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到了,健脾需要記住三點:行、化、醒。行則為不積食,消化順暢,講究氣行水行;化則為健脾和胃化濕;醒則是醒脾臟。那么,需要芳香辛味的食材來醒脾。有一種調(diào)料可以達到這三種功效,它就是豆蔻。今天推薦一道健脾補胃的佳肴。這道菜在春季食用,可以健脾、化濕氣、行氣、和胃,適合脾胃虛弱,容易出現(xiàn)食欲不振的人。
【食材】黏米粉、雞蛋、青筍、胡蘿卜、紅椒、豆蔻、鹽
【做法】
1.取一些黏米粉就是大米粉,加上養(yǎng)生粉(豆蔻),比例為大米粉:養(yǎng)生粉= 4︰1,將這兩種粉攪勻,放在一邊備用。
2.鍋中倒油,然后倒入雞蛋液,在鍋中烙蛋皮,蛋皮出鍋后,把蛋皮改刀成蛋絲。
3.和面,鍋中燒80℃水(水中起泡)燙面,上勁增加黏性。燙好后,用50℃的溫水澥勁增加彈性,再加入常溫水稀釋,最后狀態(tài)達到筷子提起后稍微下垂。
4.鍋中水燒開后,改成小火。拿筷子,擺成三角形的形狀,用筷子端挑起水面的面糊,放到水面上,打開筷子一滑,滑成菱角的形狀。
5.水菱角煮好后,撈出浸泡涼水,增加韌性。
6.切青筍絲、胡蘿卜絲、紅椒絲、蛋皮放入燒水的鍋中,放入一些鹽調(diào)味,加入水淀粉黏稠湯汁,最后下入水菱角到鍋中。
7.鍋中水再次燒開后,就可以出鍋了,一道美味的水菱角就完成了。
到了初春的季節(jié),食物需要應(yīng)時應(yīng)季應(yīng)景,芽苗菜是最應(yīng)時應(yīng)景的食材,因此初春養(yǎng)生,吃春芽。今天帶來一個發(fā)豆芽的“秘密武器”,即使難發(fā)的紅豆芽也不在話下。它就是油桶。油桶底部扎眼,把豆放入底部,加入水,將水漏出,放在適宜的地方就可以了。用豆芽做成的菜名為──春回大地,運用我們常見的食材做成可口美味的燒麥,里面的食材可以健脾胃、促進消化、潤腸通便、利尿消腫。
【食材】綠豆芽、紅豆芽、黑豆芽、餃子皮、蔥姜、肉餡、韭菜、料酒、醬油、老抽、鹽、白糖、白胡椒粉、米飯、香油、雞蛋
【做法】
1.首先把春韭菜切成豆芽那么大小,做好準(zhǔn)備。
2.鍋中倒點油,放入姜末、蔥末稍微煸炒下,放入肉餡,稍微完全變色,肥肉吐一點油就行,炒散后,先倒入不好熟的紅豆芽,煸炒一分鐘后放入綠豆芽,煸炒15秒左右,放入料酒、醬油、老抽、鹽、白糖、白胡椒粉,之后放入黑豆芽,最后放米飯。
3.將食材充分混合,用鏟子壓米飯,利用米飯黏性充分入味,然后加入少許香油,關(guān)火后放入雞蛋,最后加入韭菜,燒麥餡就做好了。
4.將三個餃子皮摞在一起,搟大一點,用搟面杖邊緣壓一邊,一邊壓一邊挪,搟成燒麥皮。
5.將做好的餡,放入燒麥皮中,用虎口一攏,讓上面餡露在外面,周圍折出褶,上面用手一包,包成福袋的樣子。
6.最后燒麥上鍋蒸,蒸好后就可以出鍋了。
俗話說,養(yǎng)腎祛百病。如何養(yǎng)呢?養(yǎng)腎講究一時、一菜、一酒。一時則為日落西,需要收斂,中醫(yī)講究時辰。一菜則是今天推薦的一道補腎元的菜肴,運用烏雞白鳳丸的方子來制作這道補食。一酒就是烏梅黃酒,里面有果香和酒香,可以去除烏雞的血水中腥臊氣味。這道菜可以涼血清肝、補氣養(yǎng)陰、補腎養(yǎng)血,適合心煩燥熱、氣虛易出汗的女性。藥補不如食補,我們可以把藥物中的藥材放到食物中,平時食用可以起到益氣養(yǎng)生的作用。
【食材】烏雞、鱉甲、西洋參、烏梅黃酒、平菇、香菇、山藥
【做法】
1.鍋中燒水,加入兩段蔥,三四片姜,將洗凈的烏雞放入鍋中,倒入烏梅黃酒用水焯制一下,去除腥臊氣味。
2.取出焯好的烏雞放入新的鍋中,放入配菜,平菇、香菇、山藥。烏雞和菌菇互增鮮香,烏雞和山藥復(fù)合口感,之后放入15克鱉甲和10克西洋參,一起燉煮雞湯,燉煮40分鐘。
3.經(jīng)過充分燉煮后,玉漿黃金雞就可以出鍋了,適合四五個人來補腎養(yǎng)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