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勇飛
【摘 要】 免疫一詞在中醫(yī)古籍文獻中早已有之,經(jīng)考據(jù)最早將“免疫”二字聯(lián)用作為一個詞匯之人為明代醫(yī)家馬蒔,在其著作《黃帝內經(jīng)素問注證發(fā)微》最先使用。《素問·刺法論篇》有一段文字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期間被反復引用,“五疫之至,皆相染易,無問大小,病狀相似”,這是對流行性傳染病的準確描述。現(xiàn)存最早的英漢醫(yī)學字典1858年出版的《A Medical Vocabulary in English and Chinese》中并未收錄immune和immunity,但將Pestilence譯為溫疫?!墩f文解字》對“疫”的解釋分別為“民皆疾也”“惡疾也”,故中醫(yī)學中“疫”的概念應是指廣泛流行的傳染病。《劍橋字典》將immunity注為a situation in which you are protected against disease or from legal action,意為保護你免于患病或法律訴訟的狀況。如對中醫(yī)“疫”的概念有正確的理解,就不應將immunity翻譯為“免疫”,譯為“免疾”或更準確。
【關鍵詞】 免疫;疫癘;《素問·刺法論篇》;病名考據(jù)
“免疫”一詞,中醫(yī)古籍文獻中早已有之,但該詞究竟在何時、由何人、在何處最先提出尚未見報道。筆者經(jīng)文獻查詢確認,最早將“免疫”二字聯(lián)用作為一個詞匯之人應為明代醫(yī)家馬蒔,他在出版于明萬歷十四年(公元1586)的著作《黃帝內經(jīng)素問注證發(fā)微》[1]最先使用。
1 《刺法論》與免疫一詞的由來
《刺法論》與《本病論》是《黃帝內經(jīng)素問》第七十二篇和第七十三篇,在唐·王冰次注《素問》時有目而無文,宋·劉溫舒將此二篇收錄在《素問入式運氣論奧》一書所附《黃帝內經(jīng)素問遺篇》中。
《刺法論》中有一段文字在新冠疫情期間被反復引用,“五疫之至,皆相染易,無問大小,病狀相似”,這是對流行性傳染病的準確描述,且此篇對疫病的發(fā)生、救治有非常詳盡的論述。
現(xiàn)錄《刺法論》相關原文如下:
黃帝曰:余聞五疫之至,皆相染易,無問大小,病狀相似,不施救療,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岐伯曰:不相染者,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避其毒氣。天牝從來,復得其往。……五氣護身之畢以想頭上,如北斗之煌煌,然后可入于疫室。
又一法于春分之日,日未出而吐之。
又一法于雨水日后三浴,以藥泄汗。
又一法小金丹方:辰砂二兩水磨,雄黃一兩,葉子雌黃一兩,紫金半兩,同入合中,外固,了地一尺,筑地實,不用爐,不須藥制,用火二十斤煅之也,七日終。候冷七日取,次日出合子埋藥地中。七日取出,順日研之。三日,煉白沙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日望東吸日華氣,一口冰水下一丸,和氣咽之,服十粒,無疫干也。
馬蒔注曰:天牝者,鼻也,毒氣從鼻而來,可嚏之從鼻而出。想五氣畢后,另各可行一法。其一法于春分日用遠志去心,以水煎之,日未出飲二盞而吐(原文無遠志去心,應為馬蒔發(fā)揮),吐之不疫。其一法雨水后三浴,以藥泄汗,可以免疫。其一法用辰砂、紫金、雌雄二黃,俱為末制,用如后法。
此處馬蒔首創(chuàng)的“免疫”一詞顯然是指免于疫毒之氣所侵。
2 如何理解中醫(yī)的疫毒之氣
《說文解字》對“疫”的解釋為“民皆疾也”,故中醫(yī)學中“疫”的概念應是指傳染病大流行。
《刺法論》提出了“五鬱、五疫、五癘”的概念,并對其與天地之氣變化規(guī)律的內在聯(lián)系進行了詳盡的論述,是研習疫病理論的重要典籍。
馬蒔在《刺法論》篇首的一段注解相當精辟,現(xiàn)引述如下:
馬蒔曰:按此與本病二篇,皆正本所遺,其本病論乃所以發(fā)明此篇內有折其郁氣、資其化源語,大義見六元正紀大論中,但彼引而不發(fā),至此二篇,始有下手處。惟升之不前,降之不入,故成五郁。惟不退位,故不遷正。司天不得遷正,則剛失守,而后三年成五疫。司地不得遷正,則柔失守,而后三年成五癘。后世不知司天在泉,天之右旋,地之左旋,及夫五郁者,以其不知此二篇升降之意也。不能治疫癘者,以其不知二篇退位遷正,剛柔失守之義也。
這里面有不少五運六氣學說的術語,本文不作詳述,但由此可知疫病與天體運行規(guī)律及其對氣候的影響是密不可分的,疫病的發(fā)生是可以準確預測和對治的。
《素問·氣交變大論篇》中黃帝與歧伯有如下一段對話。
黃帝問曰:五運更治,上應天期,陰陽往復,寒暑迎隨,真邪相薄,內外分離,六經(jīng)波蕩,五氣傾移,太過不及,專勝兼并,愿言其始,而有常名,可得聞乎?
歧伯稽首再拜對曰:昭乎哉問也!是明道也。
上經(jīng)曰: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此之謂也。
天體的運行規(guī)律是道的一部分,不明道理,無以為工。
3 西醫(yī)術語immune譯為免疫是否合理
現(xiàn)存最早的英漢醫(yī)學字典為英國傳教士BENJAMIN HOBSON所編著的《A Medical Vocabulary in English and Chinese》[2],于1858年在上海出版。該字典中并未收錄immune和immunity。但有與中文“疫”相對應的英文詞匯pestilence,被譯為“溫疫”。相關的詞匯還有contagieus、epidemic,這兩詞分別被譯為“傳染病證”“傳染時行之病”。
《劍橋字典》中,Pestilence的注解為any very serious infectious disease that spreads quickly and kills large numbers of people,可譯作“任何非常嚴重的傳染病,傳播迅速、造成大量人員死亡”。
如前所述,《說文解字》將“疫”定義為民皆疾也,其本意為可造成廣泛流行的傳染病,筆者認為將pestilence譯為“溫疫”是十分恰當?shù)摹?/p>
Immunity譯為免疫是否合理?權威英語字典《Cambridge Dictionary》中,immunity的注解為a situation in which you are protected against disease or from legal action,漢譯應為“保護你免于患病或法律訴訟的狀況”,此處的disease顯然并非特指傳染性疾病。
如對中醫(yī)“疫”的概念有正確的理解,就不應將immunity翻譯為“免疫”,譯為“免疾”或更準確。
在本文撰寫過程中,筆者意外發(fā)現(xiàn)免疫一詞早在1893年已出現(xiàn)在日本醫(yī)學雜志《順天堂醫(yī)學》中,用漢字“免疫”翻譯德語immunit?t,而在1900年出版的《獨羅英和醫(yī)學字彙》[3]中,immunit?t的英譯是immunity,可見西方醫(yī)學傳入日本時該國學者已使用漢語中的“免疫”一詞來翻譯immunity。這種譯法應是日本學者對中文中“疫”與“疾”差異沒有精確認知所造成的誤用。晚清民國初年,很多中國學生留學日本,可能是他們將這種譯法帶回了本國。事實上在《獨羅英和醫(yī)學字彙》中,編著者將immunity譯為“免感性”,可見該詞匯當時在日本也是有不同譯法的。
4 小 結
“免疫”一詞最早出現(xiàn)在明代醫(yī)家馬蒔于公元1586年出版的著作《黃帝內經(jīng)素問注證發(fā)微》中,其本意為免除疫毒之氣。《說文解字》對“疫”的定義為“民皆疾也”,故“疫”特指廣泛流行的傳染性疾病,與英文pestilence含義相近。西醫(yī)術語immunity的本義為預防和抵抗疾病的狀態(tài),并非特指免除傳染病的侵襲,譯為“免疫”并不準確,譯為“免疾”或更合理,將其譯為“免疫”可能是受到了日本學者的影響。
參考文獻
[1] 馬蒔.黃帝內經(jīng)素問注證發(fā)微[J].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8:664-688.
[2] BENJAMIN HOBSON.A medical vocabulary in English and Chinese[M].Shanghae:Shanghae mission pres,1858:35.
[3] 田中鍊太郎.獨羅英和醫(yī)學字彙[M].南江堂書店,1900:270.
收稿日期:2020-10-18;修回日期:20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