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娣
(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qū)任伯年小學,浙江 杭州 311241)
閱讀的終極目的是能理解吸收并表達出來。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是從語、句、段乃至于篇章,最終能完成整書閱讀。然而,以筆者多年高段年級語文教學經(jīng)驗看,即使是帶了高段年級,學生對于語句段的理解與運用尚且不能把握,何談對整本書的理解把握?
大多數(shù)學生的學習現(xiàn)狀是,對于一篇課文的學習,課堂上在老師的引領下,閱讀理解尚能有一定的方向,一旦獨立閱讀,無論是對文章內(nèi)容,對作者的表達意圖,還是作者的表達方法,大多沒有明確的思路。課堂教學有時間的限制,受教學內(nèi)容的限制,課堂不能給予學生充分閱讀思考的時間,絕大多數(shù)學生基本是被動地跟著課堂節(jié)奏進行學習。如果僅僅靠課堂學習,想要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不太現(xiàn)實。然而,踏實以課文為范本培養(yǎng)并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這是唯一的也是根本的途徑。筆者想到了利用課文學習的自學環(huán)節(jié),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只有課外自學時間,才能真正讓學生充分按照各自的學習狀況和學習能力去閱讀理解一篇文章,在此基礎上,逐步提高閱讀速度和閱讀理解力。
新課標對小學語文的閱讀要求是:能理解主要內(nèi)容,領會有一定內(nèi)涵的詞句,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并有自己的見解,能領悟作者的一些表達方法。而教師教學的目標是使學生能夠?qū)崿F(xiàn)自主閱讀。
以此為目標,筆者進行了“通過預習,提高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能力”的實踐,并初步形成了一套自學讀書筆記模式:字詞積累+主要內(nèi)容+句段賞析+我的感受,四個板塊。對于課文的自學采用“四步閱讀法”進行:第一步,初讀課文,在把課文讀正確的同時,關注并積累生字詞語,同時明確課文屬于什么題材。第二步,再讀課文,弄清記敘文的“六要素”,理解課文的組織方式,了解各段落間的關系。第三步,品讀深入,重點領悟。標注課文中反映人物性格特點的重要句段,進行賞析。第四步,感悟作者寫作意圖,設問答疑,拓展延伸。逐步解開在閱讀過程中的產(chǎn)生的疑問,進一步了解思想主旨。
這是由整體到局部再到整體的總分總式的閱讀模式,它教會學生由淺入深逐層深入地閱讀和理解課文,在自讀自悟的過程中,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形成一定的閱讀能力。而讀書筆記的使用,即是要求學生做到讀思結(jié)合,養(yǎng)成邊讀邊想邊記錄的良好習慣,促使學生習慣于讓自己的思考留痕。小學生在閱讀時往往是讀歸讀,想歸想,寫歸寫,讀書不動筆現(xiàn)象十分普遍,勤做筆記,甚至是習慣于在課文旁邊做批注,也是閱讀能力的一種體現(xiàn)。具體操作如下。
閱讀理解是建立在讀懂文章的基礎之上的。對于小學生來說,無論是低段還是高段,都存在著詞語積累和理解的問題。過好字詞關,積累并理解一定量的詞語,是提高閱讀水平的第一關。
以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為目的的預習,做自學讀書筆記時,我們對詞語積累的要求是:關注四字詞語和帶有生字的詞語,重點關注能反映人物性格特點的詞語。理解詞語,強調(diào)對詞語的理解不要脫離課文的語言環(huán)境。學生在預習時,對詞語的理解往往借助于工具書,此舉雖不失為好途徑,但往往只局限于字面意思。而詞語一旦組成句子,寫進文章,它的含義往往就發(fā)生了變化,變得多樣了、豐富了。所以,預習時,要提醒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來理解詞語,有意識地跟人物的性格特點相關聯(lián)。
以下是在這一預習要求引領下的,統(tǒng)編教材小學語文第十二冊第5課《魯濱遜漂流記》(節(jié)選)的讀書筆記中的字詞積累——
好詞積累:日晷 仆役 書籍 鐵锨 縈系 荒蕪 北緯
前所未有 荒無人煙 困難重重 不時之需 奄奄待斃
與世隔絕 重見天日 焉知非福 心平氣和
羅盤——測定方向的一種儀器。文中指魯濱遜航海旅行時的用品。
日晷——古代一種利用太陽投射的影子來測定時刻的裝置。文中指魯濱遜在船上找到的計時工具。
縈系——記掛,牽掛??M,團繞,纏繞。文中指有些想法一直魯濱遜腦海中盤旋。
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要提醒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首先,讀完一遍課文后,要大概明白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整體上對課文有一個初步的了解。統(tǒng)編教材小學高年級的課文大致分為:記敘文,說明文,非連續(xù)性文本和小古文這幾類,每類文本的側(cè)重點各不相同。
第一遍課文閱讀后學生應該清楚課文屬于哪一類文本,然后根據(jù)教師提供的格式嘗試把自己的理解寫下來。以記敘文為例,學生可以根據(jù)事情發(fā)展六要素為線索,用“誰+起因+經(jīng)過+結(jié)果”的句式,概括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有了一定的方法作為抓手,學生通過自學基本都能對課文內(nèi)容有所把握。
任何一篇課文都是有一定的自然段組成的,而自然段的組成又是以句為單位構(gòu)成的。精準地把握好句段的理解,是理解整篇文章的基礎。自學課文的時候,句段賞析,是相對比較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如何找到值得賞析的句段?筆者教給學生的方法是:
1)選擇帶有修辭手法的句子。這類句子在表達上往往能生動形象地描寫出敘述對象的某一特征。賞析時可以用如下句式進行賞析——句子運用了什么修辭,寫出了敘述對象的什么特點,起到了什么作用。
2)描寫人物言行細節(jié)的句子。這類句子通過人物的言語行動或心理活動等,反映出人物當時的某種情感,有助于學生理解人物個性。賞析時可以用以下句式——這是人物的什么描寫,寫了什么內(nèi)容,對情節(jié)的發(fā)展或者下文中人物的活動起到了什么作用。
3)對于整篇課文起到總起或總結(jié),或者起到承上啟下作用的段落。
4)在閱讀過程中最能吸引你的某個片段。以統(tǒng)編教材小學語文第十二冊第5課《魯濱遜漂流記》(節(jié)選)為例。小楊同學在教師的閱讀提示引導下,完成了以下句段賞析——
句子摘錄——我不稀罕它可以給我弄來什么東西,也不稀罕它同我作伴,我只需要它和我聊聊天,但它卻辦不到。
賞析:這是魯濱遜的心理活動。從這段話中我們可以讀出一個、寂寞的魯濱遜。他渴望有人可以和自己聊天說說話,可是事與愿違,他身邊只有不會說話的貓和狗?!安幌『薄薄爸恍枰薄暗边@三個詞通過對比,體現(xiàn)出了魯濱遜當時的凄涼與無奈。
作者的寫作都有其目的,相同的文本所要表達的情感有其共同的規(guī)律。例如:
寫人的文章,作者往往是借助于一定的事例,重點是為突出人物的性格和品質(zhì)。在自學時,要提醒學生,課文主要寫了主人公的什么品質(zhì)?
寫景的文章,看似描寫景色,其實作者往往是借寫景表達一種喜愛贊美之情。
狀物的文章,如果描寫的是實物,那么作者意在突出這種實物的喜愛之情;但更多時候,作者是借物喻人,就需要關注結(jié)尾,看看是象征哪一類人。
還是以統(tǒng)編教材十二冊第5課《魯濱遜漂流記》(節(jié)選)為例,學生通過自學,對課文內(nèi)容和人物有了如下理解——
魯濱遜流落荒島,克服了吃食住宿問題。他的心態(tài)從崩潰到沮喪再到接受現(xiàn)狀。我們可以看到他開始慢慢適應環(huán)境,同時努力調(diào)整自己的心態(tài),心情開始變得舒暢。從“好處”和“壞處”的對比表中,我發(fā)現(xiàn)魯濱遜是一個樂觀開朗、積極向上的人。面對困難他能理智分析,勇敢面對。他對生活有計劃,能用自己的智慧創(chuàng)造出所需的生活用品。
經(jīng)過一個學期十幾篇課文的自主學習,慢慢形成習慣,學生就能快速地抓住文章的內(nèi)容和所要表達中心思想了,學生的閱讀能力有了較快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