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嬌嬌
(山西能源學院,山西 晉中 030600)
近年來,經濟發(fā)展越來越快,人民生活質量不斷提升,隨之而來的是居民消費水平的提升,生活垃圾數量也在不斷增加,種類也越來越多,由此帶來的環(huán)境污染也與日俱增。多年來,政府作為主力軍一直主管著垃圾的分類治理,但是環(huán)境保護還需要動員所有人一起參與進來,生活垃圾是否能夠得到有效的治理離不開居民的參與,因此了解居民對生活垃圾分類的態(tài)度和支付意愿是十分必要的,對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乃至人們的健康安全也有重要的意義。本文研究將立足于山西省的實際調查,利用條件價值評估法,結合二元Logistic回歸模型對居民生活垃圾分類治理的支付意愿及影響因素進行簡單分析。
賈文龍在江蘇省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治理的支付意愿和影響因素研究中,發(fā)現江蘇省城市居民對于生活垃圾分類的支付意愿較高,其中69.2%居民表示愿意支付,并且支付的主要區(qū)間位于每年[240,360]元區(qū)間段[1]。李志青等人在研究“垃圾分類”模式創(chuàng)新——以上海市的實踐為例中,發(fā)現“垃圾分類”作為社區(qū)生活中最重要的環(huán)保行動,覆蓋了全體居民,將通過改變居民的生活方式實現基層環(huán)保,是一種能夠涵蓋最大范圍和體現最大價值的環(huán)保方式[2]。李金英在史密斯模型視角下對農村垃圾治理研究,從理想化的政策、政策執(zhí)行主體、目標群體和政策環(huán)境4個方面分析出農村垃圾治理中存在的問題[3]。歷金燕等人對上海市居民生活垃圾支付意愿進行研究,結果表明支付意愿受到這個費用是否由自己付,文化程度這些因素影響,且人民支付意愿金額為54.3元/月,占到受訪人均月收入0.72%[4]。上述都是從其他省的案例中分析,都有一些明確的因素,但缺乏我們研究對象特點。
因此,本文在山西省實際調查的基礎之上,利用條件價值評估法,結合二元Logistic回歸模型對居民生活垃圾分類治理的支付意愿及影響因素進行了簡單分析。以求獲得實際價值,為垃圾分類治理提供參考。
本次調查對山西省居民采取抽樣調查的方法,共發(fā)放350份問卷,剔除無效問卷,最終獲得有效問卷294份,有效率為84%。調研得到的數據通過整理繪制成excel表格,利用二元Logistic回歸模型分析影響山西省農村居民生活垃圾分類治理的支付意愿。所有的分析均通過SPSS17.0進行。
本文從農戶的個人特征、家庭特征、垃圾治理特征三方面入手,提取了8個獨立的變量,分別是:性別X1、年齡X2、文化水平X3、家庭人口數X4、家庭月收入X5、有無生活垃圾收集點X6、是否進行生活垃圾分類宣傳活動X7、對目前生活垃圾治理是否滿意X8。文中涉及的變量定義,賦值及其統(tǒng)計描述如下表。
表1 變量情況描述
3.3.1 個人特征
從地理位置來看,調查對象多為晉南人群,占到一半多的比例55.2%,然后依次是晉中29.83%,晉北14.92%。調差對象多為女性,占比62.93%,填寫調查問卷的意愿較高。年齡方面多處于19-29歲,屬于年輕階段的人群比重很大,占比82.99%,30-39,40-49,50-59,60歲以上比例都不到10%。在文化水平方面,本科及以上人數為191人,占比64.97%,這個階段的人群對政策了解多一些,具體如表1所示。
3.3.2 家庭特征
家庭人口數量在四人及以上的占比較多為79.59%,超過一半的比例,1-3人的家庭人口比例比較少,占20.34%。家庭平均月收入多處于2000-5000,占比48.98%,接近一半的比例,低收入2000以下也占一部分比例30.85%,具體如圖2所示。由圖3知,家庭生活垃圾處理方式中,有54.24%的家庭生活垃圾不分類放垃圾桶,有38.31%的家庭將垃圾分類后放垃圾桶,堆放后焚燒也有5.08%,依舊存在隨意丟棄的現象,占2.37%的比例。
3.3.3 垃圾治理特征
有無垃圾收集點,有的比例較高達到79.66%,但仍存在20.34%沒有收集點的比例。在垃圾分類宣傳活動方面,有和無占的比例有點接近于一半的比例,有的比例稍高一點占51.53%,無占48.47%。對于垃圾分類人們的支付意愿還是比較高占到64.75%,但仍有一部分不愿支付比例為35.20%。如圖4所示,在垃圾處理費用承擔方面,政府承擔的比重較高占34.92%,最高的為政府和個人共同承擔,比例為61.02%,個人承擔比例很小,只有4.07%。
圖 1 文化水平
圖 2 家庭平均月收入
圖 3 家庭垃圾處理方式
圖 4 垃圾處理費的承擔
運用SPSS軟件對數據進行二元Logistic回歸分析,采用極大似然估計的向前逐步回歸進行數據導入回歸和分析。
表2 回歸方程顯著性檢驗
本次回歸總共進行了四步,從檢驗結果可以看出,P值小于0.05,模型合理。
表3 回歸方程擬合優(yōu)度檢驗
本研究引入Hosmer-Lemeshow統(tǒng)計量進行擬合優(yōu)度檢驗,從分析結果來看,Hosmer-Lemeshow擬合優(yōu)度檢驗的P值為0.051(>0.05),說明模型擬合程度一般。
通過向前逐步回歸,確定了有無生活垃圾收集點X6、是否進行生活垃圾分類宣傳活動X7、對目前生活垃圾治理是否滿意X83個顯著性影響因素。從表4可以看出,有無生活垃圾收集點與支付意愿負相關,與預期相符,也就是說居民對居住地周圍沒有生活垃圾收集點的更愿意支付一定的金額去進行生活垃圾分類回收。是否宣傳與支付意愿正相關,與預期相符,即政府對生活垃圾分類宣傳活動對自己產生的影響越大的農戶越愿意支付,而宣傳活動對自己沒有影響的農戶支付意愿越曉。居民滿意程度與支付意愿正相關,即對目前治理成效越滿意的農戶越愿意支付,與預期相反。在環(huán)境問題日益嚴重的情況下,居民會越來越重視自己的健康狀況,治理成效越明顯的話,他們會對垃圾分類治理的意愿越強烈,也就越愿意支付。
綜合調查數據,山西省農村居民對清潔能源取暖支付意愿的概率公式如下:
根據概率公式,可對居民進行支付意愿預測,當計算結果P>0.5時,說明居民有支付意愿。
在對支付金額的研究中,得到每月愿意支付的金額在10元以下的有211戶,占總體的71.04%,11-20元的有74戶,占總體的24.92%,21元及以上的有12戶,占總體的4.04%。在297份有效問卷中,64.6%(192份)的受訪者愿意支付一定的費用,35.4%(105份)的用戶不愿意支付,所以在對愿意支付的用戶數據進行分析后,得到如下結果,其中1代表愿意支付的金額在10元以下,2代表愿意支付的金額在11-20元,3代表愿意支付的金額在21元及以上。
表5 支付意愿描述性統(tǒng)計
由此可見,現階段山西省居民對生活垃圾分類治理的支付意愿大部分集中在每月10元以下,總體不高,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本研究采用條件價值估計法對山西省居民生活垃圾支付意愿進行了問卷調查,并用二元Logistic回歸模型分析影響山西省居民生活垃圾分類治理的支付意愿。結果表明,影響山西省居民生活垃圾分類治理支付意愿的影響因素分別是:有無生活垃圾收集點、是否進行生活垃圾分類宣傳活動、對目前生活垃圾治理是否滿意,且現階段農戶愿意支付的金額偏低,集中在每月10元以下。