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萍在《哲學動態(tài)》2020年第9期撰文指出,中國馬克思主義實踐哲學研究在20世紀80年代的興起,標志著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發(fā)展進入一個新時期。以20世紀90年代中期為界,這一新時期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主要通過解讀《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的“實踐”概念,消除傳統(tǒng)哲學教科書體系的知識結構和理論框架的不利影響,實現(xiàn)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傳統(tǒng)的自我更新;第二階段主要通過中國現(xiàn)代性的研究,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確立和發(fā)展中可能出現(xiàn)的某些實踐層面的問題進行反思,建構以“危機/批判”為內在結構的中國特色的歷史理性思維方式。這一歷史理性思維方式既對我們思考中國在21世紀的發(fā)展有效,也對我們觀察當下這一危機四伏的世界有效。就此而言,中國現(xiàn)代性研究,是以一種新的研究方式揭示了馬克思主義實踐哲學與中國偉大實踐的緊密聯(lián)系,進而推進了中國實踐哲學的研究,彰顯了馬克思主義實踐哲學的當代價值。從對實踐唯物主義的研究到對現(xiàn)代性的反思,從解讀《手稿》到解讀《資本論》,中國馬克思主義實踐哲學研究經歷了一個從“主體性哲學的建構”到“中國文化深層理性結構的反思”過程。這個過程既是批判的,又是建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