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檐長掃凈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
桑條索漠楝花繁,風斂余香暗度垣。
黃鳥數(shù)聲殘午夢,尚疑身屬半山園。
(《臨川文集》卷二九)
題中“湖陰先生”,本名楊德逢,是王安石晚年居金陵紫金山“半山園”時的鄰人兼友人。據(jù)李壁《王荊文公詩箋注》的解釋,王安石居處,距城七里,距紫金山亦七里,路程恰為由城人山的一半,故以“半山老人”為號,園亦以此得名。楊德逢則是紫金山的一位隱士。從王安石詩集中關于楊德逢的十來首詩看,二人似極相知,且往來亦頗密切。此二詩,就是王安石去楊德逢那里晤聚,并于午睡醒后題于楊家墻壁上的。
此二詩甚有意思。其一,借寫楊德逢之庭園,而贊美楊德逢其人。首句美其簡樸、清靜;次句美其情趣不俗;后二句則以“一水”“兩山”的暗解人意,又是“護田”又是“送青”,來美楊德逢之品性高潔。此二句,歷來為人們所稱道。有說“護田”一詞出自《漢書·西域傳序》,“排闥”一詞則出自《漢書·樊噲傳》,此可謂“以史對史,以漢人語對漢人語”,可以看出王安石詩的“用事高妙”。不過,有人則認為這些解釋都是附會。也有人說,“一水”兩句本自五代沈彬“地隈一水巡城轉,天約群山附郭來”,又本自許渾“山形朝闕去,河勢抱關來”之句。還有人認為這只是句法偶同罷了,未必有意效法??傊瑺幾h愈多,愈可說明人們對此二句之喜愛。
其實,作為普通讀者,縱拋開這些所謂的“用事”,只照字面意思去直接理解,也很容易,也能體會到那“一水”之柔,“兩山”之親切;也能體會到王安石的真實用意??上У氖?,很多人只顧著這一首以及這兩句的好,而忽略了第二首的妙處。
第二首詩,可謂視覺、嗅覺、聽覺、意覺的大合奏,那桑條、那楝花、那風中的暗香、那睡意朦朧間的鳥鳴,皆是為末尾“尚疑身屬半山園”一語而設?!吧幸伞保瑢嵎且?,而是情感上的認定。既認定這午睡之地與自己的半山園一樣,便可見此地之山水、之草木、之氣息、之氛圍,詩人是多么熟悉且喜歡,由此亦可見此地之主人與半山園之主人也是有著同樣意趣與心境的人。那么,如上諸多對楊德逢的美譽,便不只是對楊德逢—人的了。寫山水,是為寫人;言他,是為言己,這大概才是王安石此二詩的主旨。所以說,此二詩既是組詩,就必得連讀,方能體察其妙。
位于江西撫州的王安石紀念館,是為了紀念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王安石而建。
王安石有《漁家傲》云:“平岸小橋千嶂抱,柔藍一水縈花草。茅屋數(shù)間窗窈窕。塵不到,時時自有春風掃。 午枕覺來聞語鳥,欹眠似聽朝雞早。忽憶故人今總老。貪夢好,茫然忘了邯鄲道。”此乃自述起居好惡的一首詞,亦是罷相后居半山園時所作,就中景況與意味,與上二詩所寫如出一轍??梢姡醢彩c楊德逢果真是脾性相投的鄰友。王安石另有一首《過楊德逢莊》云:“攜僧出西路,日晏昧所投。循河望積谷,一飽覺易謀。稚子舉桉出,咄嗟見盤羞。飯新杭有香,煮菜旨且柔。暮從秀巖歸,秣蹇得少留。捧腹笑相語,果然無所求。”他說某次與一僧人四處游逛,肚子餓了沒處找吃的,想起去楊德逢家里討飯吃,一桌子飯菜瞬間吃光,拍拍屁股就走了。結合此詩讀以上二詩,似更見出王安石與楊德逢的交好與不見外。能有這樣一位鄰友伴他度過改革失敗且又失一子的晚年生活,對于王安石,對于喜歡王安石的讀者,都是一種安慰。(楊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