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明海
幼時父母并不鼓勵我畫畫,他們只相信“唯有讀書高”的古訓(xùn),常掛在嘴邊的話是:“畫畫能當飯吃么?學畫是要花錢的!”記得一年春節(jié),我將壓歲錢全數(shù)變成了年畫和小人書,換來的是一頓暴打,又被提著耳朵找到那家店鋪,還掉圖書,要回壓歲錢。
初中時,一位美術(shù)老師看了我稚拙的畫,問我是否真的喜歡畫畫,我一本正經(jīng)地回答:“只要還有飯吃,我就會畫畫?!比胛楹螅筷牳阈卤枷朊?,有一條是:“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我工工整整在那空著的橫線上寫道:做藝術(shù)的信徒。
那時部隊駐地不在北京,每次有機會到北京出差,辦完公事后便一頭扎進書店,直待到?jīng)]有時間了才匆匆趕往車站,手上少不了拎著一袋沉甸甸的書,書袋的繩子經(jīng)常會勒得手指發(fā)紫。
在軍藝的一次水墨寫生課堂上,模特手持一把紙扇,幾乎所有同學畫完主體后都在紙扇上動腦筋,擅長于花鳥的在上面畫了梅花、荷花,擅長于書法的則題詩,如此等等,并在上面落款題識。我進行得稍慢,同時感到這樣對折扇的處理有失主次,便沒畫紙扇。這時袁武老師來了,有同學興致勃勃請他看畫,以為可博得幾句贊許,不料袁武老師說:“人是主體,折扇只是個裝飾品,你們怎么都把折扇畫得比人還具體?”有同學答:“畫完了,看時間還有,便把扇子畫得細了些?!痹涞溃骸坝肋h要把精力放在主要的地方,不該畫的地方,不論給多長時間都不能畫,要照你們這個樣子,給你們?nèi)鞎r間,你們連模特身上虱子的公和母都要畫出來了。”我心竊喜:這次總算沒畫。一會兒,袁老師轉(zhuǎn)過來說了一句,差點沒把人樂死:“你還沒來得及畫吧?!?/p>
我每次到袁武老師家中或他畫室去,他不是拿著小小的本子對著老太太(母親)畫速寫,就是在看書。什么書都看,繪畫的、理論的、文學的、攝影的,國內(nèi)的、國外的,書案上總有成堆的書,且經(jīng)常換。我每次去看他,都要擺弄翻看桌案上那些書,想從中嗅點兒什么氣息。
我曾孜孜于學習老師的畫風,一度為他的一根線、一塊墨色著迷,并吃驚而快樂地感受著他筆端流露出的智慧。數(shù)年過去,漸知自己不能這樣畫下去——該斷奶了。有的畫家早早便有了自家面目,我一方面報以羨慕,一方面報以懷疑。羨慕,是因為我做不到;懷疑,是因為我覺得這么早就劃了個圈呆在里面,以后可怎么吸收更多營養(yǎng)。吳昌碩當年曾有“卅年刪除雷同法”之說。風格的確立不是三五年的事,但如何走自己的路卻須認真思考,好在我終于邁著蹣跚的步子,開始上路了。
看了吳昌碩、齊白石等畫家的原作后,才知道什么叫大道至簡、大巧若拙。哦,原來是這樣!就這么直接、這么簡單,我竟感到自己有了一點兒長進。
學畫30余年,越來越發(fā)現(xiàn),繪畫并不是一蹴而就地瀟灑,更不是為了帥、為了表演。徐徐落筆,筆筆生發(fā),邊畫邊推敲,記錄畫者思想的流淌與凝聚。所畫的不只是畫,其實是畫者的想法。
我一直警惕著自己是否保守了,是否固守著自己已知的那點可憐的積累?我希望自己能拋開所有既有東西,全當是一片空白,從零開始,像嬰兒那樣用純潔的眼睛去審視這個世界,所以我嘗到了這樣做的甜頭。
每個人都是一本書,每個畫家都是一本值得細讀的書,像黃永玉、陳丹青等這樣的畫家,則是一本經(jīng)典,需要我一品再品,一讀再讀的書。
有人說陳丹青除了西藏組畫,這么多年再沒畫出什么來,倒退了。我看到的卻不只是一個油畫家,更看到了一個思想家,一個不是對油畫藝術(shù),也不只是繪畫藝術(shù),而是對整個民族的文化藝術(shù)有著灼熱的情感和良知的藝術(shù)家。我毫不掩飾對陳丹青的崇拜,雖然他可能永遠都不知道我的存在。
齊白石有方印文:愿為青藤門下狗。而我對黃永玉的崇拜亦復(fù)如是。他那句“能歷史地看待自己所遭受的挫折,是多少年以后的事了”使我受益無窮。以84歲高齡又能保持旺盛的創(chuàng)作熱情和達觀的心境,試觀今日畫壇,誰與匹敵?噫,我與一個大師活在同一個時代,呼吸著同樣的空氣。
我信奉齊白石老人的一句話:不教一日閑過。我天性愚鈍,悟性極差,別人能做到事半功倍,而我能事倍功半就很高興了,只要能達到目的,多付出些辛勞是不在乎的。
1971年出生,河南鄧州人。2000年畢業(yè)于解放軍藝術(shù)學院美術(shù)系,2015年碩士研究生畢業(yè)于解放軍藝術(shù)學院美術(shù)系,師從袁武、任惠中、史國良等先生,現(xiàn)供職于廊坊藝術(shù)研究所。中國美術(shù)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美術(shù)書法研究院創(chuàng)作員、陳鈺銘“水墨家園”工作室畫家。作品多次入選全國性美術(shù)展覽并獲獎。作品多次在《解放軍報》《解放軍畫報》《美術(shù)》《解放軍藝術(shù)學院學報》《戰(zhàn)士》《民兵生活》《美術(shù)報》等報刊發(fā)表,部分作品被國內(nèi)外博物館和個人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