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依婷 胡易雯
兒童詩歌具有篇幅精短、簡單易懂、節(jié)奏明快等特點,無論是語言形式,還是思想內(nèi)容,均符合少年兒童閱讀心理與規(guī)律。有一位詩評家說:“只讀不寫,眼高手低;只寫不讀,眼低手也低?!边@句話既反映了目前兒童詩歌的教學現(xiàn)狀,也明確了讀詩寫詩在詩教中的地位。造成詩歌教學難的原因是,學生詩讀得少,寫得少,讀詩寫詩理應相輔相成。本文結合校本教材《詩滿花橋》,闡述對兒童詩讀寫的幾點思考。
一、讀詩:讓詩歌成為兒童素養(yǎng)的一部分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誦讀兒歌、兒童詩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yōu)美?!眱和姼柙诠?jié)奏與韻律上都具有一定的變化規(guī)律,且朗朗上口,特別適合學生進行朗讀。因此,老師在兒童詩歌教學時,可以借助朗讀培養(yǎng)學生想象力,提高語文素養(yǎng)。
以下是我采用的詩歌朗誦方法。引導學生讀正確、讀流利、讀出節(jié)奏。學生在讀《詩滿花橋》的時候,我很少進行一字一句的講解,就是帶著他們讀,反復地讀。讀之前一般會有這樣幾個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讀出節(jié)奏、讀出味道;讀出發(fā)現(xiàn)、讀出感悟。讀的過程是記憶的過程,也是理解的過程,更是發(fā)現(xiàn)的過程,不斷地讀就是不斷地強化記憶、加深理解、不斷發(fā)現(xiàn)的過程。這樣越讀越有味道,越讀收獲越多。我的作用就是引導他們讀,在關鍵的地方點一點,讓他們豁然開朗。
讀詩時,師生進行有意思的對話。這樣一方面在進行兒童詩歌朗讀時,讓學生體會、想象詩歌中的內(nèi)容,另一方面,也能鼓勵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自主領悟詩歌內(nèi)涵,使之能夠感受到兒童詩歌的文學魅力。如,在校本課程《詩滿花橋》中,有一首兒童詩《拔蘿卜》,教學時,老師可以讓學生大聲朗讀,并在朗讀過程中想象:爸爸為什么是個小蘿卜?我為什么是個大蘿卜?跟著爸爸、媽媽一起讀一讀、演一演,相信學生一定會找到答案。通過朗讀培養(yǎng)學生想象力、語言組織能力,為培養(yǎng)其寫作能力奠定基礎。
采用滾雪球式詩歌背誦法。平時讀一首背一首,讀第二首的時候,第一首、第二首連起來背,讀第三首的時候,一、二、三首連起來背。在學期結束的時候,抽出其中的一首讓學生接著往后背,可以檢查一學期的20首,也可以檢查一學年的40首詩,我以為只有這樣的背誦,才會把這些作品刻在學生的心中,真正內(nèi)化為學生的語文知識和能力,融在他們的血液里,變成他們?nèi)烁裰腔鄣囊徊糠帧?/p>
二、寫詩:在表達中提升詩歌素養(yǎng)
小學生的模仿能力很強,他們寫兒童詩比成人有著先天的優(yōu)勢。而我們老師所要做的是,正確引導學生在較短時間內(nèi)完成簡單兒童詩歌的創(chuàng)作活動,同時還能促使學生在簡單的兒童詩歌仿寫活動中,逐步喜歡上詩歌的寫作并產(chǎn)生創(chuàng)作激情,為提高其兒童詩歌寫作能力奠定堅實的基礎。
我采用了以下幾個步驟:第一步,熟讀成誦,打下基礎。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崩收b是把無聲的文字作品轉化為有感情的音符、形體、語言的創(chuàng)作活動。結合學情,鼓勵學生在創(chuàng)作之前將詩歌進行反復誦讀,將詩歌內(nèi)化為自身的能力和素養(yǎng)。
第二步,感受生活,激發(fā)靈感。在所有人當中,兒童的想象力最豐富,生活中的一草一木、一絲一縷,在他們的想象當中都是奇妙的:小鳥會唱歌,花兒會笑,蝴蝶會跳舞……生活是靈感的源泉,所以在進行詩歌創(chuàng)作之前,我會以師生對話的形式問一問學生:最近有沒有什么印象深刻的事情,有趣的經(jīng)歷?或者感動的細節(jié)?引導學生有意識地到生活中去尋找素材,去捕捉身邊最細微而感受最深刻的表象,體會表象之下內(nèi)在的情感。第三步,詩歌創(chuàng)作,真情流露。在誦讀詩歌的基礎上,學生結合生活找到讓自己有感觸的素材,再加上天生豐富的想象力,用詩的形式、詩的語言進行創(chuàng)作就水到渠成了。有學生以《應用題》為題寫了這樣一首詩:我不喜歡應用題,因為它實在奇怪:有從來都是勻速行駛的列車司機;有把雞和兔關在一起的奇怪農(nóng)場主;還有早就出門上學卻偏偏要哥哥追上他的傲嬌小明。聰明的老師變成了笨蛋,不是問“該買多少支鋼筆”,就是問“一副羽毛球拍多少錢?”辛勞的工人全變成了大富豪,天天掛燈籠、擺花盆忙著過節(jié)。泳池管理員有些瘋狂,一邊注水一邊放水,還問池子什么時候能裝滿……我不喜歡應用題,原因想必你也理解。如果有一天它能自動列式計算,那一定會成為我的最愛。
學生把自己對于數(shù)學作業(yè)上應用題的感受用詩歌的形式表達出來,反映了他對生活的體驗,富有童趣而引人深思,還提升了學生自身的詩歌素養(yǎng)。
三、修改:提高學生寫作能力
獨立創(chuàng)作是有效培養(yǎng)、提高學生兒童詩歌寫作能力的重要途徑,而詩歌改寫對學生的寫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引導學生將兒童詩改寫成記敘文?以《詩滿花橋》中詩人林金枝所寫的《我家的弟弟》為例:
弟弟跌倒了/擦破了皮/奶奶的眼睛像放大鏡/把它看得好大好大/媽媽拿出消毒水、紅藥水/眼睛像顯微鏡/一直檢視著破皮/而弟弟的眼睛卻像望遠鏡/直望著樹下的游戲。
首先,在誦讀的基礎上,讓學生找到這首兒童詩的改寫點。例如,奶奶的眼睛像放大鏡,媽媽的眼睛像顯微鏡,弟弟的眼睛像望遠鏡。其次,結合生活實際進行交流。以對話的形式問一問學生:你的奶奶、媽媽、弟弟在平時遇到同樣的情況是什么樣的表現(xiàn)?詩中“放大鏡”“顯微鏡”“望遠鏡”分別具有什么特點?這些特點在這些人物身上應該表現(xiàn)出什么樣的特質(zhì)?最后,學生在讀和交流之后進行創(chuàng)作。其中有一位學生這樣寫道:弟弟和小伙伴們玩游戲時摔倒了,腿上擦破了一小塊皮,一瘸一拐地回家了。正在廚房里準備晚飯的奶奶看見了,立即用百米沖刺的速度沖了出來,手里的菜刀都沒放下,那樣子就像是要跟敵人拼命似的。來到弟弟跟前,她才想起把菜刀放下,輕輕地、慢慢地把弟弟扶到沙發(fā)上,像捧金元寶似的把弟弟的腿抬起來,焦急地問:“怎么會摔成這樣?疼不疼?趕快去醫(yī)院吧,如果感染了腿就會瘸,腿瘸了看你以后怎么上大學?看你將來怎么找女朋友?”
媽媽就像突然從豆莢中蹦出來的豆子似的,不知什么時候也來到了客廳里。她左手一瓶紅藥水,右手一瓶消毒水,二話不說就仔仔細細地給弟弟擦起來。她眼睛睜得大大的,幾乎要貼到弟弟的腿上,一邊涂一邊問:“疼不疼?。刻劬透嬖V媽媽。你在哪兒摔的?怎么一點也不小心?”也許是不耐煩了,弟弟動了起來,媽媽生氣地說:“別動!別動!哎,說你呢!還動!要是哪里沒擦到,到時候感染了,看你怎么辦?”
弟弟早就不耐煩了,不停地催促著:“好了沒?快點!快點!大家還在等我玩呢!”他的眼睛盯著院子里的那棵大樹,樹下的伙伴們正在玩“抓強盜”呢!
學生通過以上三步,經(jīng)常不間斷地進行訓練,不但可以很好地訓練對詩歌的感悟能力,同時也可以很好地提高語言描寫能力,寫作能力也得到了訓練。
讀是基礎,寫是提升,寫的過程能促進讀,讀和寫良性互動,相輔相成,使學生在兒童詩歌讀和寫的過程中不斷豐富自己的朗讀寫作技巧,并在提高自己語文素養(yǎng)的同時,為其童年增添更多的詩情畫意與絢麗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