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天存
摘? ? 要:從公眾關注的熱點個案審判實踐入手,總結熱點個案的辦理成功經驗和辦理失敗教訓,分析公眾代入熱點案件的角色情結及對熱點案件裁判結果的預期與反應,指出審理熱點個案應該跳出個案思維及熱點案件裁判吸納公眾訴求的必要性,確保裁判結果為公眾廣泛接受。同時,要在審理中利用案件受關注的特點借力發(fā)力,將公眾零散的、樸素的公共理性上升為個案規(guī)則,提煉出鮮明的價值導向,繼而引導更多公眾遵從個案裁判確定的行為準則,在眾聲喧嘩中弘揚主流價值觀,以公正裁判樹立行為規(guī)則,引領社會新風尚。
關鍵詞:公眾訴求;公共理性; 熱點案件; 主流價值觀;司法治理
中圖分類號:D926.2?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文章編號:2095-7394(2021)01-0060-08
“司法案例是微縮的法治,案例是看得見的法典,是摸得著的規(guī)則?!盵1]司法裁判的作用不僅是定分止爭,還兼具確立規(guī)則、規(guī)范人們言行的作用。熱點案件由于廣受關注,公眾普遍成了“當事人”,裁判極易引起公眾評頭論足,對法院司法公信力的影響大大超過普通案件。能否在熱點案件審理和裁判中嵌入公共理性成分,回應社會關切,對司法權威的影響巨大。
為什么要在熱點案件中嵌入公共理性?如何在熱點案件中嵌入公共理性?如何通過熱點案件辦理指引人們行為?本文帶著這三個問題,在對熱點個案正反審判實踐分析的基礎上,提出“吸納理性—提煉規(guī)則—形成準則—引導遵從”的熱點案件審理模式,闡述熱點個案審理應當如何回應民意,并通過個案確立的規(guī)則指引人們行為,最終實現(xiàn)司法治理功能。
一、正反鏡鑒:依法裁判與考量民意的抉擇之平衡
正如馬克思所說:“法官是法律世界的國王,除了法律就沒有別的上司?!狈ü僭趯徖戆讣袘斠苑勺鳛槲ㄒ灰罁?,但這里的法律并不是僵化的法條。
法律是價值選擇的理性化和制度化安排,人類交往的理性化程度隨著社會發(fā)展而不斷提高。[2]立法不可能包羅萬象,再理性的法律也會滯后于社會發(fā)展,立法的這一缺陷只能通過司法來彌補,這在熱點案件審理中顯得尤為迫切。
隨著互聯(lián)網和自媒體的發(fā)展和民間“草根力量”權利意識的興起與增強,公眾評論熱點司法個案已成常態(tài)。人民法院審理熱點案件時,面對代表公眾意愿的“民意洪流”應如何應對?在依法裁判與考量民意間如何抉擇以達平衡?筆者選取正反兩方面的典型案例,分別進行解讀評析。
(一)正面案例解讀
1.“孫偉銘案”
2008年,孫偉銘未經駕駛培訓,醉酒無證駕車發(fā)生追尾并逃逸,以70 km/h的超限車速越過道路中心黃色雙實線,造成4死1傷的嚴重事故。如果按照交通肇事罪處理,最多只能判處7年有期徒刑,處罰明顯偏輕。[3]大多數(shù)網民也一邊倒地要求重判。法院跳出交通肇事罪的常規(guī)思維,認定孫偉銘構成量刑更重的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經過二審,判處其無期徒刑。該案體現(xiàn)了既依法裁判又靈活司法,既尊重民意又不屈從民意的理性選擇。從社會效果看,該案促進了全社會良好駕車習慣和風氣的養(yǎng)成,很好地引導了公眾對公序良俗的遵守。
2.“跳軌被軋死案”
2017年,楊某持票乘坐列車到達南京南站后,在不持當日當次車票的情況下躍下站臺并橫向穿越鐵軌,被行駛中的列車拖拽擠壓致死。死者父母起訴,要求鐵路部門承擔八成賠償責任,但法院以車站已盡到安全保障與警示義務的理由,判決駁回兩原告訴訟請求。面對“死者為大”“多少給點人道性賠償”的人情世故與社會規(guī)則的沖突,法院并沒有屈從民意,而是將事故責任完全歸咎于楊某漠視規(guī)則,擅闖危險區(qū)域。這一看似沒有“人情味”的判決贏得了社會的理解和尊重,對于引導公眾遵守規(guī)則,依規(guī)行事具有積極意義。
(二)反面案例解讀
1.“許霆案”
2006年某日,許霆到某銀行ATM取款機提款1 000元,發(fā)現(xiàn)銀行卡賬里只被扣了1元,遂連續(xù)取款5.4萬元。當日晚,許霆與同伴郭某再次到該取款機分別取款12.1萬和1.8萬元后潛逃。一審法院以盜竊罪判處許霆無期徒刑。這一判決挑戰(zhàn)了公眾的道德底線,引發(fā)公眾的廣泛質疑。對照刑法條文,一審判決并無問題。但正所謂“社會事務,變化萬端,法律之規(guī)定,自難概括無遺?!盵4]判決之所以引發(fā)爭議,就在于法官死搬法條,忽略了銀行對ATM機出現(xiàn)故障這一過錯的考量,判決結果與法律基本原則和公眾感受產生強烈反差。該案最終被重審改判為有期徒刑5年。
該案一審的教訓是,法官依法裁判的同時,還應該考慮公眾的道德直覺,考慮裁判結果的可接受性。對于現(xiàn)有的法律條款不能夠適用社會發(fā)展的新現(xiàn)象時就不能機械地適用法律,而應當站在公共理性的角度審視違法行為,并在法律的框架內尋找彌補的辦法。
2.“彭宇案”
2006年某日,徐女士在南京某公交站跑向公交車時與彭宇相撞。彭宇將徐女士扶起,與聞訊趕到的徐女士家人一起將其送往醫(yī)院,并代付200元醫(yī)藥費。后徐女士指認撞人者就是彭宇,并起訴索賠13萬余元,彭宇否認撞人一事。該案關鍵事實是“二人是否相撞”,但因警方丟失了事發(fā)時對雙方的詢問筆錄,使該事實缺乏原始證據支撐。一審法院按照公平原則判令彭宇補償徐女士損失40%即45 876.6元。后雙方在二審達成和解,并以撤回上訴結案。結案后,彭宇承認撞到了徐女士。
一審判決基于法官私人理性對雙方相撞事實作了主觀推理,分析偏離了主流價值觀,受到輿論質疑,媒體逐漸形成“彭宇是做好事被誣陷”的一邊倒認識。該案在審理期間就出現(xiàn)了偏離事實真相的報道,但法官沒有進行正確引導。當形成輿論熱點后,法院又沒有及時公開信息,使得相關報道逐步偏離事實真相,最終形成判決結果與公眾認知的巨大反差。
司法實現(xiàn)推動人類理性文明的作用,就是順應社會的發(fā)展和公眾價值觀養(yǎng)成的需求,不斷通過在裁判中吸納民意的方法達成與公眾理性的共識,以彌補立法的理性不足,并獲得公眾的認可和遵從。上述正反兩個方面的案例表明,熱點案件裁判中能否充分考量并甄別民意,能否在裁判中融入社會公共理性,在依法裁判與考量民意之間作出正確選擇,是案件能否得到公眾認可的決定性因素。
二、場域厘清:熱點案件審理中考量公眾感受的心理溯源
在傳統(tǒng)媒體時代,個案信息相對封閉,法官只需專注于案件當事人對判決的公正感受。而在微傳播時代,熱點案件常態(tài)化地拓展了公眾參與司法的途徑,改變了原本相對封閉的司法生態(tài)。公眾對個案關注大多集中在熱點案件上,使得熱點案件審理的環(huán)境發(fā)生了根本變化。法官面對的不僅僅是參與訴訟的當事人,還有成千上萬公眾的關注和評判。因此,法官在審理熱點案件時一定要跳出個案思維,充分考慮熱點案件的特定場域,把案件置于公眾關注的大環(huán)境中去考量、應對和裁判,提高裁判結果的可接受性。
(一)公眾代入熱點案件的角色情結
近年來,隨著人民法院案件審理信息公開,庭審直播、裁判文書上網等司法公開舉措的不斷推進,法院審結的案件從審理過程到裁判結果,大多全程置入公眾視野。而在微傳播時代,公眾獲取案件信息的渠道大大拓寬,熱點案件的傳播呈現(xiàn)裂變式發(fā)展。與民生利益緊密相聯(lián)的案件信息一旦進入微傳播領域,很容易在公眾中產生共鳴,使得原本鮮為人知的案件頻頻竄上“熱搜”。
無論你干什么,從哪個角度觀察,案例都可能成為你關注或感興趣的對象,因為案例往往是一個發(fā)人深省的故事,或是一個與你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事件。[5]熱點案件之所以能引起公眾興趣,是因為案件與公眾自身生活和利益息息相關,且契合社會“痛點”。
媒體最初對熱點個案的報道只是為了滿足公眾獵奇心理,隨著法院審判活動的進行,公眾基于對案情的關注繼而會持續(xù)關注、評論裁判結果,期待裁判結果能夠契合自己內心的價值判斷。
熱點案件大多屬于疑難復雜案件或新類型案件,因此熱點案件裁判容易引發(fā)爭議。由于案件爭議事項有可能與某一群體相似的利益訴求相似,在此情況下,他們表達的司法意見會體現(xiàn)群體自身的社會愿望和價值取向。而公眾正是緣于這種樸素的利益導向,往往會“入戲”很深,不自覺地將自己導入到案例的情景之中。[2]通過假想自己就是案件當事人,以假想當事人的身份感受裁判結果。
(二)熱點案件是否得到公眾認同的實踐反差
公眾關注熱點案件過程中,會基于各自不同的價值觀形成對裁判結果的個體認知。一旦個案經廣泛傳播形成輿論焦點時,審理案件的法院和法官就會被置入輿論旋渦之中,最終的裁判結果注定會引來各種評論,這就對熱點案件裁判結果的可接受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每個人都存在成為類似案件當事人的可能,這種身臨其境、感同身受的自我代入,使他們有意愿針對司法判決發(fā)表意見?!盵6]而一旦裁判背離了公眾的主流價值觀,與公眾心理預期形成落差,極易引起圍繞裁判結果的再次炒作,將法官推向輿論的風口浪尖。
司法公信是公眾對司法裁判是否體現(xiàn)了公平正義的感知,是公眾是否信賴通過訴訟實現(xiàn)權利救濟的能力與效果。[7]可以說,每一個司法判例都是公正的試金石,鑲嵌公正的司法判例都可能成為民眾培育法律信仰的一塊基石,同樣,損毀公正的司法判例也都可能成為壓垮法律信仰的一根稻草。
隨著熱點案件的廣泛傳播,裁判結果是否符合民意也被無限放大,契合民意的裁判會贏得一片點贊,讓民眾更加依賴司法。“跳軌被軋死案”和“孫偉銘案”雖然沒有能體現(xiàn)司法保護弱者的傳統(tǒng)理念,卻能引起社會共鳴,得到社會理解和認同,就是因為其弘揚社會主流價值觀的裁判理念契合了公眾的價值觀念和心理預期,且為引導公眾尊重規(guī)則、遵守公共秩序提供了行動指南。
反之,與民心相悖的裁判則會引來廣泛質疑,給司法公信造成負面影響。美國歷史上的“辛普森案”和“布什訴戈爾案”一度被學界解讀為西方法治的經典案例,但由于判決結果不符合普通民眾心理預期,從而在美國本土被看作是對司法公信的一種損耗。從國內來講,“許霆案”等負面熱點案件的裁判結果,也因公眾無法接受而在社會上產生廣泛質疑,最終對司法公信產生極大的負面影響。
爭議判決的出現(xiàn),實質上是法官對法外因素的考慮及對社會常理的忽視。[8]上述案件裁判之所以引發(fā)社會廣泛質疑,其根源是法官忽視了公眾的感受,用強調權威的法律規(guī)范——法教義學裁判定案,而忽視了強調社會的主流觀點和意見的公共理性在裁判中的吸收和適用。
(三)公共理性嵌入熱點案件裁判對提升司法公信的作用
司法權的本質屬性是人民性,司法的人民性體現(xiàn)在裁判結果上,就是讓人民群眾感受到公平正義。案件不僅要判得正確、公平,還應當反映社會公眾所認可和接受的道德標準、善惡評判標準和價值取向。[9]
樹立個案司法權威,讓司法理性“看得見”“摸得著”,在個案正義中實現(xiàn)社會治理,是建立司法信仰的重要方式。[10]在公眾從切身利益出發(fā)關注熱點案件的時候,熱點案件審理的場域和價值就被延展。這時的裁判公信力不僅體現(xiàn)在當事人的評價上,更延伸到了廣大社會公眾是否認可的層面。在這種突破案件當事人的特定場域下,法官更應理性地進行裁判。
法官也是普通的人,不可能天然具有摒棄個人好惡的理性思維。在熱點案件審理中,法官應當善于從公眾意志中獲取養(yǎng)分,從中吸收代表多數(shù)人意愿的公共理性,并在裁判中予以體現(xiàn),以確保裁判被廣泛接受,使司法公信得以維護。
按照羅爾斯(John Bordley Rawls)的觀點,公共理性是一個民主國家的基本特征,是那些共享平等公民身份人的共同理性,是公民能夠用公共意識和公共理由通過辯論和協(xié)商達成關于公共政策的基本共識的能力。[11]羅爾斯明確指出,公共理性理念首先適用于法官,體現(xiàn)在法官的判決中。[12]“公眾認同體現(xiàn)了一種‘深藏于集體意識中的正義情感?!盵13]司法的公共理性不僅嚴格遵循法律規(guī)則,還要體現(xiàn)社會公眾普遍意愿。[14]“法官的大忌是欲將自己的‘行為癖好或信仰癖好作為一個生活規(guī)則強加于社會,以個人的正義感來評斷一切個案。”[15]在熱點案件審理中,法官切忌死搬法條,而應充分吸納民意中的公共理性,通過裁判回應民聲關切,增強司法裁判的融貫性和可接受性。
實踐證明,一個熱點案件的裁判,無論成功還是失敗,其對司法公信力的影響都會隨著輿論的持續(xù)發(fā)酵而被無限放大,在這里成功與失敗的評判標準就是判決結果是否被公眾接受。成功的案例能夠激活長期休眠的法律條款,推動著法治的進步。如近年來倍受關注的“鄧玉嬌案”“于歡案”“于海明案”等案例,因對正當防衛(wèi)標準的從寬把握而獲得公眾普遍認可,司法機關也被稱贊打破條條框框的束縛,回歸法律初心,激活了正當防衛(wèi)制度。
反之,失敗的案例則會因其明顯違反公共價值觀念的裁判思路而引發(fā)司法公信危機,并對公眾行為形成負面導向作用。“彭宇案”因一度被誤讀為做好事被冤枉并引發(fā)媒體炒作,從而逐步演化為社會道德滑坡的反面典型案例,其對司法公信力的負面影響及對人們行為的負面導向作用是巨大的。
可見,在個案中建立司法權威是讓司法理性“實際發(fā)生作用”最直觀和便捷的手段,也使理性重構得到司法者的反饋。[10]熱點個案裁判中嵌入公共理性,使得公共理性與司法理性產生共鳴,客觀上會讓公眾更加信任司法。反之,如果裁判結果悖離主流價值觀念,不被公眾認同,結果就會大大損害司法權威。
三、借力發(fā)力:公共理性嵌入熱點案件審理并發(fā)揮指引作用的路徑
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建設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語境中,“治理”強調“協(xié)同治理”,鼓勵治理主體介入社會關系,提供更多可能性策略。[16]司法治理要在這一體系中發(fā)揮作用,就必須強化法意與民意、公共理性與司法理性的協(xié)商溝通。熱點案件由于廣受關注,必然導致民意訴求聚集,這恰恰為公眾介入司法,并為司法提供理性支撐提供了有利條件。
在通過對熱點案件審理,進而實現(xiàn)司法治理的過程中,法官需要做的就是借力發(fā)力,利用案件廣受關注的特點因勢利導,吸收民意訴求中的公共理性成分裁判定案,并在裁判中提煉裁判規(guī)則,通過司法公開和廣泛宣傳引導公眾遵從,讓個案規(guī)則成為人們類似情形下的行為準則,從而實現(xiàn)個案司法治理。這一過程突出公共理性在裁判中的應用,其實質就是對公共理性的吸收、加工和引導遵循的過程。
從司法治理的角度來說,法官審理熱點案件就是利用熱點案件的熱度發(fā)力,通過“吸納理性—提煉規(guī)則—形成準則—引導遵從”的熱點案件審理模式,將公眾樸素的公共理性上升為個案司法理性,并引導公眾遵循,從而實現(xiàn)熱點個案司法治理功能。這一過程共有四個步驟:一是將代表公眾樸素愿望的公共理性吸納到判決當中,二是通過裁判說理提煉裁判規(guī)則并說服公眾,三是將個案裁判規(guī)則上升為同類行為的準則,四是通過司法公開和宣傳途徑引導公眾遵守個案行為準則。
(一)關注熱點輿論,在裁判中吸納公共理性
中國傳統(tǒng)司法大多是法官在沒有現(xiàn)代意義上的規(guī)則意識下,運用實質性思維解決糾紛的。[14]立法沒有預見性,必然滯后于社會的發(fā)展。在社會發(fā)生重大變遷時,新的價值觀念便會與法律的既有價值發(fā)生沖突,并迫使裁判者作出相應調整。[17]在立法與新價值觀念發(fā)生沖突時,多元化法律方法的適用便成為一種調整策略,也成為彌補法律僵硬化、教條化的一個有效途徑。
在熱點案件審理中,法官應當把廣大公眾作為案件當事人,在嚴格依法裁判的同時,還要從公眾普遍接受且遵從個案裁判規(guī)則的角度考量。特別是當原有法律條文與公眾的公共理性發(fā)生脫節(jié)的時候,法官在裁判時應當更多地考慮公共理性的因素。
實踐中,熱點案件爭議的發(fā)生,大多集中在既有法律條款與人們新的價值觀念的沖突。[10]公眾對熱點案件的持續(xù)關注和評論,客觀上要求法官必須在審理中找準人民利益這個切入點,在“合法性”與“公共性”間作出決斷,在適用法律與吸收民意間找到平衡點,確保作出的判決經得起公眾評判,這就為民意中的公共理性成分融入裁判提供了可能。
“公眾對司法活動和結果形成的主流看法也具有公共性,其中內涵了解決利益沖突的社會共識,從而為法官發(fā)現(xiàn)和確立公共理性準備了必要的條件?!盵2]從某種意義上講,在熱點案件審理中,這種通過廣泛傳播而形成的民意中的樸素公共理性也是裁判熱點個案的寶貴資源,為法官參考民眾思維提供了借鑒。
前文提及的“跳軌被軋死案”就是在審理中融入公共理性的成功案例,向社會傳導了對無視規(guī)則者的否定性評價,強調了規(guī)則意識的重要性。類似的案例還有江蘇吳江法院審結的“抓小偷致溺亡索賠案”,針對三名工友追趕小偷,小偷為逃避抓捕跳河溺亡的案件事實,法院以工友追趕行為正當,未超過必要、合理的限度為由判決駁回死者家屬提出的賠償請求,體現(xiàn)了司法對見義勇為的包容和鼓勵。這兩起熱點案件成功之處在于,其裁判結果契合并體現(xiàn)了大多民眾的理性思維,并向社會傳遞了遵守規(guī)則和法不向不法行為低頭的行為導向。
值得一提的是,這里的公共理性是指代表多數(shù)人意志的公眾主流觀點,而非某一個小眾群體出于自身利益的情緒化表達?!百芟榱謿⑵拊┌浮本褪窃谌狈χ苯幼C據的情況下,因“受害人”親屬組織200名群眾簽名上書,法院屈從于由此形成的所謂“民憤”作出有罪推定,并最終導致錯案。因此,法官在吸納公共理性的過程中,還需要有一個甄別、取舍的過程,真正將民意訴求中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性表達融入判決之中。
(二)寫好裁判文書,闡釋、宣示個案裁判規(guī)則
法官是會說話的法律,裁判文書不僅體現(xiàn)著法院適用法律的結果,還承擔著向公眾宣示法治的任務。經典熱點個案裁判文書肩負著解釋法律、彌補法律的功能[18],這就突顯了裁判文書在熱點個案審理中的宣示作用。而這一宣示作用的發(fā)揮是通過裁判說理和規(guī)則提煉兩個步驟完成的。
理性的裁判結果體現(xiàn)在“英明”的法官對個案的理性處理,使未接觸案件的人們能從結果的認知與理解推導出對過程的信服。[18]“如果司法治理能力的關鍵是法官通過判決書說理將自己的裁決理性化、正當化的能力,那么判決書說理就成為了司法治理能力及法官個人司法能力的關鍵?!盵8]從通過司法手段治理的角度來說,法律條文因其自身的效力可以要求公眾遵從,而要通過個案裁判確認的規(guī)則實現(xiàn)治理,就需要進行縝密的裁判說理,確保公眾廣泛接受。
判決書說理的關鍵,是要在案件的關鍵事實和擬適用的規(guī)則之間建立令人信服的關聯(lián)。每個司法裁判個案都是公共產品,裁判結論及理由應當體現(xiàn)公眾關于公平正義的重疊共識,最大限度地滿足公共利益的需要。[11]對于大多數(shù)法律規(guī)定明確的案件而言,直接引用法條就有很強的說服力。但對于存在爭議的熱點案件來說,并不能直接引用相關法條,其裁判依據就是融入公共理性的司法理性。因為這類案件要么是法律缺乏明確規(guī)定,要么是法律規(guī)定已經過時,不再符合公眾當下的價值觀念。
鑒于法律條文本身的說服力,裁判文書說理一般只需在案件事實與適用的法律之間建立聯(lián)接即可。但對于許多熱點案件來說,由于法律規(guī)定并不明確,說理的重點變成了公共理性的適用,即具體闡釋個案中蘊含的公共理性,以及為何要將這一公共理性融入到裁判當中,或者為何沒有適用現(xiàn)行的法律規(guī)定,從而讓公眾知悉并接受。
通常的裁判文書宣示,在進行充分的裁判說理的同時,還需要歸納提煉個案裁判規(guī)則,即將具體的個案裁判依據上升為抽象的行為準則。由于大多熱點案件裁判并不完全是嚴格依據法律規(guī)定,無法通過在法條與事實間提取“公因式”并將其作為要點形成規(guī)則,因而只能以法律規(guī)定的基本原則為指引,即找出裁判依據的公共理性所歸屬的某個法律原則,通過在公共理性與法律原則之間建立聯(lián)接,并將案件事實適度抽象而形成規(guī)則,讓公眾據以遵從。
一份好的熱點案件裁判文書,其價值在于蘊含其中的裁判規(guī)則和基本道理能為人們感受并遵從。于歡故意傷害案二審改判獲得廣泛認同,其判決被媒體譽為“法與情的完善結合,為熱點案件裁判文書制作提供了可資參考的范例?!盵19]而孫偉銘案之所以能夠推動罪駕入刑,對類案產生變革性的裁判指引,與其通過裁判文書宣示,并引起公眾共鳴是分不開的。
通過裁判文書對個案規(guī)則的宣示不僅可以提高裁判的可接受性,為人們行為提供指引,還能為法官同行提供借鑒,引導同案同判。“具有指導作用的案例具有同構性的功能屬性,并且客觀上對司法活動加以柔性拘束,為審判實踐提供有益參考?!盵20]從對類案裁判指導的角度看,熱點案件自然也會引發(fā)法官同行的關注,一份成功的熱點案件裁判文書,可以通過彌補法律不足并指導同類案件,確保同類行為同案同判,從而進一步放大個案司法治理的功能。
(三)宣傳熱點個案司法理性,引導遵循案涉行為規(guī)則
“判例在化解社會矛盾,構建內部社會秩序中承載的理性‘傳導功能彌補了成文法傳統(tǒng)國家的法律機械化痼疾?!盵10]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背景下,司法開始超越原有的糾紛解決功能,而逐漸發(fā)展為一種獨特的社會治理方式。通過個案裁判進行司法指引成了司法參與治理的主要模式,這在熱點案件中體現(xiàn)得尤為突出。
案例能成為司法治理的重要手段,很大原因在于“一切法律法規(guī)和抽象準則都借由案例走向具體化”[21]。案例因此也被有的學者稱為“活的法律”[20],自然也在客觀上指引著人們的行為,而這也是其司法治理功能得以發(fā)揮的根基所在。相對于法院內部的專業(yè)性案例而言,公眾關注的熱點案件由于知曉度高,其作為活的法律的指引,輻射范圍更為廣泛。
通過司法化解糾紛能促使司法者通過法律理性對社會矛盾進行系統(tǒng)處理,將裁判過程及結果形成經驗且內化到治理過程中且以此指引人們迎合法律希望而作出行動安排。[10]案例之所以能夠發(fā)揮司法治理功能,在于其對特定行為后果有明確的法律評價,使同類行為的后果具備了可預測性,進而規(guī)范同類行為。在各種社會控制機制中,法律的功能在于化約了社會的復雜性,使人們的行為具有理論上的可預測性和確定性,使人們的行為處于實際的控制之中。[22]而司法的這種指引功能反映在裁判上,就是司法裁判能夠通過建立穩(wěn)定的預期來安排人們的行為。
“通過個案的具體司法過程,抽象的法律概念、法律規(guī)則得以內化為人們對法律的理解與遵循,法律所蘊含的價值和精神也藉此成為真正的社會共識?!盵23]要發(fā)揮熱點案件的司法治理作用,就要通過司法公開及宣傳發(fā)展個案公共理性,把案件審理中提煉出來的個案裁判規(guī)則予以普遍化,引導公眾遵從個案裁判規(guī)則,確保人民群眾遇到類似事件時能夠有規(guī)可循。
在熱點案件審理中,法院應當做好司法公開,利用微信、微博、移動客戶端等新媒體平臺,落實庭審公開、庭審直播、裁判文書公開等司法公開的措施,切實滿足公眾對熱點案件審理的知情權,避免產生不必要的猜疑。案件審結后要及時召開新聞發(fā)布會,或利用官方媒體發(fā)聲,向社會公布裁判結果以及判決的理由和依據,特別是要向公眾闡釋個案蘊含的公共理性及價值觀念,引導公眾接受個案裁判規(guī)則并予以遵從。
熱點案件裁判自然會引發(fā)公眾的討論甚至質疑,為此,法院在審理中要建好預案,做好釋明工作。在進行類案檢索的情形下,對出現(xiàn)異判結論的,應做好輿論應對的預案。裁判結果發(fā)布后,公眾對類案異判的結果質疑時,要及時進行法律釋明。這樣既能夠答疑解惑,又能彰顯司法機關對裁判的自信。
對于裁判結果得到公眾認可并取得良好社會反響的熱點案件,法院還應趁熱打鐵,借助權威媒體的力量進行正面宣傳,或通過參加上級組織的各類典型案例評選,進一步擴大案件的社會影響。特別是要在案件的宣傳或點評中突出裁判確立的規(guī)則和價值觀,積極引導公眾遵循個案裁判確立的行為準則,從而真正達到司法規(guī)范、引導和矯正的治理功能。
四、結語
“法治的意義在于‘法律下的公民自治以及通過法律形成社會的共識與和諧?!盵24]“通過案例的司法治理使司法權像毛細血管一樣延伸到社會的各個領域。”[24]司法治理可以彌補立法不足,是對立法治理功能的補充。熱點案件由于廣受關注,客觀上使其司法治理功能被無限放大,個案治理功能必然主要是通過熱點案件實現(xiàn)的。從個案司法治理角度來說,法官裁判熱點案件注重對公共理性的吸收和轉化利用,將公共理性加工提煉成據以裁判的司法理性,反過來指導人們行動,充分體現(xiàn)了裁判理念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特點,而這正是司法治理功能在熱點個案中得以發(fā)揮的基本途徑。
參考文獻:
[1] 白建軍.法律實證研究方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199.
[2] 季晨溦.民意溝通:公共理性的司法構建基礎[J].政法論叢,2017(3):25-31.
[3] 高貴君,韓維中,王飛.《關于醉酒駕車犯罪法律適用問題的意見》的理解與適用[J].人民司法,2010(1):34-37
[4] 王澤鑒.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J].政法論壇,2015,33(5):2.
[5] 胡云騰.案例是什么?[J].法律適用(司法案例),2017(6):3-5.
[6] 陳景輝.裁判可接受性概念之反省[J].法學研究,2009,31(4):3-17.
[7] 張文顯.司法的實踐理性[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6:173.
[8] 李紅海.案例指導制度的未來與司法治理能力[J].中外法學,2015(2):493-511.
[9] 冀祥德.民憤的正讀:杜培武、佘祥林等錯案的司法性反思[J].現(xiàn)代法學,2006(1):153-157.
[10] 王孟嘉.通過司法理性的社會治理:基于社會內部秩序規(guī)則引導下的思考[J].社會科學輯刊,2019(3):170-174.
[11] 吳英姿.司法的公共理性:超越政治理性與技藝理性[J].中國法學,2013(3):62-73.
[12] 羅爾斯.公共理性理念新探[M].譚安奎,譯.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1:122-123.
[13] 梁根林.公眾認同、政治抉擇與死刑控制[J].法學研究,2004(4):15-27.
[14] 齊偉.司法公共理性:司法公正的內在生成機制[J].河北法學,2014(7):149-157.
[15] 許章潤.活著的法律宣諭者:《司法過程的性質》與卡多佐的司法藝術[J].環(huán)球法律評論,2004(2):133-146.
[16] 栗崢.國家治理中的司法策略:以轉型鄉(xiāng)村為背景[J].中國法學,2012(1):77-88.
[17] 許德風.論法教義學與價值判斷[J].中外法學,2008(2):165-190.
[18] 王申.法官的理性與說理的判決[J].政治與法律,2011(12):86-96.
[19] 于同志.論熱點刑事案件裁判文書的制作:以于歡故意傷害案二審判決書為例[J].人民司法,2018(4):39-43.
[20] 陳偉華,任莉志.“具有指導作用的案例”柔性拘束力之客觀影響與規(guī)制路徑[J].法律適用,2008(2):7-13.
[21] 拉倫茨.法學方法論[M].陳愛娥,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93.
[22] 博登海默.法理學:法哲學及其方法[M].鄧正來,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334.
[23] 王靜.通過司法的治理:法治主導型社會管理模式芻論[J].法律適用,2012(9):35-39.
[24] 彭寧.最高人民法院司法治理模式之反思[J].法商研究,2019(1):54-66.
責任編輯? ? 趙文清
Abstract: This paper starts with the trial practice of hot cases concerned by the public, summing up the success and failure of hot case handling and analyzing the situation public roles as the litigants and anticipation or reaction to the results of the hot cases. It points out that the mindset of analyzing one case and necessity of welcoming public appeal by hot cases should not be concerned, otherwise it supports the judgement being acceptive by the overall public. Simultaneously, the public concern in the case can be taken as the rule of case or the value concept by guiding the sporadic and simple public reason. This can be conduct codes followed by more people to propaganda the mainstream value orientation in the public and foster the new social conduct by the rule established by the fair judgement.
Key? words: public appeal; public reason; hot cases; mainstream value concept; judicial govern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