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金玲
(吉林化工學院 外國語學院,吉林 吉林 132022)
“課程思政”作為思政教育的創(chuàng)新舉措,隨著社會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重視而在教育系統(tǒng)和教育教學改革中越來越凸顯其地位,課程思政指以構建全員、全程、全課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將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xié)同效應,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的一種綜合教育理念。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不同,旨在挖掘和發(fā)揮專業(yè)課、通識課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與功能,是依托、融于專業(yè)課、通識課而進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大學《基礎日語》課程的課程思政研究是在《基礎日語》課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將思政內(nèi)容與《基礎日語》專業(yè)課程內(nèi)容自然、有機融合,在向?qū)W生傳授知識的同時培育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德育觀和愛國情懷,進而使其成為有道德、有知識、有能力,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在大學日語的教學研究領域,近年來對課程思政研究呈現(xiàn)快速增長勢頭,一些學者和教師結合自身教學實踐,重點就課程思政的教師能力建設[1]、教學方案設計及實施策略[2-6]、教改研究[7-11]、話題導入及專業(yè)融合[12-14]等方面進行了討論。這表明,各高校已經(jīng)認識到日語專業(yè)各類課程進行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必要性,同時也認識到由于課程性質(zhì)、學生特點,大學初級階段專業(yè)必修課《基礎日語》課程在整個課程思政教學改革中的重要性,因此如何在前人教研的基礎上進行有機整合,取其精華,不斷探索,制定出更完整、有效的《基礎日語》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方案,便成了當務之急。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作為師德的典范,“至圣先師”孔子“有教無類”的理念澤被后世,而蘇格拉底式的“啟發(fā)式教學”更是大學日語教師應該活學活用的“法寶”,日語專業(yè)課教師在儀容、體態(tài)、用語、教案設計等方面應時刻自我警醒,慎之又慎。
要在加強自身日常思想政治學習尤其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基礎上,通過教師備課小組討論,調(diào)研其他院校的“他山之石”,合理地篩選教學材料,把“加強大學生職業(yè)道德與價值觀教育”作為《基礎日語》課程的基本教學目標,以良好的精神風貌,以“平視”而非“俯視”的態(tài)度,以大學生能夠接受的方式,結合大學生喜聞樂見的話題和在日常生活中的所思所想,找準專業(yè)課程中的“切入點”,巧妙而不露痕跡地傳遞抽象的思政理念和“正能量”。例如:通過對《新經(jīng)典日本語1》中14篇文章進行思政元素發(fā)掘,通過比較分析,最終確定在38個知識點處加入思政元素,并加入了《習近平談治國理政》1~3卷中日對照版的翻譯講解部分,整理了對應單元的語言思政補充材料,通過不斷完善《基礎日語》課程思政教材內(nèi)容,建立模塊化教學大綱,力求將課程思政效果最大化。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敏銳把握時代脈搏,不失時機地關懷學子,給青年人以溫暖和鼓舞,發(fā)揮其“昂揚向上、拼搏進取”的主觀能動性,避免僵化地、填鴨式地批判、說教或“形式主義”走過場,否則只會起到“反效果”。例如:在講授“就醫(yī)看病”的單元中,引入2020年國家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話題,頌揚中國共產(chǎn)黨“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偉大理念,引導大學生盡可能用日語簡要復述一些“90后”“00后”青年醫(yī)護人員舍生忘死、沖鋒在前的感人事跡,并以“今日中國之新青年”為話題,開展“奇葩說”式日語演講比賽,引導大學生更加關注國計民生,不斷增強政治立場,自覺抵制消極錯誤言論,實現(xiàn)習近平總書記在2019年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對新時代中國青年提出的“六點期望”即樹立遠大理想、熱愛偉大祖國、擔當時代責任、勇于砥礪奮斗、練就過硬本領、錘煉品德修為。
要使學生了解到,學習一門語言的意義,絕不僅僅是掌握一項交流工具,更是要通過了解異國文化,不斷增強對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擁有“家國情懷”和“世界眼光”。例如:在講授日本古典文化的單元中,通過話題發(fā)散和小組討論,切入“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日本古典文化的影響”的話題,使大學生思考中國的儒釋道哲學和優(yōu)秀文化對日本的深遠影響,思考并討論日本作為單一民族,在地緣劣勢中是如何積極學習、消化外來文化從而蓬勃發(fā)展的,進而引導大學生能夠客觀看待祖國傳統(tǒng)文化的優(yōu)勢和不足,激發(fā)大學生對中華文化起碼的“溫情”與尊重。在講授日本近現(xiàn)代文化的單元中,引導學生思考日本在近現(xiàn)代的“文化反哺”現(xiàn)象并列舉案例,使學生了解到不僅《共產(chǎn)黨宣言》的最早譯自日語,“干部”“革命”等很多當時“時髦”的詞語均來自日語,通過收集大學生對當代日本在政治、經(jīng)濟、社會和與中國關系方面的看法,了解到大學生能夠秉承“以史為鑒,面向未來”的理念,公正理性看待兩國人民交往的歷史和現(xiàn)狀,展現(xiàn)了加強國際合作交流、彼此取長補短的“大國風度”,并不失時機地將日本當代“亞文化”“二次元”文化中的不良傾向和“喪文化”現(xiàn)象以及“失去的二十年”中的真實案例作為反面教材,引導大學生克服歷史虛無主義,避免陷入“小富即安”“人生不值得”“享樂主義”等思潮的泥沼中,鼓勵大學生在未來的專業(yè)研究中努力做到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到火熱的生活中去錘煉,在實現(xiàn)2035遠景目標及“中國夢”的偉大征程中“演好”自身的角色,“書寫”精彩的人生故事,在實現(xiàn)人生價值的“征程”中,不斷增強“四個自信”,即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2020年疫情期間,線上教學模式全面登上了歷史舞臺。作為線下教學和自學活動的重要補充,教師可以通過線上教學更加靈活地開展多元化教學互動,也可以通過大數(shù)據(jù)功能及時開展課程思政效果評價。
通過成立由6名專業(yè)課教師、3名大一學生組成的《基礎日語》教學備課小組,定期召開線上教學經(jīng)驗分享討論大會,根據(jù)學生反饋、學生特點不斷鉆研、完善適合《基礎日語》課程“課程思政”的教學方法指定專門負責的教師指導學生參加與課程思政相關選題的外文演講、寫作、辯論形式的各類教學競賽活動,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定文化自信,進而提高外語水平,用日語講好“中國故事”。例如:教學小組通過“頭腦風暴”的方式確立了“視頻互動”教學選題,以對展現(xiàn)當今中國巨大成就的紀錄片《輝煌中國》在日本走紅為例,帶領大學生利用線上、線下兩個課堂對紀錄片的日語字幕進行討論,比較不同語境下常用詞在日文翻譯上的差別,引導學生盡量能夠用自己的語言對紀錄片的某些段落進行日語復述。作為對照,要求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欣賞日本NHK電視臺拍攝的《中國力量》紀錄片,并在課堂上進行聽力訓練,和學生們共同討論日本媒體在報道中國新聞事件中的不同視角,進而啟迪學生們在今后的對外交流中要學會講好中國自己的故事,站穩(wěn)文化傳播使者的基本立場。此外,還組織學生觀看《這就是中國》等思想政論節(jié)目,組織學生分組對不同的段落進行口譯“接力賽”,提高學生的翻譯水平。綜上,通過開展生動的視頻討論教學模式,不但可以鍛煉大學生的日語聽力和口語表達水平,還在潛移默化中增強了大學生的國家自豪感和文化使命感。
組織各班級學生代表成立考核評價小組,充分利用教學軟件的“在線評價反饋”功能,引導學生對教師的授課內(nèi)容、授課形式進行匿名評價和真實反饋,評價內(nèi)容既要包括專業(yè)知識又要包括職業(yè)道德評價,通過第一時間廣泛聽取學生意見,以評促改,不斷完善課程思政教學體系。例如:考核小組通過對開展“理性就業(yè)”話題思政教育的日語系某學年實驗班A與未開展該思政教育的實驗班B發(fā)放《大學生就業(yè)預期調(diào)查表》,了解到受到“理性就業(yè)”教育的大學生們更加務實和理性,不再盲目追求去“北上廣深”打拼(A班人數(shù)占比10%,B班人數(shù)占比50%),而是更愿意在考研深造(A班23%,B班20%)、支援家鄉(xiāng)建設(A班40%,B班20%)、扶貧支教(A班27%,B班10%)等領域發(fā)力。由此可見,在有效的思政教育的引導下,更多的學生愿意走出“安樂窩”,到祖國和家鄉(xiāng)最需要的地方去鍛煉發(fā)展、積累寶貴的人生經(jīng)驗。又如:通過對開展“日本大學生與社區(qū)服務”話題思政教育的日語系某學年實驗班A與未開展該思政教育的實驗班B的大學生入黨意愿、入黨積極分子人數(shù)和大學學生會競聘人數(shù)進行在線統(tǒng)計,了解到班級A的大學生入黨積極性和服務社會意愿較未開展該課程思政的班級B整體高出40%。由此可見,通過“比較文化”這種外國語教學的特色模式,可以激發(fā)出大學生居安思危、積極入黨、建功立業(yè)的熱情。
通過近年來的教學實踐探索,對比兩個實驗班得出的數(shù)據(jù)顯示,《基礎日語》課程教學中融入思政元素的班級學生明顯在文化自信、思辨能力、創(chuàng)新精神等方面優(yōu)于另一個班級。學生對于中日國際問題的看法,與入學初期盲目、沖動的狀況有了大的改觀,變得更趨于理性、客觀。國家情懷、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在大學日語課程思政教學的實踐過程中,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難點”和“痛點”。
教學資料的篩選往往是一個“披沙揀金”的過程,如何不生硬地引入思政話題,深入淺出的進行講解,需要對教學技巧進行艱苦的“打磨”“試錯”。同時,對大學生群體行為和心理的研究也是必不可少的前期工作,這些都給并不具備深厚哲學、政治、社會學、心理學素養(yǎng)的教師帶來了極大的挑戰(zhàn),因此,教師不但應持續(xù)加強自身的思政學習,提高道德修養(yǎng)和理論水平,還要有與學生“打成一片”的自覺性,正視自身的短板,不斷提升教學“內(nèi)功”。
由于大學生對一些突然引入的話題缺乏感性認識和共鳴,導致課堂可能出現(xiàn)尷尬“冷場”、學習和互動積極性不高的問題,此外,學生們普遍缺乏抽象概括能力,對一些抽象的表述也無法結合自身的人生經(jīng)驗展開討論。
因此,在開展《基礎日語》課程設計中,應在教學實踐的基礎上,不斷深化教學機制改革,向形成一套完整成熟、動態(tài)優(yōu)化的課程思政教學體系邁進。
1.堅持以問題為導向
這就要求思政課程建設要摒棄“一勞永逸”的幻想,以解決學生實際困難、提升教學效果、增強學生“獲得感”為皈依,進而帶領學生正確認識生活中的種種矛盾,揭示其特殊性和普遍性。例如:針對學生普遍感興趣的“華為被美國打壓事件”“青年人996超時加班”“價值多元化”“信仰危機”“日本模式在中國走不通”“中國正經(jīng)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個人主義泛濫與抑郁癥、自殺率的關系”“中國教育和社會問題的成因”“大學生如何面對逆境”“為什么票房榜top10中國產(chǎn)電影居多”“中日青年之當代社交禮儀”等話題,開展分組日文辯論賽和演講比賽,引導大學生了解到人生的意義在于奮斗,在于為他人服務,真正理解為什么只有中國共產(chǎn)黨才能救中國、才能建設和發(fā)展中國。
2.堅持以創(chuàng)新為引領
日語教學應打破“鐵板一塊”、死守課堂和書本的理念,讓學生“活起來”、讓語言“用起來”、讓反饋“多起來”。例如:為宣傳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倡導的“健康中國”發(fā)展戰(zhàn)略,組織日語系實驗班開展“健步走”定向運動競賽,為迎接2021年東京奧運會,組織觀看東京奧運宣傳片,開展日語體育知識競賽。通過反饋了解到大學生對于競賽形式的多樣化有各種意見,對于將體育競賽成績納入學生期末綜合成績的考核指標中多數(shù)持肯定意見。通過這種方式,了解到大學生關注身體素質(zhì)提升、遠離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為祖國健康工作40年的迫切愿望。
在“內(nèi)卷化”論調(diào)甚囂塵上的當代,被“資本化”、虛擬經(jīng)濟和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裹挾”的大學生群體,在本科階段正處在思維最為活躍也最為動蕩、最具青春朝氣也最易悲觀消沉、最樂于接受新生事物也最可能滑向逆反自閉、學習成長最為突飛猛進也最可能“一失足成千古恨”的關鍵時期,大學的持續(xù)擴招,使大學生的“天之驕子”標簽被“畢業(yè)即失業(yè)”的悲觀“預言”所取代,尤其是對一些身處三、四線城市的“二本”或“三本”大學生而言,確立人生目標,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決不能僅僅依賴“單打一”式的思想政治課或德育課來完成,也決不能僅僅通過輔導員的“苦口婆心”來引導,對于正在學習日語專業(yè)的大學生而言,充分發(fā)揮大學日語專業(yè)課在思想政治和德育方面的“潤物細無聲”作用,使大學生時刻牢記專業(yè)學習的“初心使命”,合理制定學習和生涯規(guī)劃,成為在學習期間有收獲、在專業(yè)方面有建樹、在社會活動中有擔當、將來對國家有用的“復合型”人才,理應是每位專業(yè)課教師不容推卸的責任。
“打鐵還需自身硬”,作為思想的傳播者、禮儀的示范者,日語專業(yè)教師自身要不斷加強思想政治理論學習,提升素養(yǎng),利用各種方式制定完善教學方案,突出現(xiàn)實問題導向,技巧性運用思政教育語言素材,以“體系化”思維開展日語思政教學建設,在專業(yè)課的“傳道、授業(yè)、解惑”過程中有規(guī)劃地、靈活地對大學生開展思政教育,化“難點”為“亮點”,以“自新”成“自信”,打造“活力課堂”“思想課堂”,為大學生“點燃一盞心燈”,照亮砥礪前行之路。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課程思政,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