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正如產品有價值一樣,新聞也有其價值。新聞價值是衡量事實能否成為新聞,新聞能否傳播出去的客觀標準。新聞產品包含新聞價值的元素越多,其價值就大。文章探討提升新聞價值的方法,希望能給剛入職的新聞工作者提供借鑒和思考,讓其少走彎路,直奔成功的大道。
關鍵詞:新聞價值;提升路徑;新聞
中圖分類號:G21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1)22-0157-03
筆者通過長期的新聞實踐和學習思考認為,構成新聞價值的元素有很多,提升新聞價值,可從“真”“新”“大”“活”“善”等元素入手,新聞工作者要提高新聞作品的含金量,創(chuàng)作出更多受眾歡迎的精品力作。
一、走好“真”字路,用“真材實料”體現新聞價值
這里的“真”有兩重含義,一是真實,二是符合客觀規(guī)律的認識。真實是新聞的生命,也是其價值依存的前提和基礎,失去了真實,新聞也就失去了價值。媒體最大的賣點是真實的新聞,因為沒有人愿意買假信息。受眾在付出寶貴的時間、精力甚至是財力獲取新聞時,想得到的就是真實的信息,而不是傳言、謊言、真假參半或者虛構的故事,他們旨在滿足自身對信息消費的需求。如果受眾閱讀的是假新聞,那么受眾原先進行的閱讀、關注、跟蹤、轉發(fā)、評論就會成為讓人指責的笑柄,受眾在上當受騙之余,會對記者、對媒體產生不信任的感覺,進而作出不關注甚至是批判等做法。
從受眾這個層面看,新聞價值是獲得與付出的比,獲得越多、付出越少,價值就越高。研究表明,受眾角度上的新聞價值等于媒體獲得受眾的注意力和信任的狀況與受眾使用媒介的便捷程度和價格水平的比[1]。
“真”的新聞方法論。
第一,新聞工作者在確定采訪之前,要考慮這一件事是否具有新聞價值,是否值得寫。成稿之后,要考慮這個新聞發(fā)出去能傳播多遠,能對受眾產生多大影響。如果刊發(fā)出去只是“水皮打一棍”,傳不遠也沒什么影響力,就要果斷停筆。
第二,為了確保新聞在真實方面的價值,媒體要加強對新聞工作者職業(yè)道德的教育,規(guī)范工作流程,加強監(jiān)管,嚴防其參與廣告,禁止有償新聞,加大對失實報道的追責問責力度,筑牢不能失實、不想失實、不敢失實的大堤,打造新聞真實、受眾信賴的品牌媒體。
第三,新聞工作者要切實提高自身的職業(yè)素養(yǎng),培養(yǎng)獨立思考精神、質疑意識和嚴謹作風,嚴禁新聞采寫編制過程中的任何夸張、虛構、信息滲水、情節(jié)造假、想當然行為,要善于利用工具書、電腦、電話、送審方式向專家、當事人、權威等請教,反復核對新聞事實,把每一條新聞都制作成內容真實、思想深邃、受眾歡迎的“鐵案”。
二、走好“新”字路,用“新鮮快速”體現新聞價值
“新”體現為新聞是對新近事實的報道。新聞姓新不姓舊,新聞的保鮮期極短,變腐極快,時效極強。在事實發(fā)生后就作出的報道叫新聞,以后采寫的就叫舊聞,失去了刊發(fā)的必要,發(fā)了也不會有人看,因為這類新聞已經失去了“新”的價值。新聞的功能在于解決受眾“不知道”的問題,人們知道了,新聞的作用也就消失了。這種“一次性消費”帶來了排他性,受眾看到第一條新聞后往往不會關注后續(xù)的相同報道。在晚報興盛時期,每到傍晚晚報都會進行大甩賣,因為第二天晚報的信息就失去了“新”的價值,就難以賣出去了。而在如今這個互聯網、全媒體時代,現代通信技術的進步讓全天候、跨空間的實時報道成了現實,媒體之間對重大新聞的報道更是爭分奪秒,它們比采訪速度、寫作速度、刊發(fā)速度,力爭發(fā)第一聲、見第一稿、賺第一桶金[2]。
“新”的新聞方法論。
第一,搶先。樹立“搶”的意識,把帶露珠、冒熱氣的新聞“鮮貨”搶到手,力爭在第一時間發(fā)出去。在事件發(fā)生時,新聞工作者如果恰巧在現場,可以先用手機拍片并發(fā)回編輯部,經過粗略加工后以簡短的信息發(fā)布事件大概,后續(xù)再跟上詳細報道。
第二,快速。要克服拖拉磨蹭的毛病,培養(yǎng)快速反應的作風,養(yǎng)成“倚馬可待”的能力,以“剛剛體”的形式報道剛剛發(fā)生的事實。像在各級兩會等重要場合,可以抓重點以滾動新聞的形式播發(fā)快訊。要培養(yǎng)專注意志,即便在嘈雜的環(huán)境中,也要能集中精力,迅速投入新聞的采寫制作。要養(yǎng)成打腹稿的習慣,在采訪中要構思立意,起草稿件,這樣可以免去許多再構思之功。在這一方面,蘇東坡深有體會,“作詩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難摹”,作詩就像救火或者抓小偷一樣要快,不然情景一過以后就很難描摹了。因此,新聞工作者要培養(yǎng)敏捷的身手、立說立行的作風。
第三,簡短。新聞要爭快搶先,自然要求篇幅要短。簡短,既是新聞時效性的要求,也是為了適應當下受眾快速瀏覽信息的特點,現代人很難耐著性子在長篇大論找新聞。對于報道中寫得不好的地方,要堅決刪除,不能以文害意,經過刪減的文章更簡短、更能突出主題。
三、走好“大”字路,用“大事要事”體現新聞價值
相對來說,新聞要多報道大事要事,不能陷于雞毛蒜皮的瑣碎事件中,這會讓人覺得報道無關輕重。這里的“大”,一是主題大,即宏大敘事,事關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二是影響大,大事牽扯的人數多、覆蓋地域廣、影響時間長、受人關注的程度高,傳播力、影響力、引導力也大,是新聞中的重頭戲。一般的小火災、交通事故中的普通剮蹭因頻繁發(fā)生,是沒有多大新聞價值的。但是像2001年的“9·11”事件,美國世貿大廈被撞后,這個能容納5萬人的美國地標性建筑被毀,造成2996人遇難,經濟損失達2000億美元,相當于美國當年生產總值的2%,這就是大事。作為對這次襲擊的回應,美國發(fā)動了入侵阿富汗的“反恐戰(zhàn)爭”,這一戰(zhàn)長達20年,可謂損失大、影響久,所以能成為當時世界共同關注的頭號新聞。三是人物名氣大。政要、明星、學者、科學家等等,他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容易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對社會產生很大的影響[3]。拜登、普京等一些國家政要,是世界新聞里出現的高頻詞,圍繞他們的新聞幾乎無時不在。在我國,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活動是人民日報、央視等主流媒體報道的重頭戲,地方領導也是地方黨媒報道的重點。
“大”的新聞方法論。
第一,新聞工作者一定要提高政治站位,“身在兵位,身為帥謀”,以位卑不敢忘憂國的胸襟舉起“為社會主義服務、為人民服務”大旗,把目光凝聚在國家和人民關注的大事要事上,把筆和鏡頭瞄向各級黨委和政府的中心工作上,用宏大敘事,積極參與“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的偉大實踐。要報道宏大的主題,但不一定非要從宏觀上入手,可以多從小切口入手表現大主題,這也叫作“大處著眼,小處著手”。例如,可從一個典型人物落筆,通過一個人物引出時代大背景,把其個人發(fā)展與國家前途、民族命運、人民幸福緊密結合起來,既寫其個人的事跡,也要寫時代大背景,用一滴水照見太陽光輝,用一個人反映時代精神。
第二,要學會寫典型環(huán)境中的典型人物。就新聞價值而言,一般來說,群體的新聞價值要高于個體。但要表現群體,必須找一個典型,把個體置于群體的大背景之下,寓個體于群體之中,通過個體表現群體,這能實現點與面的結合。
第三,主題立意要高,在題材選擇上視野要廣,要選那些規(guī)模大、涉及廣、影響深遠的大事要事,不能抓了芝麻,漏了西瓜。2020年,高密市融媒體中心一名年輕記者發(fā)現市場上苦菜每斤十幾元,就寫了一篇關于苦菜價貴的報道。而當年豬肉價格暴漲,從之前的10元不到一下暴漲到將近30元一斤,對于此,該記者反而未關注。如果該記者從增收致富這個角度寫農民挖苦菜一天能掙200多元,倒也無可厚非,但如果僅僅局限于苦菜價高這一事實,而不報道更為重要的豬肉價高的事實,那就是在新聞價值的判斷上失算,也有違于新聞常理。
四、走好“活”字路,用“生動有趣”體現新聞價值
為什么要重視新聞的“活”呢?因為很多時候,人們一打開電視、翻開報紙、瀏覽網媒,皆是僵硬死板的面孔、空洞的內容、乏味的語言,滿篇都是官話、空話、套話,報道口吻高傲,既見不到人,又看不到事,更缺乏引人入勝的情節(jié)以及沒有生動活潑的場景。這樣的報道不能引起人們的閱讀興趣,更不會讓人們?yōu)榇它c贊、轉發(fā)和評論。而成功的新聞傳播要使受眾一瞥就被黏住,讓其“一見鐘情”“一眼看懂”。
要做“活”,就要在提高新聞可讀性上下功夫。
第一,講好新聞故事,讓新聞見人見事。寫“活”新聞的一個重要技巧在于講好故事,以生動有趣的故事折射歷史,反映時代。紀念改革開放二十周年時,高密市舉行了一個征文活動,有的人從衣食住行等方面寫今昔變化,有的人從經濟社會宏觀層面寫重大成就。而筆者落筆于五叔家傳的“四件寶”留聲機、鐘山表、翻毛皮鞋、羊皮襖,寫了《五叔的“四件寶”》。這“四件寶”來歷曲折,有其各自的故事,在這里就不詳述。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娶媳婦要趕著生產隊的花棚大車去拉,而車把式要請個門面人來當。五叔因為有“四件寶”的行頭,又能說會道,自然是村里車把式的第一人選。寒冬臘月,五叔戴上鐘山表、穿上翻毛皮鞋、羊皮襖,趕著大車去接新媳婦,再帶上留聲機放著音樂,沿路引來了無數人的羨慕和贊許,一時風光無兩。誰家長輩過生日、小孩滿月,也會讓五叔帶上留聲機前去助興,五叔跟著吃香的喝辣的,成了全村人的“香餑餑”。但隨著改革開放,富民政策的到來,五叔曾經的寶物逐漸失去了光輝,被壓在箱底。“四件寶”的風光折射出當年生活的貧困,“四件寶”退出歷史舞臺也是新時代生活富裕的結果,這樣就將改革開放寫“活”了。
第二,事實要具體不要抽象。例如,你要寫一位女同志的漂亮,你說她“很漂亮”“非常漂亮”,這都是副詞和形容詞,太過于抽象,以至于人們想象不出來。要具體生動,就要多用名詞、動詞。例如,可以說“她長得像花一樣”,但這還不夠具體,還可以說“她長得像一朵牡丹花”,這樣一來雍容華貴立刻就現于紙上了。再比如電視鏡頭怎么表現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呢?要拍具體的場景,如廣場周邊的紅花綠草、晨練老人的白衫彩扇,以及廣場上的白鴿不懼生人,悠閑地在有人空地上覓食。這樣受眾能從場景中自然而然得出和諧的結論。再比如要寫一個城市的交通狀況,雖然可以用第一人稱描寫,但效果一般不好,這時不妨從一位出租車司機的視角出發(fā),這能讓描寫更生動直觀。
第三,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闡述深刻抽象的道理。人民日報記者詹國樞在報道規(guī)模經濟時,沒有就規(guī)模經濟這個概念作生硬的解釋,而是用了一個包餃子的比喻。包餃子,為什么要包那很多個而不包十個二十個?因為包多包少所費的時間成本差別不大,都要走相同的工序,何況包得越多,成本就越低。數量越大,成本就攤薄,這也就是發(fā)展規(guī)模經濟的原因。深奧的經濟學原理因一個比喻就變得淺顯易懂,這就是新聞要求的高境界。
第四,在新聞結構方面,要注意謀篇布局,注意抓新聞的戲劇性和沖突性。有一個被新聞界廣泛認可并使用的新聞結構叫華爾街日報體。一般情況下,開頭先描寫一個具體人物,再對事實進行解釋,對背景進行分析,最后顯示整體、點明主體、得出結論。這樣,一個抽象的金融理論就變成了一個金融故事,這使得新聞報道既有帶入感,又有說服力,更具可讀性。
五、走好“善”字路,用“收獲收益”體現新聞價值
傳播學認為,要通過新聞報道影響、指導受眾的思想、情感和行為,改變受眾的態(tài)度,最終把他們引到一定的目標上。這種有利于促進社會發(fā)展和進步的行為在美學上就叫“善”,社會對其的肯定評價也叫“善”。
新聞的“善”就在于發(fā)揮其基本功能,傳播信息、知識、思想,肩負起教化、娛樂、服務等職能。中國自古就有“文以載道”的傳統(tǒng),新聞首先要明確的是寫給誰看、為什么而寫,而這要求新聞工作者增強新聞寫作的針對性和服務性。
“善”的新聞方法論。
第一,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起到“武裝人、引導人、塑造人、鼓舞人”的作用。曝光性報道也要本著懲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針,從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入手,以滿足人民群眾對高質量發(fā)展的訴求,而不是簡單的丑化、詆毀,把人們引向混亂和仇恨。
第二,多為受眾辦實事、辦好事。新聞工作者要把群眾的利益放在最高位置,多為群眾解決“急難愁盼”問題。要深入群眾,貼近生活,把筆和鏡頭瞄向基層,多報道群眾喜聞樂見的新聞。各級媒體要多開辦“民生欄目”“我為群眾辦實事”等欄目,把人民至上的執(zhí)政理念滲透進新聞工作的全過程。
第三,樹立受眾至上的服務理念。受眾希望媒體能給予更多的指導,幫助他們進一步了解世界、作出決策。近年來,報紙、電視等媒體廣告業(yè)務大幅下降,但是廣播電臺卻做得風生水起,廣告業(yè)務不降反升,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在于其服務做得精準。廣播電臺瞄準汽車司機這個受眾群體,實時提供城市交通路況信息、輕松活潑的文娛節(jié)目,讓司機出行不再寂寞。有些新媒體提供有關火車、民航、天氣的信息;報紙刊登購房、裝修、買車、電腦、手機等的廣告,增設了衛(wèi)生健康、金融理財、體育資信、讀書等版塊;有的媒體依靠大數據和云計算,實施個性化、精準化的新聞推送,增強了受眾的黏性,這是新時期媒體努力的方向。
六、結語
文章對于新聞“真”“新”“大”“活”“善”路徑的探索,目的就在于以“真”求實、以“新”求鮮、以“大”求高、以“活”求趣、以“善”求用,全面提升新聞價值。當然,構成新聞價值的元素還有很多,如“深”“奇”“趣”“近”等,這需要新聞工作者在更長的實踐中不斷探索和完善。
參考文獻:
[1] 姚一鳴.融媒體時代報社記者提升采訪技巧的路徑探索[J].傳媒論壇,2018(3):1.
[2] 徐建.地方電視臺時政新聞報道的創(chuàng)新路徑探索[J].記者觀察,2020(4):1.
[3] 王勁秋.選準切入角度凸顯新聞價值:淺析優(yōu)秀新聞作品主題確定的核心路徑[J].傳媒觀察,2011(5):2.
作者簡介 郇存瑞,本科,主任記者,研究方向:報紙電視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