張?zhí)?智慧城市信息安全路徑探析:從頂層架構設計、分領域實施到保障機制及效益分析[J].特區(qū)經濟,2020(5):74-76.
[4]溫春東,劉云華,佟玉超.大數據系統(tǒng)的安全體系建設[J].信息通信,2020(1):181-182.
[5]陳陟.云平臺信息安全整體保護技術研究[J].中國新通信,2019(1):151.
[6]曾麗霞.云平臺信息安全整體保護技術分析[J].科技傳播,2017(6):84-85.
[7]吳文典.云平臺信息安全整體保護技術研究[J].信息安全與技術,2014(2):31-33.
[8]李程遠,范紅,李海濤,等.云平臺信息安全整體保護技術研究[J].信息安全與技術,2011(9):6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