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璟星
[摘 要]戲劇教學,指在教學過程中使用戲劇元素進行教學的一種方式。在英語故事課中運用戲劇策略或戲劇游戲進行教學,不僅可以有效地引導學生融入故事情景中學習,體會故事中人物的性格與情感,而且能提升學生的語用能力和合作能力,使學生更喜歡英語學習。
[關鍵詞]戲劇元素;小學英語;故事課;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 G623.31[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21)12-0040-03
在譯林版小學英語教材中,故事板塊(Story time)一般是整個單元的核心板塊,教師常使用閱讀的三步法進行教學,即設置閱讀前(Pre-reading)、閱讀時(While-reading)、閱讀后(Post-reading)的任務。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巧妙融入戲劇元素,如戲劇策略、戲劇游戲等,讓學生在故事情景中理解課文,體會故事中人物的性格與情感,從而能靈活運用所學的語言演繹故事中的角色或復述文章大意,使學生獲得新穎有趣、輕松愉快的英語學習體驗。
下面,筆者根據(jù)閱讀的三步教學法,將教學過程分為Pre-reading、While-reading與Post-reading三個部分,結合實例闡述如何在小學英語故事課中融入戲劇元素,提升課堂教學效果。
一、Pre-reading:明確學習目標,拓展故事外沿,營造故事氛圍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睘榱俗寣W生做好充分的學前準備,教師可以直接告訴學生即將要上英語戲劇課,讓學生提前預習文本,準備表演道具。閱讀前,為了充分營造故事氛圍,教師可以適當引入戲劇元素。下面,以教學譯林版小學英語五年級上冊Unit 1《 Goldilocks and the three bears》中的“Story time”一課(下稱《Goldilocks》)進行闡釋。
1. 建構空間(Defining space)與聲音拼貼(Sound collage)
建構空間,指教師利用板書及道具以及投影等物品,輔以語言介紹,幫助學生想象故事的情景,以便入戲。聲音拼貼,指學生用嗓音、工具或樂器為戲劇配音,以創(chuàng)造戲劇的環(huán)境或烘托戲劇的氣氛。如教學《Goldilocks》一課時,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融入故事情景中,教師以多媒體課件呈現(xiàn)森林的畫面,輔以板書以及課件的音效。在描述森林場景時,教師讓學生舞動雙臂,口中為呼呼的風聲配音,營造出森林靜謐、幽深的氛圍,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后續(xù)環(huán)節(jié),在教學“there be”句型時,教師也繼續(xù)使用與森林有關的圖片,讓學生想象森林里可能存在的事物,引導學生在情景中理解并使用句型,突破教學重、難點。
2. 墻上角色(Role-on-the-wall)
墻上角色,即在黑板或墻面上呈現(xiàn)角色圖片,把一些形容詞標注在人物旁邊,讓學生初步理解角色的性格與特點,為后面故事的理解與表演做好鋪墊。課堂上,教師在黑板貼上Goldilocks的角色圖片,通過多媒體添加Goldilocks的爸爸媽媽的角色作為前傳補充,引導學生描述對角色的初始印象。
T:This is Goldilocks. They are Goldilocks Mom and Dad. They live in a house. Where is the house?Its in the middle of a big forest.
這時,教師呈現(xiàn)森林的照片與音效,學生立刻理解了新詞forest的含義,逐漸進入這一課文的情景中。接著,教師通過前傳的形式,進一步塑造Goldilocks的形象并且引導學生描述。
T:Goldilocks parents always say to Goldilocks,“Dont go into the forest, Goldilocks. There is a monster in the forest! There are three tigers in the forest!R-O-A-R”!
同時,教師輔以多媒體的圖片、肢體動作與配音,讓學生知道Goldilocks的父母為了不讓她去森林,用“there be”句型描述森林里各種可怕的事物。這樣可讓學生在戲劇的情景中感知本課的重要目標語——“there be”句型。接著,教師引導學生發(fā)揮想象,繼續(xù)用這一目標語描述森林里可能有的各種可怕事物并配音表演出來。
S1:There is a long snake in the forest! Hiss! Hiss!
S2:There are many spiders in the forest! Eww!
...
T:Does she go to the forest?How do you think of her?
T:不讓Goldilocks去森林,她就不去了嗎?
這里,教師意在引導學生在讀前預測故事的情節(jié),學生眾口一詞地說“去了”。教師則繼續(xù)追問“Goldilocks是一個怎樣的女孩”,引導學生將故事情節(jié)與自己的思考相結合,加深對Goldilocks這一人物性格的了解。根據(jù)學生的回答,教師在Goldilocks旁邊板書關鍵詞,如curious, naughty等,引導學生學習文本知識。
在后續(xù)的教學中,教師隨著文本教學的進度,在黑板上刪減或添加與人物性格或情節(jié)相關的關鍵詞,幫助學生理清故事的脈絡、人物的性格,為學生后續(xù)自如地進行表演、復述等語言輸出打好基礎。
二、While-reading:理解故事情節(jié),體驗人物情緒,激發(fā)創(chuàng)造性思維
在閱讀文本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適當融入戲劇元素,幫助學生理解文本的細節(jié),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1. 定鏡(Tableaux)與思路追蹤(Thought-tracking)
定鏡,即讓學生在特定情景中表演人物,再中斷學生的表演,讓學生突然靜止在某一動作下。這樣可讓學生在靜止中體會自己扮演角色的情緒,然后教師輔以思路追蹤,追問學生在靜止時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角色的情感,也為后續(xù)整體表演故事做鋪墊。例如,教學譯林版小學英語六年級下冊Unit 1《The lion and the mouse》一課時,為了幫助學生深刻感受人物的情緒與戲劇的沖突,筆者選取兩個環(huán)節(jié)使用定鏡與思路追蹤的策略進行教學。
在故事的開頭,筆者為了體現(xiàn)獅子的“l(fā)arge and strong”,設置一個情節(jié):獅子是百獸之王,又大又強壯,每天都在森林里追逐、捕食其他小動物。筆者要求某一組學生分別扮演獅子與被獅子追逐的動物,并在學生表演中說“Freeze”,學生保持住當下的動作并靜靜思考與體會此刻自己扮演角色的感受。場景靜止時,扮演獅子的學生表情兇猛且透著得意,在恣意追逐;扮演小動物的學生表情或驚恐或憤怒,在四散奔逃。過了一會兒,筆者走到參演學生的身邊,依次輕拍每個學生的肩膀并說“Free”,讓學生“解凍”,詢問學生的想法。
T:How do you feel now?What do you want to say?
S1:(the lion)Im large and strong. I have sharp teeth!I am the king of the forest.I will eat them all!Im so happy!
S2:(the monkey)The lion is so bad! But he runs so fast! Im too afraid!
S3:(the rabbit)He is so bad! Im afraid too. I think the elephant will beat him!
S4:(the mouse)Help! Help! Im so small! Im not delicious!
在故事中段,獅子掉入了兩個獵人設下的獵網(wǎng)中,無法逃脫。筆者選取另一組學生進行表演,故技重施。
S5:(the lion)Help! Help!Who can help me? How can I get out? I feel so sad.
S6:(the monkey)He deserves it! Ha!Ha!Ha!
S7:(the rabbit)Two men caught the lion! Im so happy!
S8:(the mouse)Poor lion, I want to help him.
T:Why do you want to help him?
S9:(the mouse)Because he is so poor. Maybe men will kill him.
...
這樣的活動新穎有趣,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大大提高。同時,這樣不僅能讓學生輸出大量的語言,而且能使學生更細致地體驗人物內心的感受,培養(yǎng)學生的共情能力。在潛移默化中,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與表現(xiàn)力得以提升,思維品質得以發(fā)展,健康的價值觀得以培養(yǎng)。
2. 假如我是你(If I were you/Conscience valley)
假如我是你,又稱作良心巷,即當角色面臨某個選擇時,走過這條“小巷”。也就是說,學生站作兩列,分別代表相反的觀點,當角色每走過一列,學生各說出一句話,說服角色采納自己的意見。如講到Goldilocks的結局時,教師追問:“Is it good to go into a house without a permission?(沒有得到允許就進入房子好不好呢?)”幾乎所有的學生都說“不好”,因為這樣的行為不禮貌。然而,當教師繼續(xù)追問下一個問題時,學生出現(xiàn)了有趣的分歧。
T:If you saw a beautiful house in the forest, would you go into the house? (假如你看到了一個漂亮的房子,你會進去嗎?)
學生莫衷一是:一方面,房子可能是危險的,未經(jīng)允許進入房子確實是不禮貌的;另一方面,每個人都有好奇心與求知欲,森林里的房子不一定是私人空間,也有可能是允許自由參觀的。于是,教師使用戲劇這一策略,讓學生按選擇分別站成兩列,教師自己扮演Goldilocks,緩緩從學生間走過,兩列的學生輸出了精彩的語言。如下:
S1:Go into the house! Its so beautiful!
S2:Dont go into the house! Three bears live in it!
S3:Go into the house! Maybe there are sweets in it.
S4:Dont go! Your Mom and Dad tell(told)you dont go into the forest!Go home now!
...
上述教學中,教師提出的問題具有開放性,無須上綱上線到道德教育的高度。同時,戲劇策略在此處的使用,既訓練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
三、Post-reading:熟讀故事劇本,演繹故事精彩,體驗戲劇魅力
為了深化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教師設置操練與鞏固環(huán)節(jié),幫助學生輸出語言。在操練與鞏固環(huán)節(jié),適當融入戲劇元素可以讓學生更加投入表演或復述活動中,更好地體驗故事之趣味,更直觀地感受戲劇之魅力,提升學生的表現(xiàn)力與審美能力。
1. 仿讀指導與道具設置
在表演或復述前,教師需要先設置仿讀環(huán)節(jié),給予學生語音語調、神態(tài)動作的指導,為表演做鋪墊。仿讀過后,教師需要給學生清晰的指令,讓學生知道讀劇本也是研究劇本的過程,因為個人對劇本的理解是對劇本的二次加工,個人的演繹與創(chuàng)意、團隊的合作、道具的設置等,都可以使故事表演更加出彩。如上課,教師給予指令:“Read the script well.有感情地熟讀劇本, 并試著加入一點創(chuàng)編,如加入動作等?!薄癙repare the prop. 準備道具?!薄癛ehearse. 兩人一組表演(旁白和Goldilocks),三只熊專人演出(兩名學生與一名老師)。”在朗讀與準備的過程中,教師到學生小組內給予幫助和指導。
2. 戲劇演出與觀眾評價
在學生表演前,教師出示評價標準,讓觀眾專注、安靜地觀看并給予評分。這里,評價標準不僅給評委看,而且給表演的學生看,使他們從中知道一出好戲的標準是怎樣的。戲劇的評價標準可以從語音語調、臺詞、表情動作、創(chuàng)意、合作這五個方面設置,可讓觀眾伸出手掌,根據(jù)伸出的手指數(shù)量給予1至5分,并說出評價與改進意見。觀看戲劇表演的過程,也是學生審美能力提高的過程。觀看后評價表演,可以讓學生取長補短,提升學生的整體表演水平。
3. 教師入戲(Teacher-in-role)
教師入戲,即在學生的表演過程中,教師充當其中的角色,引發(fā)和參與活動,推動情節(jié)的發(fā)展。這一戲劇技巧,可以相機運用在閱讀前、閱讀時與閱讀后。同時,教師入戲,可以更好地帶動學生入戲。部分學生在戲劇中扮演主要角色,戲份吃重,教師可以借由扮演其中的角色推動情節(jié)的發(fā)展,分擔學生的表演壓力。這一技巧不僅可以給表演學生示范,還可以提升戲劇的趣味性。如課中,教師出演三只熊中的一只,對故事結局進行不同的導向:可能是最可怕的結局——熊吃掉了小姑娘;也可能是說教式的結局——熊生氣地警告了小姑娘;還可能是相對美好的結局——熊友善地與小姑娘交朋友,并帶小姑娘參觀自己的房子。不同的結局,讓表演妙趣橫生。
4. 坐針氈(Hot-seating)
坐針氈,即讓學生扮演的主要角色坐在中間,接受其他人詢問關于角色的問題,探索角色的內心世界。這一技巧一般用于推動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但筆者經(jīng)實踐后發(fā)現(xiàn),這一技巧可同樣運用于讀后的復述任務中,即讓學生以創(chuàng)編對話、詢問或采訪劇中主要角色的方式,再次梳理故事情節(jié),輸出語言。例如,教學譯林版小學英語六年級下冊Unit 1《The lion and the mouse》中的“Story time”一課時,由于一節(jié)課的時長有限,所以完整地表演戲劇的時間不夠,課后的Ask and answer鞏固任務給了筆者靈感。于是,筆者設置坐針氈的任務,即讓學生兩人一組,一人扮演森林記者,一人扮演獅子接受采訪。筆者以“墻上角色”作為提示,給予學生關鍵詞或詞組以及一些參考句型作為支架,讓學生以兩人一組的采訪式問答創(chuàng)編對話并且表演,以第一人稱和第二人稱對故事進行簡單的回顧。如下:
S1:Hello,Im tiger. Can I ask you some questions,Mr. Lion?
S2:Sure.
S1:Who woke you up?
S2:A little mouse.
S1:Did you eat it?
S2:No.
S1:Why? He is so small and weak. You are so large and strong.
S2:He said,I can help you some day. I laughed and let him go.
S1:Did he help you?
S2:Yes,he did.
S1:How did he help you?
...
這一任務的難度比單純地進行以原文為主的表演要高,因此教師給予示范與幫助必不可少。這樣不僅能幫助學生再次梳理故事情節(jié),而且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語用能力、創(chuàng)造力與表現(xiàn)力,更能讓學生在扮演過程中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為下節(jié)課的劇本創(chuàng)編與戲劇表演做好準備。
事實證明,將戲劇元素融入小學英語故事教學中,不僅可以拓展故事外沿,豐富故事內容,而且可以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綜合語用能力得以提升,學習熱情得以增強,創(chuàng)新思維得以激發(fā),合作能力與審美情趣得以培養(yǎng)。需要注意的是,將戲劇元素融入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要不斷地思考、實踐與研究,這樣才能更好地服務于英語教學,取得好的教學效果。
(特約編輯 木 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